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江浙沪区域发展模式与经济制度变迁(精编).doc

6页
  • 卖家[上传人]:gg****m
  • 文档编号:205640579
  • 上传时间:2021-10-29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61.50KB
  • / 6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江浙沪区域发展模式与经济制度变迁内容提要本文利用发展经济学和新制度经济学的理论及比较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对长江三角洲区域内江、浙、 沪两省一市的经济发展模式和经济制度变迁进行了实证分析,力图揭示不同地区经济发展模式和制度变迁 方式的特点及两者之间的内在关系,并在此基础上,刻画出21世纪初长江三角洲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基本趋 势1978年以来,在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区域经济发展呈现出所谓〃一制多式〃的格局, 即在相同的社会基本制度前提下,区域经济的发展形成了多种不同的模式在氐江三角洲地区(泛指江苏南 部、浙江东北和东南部、上海市)就出现了"苏南模式〃、〃温州模式"和〃浦东模式气事实上,这些不同的区 域经济发展模式与不同区域的经济体制改革或制度变迁方式是密不可分的本文的目的旨在研究长江三角 洲地区中不同的经济发展模式与制度变迁方式的特点及两者内在的互动关系,并在此基础上展望新世纪初 长江三角洲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前景一、区域经济发展与制度变迁:理论概述经济增长与制度变迁是一种互动的关系制度变迁通过调整制度安排的效率来影响经济增长恰当的 制度是经济增•氐的必要条件包括亚当-斯密在内的一大批经济学家认为,促进经济增长所必需的主要是 正确的制度结构;在这种制度结构的条件下,并不需要过分担心进行努力的愿望、知识积累和资本积累等 问题,因为所有这一切都是人的本能反应,当然,上述因素也可能为错误的制度所抑制。

      因此,在缺乏有 效制度的领域或地区,或者长期处在新ILI体制转轨时期的地区,制度发挥作用的空间极大,改进制度所带 来的效率是最高的一般说来,制度变迁通过如下机理来影响经济增长:(1)制度变迁改变制度安排的激励 机制,改变制度安排的效率,从而影响经济发展的速度与质量:(2)制度变迁改变贸易和专业化的范围,使 组织经济活动的途径和方式发生改变,从而影响经济发展的广度和深度:(3)制度变迁扩大了允许人们寻求 并抓住经济机会的自山程度,一旦人们抓住经济机会是可能的,经济增长就会发生;如果机会减少了,增 长也将开始停滞另一方面,经济增长又会反过来影响制度安排的效率,进而产生制度变迁的必然性:⑴经济增长产生 r新的稀缺性,需要新的制度安排来配置资源,以尽可能消除这种稀缺性所带来的经济和社会损失:(2) 经济增长产生了新的技术性机会,需要新的制度安排来使机会最宥效地转变为经济效益;(3)经济增长产生 了对收入或财富的新的再分配的要求,需要新的制度安排加以调整,等等简言之,制度安排发挥效率的 基础和条件发生了变化,原有的制度安排就会变得不相适宜为对新的经济社会条件作出反应,社会成员 就会尽力修正制度安排(或者是惯例或者是所有权)。

      而采取什么样的制度变迁模式是山不断变化的制度需 求因素和制度供给条件共同决定的对于同一个制度安排,不同区域初始条件的差异将使得各自区域实施这一制度安排的成本和收益大不 一样一个区域制度变迁的初始条件决定了这个区域制度变迁的启动点和发展方向同时,初始条件决定 了何种力量将成为启动该区域制度变迁的主体如果某一经济相关主体在当地经济发展中的作用特别突出, 则该主体必然会是制度变迁的主体,或是制度变迁的混合主体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制度变迁的决定因 素会随着当地经济、社会、文化的发展而变化,一个区域的制度安排也会因此而不断演化同时,制度变 迁的主体也会逐渐转化随若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环境的变化,不同的经济相关主体在经济发展中的地位与 作用会随之发生变化,作为一个区域制度变迁的主体的地位与作用也会随若改变经济发展中的强势力量 最终会成为经济制度变迁的主体区域间制度安排的差异使得一些区域的经济主体在一定阶段获取高额的〃制度租”成为可能一方面, 不同的制度安排并行,使得制度变迁主体可以利用各制度安排的差异获得制度上的相对效率,当某个区域 率先实施某项制度安排时,其他区域与其相比时会表现出巨大?quot;制度落差",这种因制度创新带来经济 发展的先发优势会给这个区域带来巨大的〃制度租〃;另一方面,为追逐同样的制度租,其他区域的制度仿 效会使这种制度租逐渐分散,直至为零或直到一项能获得更多制度租的新的制度安排产生。

