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合纵连横的意思.docx
16页合纵连横的意思I合纵连横是什么意思合纵连横(hezonglia nheng)合纵连横简称纵横,战国时期纵横家所宣扬并推行的 外交和军事政策苏秦曾经联合“天下之士合纵相聚于赵而欲攻秦” (《战国策秦策》三),他游说六国诸侯,要六国联合起来西向抗秦 秦在西方,六国土地南北相连,故称合纵与合纵政策针锋相对的是 连横中国传统上有“三教九流”之说,九流之中有一派叫做“纵横 家”战国时期,所谓的“纵横家”,不外乎两个人,即苏秦、张仪 二人皆为“鬼谷子先生”的门生,施展“合纵” “连横”之术,将战 国晚期各诸侯及天下形势掌握于股掌之中合纵连横-历史背景一、系出名门张仪,苏秦的同窗好友,据传说,是战国时期魏国贵族之后与 苏秦一同拜于鬼谷子先生门下苏秦创合纵之法,游说六国合纵抗秦 之后,张仪则施以连横之术,游说六国亲秦,拆散合纵与张仪一同 演绎战国末期,群雄“混乱”的场面二、出试锋芒张仪出道较苏秦稍晚,也没有象苏秦那样先“碰钉子”,相对来 说,仕途比较顺利传说苏秦挂六国相印之后张仪去见苏秦,要求 与之共事苏秦言到,你我才能相当,现在我以挂六国相印,你来投 靠,必然不会受到重用,再说,我二人若是帮助六国灭秦,必将因为 功劳太大而被别人嫉妒。
现在你应当去投靠秦国,与我的“合纵”相 对当然传说并不可信,但我们从中也可以看出苏、张二人的影响有 多大在苏秦挂六国相印之后,张仪西去投秦受到秦惠文王的重用,颇 有政绩公元前328年,张仪正式出任秦相,并开始实行“连横” 的战略他与秦王商定,由自己先去魏国任相,设法使魏国首先背离 合纵之约,与秦国结好至U魏国之后,他向魏王指出,就算是亲兄弟, 也尚且会争夺财产,更何况六国各有“计谋”,同盟不可能长久魏 国处于各国包围之中,地势平坦,无险可守,只有依靠秦国,才能保 证安全但是魏王并没有采纳他的建议,于是张仪暗告秦王发兵攻魏在他软硬兼施、打拉结合的策略下,魏王终于背弃合纵之约,转与秦 国结盟三、以“横”破“纵”张仪回到秦国之后,又主动向秦王要求出使楚国,以拆散齐、楚 联盟晋见楚王时,他说道,当今七雄之中,以秦、楚、齐最为强大, 三者之中,又以秦国最强,齐、楚两国相当如果楚国与秦国联盟, 则楚国就比齐国强大;反之,如果齐国先与秦国联盟,则齐国就比楚 国强大所以,楚国最好的出路就是与秦联盟他又许诺在楚国与齐 国断交,同秦国结盟之后,秦国会把商、于之地六百余里归还楚国 楚王被眼前的利益所动,不顾众大臣的反对,受张仪相印,与齐国断 交,并且派一名将军随张仪回秦国取回商、于之地。
谁知张仪回秦之 后,佯装摔伤脚,三个月不露面楚王得知之后,竟以为是因为自己 与齐国绝交不够,于是又派人到齐国大骂齐王,齐王大怒遂决定与秦 结盟这是,张仪告诉随行的楚国将领,自己答应楚王的,不是六百 里商、于之地,而是自己的奉邑六里楚王得知此事大怒,起兵十万 攻秦,却被齐、秦联军击败,折兵八万!并被秦国夺走丹阳、汉中之 地楚王不甘失败,又调举国之兵攻秦,再次大败,只好再割两座 城池与秦国讲和秦王提出用商于之地换取楚国黔中之地,楚王竟然 答复,只要得到张仪并亲自诛之,愿将黔中之地奉送张仪不顾个人 安危,只身付楚,买通宠臣靳尚和夫人郑袖,使楚王改变了对自己的 态度之后,他向楚王提出,他可以向秦王建议不要黔中之地,两国 太子互为人质,永结亲盟楚王对此十分高兴于是,就这样,齐楚 两国也背离了“合纵”与秦国结盟张仪回秦之后,马上又出使其余几国,使他们纷纷由合纵抗秦转 变为连横亲秦他也因此被秦王封为武信君秦惠文王死后,因为即 位的秦武王在当太子的时候就不喜欢张仪,张仪出逃魏国,并出任魏 相,一年后去世张仪凭借着高超的智谋和说辩之术,瓦解了苏秦生前所创的六国 合纵在他死后,虽然六国背离连横恢复合纵的情况,但是以无法持 久。
