
恙虫病并发多脏器功能受损患者的护理研究.docx
3页恙虫病并发多脏器功能受损患者的护理研究 吴香莲【关键词】恙虫病;多脏器功能受损;护理R473.5 B 1002-8714(2020)05-0225-01恙虫病属于一种急性自然疫源性传染病,又称之为丛林斑疹伤寒,是由恙虫幼虫(恙螨)叮咬传播而得名,早期可出现肝脾大、淋巴结肿大、皮疹、发热、溃疡形成、叮咬部位焦痂等,随着病情恶化,可引起血管周围炎、全身广泛性小血管炎、间质性炎症和坏死,加重多器官功能受损,为了改善预后,防止器官衰竭,还需尽早实施护理指导[1]而本文分别对比不同护理方式在恙虫病并发多脏器功能受损患者中作用性,如下文报道1 资料与方法1.1 资料60例恙虫病并发多脏器功能受损患者为试验对象,选择抓阄随机化分组,分为两组,此次试验均在2018年6月21日至2019年6月21日期间完成入选标准:(1)患者伴有肺部啰音、气促、胸闷、咳痰、咳嗽,存在恙虫病临床诊断标准;(2)患者经胸部X线检查,可发现胸腔积液或胸部异常;(3)患者各项资料齐全观察组平均年龄(42.863.27)岁,平均病程(4.842.64)天;性别:男性19例,女性11例;脏器功能受损部位:2例胃部损伤,4例心脏损伤,6例肾脏损害,8例肝脏损害,10例肺部损害。
对照组平均年龄(42.233.59)岁,平均病程(4.632.51)天;性别:男性17例,女性13例;脏器功能受损部位:1例胃部损伤,3例心脏损伤,6例肾脏损害,9例肝脏损害,11例肺部损害两组资料不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1.2 方法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采用针对性护理指导,主要措施:各脏器功能护理:①肺炎护理:主要病理变化为小血管周围炎和弥漫性小血管炎,症状以呼吸困难为主,对于此类患者,需给予低流量输氧,保持呼吸道通畅,给予平喘、化痰、镇咳等药物治疗,鼓励患者排痰,定时协助翻身拍背,保持高频射雾化吸入,对于痰液过多且不易咳出者,需给予吸痰治疗;②肾功能损害护理:主要表现为血尿素氮升高、尿少、双下肢浮肿、颜面浮肿等,对于此类患者,需注意观察血压、尿量、水肿,对于尿少者限制水钠摄入,准确记录24小时液体出入量,且注意监测电解质变化和肾功能变化,对于血钾过高,合并肝肾综合征患者,需给予透析治疗;③肝功能损害护理:主要表现为皮肤黏膜黄染、恶心呕吐、食欲减退、谷氨组转移酶升高,对于此类患者需给予清淡、高维生素、易消化饮食,减少活动量,主要以卧床休息为主,且禁止食用刺激性食物,避免服用对肝脏有损害的药物,遵医嘱给予促进肝细胞再生、保肝、护肝等药物;④心肌炎护理:对于此类患者,需让患者绝对卧床休息,限制探访人数,保持病房安静,注意保暖,维持多维生素、易消化、低热量、低盐饮食,鼓励患者少量多餐,根据患者病情,控制好输液速度和量,尽可能减轻心脏负荷;⑤消化道出血护理:常使用大便潜血实验,尽早发现异常,及时治疗,遵医嘱给予止血芳酸、雷尼替丁,保持绝对卧床休息,避免进食坚硬等刺激性食物,给予流质饮食,在大便转黄后,可转变为半流食饮食。
心理护理:恙虫病并发多脏器功能受损可因为症状的多样化和突发性,极易产生恐惧、紧张、急躁、焦虑等症状,为此还需与患者建立良好护患关系,帮助患者消除内心不安和紧张感,耐心解释,尽可能解除思想负担,树立战胜疾病的自信心1.3 观察指标对比两组护理服务满意度、意外事件发生率、住院时间1.4 统计学处理实施SPSS22.0软件统计学处理,当P<0.05时代表统计存在差异2 结果观察组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满意度高于对照组,意外事件低于对照组(P<0.05)如表1所示:表1 对比护理效果3 讨论恙虫病在我国呈广泛分布,主要传染源为鼠类,恙虫幼虫为传染媒介,属于一种自然疫源性传染病,早期症状以淋巴结肿大、焦痂、皮疹、高热为主,随着病情恶化,可并发多脏器功能受损,甚至可造成血管壁破死、血管内皮细胞水肿,对患者生命安全、日常生活造成一定影响[2]针对性护理指导能够针对患者具体受损脏器采用不同护理指导措施,不仅能够让患者得到专业化和针对化的护理服务,还利于病情控制,防止不必要的损伤,缩短患者住院时间,促进患者病情康复;通过心理护理还可营造良好护患氛围,增加患者满意度,提高依从性,利于治疗、护理工作开展[3]。
分析本次结果,观察组住院时间、不良反应、满意度优于对照组(P<0.05),由此说明,针对性护理指导更利于病情觀察,提高护理质量,缩短住院时间,提高满意度总而言之,全面性护理指导能够控制脏器功能衰竭、恶化,用于恙虫病并发多脏器功能受损患者中效果显著参考文献张小鸥,缪大宏,何时军等.小儿恙虫病合并噬血细胞综合征的早期识别与护理[J].护理学报,2014,44(2):45-46,47.侯志琴,黄镇,张宇航等.管床责任制护理在恙虫病患者中的应用[J].齐鲁护理杂志,2017,23(9):72-73.孙玉姝.99例恙虫病合并多器官损害的抢救护理[J].深圳中西医结合杂志,2015,25(5):156-157. -全文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