      从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来看,一个地方的制度变迁方式可以分为需求诱致型和政府强制性前者是内生 的,后者是强制供给的,正如斯韦托扎尔•平乔维奇所指出的:〃总的来说,社会制度的变迁是对内部或外 部力量作出的反应前者改变游戏规则,让个体能够更有效地达成因为新的经济和社会发展而可能形成的 契约性协议后者是山’白马骑士凭空强加于社会的游戏规则的变迁〃中国作为发展中大国,不同地方经 济发展的初始经济结构差异较大,经济发展相关主体的力量对比也大相径庭,经济发展的制度调整路径也 就大不一样区域制度变迁与区域经济发展的轨迹表明,尽管区域制度变迁的初始条件的差异决定r其制度变迁启 动与方式的差异,从而影响到区域经济发展的启动与进程,但是,在不同的地区迫逐”制度租〃的经济制度 变迁过程中,某些不同区域的经济发展却往往显示出高度融合的趋势长江三角洲地区历来是中国最为富庶的区域之一,也是改革开放以来发展最为迅速的区域之一这个 地区的经济发展比较充分地体现了中国改革开放以来三种不同的区域经济发展模式一方面,江苏、浙江、 上海的制度变迁方式和经济发展模式具有各自的特点,经济发展和制度变迁互动的方式亦存在一定的差异; 另一方面,两省一市的经济又密不可分,经济发展与制度变迁在整个区域内又表现出一种相互影响、相互 促进的关系,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长江三角洲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进程呈现出一种不断加速的 趋势。

      二、江苏的制度变迁方式与区域经济发展模式江苏经济发展的精髓充分体现在苏南地区的经济发展上,即茗名的"苏南模式改革开放前,苏南地区的地方政府与己有一定发展的社队企业关系密切,于是,乡镇企业便成为了制 度变迁的启动点和发展方向这是因为,乡镇企业的制度安排兼顾了企业与政府的利益(从整体考虑企业与 政府这两个主体时为〃帕累托改进",满足了双方的制度偏好”(企业想依赖政府获得制度租,政府则想获得 企业一定的控制权和剩余索取权),因而可以大大降低制度变迁的”实施成本”和"摩擦成本气此时,乡镇企 业和当地政府所组成的利益共同体便构成了一个产权的“混合主体〃,同时也是制度变迁的主体当经济的 自山度和市场的完善程度处于某种中间状态时,集体所有制的产权安排将是最优的,虽然其产权并非十分 消晰,但在此制度环境下,与私营企业相比,乡镇企业从事生产、经营的交易费用相对较低更为重要的 是,在经济体制转型的初期,山于地方政府对乡镇企业经营的强有力介入,使得乡镇集体企业所获得的高 额的制度租往往可以抵消产权制度低效对其竟争所带来的不利影响,所以,这一时期,乡镇集体经济发展 明显快于私营经济和国有经济随着乡镇企业的兴起,区域性的市场(资金、技术、商品等)已不能满足企业发展壮大的需要,于是, 从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苏南经济开始走出传统框架,移植了新的制度安排,从而加快了制度变迁的进 程,山内源积累和区际贸易为主转向外资利用和国际贸易并举。

      这一时期,乡钺企业仍是"苏南模式〃的核 心,其以集体所有制为主的模糊产权制度并没有得到大的改变,制度变迁的主体仍是乡钺企业和政府所组 成的利益共同体随看国内市场化进程的不断加速,资源配置由以计划配:置为主逐渐转变为以市场配置为主,乡镇企业 依赖政府所能获得的制度租大大减少,使原先的制度效率逐渐丧失市场经济要求对乡镇企业实行市场化 改革,其关键是对产权制度重新作出安排此外,在同一时期,以非公有产权为标志的〃温州模式〃己经显 示出其巨大的制度效率,不同地区的制度竞争也迫使苏南地区必须对原有的制度安排作出变革1995年后, 苏南的乡镇企业开始了大规模的产权制度改革,力图对乡镇企业的控制权和剩余索取权在企业与政府之间 重新作出安排,使之从制度的低效率中解脱出来同时,苏南继续推进外向型发展战略,不断深化产权嫁 接,引进和利用好境外资源以推进区域经济的国际化进程三、浙江的制度变迁方式与区域经济发展模式浙江区域经济发展模式的精华充分体现在温台地区的经济发展上,即茗名的”温州模?quot;从制度变 迁的角度来看,浙江经济的发展本质上是"温州模式〃的扩散或放大改革开放前,温台地区的国有工业基础差,农村集体经济力量脆弱,当地政府在地方经济中的直接作 用并不突出。

