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物联网技术:核心和基础依然是互联网技术.docx
7页物联网技术:核心和基础依然是互联网技术• 作者:慧聪电子网来源:慧聪电子网• 2011-6-29 11:04:30 访问次数:29物联网技术“物联网技术”的核心和基础仍然是“互联网技术”,是在互联网技术基础上的延伸 和扩展的一种网络技术;其用户端延伸和扩展到了任何物品和物品之间,进行信息交换和通 讯因此,物联网技术的定义是:通过射频识别(RFID)、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激 光扫描器等信息传感设备,按约定的协议,将任何物品与互联网相连接,进行信息交换和通 讯,以实现智能化识别、定位、追踪、监控和管理的一种网络技术叫做物联网技术基本定义物联网(Internet of Things)指的是将无处不在(Ubiquitous)的末端设备(Devices) 和设施(Facilities),包括具备“内在智能”的传感器、移动终端、工业系统、楼控系统、 家庭智能设施、视频监控系统等、和“外在使能”(Enabled)的,如贴上RFID的各种资产 (Assets)、携带无线终端的个人与车辆等等“智能化物件或动物”或“智能尘埃”(Mote), 通过各种无线和/或有线的长距离和/或短距离通讯网络实现互联互通(M2M)、应用大集成(GrandIntegration)、以及基于云计算的SaaS营运等模式,在内网(Intranet)、专网 (Extranet)、和/或互联网(Internet)环境下,采用适当的信息安全保障机制,提供安 全可控乃至个性化的实时监测、定位追溯、报警联动、调度指挥、预案管理、远程控制、 安全防范、远程维保、升级、统计报表、决策支持、领导桌面(集中展示的 Cockpi tDashboard)等管理和服务功能,实现对“万物”的“高效、节能、安全、环保”的 “管、控、营”一体化。
诞生发展1999年诞生, 2005年普及, 2009 年大发展物联网(In terne to fThings)这个词,国内外普遍公认的是MITA ut oTD中心Ash ton教 授1999年在研究RFID时最早提出来的在2005年国际电信联盟(ITU)发布的同名报告中, 物联网的定义和范围已经发生了变化,覆盖范围有了较大的拓展,不再只是指基于RFID技 术的物联网自2009年8月温家宝总理提出“感知中国”以来,物联网被正式列为国家五大新兴战 略性产业之一,写入“政府工作报告”,物联网在中国受到了全社会极大的关注,其受关注 程度是在美国、欧盟、以及其他各国不可比拟的物联网的概念与其说是一个外来概念,不如说它已经是一个“中国制造”的概念,他 的覆盖范围与时俱进,已经超越了 1999年Ash ton教授和2005年ITU报告所指的范围,物 联网已被贴上“中国式”标签英译别称“Theinternetofthings”是物联网的英文名称在中国把物联网称之为“传感网” 中科院早在1999年,就启动了传感网的研究,并已建立了一些实用的传感网与其它国家 相比,我国技术研发水平处于世界前列,具有同发优势和重大的影响力。
在世界传感网领域, 中国、德国、美国、韩国等国成为国际标准制定的主导国之一2005年,11月27日,在突尼斯举行的信息社会世界峰会(WSIS)上,国际电信联盟 (ITU)发布了《ITU互联网报告2005:物联网》的报告,正式提出了物联网的概念IBM大中华区首席执行官钱大群在2009IBM论坛上公布了名为“智能的地球”的最新策 略IBM希望“智能的地球”策略能掀起互联网浪潮之后的又一次科技革命智慧地球”的概念是美国IBM2008年提出的2008年11月初,在纽约召开的外国关 系理事会上,IBM董事长兼CEO彭明盛发表了《智慧的地球:下一代领导人议程》2005 年在中国诞生了智慧的钥匙(Withey)和2007年诞生了“互联网虚拟大脑”的概念相关术语M2M,传感网络,智慧地球(SmartPlanet),两化融合(Digital Convergence),Pervasive Comp uti ng(普适计算),Ambien t Int elligence, Hap tic 和 Ubiq uitous Comp uti ng、 X-internet (可执行的互联网),Building2.0, Smart Grid (智能电网)。
