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赤须盲蝽病虫害极其防治技术.doc
3页赤须盲蜻赤须盲婿又称赤须蜻,为半翅目盲蜻科昆虫,有成虫、若虫和卵三种虫态,成虫、若虫 均为为害虫态触角四节,等于或较体长短,红色,故称赤须盲蜻原不为麦类主要害虫, 但随^20 1H:纪90年代末期结构调整和气候变迁,赤须盲蜡逐渐上升为主要害虫,局部地区 危害严重形态特征】赤须盲螃成虫身体细长,长5mm至6rnm,宽1mm至2mm,细长,鲜绿色或浅绿色 头部略成三角形,顶端向前方突出,头顶中央有一纵沟触角4节,红色(故称赤须盲蜻), 等于或略短于体长,第一节粗短,第二、三节细长,第四节短而细喙4节,黄绿色,顶端 黑色,伸的后足基节处前胸背板梯形,具暗色条纹4个,前缘具不完整的鳞片,四边略向 里凹,中央有纵脊小盾板三角形,基部不被前胸背板后缘覆盖,中部有横沟将小盾板分为 前后两部分,基半部隆起,端半部中央有浅色纵脊前翅略长于腹部末端,革片绿色,膜片 白色,半透明,长度超过腹端后翅白色透明足黄绿色,胫节末端和附节黑色,跑节3 节,爪黑色卵粒口袋状,长约1亳米,卵盖上有不规则突起初为白色,后变黄褐色若虫5龄,末龄幼虫体长约5毫米,黄绿色,触角红色头部有纵纹,小盾板横沟两端 有凹坑足胫节末端、附节和喙末端黑色。
翅芽长1.8亳米,超过腹部第二节生活习性】华北地区一年发生3代,以卵越冬翌年第1代若虫于5月上旬进入孵化盛期,5月中 下旬羽化第2代若虫6月中旬盛发,6月下旬羽化第3代若虫于7月中下旬盛发,8下旬至9月上旬,雌虫在杂草茎叶组织内产卵越冬该虫成虫产卵期较长,有世代重叠现象 每次产卵一般5至10粒初孵若虫在卵壳附近停留片刻后,便开始活动取食成虫在9 : 00至17 : 00这段时间活跃,夜间或阴雨天多潜伏在植株中下部叶背面赤须盲蜻在内蒙古一年发生3代,以卵在禾草茎叶上越冬翌年4月下旬越冬卵开始孵 化,5月初进入盛期成虫5月中旬开始出现,下旬为羽化盛期5月中下旬成虫开始交配 产卵,卵于6月上旬开始孵化第二代成虫在6月中下旬开始交配产卵,7月上旬卵开始孵 化,7月下旬第三代成虫出现,8月上中旬开始产卵雌虫产卵期不整齐,田间出现世代重 叠现象成虫白天活跃,傍晚和清晨不甚活动,阴 雨天隐蔽在植物中下部叶片背面羽化后7 至10天开始交配雌虫多在夜间产卵,卵多 产于叶鞘上端,每雌每次产卵5至10粒,卵 粒成1排或2排气温20C至25C,相对湿 度45%至50%的条件最适宜卵孵化若虫行 动活跃,常群集叶背取食危害。
在谷了、糜了 乳熟期,成虫、若虫群集穗上,刺吸汁液地理分布】赤须盲蜻分布在北京、河北、内蒙古、黑龙江、吉林、辽宁、山东、河南、江苏、江西、 安徽、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等省市及自治区危害特点】赤须盲蜻主要危害谷了、糜了、高粱、玉米、麦类、水稻等禾木科作物以及甜菜、芝麻、 大豆、苜蓿、棉花等作物赤须盲婿还是重要的草原害虫,危害禾木科牧草和饲料作物赤须盲蜻成虫、若虫在玉米叶片上刺吸汁液,进入穗期还为害玉米雄穗和花丝,导致叶 片初呈淡黄色小点,稍后呈白色雪花斑布满叶片严重时整个田块植株叶片上就象落了一层 雪花,叶片呈现失水状,且从顶端逐渐向内纵卷心叶受害生长受阻,展开的叶片出现孔洞 或破叶,全株生长缓慢,矮小或枯死该虫1997年在北京为害小麦,1998年又大面积为害 玉米,为害严重,生产上应注意防治方法】搞好田间卫生,及时清除枯茬杂草,减少越冬卵药剂防治可用40%乐果乳汕、50%马 拉硫磷或80%敌百虫可溶性粉剂等药剂1000至1500倍液喷雾;喷粉可用2.5%敌百虫粉剂, 每667米2用药2千克赤须盲蟒还是禾木科牧草的重要害虫,应做好发虫草场的防治,减 少虫源据资料介绍赤须盲蟒9月下旬开始产卵越冬,而高碑店市11月份田间尚有大量成虫, 可见初冬气候偏暖,延长了赤须盲蜷发生时期。
杳看害虫时注意调查早播麦田,靠近沟渠、道边的麦田及靠近棉田的麦田用药时将这 些地方也喷上药可用4.5%高效氯翎菊酯乳汕1000倍液加10%11比虫啾可湿性粉剂1000倍 液、3%1定虫月米1500倍液喷雾进行防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