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5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教案:第19讲《改革开放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人民版).doc
9页第19讲 改革开放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考纲要求] 1.十一届三中全会关于改革开放的决策2.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3.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4.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考点一 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与对外开放一、伟大的历史性转折——十一届三中全会1.标志: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2.内容3.意义[思维导图] 十一届三中全会二、从农村到城市经济体制的改革1.农村2. 城市(1)原因:农村改革的突破性进展2)依据:1984年10月,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①基本任务:建立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②中心环节:增强企业活力③目标: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经济3)改革三、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1.过程2. 格局:到20世纪90年代初,初步形成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这样一个多层次、有重点、点面结合的对外开放格局[思维导图] 经济体制改革一、经济体制改革史料一 联产承包责任制采用了统一经营和分散经营相结合的原则,使集体优越性和个人积极性同时得到发挥……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各项农村政策的推行,打破了我国农业长期停滞不前的局面,促进农业从自给半自给经济向着较大规模的商品生产转化,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转化。
——《中共中央一号文件》(1983年)解读 史料分析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形式及带来的积极作用划线部分反映了农民有了经营权或生产和分配的自主权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的转变史料二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农村经历了从“干部敲破钟,社员不出工”到“不用敲钟,不用派工,农民赛着往前冲”的巨大变化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开始实行时,人们议论纷纷,一些人感叹说:“辛辛苦苦三十年,一夜回到解放前不但是资本主义要复辟了,地主富农也要回来啦解读 史料表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主动性,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同时,也有人对此认识有误区,农民承包的是土地的使用经营权,没有变更土地所有权,故谈不上资本主义复辟史论 新中国经济体制的几次转变(1)从新民主主义经济到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建国初到1956年,从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经济体制,向高度集中、统一管理的计划经济体制转变2)多种所有制并存(1978~1992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从单一的公有制经济转变为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混合所有制经济,从计划经济转变为以市场调节为主、计划经济为辅的经济体制。
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20世纪90年代以来,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由粗放式经营向集约式经营转变二、对外开放史料一 经济特区实行特殊的经济政策和经济管理体制,建设上以吸收利用外资为主,经济所有制实行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导的多元化结构;经济活动在国家宏观经济指导调控下,以市场调节为主;对外商投资给予优惠和方便;特区拥有较大的经济管理权限解读 特区在经济政策和管理体制方面实行以公有制为主导的多元化所有制结构;经济活动以市场调节为主;有较大的经济管理权限;对外商投资给予优惠、方便,建设上以吸收利用外资为主这些创新反映了冲破计划经济体制的束缚史料二 2010年5月,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议在北京召开,决定举全国之力建设新疆,设立喀什经济特区喀什将以“东有深圳、西有喀什”为目标,依托国家批准设立“中国-喀什经济特区”的特殊扶持政策,面向东亚、南亚、西亚广阔市场,加快超常规发展步伐,努力把喀什建设成为世界级的国际化大都市解读 “东有深圳、西有喀什”、“面向东亚、南亚、西亚广阔市场”是对外开放 “多层次”和“全方位”特点的一个重要体现史论 对外开放的过程“打开窗口”(建立经济特区)―→“连点成线”(开放沿海港口城市和建立外向型开发区)―→“全面开放”(开放内地城市)―→“融入世界”(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1. (2013·海南高考)1983年4月国务院在《关于城镇劳动者合作经营的若干规定》等文件中规定:允许个体工商户购买机动车船从事客货运输,允许长途贩运和批量销售;个体户可以起字号、刻图章,在银行开立账户等这一措施 ( )A.提高了劳动生产率B.实现了城乡之间的人员交流C.活跃了城乡商品市场D.建立起市场经济新格局答案 C解析 关键信息有两个:一个是“1983年”,此时中国改革重心开始转向城市,还未建立经济格局,可排除D项;第二个是“个体户从事运输售销行业”,可促进城乡市场活跃,但体现不出“劳动生产率提高”、“城乡人员交流”等信息,可排除A、B两项2. (2012·安徽高考)下表是依据龚关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中的有关数据编制的该表反映出 ( )1979~1984年我国城乡居民收入与消费水平年均增长率收入农村(家庭收入)17.6%城镇(职工货币工资)8.0%消费水平农村8.9%城镇4.5%A.社会主义商品市场体系已建立B.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成效显著C.城市经济体制改革还没有启动D.城镇居民消费水平低于农村答案 B解析审材料“1979~1984”:改革在农村推行、城市改革开始,农村消费增长快、城市消费增长慢析选项A×21世纪初才建立市场经济体系B√与材料信息一致C×1978年开始经济体制改革,1984年重心转入城市D×增长慢并不意味着消费水平低3. (2012·大纲全国高考)1980年12月,我国颁发了改革开放后的第一份个体工商业营业执照。