In ternet of Things ”这个组合词不符合英文缩写习惯,在美国或国外并未成为一 个像中国的“物联网”一样“家喻户晓”的“buzzword”,美国更关注一些具体行业应用, 女口 M2M, SmartGrid, Telematics,Telehealth等等技术概述 把网络技术运用于万物,组成“物联网”如把感应器嵌入装备到油网、电网、路网、 水网、建筑、大坝、等物体中然后将“物联网”与“互联网”整合起来,实现人类社会与物 理系统的整合超级计算机群对“整合网”的人员、机器设备、基础设施实施实时管理控制以 精细动态方式管理生产生活,提高资源利用率和生产力水平,改善人与自然关系支撑技术1. RFID:电子标签属于智能卡的一类,物联网概念是1998年MITAuto-ID中心主任 Ash ton教授提出来的,RFID技术在物联网中重要起“使能”(Enable)作用;物联网4大支撑技术与业务群2. 传感网:借助于各种传感器,探测和集成包括温度、湿度、压力、速度等物质现象 的网络,也是温总理“感知中国”提法的主要依据之一;3. M2M:这个词国外用得较多,侧重于末端设备的互联和集控管理,X-Internet,中国 三大通讯营运商在推M2M这个理念;4. 两化融合:工业信息化也是物联网产业主要推动力之一,自动化和控制行业是主力, 但目前来自这个行业的声音相对较少。
技术原理在互联网基础上,利用RFID、数据通信技术组成一个覆盖世界万事万物的整合网络, 网中万物自动识别,信息共享,按照人们预先制定的规范彼此“交流”技术意义突破传统思维---过去是将物理设施和IT设施分开,一路是机场、公路、建筑物等等 现实的世间万物、另一路是数据电脑、宽带等等虚拟的“互联网”而在“物联”时代,“现 实的世间万物”将与“虚拟的互联网”整合为统一的“整合网络”,全球全世界的运转以此 为基础---经济管理生产运行社会管理乃至个人生活---全球世界---互联物联---整合大同技术发展2005.11.17,在突尼斯举行的信息社会世界峰会WSIS上国际电信联盟ITU发布了紅TU 互联网报告2005物联网》报告指出,无所不在的“物联网”通信时代即将来临,世上万 物从轮胎到牙刷都可通过因特网主动交换,RFID、传感器、纳米、智能嵌入技术更加广泛的 应用三个阶段初级阶段已存在的一些各行业基于各种行业数据交换和传输标准的连网监测监控,两化融合[1] 引等 MAI 应用系统;中级阶段 在物联网理念推动下,基于局部统一的数据交换标准实现的跨行业、跨业务综合管理 大集成系统,包括一些基于 SaaS 模式和“私有云”的 M2M 营运系统;高级阶段基于物联网统一数据标准, SOA,WebService, 云计算虚拟服务的 onDemand 系统,最终 实现基于“共有云 ”TaaS:“ThingasaService”信息安全 物联网的安全和互联网的安全问题一样,永远都会是一个被广泛关注的话题。