可以说,张仪的连横之术成为了后来秦灭六国、统一天下的基本 战略合纵连横-相关人物一、怀才不遇苏秦字季子东周洛邑(今河南洛阳东)人氏,年幼之时,曾与张仪在 颖川阳城(今河南登封县)拜鬼谷先生为师学业成就之后,曾先后去 东周(当时周王朝已经沦落为“国”并分裂成东西二周)和秦国请求出 仕欲施展抱负,不想却均未被录用苏秦得到如此待遇却未“心灰意 冷”,反而回到故里,更加勤奋的学习在一年多的时间里,头悬梁、 锥刺骨(因此事留下了“悬梁刺股”的佳话),刻苦攻读有关兵法、医 学、经济和法令等方面的书籍对当时各国的具体形势作了充分的硏 究当时,列国之中,齐、楚、燕、韩、赵、魏、秦最为强盛,而七 国之中又首推秦国最强于是,苏秦经过反复思考,初步形成了一个 促成六国结盟以共同对抗秦国的战略思想,即“合纵”出于对自己 新战略思想的自信,苏秦再次离开家乡,到各国游说谁知他这一去, 使中国历史上多了“纵横家”一流,而且更可以说是改变了历史二、牛刀小试辞别故乡的苏秦首先来到相对来说最为弱小的燕国晋见燕文侯 时,他陈述了燕与别的国家结盟的必要性:燕之所以能够安乐无事, 不受到强秦的侵犯,是因为南面有赵国作屏障秦要功燕,必须经过 赵而跋涉千里,赵要功燕,不需百里即抵燕都。
赵国之所以不攻打燕 国,全因为强秦在后面牵制,而燕却正好可以利用这个机会与赵国结 盟,共同抵抗强秦,防患于未然所谓“夫不忧百里之患而重千里之 外,计无过于此者于是,苏秦建议燕侯先与赵国结好,然后再与 其他各国联盟抗秦,这样,燕国就可保安全他出色的口才和一语中 的的言论打动了燕文侯的心,于是燕文侯拿出车马金帛助他去赵国游 说苏秦来到赵国之后,便以燕国使者的身份晋见赵侯他向赵肃侯 指出,秦国强大,早就有入侵中原之念凭各国的实力,都难以单独 抵抗强秦,如若各国都争相讨好秦国,将来势必被秦国各个击破若 各国联合,则“地五倍、兵十倍于秦”,攻一国而各国援助,则秦虽 强,亦不敢轻举妄动各国亦可相安无事因此,苏秦请赵侯出面倡 议六国合纵抗秦赵侯当即就采纳了他的建议,并且拜苏秦为相国, 派他去游说各国,以订立合纵盟约苏秦遂又以赵国使者的身份,去 其余各国说以利害,并成功的得到各国君主的赞同回到赵国之后, 被封为武安君至此,苏秦可谓是“不鸣则已,一鸣惊人单凭自 己那三寸不烂之舌,竟促成了前所未有的六国同盟他的身价也虽之 提升百倍三、“合纵”始末不久之后,六国国君于赵国洹水(今河南境内)之上,歃血为盟, 合纵抗秦。
封苏秦为“从约长”,佩六国相印并派人将六国盟约之 事向秦国通报自此之后凑国竟有十五年之久不敢越函谷关〃雷池” 一步秦国得知六国合纵抗秦之后甚为吃惊随即,秦惠文王采纳了大 臣们的建议用软硬兼施的方法引起六国之间相互猜疑以拆散合纵 首先派人去最近的魏国,归还了从魏国夺来的几座城池,然后又派人 去最远的燕国,将女儿嫁给了燕国太子于是,魏、燕两国同秦国和 好起来赵侯得知之后,责问苏秦为何会出现这种情况苏秦十分惶 恐,立刻出发,去平息这场同盟中的“内乱”苏秦首先又来到燕国此时,燕文侯已死,太子即位,是为燕易 王齐国趁燕国办丧事之机攻燕,连克城池十余座燕王便以齐国归 还城池为条件,命苏秦以“从约长”的身份出使齐国如若齐国归还 城池,燕国便同秦国断绝来往苏秦去齐,晋见齐威王,先行祝贺之礼,接着又行哀悼之礼齐 威王不解,问其原因苏秦道,人饿的再厉害也不会去吃有毒的乌头 籽,吃的越多,死的也就越快燕和秦是联姻之国,齐国占领燕国的 城池就等于是与强秦结下了仇怨这就如同饥饿之人去吃乌头籽一样! 齐国实在是大难即将临头齐威王闻言大惊忙向苏秦请教解危之法 于是苏秦就建议齐威王归还夺来的城池,这样燕王喜欢,秦王也一定 会高兴。