这表明 ( )A.公有制经济主体地位开始改变B.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C.企业承包经营责任制开始实行D.单一所有制经济结构已被突破答案 D解析 依据材料信息可知,1980年我国颁发了改革开放后的第一份个体工商业营业执照,表明我国开始承认个体经济的合法地位,体现了我国原来实行的单一的公有制经济结构发生了变化,因此选择D项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公有制占主体地位,排除A项;我国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全面展开是在1985年,排除B项;企业承包经营责任制开始于1987年,且企业承包经营与个体工商业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故C项错误4. 至2013年,我国改革开放大业已进行35周年我国经济建设总量也由1978年的3 600亿元增加到47万亿元,35年间增加了近120倍下列促进上述数字变化的因素不包括( )A.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目标确立B.什么是社会主义理论问题的解决C.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的明确D.“调整、巩固、充实、提高”方针的提出答案 D解析 D项中的“八字”方针提出于1960年,而题干中数字却始于1978年,故选D5. 国际舆论曾高度评价当代中国的开放举措:“开放整个海岸,意味着实际开放了半个中国”,它是35年来中国政府所“采取的最大胆行动”。
这是指 ( )A.开发开放上海浦东新区B.创办深圳等四个经济特区C.开放沿海14个港口城市D.确定海南全岛为经济特区答案 C解析 把握材料“开放整个海岸”以及“35年来”的时间信息即可判断为1984年的开放沿海14个港口城市考点二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中国的建立1.邓小平南方谈话2.中共十四大3.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4.中共十五大思维发散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计划经济中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判断姓“资”还是姓“社”的标准,应该主要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加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史料一 在1956年,上海的天气很热,企业为了不影响生产,需采取降温的措施,当时的降温措施主要是风扇、鼓风机,但是企业即使采取这样的措施也没有主动权,要经过层层报批,当时经过十一个部门的审批,要盖十一个图章,等最后的图章盖完,夏天已经过去了解读 本史料说明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企业没有自主权,不能发挥创造性、积极性,行政指令管理经济,造成了官僚主义和大量的资源浪费,影响了生产力的发展史料二 “我国建国三十五年来所发生的深刻变化,已经初步显示出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但是必须指出,这种优越性还没有得到应有的发挥其所以如此,……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在经济体制上形成了一种同社会生产力发展要求不相适应的僵化的模式这种模式的主要弊端是:政企职责不分,条块分割,国家对企业统得过多过死,忽视商品生产、价值规律和市场的作用,分配中平均主义严重——引自1984年10月21日《人民日报》解读 本史料主要体现了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为什么是增强企业活力具体原因是:僵化的模式造成了企业缺乏应有的自主权,使本来应该生机盎然的社会主义经济在很大程度上失去了活力改革就是为了建立充满生机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史论1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三大特征(1)在所有制结构上,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外资经济多种所有制经济长期共同发展2)在分配制度上,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其他分配方式为补充,效率优先,兼顾公平3)在宏观调控上,发挥计划与市场两种手段的长处国家计划是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之一,要以市场为基础,总体上应当是指导性的计划史论2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过程中的三个关键节点(1)提出目标:1992年,中共十四大提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2)理论发展:1997年,中共十五大指出非公有制经济是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3)体制建立:21世纪初,中国已初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经济格局基本形成1. (2013·江苏高考)下图反映了中国国内生产总值的变化情况甲线段”所示时期的经济高速增长,主要得益的经济理论是 ( )A.社会主义的高度计划经济B.自负盈亏的分配管理制度C.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D.和平与发展的世界形势观答案 C解析 和平与发展的世界形势观不是经济理论,排除D项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国家开始对计划经济进行改革,自负盈亏的分配管理制度是20世纪80年代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内容,排除A、B两项1992年初,邓小平发表南方谈话,对社会主义的本质,计划经济、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的关系等做了深刻阐发1992年10月,中共十四大明确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因此,1990~1995年我国经济的高速增长主要得益于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的经济理论 获取数据型材料选择题信息的技巧注意围绕数据而展开的描述性的语言;注意时间变化与数据变化的关系;注意分析数据变化的特征;注意分析数据变化的原因具体操作是:曲线数据图“边边角角看拐点”,柱状数据图“上下左右看趋势”,表格数据图“纵横驰骋看变化”,饼状数据图“阴晴圆缺看大小”。
2. 1993年,作为我国人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第二货币”——粮票,在完成自己38年的神圣使命后“光荣退休”这不仅意味着一个时代的结束,更象征着一个新时代的来临新时代”是指 ( )A.向社会主义过渡时代B.人民公社化时代C.计划经济时代D.市场经济时代答案 D解析 “粮票”、“布票”、“油票”等是计划经济的典型产物,粮票“退休”意味着计划经济时代的结束,与之对应的“新时代”则应指的是市场经济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