      同时,在温台地区,农民人均耕地少,仅以农事难以养家糊口,大量农民外出经商务工以谋 生路,这使温台地区储存了大量的具有市场经济知识的人力资本因此,制度变迁的初始条件与实施成本 决定了温台地区制度变迁的主体一开始就是家庭工商企业这一微观经济主体当地政府在权衡自身收益与 中央权威、短期〃政治安全"与长期〃政治绩效〃后,以默许、〃合谋〃共至保护的态度来与上级政府进行博弈, 并充当好温台制度安排及其变迁的〃解释员气此项非正式制度安排减少了微观经济主体与地方政府之间和 微观经济主体与中央政府之间的两类”摩擦成本〃,使对〃摩擦阻力〃的承受部分地转移到地方政府,从而以 另一种方式间接地"推动"微观经济主体制度变迁的顺利进行家庭工商企业产权相对清晰,而"良好界定的产权使拥有者能把他的努力结果转让给他的后裔,这强化 了家庭作为一个社会的单位",因此具有较大的正的激励效应而后,家庭工商企业在与政府的博弈过程中 形成了大量〃红帽子〃企业,披上合法化的外衣以寻求合法化保护,从而降低〃非法化〃所带来的交易成本和 效率损失而且,这种微观经济主体与地方政府的合作博弈还化解了缘于中央政府的"政治成本",使微观 经济主体争取到了〃改革的进入权〃,从而能主动地使制度变迁向有利于微观经济主体的方向发展,而不是 被动地进行"强制性〃改制。

      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市场竞争的日益加剧,原有制度安排的弊端便逐渐显露出来企业的竞争力 低下:与被挂户方出现信用危机,整个地区则出现了普遍的商品信誉危机政府不得不对"红帽子"企业的 控制权重新作出安排,其制度优势也开始丧失于是,为改变这种局面,温台地区开始J新一轮的制度变 迁一股份合作制改造股份合作制部分替代了资金市场和人力资本市场,使市场交易费用部分地内部化了, 还可以从相关政策中获取一定的制度租,也更便于政府的引导、管理和监督这种制度创新很快就得到了 当地政府的鼓勒和支持,并很快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主力军但随着经济的发展,股份合作企业经济责任的无限性和内部产权结构的制度性缺陷制约着企业的进一 步发展随着对公司制企业及非公有制企业产权的法律保护进一步加强,同时,地方性股份合作企业优惠 政策逐渐减少,股份合作企业就陆续向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制公司的方向发展了浙江的经济繁荣主要靠的是个体私营经济的发展和市场创新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对外开放和 外向型经济的发展推动r浙江经济从封闭的自我积累方式向开放型经济转变,产业链开始向省外甚至国外 延伸,更多的企业开始参与国际产业的分工和协作,产业结构和产业组织都得以提升。

      四、 上海的制度变迁方式与区域经济发展模式上海的制度安排具有一种典型的外生型特征建国后,上海的经济发展体现r一种中央自上而下的政 府供给主导型的制度变迁模式其制度变迁模式充分体现了国家的意志,因而其制度变迁的主体始终是国 家根据新制度经济学的分析,国家在使用强制力时有很大的规模经济,在制度变迁中可以降低组织成本 和实施成本最能代表上海经济发展模式和制度变迁方式的是"浦东模式〃改革开放初期,整个国内市场处于卖方市场,早期培育起来的市场优势惯性使得上海的轻工业在卖方 市场的条件下缺乏改革的压力和动力然而,随着卖方市场逐渐转为买方市场,原先的国有企业面对市场 经济的到来在竞争中就表现得力不从心了长期计划体制统治下所产生的制度惯性,使上海的市场化改革 较之其他地区具有更大的难度,上海不得。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