由于物 联网连接和处理的对象主要是机器或物以及相关的数据,其“所有权”特性导致物联网信息 安全要求比以处理“文本”为主的互联网要高,对“隐私权”(Privacy)保护的要求也更高(如ITU物联网报告中指出的),此外还有可信度(Trust)问题,包括“防伪”和DoS (DenialofServices)(即用伪造的末端冒充替换(eavesdropping等手段)侵入系统,造 成真正的末端无法使用等),由此有很多人呼吁要特别关注物联网的安全问题物联网系统的安全和一般IT系统的安全基本一样,主要有8个尺度:读取控制,隐私 保护,用户认证,不可抵赖性,数据保密性,通讯层安全,数据完整性,随时可用性前4 项主要处在物联网DCM三层架构的应用层,后4项主要位于传输层和感知层其中“隐私权” 和“可信度”(数据完整性和保密性)问题在物联网体系中尤其受关注如果我们从物联网 系统体系架构的各个层面仔细分析,我们会发现现有的安全体系基本上可以满足物联网应用 的需求,尤其在其初级和中级发展阶段物联网应用的特有(比一般IT系统更易受侵扰)的安全问题有如下几种:1.Skimming:在末端设备或RFID持卡人不知情的情况下,信息被读取2. Eavesdropping:在一个通讯通道的中间,信息被中途截取3.Spoofing:伪造复制设备数据,冒名输入到系统中4. Cloning:克隆末端设备,冒名顶替5. Killing:损坏或盗走末端设备6. Jamming:伪造数据造成设备阻塞不可用7.Shielding:用机械手段屏蔽电信号让末端无法连接主要针对上述问题,物联网发展的中、高级阶段面临如下五大特有(在一般IT安全问 题之上)的信息安全挑战:1.4大类(有线长、短距离和无线长、短距离)网路相互连接组成的异构(heterogeneous)、 多级(multi-hop)、分布式网络导致统一的安全体系难以实现“桥接”和过度2•设备大小不一,存储和处理能力的不一致导致安全信息(如PKICredentials等)的 传递和处理难以统一3. 设备可能无人值守,丢失,处于运动状态,连接可能时断时续,可信度差,种种这 些因素增加了信息安全系统设计和实施的复杂度4. 在保证一个智能物件要被数量庞大,甚至未知的其他设备识别和接受的同时,又要 同时保证其信息传递的安全性和隐私权5. 多租户单一 Instance服务器SaaS模式对安全框架的设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于上述问题的研究和产品开发,目前国内外都还处于起步阶段,在WSN和RFID领域 有一些针对性的研发工作,统一标准的物联网安全体系的问题目前还没提上议事日程,比物 联网统一数据标准的问题更滞后。
这两个标准密切相关,甚至合并到一起统筹考虑,其重要 性不言而喻中国发展中国在‘物联网'领域享有国际话语权,中国的无线通信网络已覆盖了广大城乡无线 网络是实现“物联网”必不可少的基础设施安置在动植物、机器产品上的电子介质产生的数 字信号可随时随地通过无处不在的无线网络传送交流,云计算---使世间万物的实时动态管 理变得可能专业课程年初教育部下达了高校设置物联网专业申报通知,众多高校争相申报由于物联网涉 及的领域非常广泛,从技术角度,主要涉及的现有高校院系与专业有:计算机科学与工程, 电子与电气工程,电子信息与通讯,自动控制,遥感与遥测,精密仪器,电子商务等等物 联网专业可能会在上述这些院系中开设与物联网应用相关的专业,如建筑与智能化,土木 工程,交通运输与物流,节能与环保等等,可能会考虑开设选修课或在研究生、博士生阶段 设置相关交叉学科的学位物联网可以是一个“专业”,但不一定是一个“学科”国内有些专家反对设置“物 联网专业”,因为定位不清,一个学校往往有好几个院系争夺“物联网专业“的申报,又不 是一个明确的学科,难以培养出真正的专业人才,培养出来的人可能是“万精油”,懂得多 但是不精,尤其是本科阶段,建议只作为研究生专业,像MBA 一样的模式。
和目前许多高校 设置的“电子商务”专业一样,“电子商务”也有同样的定位不清问题,只要高校设置的物 联网专业能够培养出社会需要的专业人才,尤其是跨专业复合型人才,就应该可以设置,不 必拘泥于它究竟属于哪个现有的“学科”下表列出了一个高校物联网专业课程设置的初步 建议,算是抛砖引玉课程1、物联网产业与技术导论使用电子工业出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