齐威王以之为是,竟然立刻照办四、人心叵测回到燕国之后,苏秦又受到了燕王的封赏这却引发了一些嫉妒 他的人在燕王面前说了他许多坏话苏秦见自己再呆在燕国不安全, 就假装得罪燕王,逃到了齐国齐威王用他为客卿谁知后来齐国一 些疑忌他的大臣竟然雇佣刺客向他行刺临终之前,他向齐王建议, 在他死之后,以大罪车裂于市,并悬赏行刺之人,这样就一定能抓到 刺客齐王依计行事,果然不久刺客就伏法就诛一代纵横家也就以 这样惨壮的形式结束了他传奇的一生合纵连横-相关典故公孙衍:战国时魏国阴晋(今陕西华阴东)人曾入秦 为大良造后为魏将,首倡合纵抗秦公元前323年发起燕、赵、 韩、魏、中山“五国相王”公元前319年任魏相一般人都认为: 苏秦、张仪同为鬼谷子的学生,是合纵、连横的倡始者但事实上, 苏秦比张仪大,是张仪的政敌,司马迁《史记?苏秦列传》和《张仪 列传》中这么说1973年长河子王堆三号汉墓出土了《战国纵横家 书》,记载苏秦死于公元前284年,张仪却死于公元前310年,苏比 张迟死26年当张仪在秦国为相时,苏是个年轻的游说者,根本没 有和张仪打过交道所以可以肯定的是,张仪的对手是公孙衍,公孙 衍才是合纵说的倡始者。
战国后期,秦国力量越来越强,东方六国都不能单独抗秦,公 孙衍与洛阳人苏秦,先后游说六国,联合抗秦,称为“合纵〃秦国 用魏国人张仪,劝说各国帮助秦国进攻其它的弱国,叫做“连横〃 合纵连横的斗争,持续了很长时间那时候,各国为了自身利益,时 而加入“合纵”,时而加入“连横”,反复无常朝秦暮楚”的成语 就是这么来的在各大国纷纷拉拢与国、开展激烈的斗争中,外交和 军事上就产生了合纵、连横的活动合纵”,即“合众弱以攻一强”,就是许多弱国联合起来抵抗一 个强国,以防止强国的兼并连横”,即“事一强以攻众弱”(《韩非子•五蠢篇》),就是由 强国拉拢一些弱国来进攻另外一些弱国,以达到兼并土地的目的这 时各大国之间,围绕着怎样争取盟国和对外扩展的策略问题,有纵和 横两种不同的主张所谓纵横家,就是适应这种政治斗争的需要而产 生的他们鼓吹依靠合纵、连横的活动来称霸,或者建成“王业"” 他们宣传:“外事,大可以王,小可以安《韩非子•五蠢篇》)还宣 传:“从(纵)成必霸,横成必王《韩非子•忠孝篇》)纵横家的缺点 是,他们重视依靠外力,不是像法家那样从改革政治、经济和谋求富 国强兵入手;还过分夸大计谋策略的作用,把它看作国家强盛的关键。
张仪在秦国推行连横策略是获得成功的,达到了对外兼并土地的目 的,使得秦惠王能够东“拔三川之地,西并巴蜀,北收上郡,南取汉 中”,“散六国之从(纵),使之西面事秦”(《史记•李斯列传》记载李 斯语)这是因为他用“外连衡而斗诸侯”(贾谊《过秦论》)的策略, 配合了当时秦国耕战政策的推行所谓合纵连横,从地域上看,当时 那些弱国是以三晋为主,北连燕,南连楚为纵东连齐或西连秦为横 合纵可以对秦,也可以对齐从策略上说,是“合众弱以攻一强”, 是阻止强国兼并的策略连横是“事(从属)一强以攻众弱”,是强国 迫使弱国帮助它进行兼并的策略随着兼并战争形势的变化,合纵连 横的具体内容也跟着有了一些变化和发展到长平之战后,变成了合 纵是六国并力抵抗强秦,连横是六国分别投降秦国的意思当张仪入秦推行连横策略不久,公孙衍(犀首)就离开秦国而入 魏为将,因为魏的国力衰退,公孙衍就图谋拉拢别国,联合出击取胜 就在公元前325年,“犀首、田朌欲得齐、魏之兵以伐赵”,就是公 孙衍拉拢齐国名将田朌一起伐赵公孙衍说:“请国出五万人,不过 五月而赵破田朌认为公孙衍说得太容易,“恐有后咎”,公孙衍认 为说得难了,二国之君就不愿出兵,待出兵之后二国之君见有危险, 必然增兵。
后来果然如此,因而大败赵兵(《魏策二》)田朌俘虏了 赵将韩举,取得了平邑(今河北南乐西北)和新城(《水经•河水注》引 《纪年》),公孙衍也打败了赵将赵护,《六国年表》载“赵武灵王元 年魏败我赵护”这是公孙衍当魏将初次得胜当时秦惠文王采用传统的逾年改元的礼制,在公元前324年 改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