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艺术史之--哥特绘画.ppt
58页走进哥特式绘画,中世纪 中世纪(476—15世纪)的漫长时期,处于古典文明的结束与复兴之间很多人认为中世纪艺术怪诞、迷惑,甚至贬为丑恶,也有人认为此间艺术丰富,反映出了东方文化,希腊罗马文化及蛮族文化的融合中世纪基督教占主要地位,于是图画也为之服务包括五个部分:一.早期基督教绘画(2-5世纪);二.拜占庭绘画(5-15世纪);三.蛮族及加洛林文艺复兴;四.罗马式(10-12世纪);五.哥特式(12-15世纪)——西方绘画,哥特式绘画以错综复杂的方式,在13世纪中叶出现在哥特式教堂的彩色玻璃窗、手抄本插图、北欧的板上画和意大利的湿壁画中载体:,在哥特式时期,壁画特别是大型壁画只在意大利才 得以继续发展意大利教堂从未向北欧教堂的垂直式骨 架玻璃窗结构发展,它保留了允许壁画存在的大面积墙 壁镶板画和镶嵌画也在这里继续发展中世纪意大利 绘画的发展,建立在古典艺术传统基础之上,并始终与 拜占庭艺术保持着密切联系当玻璃镶嵌画在北欧国家 的绘画中取得主导地位时,在意大利绘画中却是拜占庭 的影响压倒了仍然留存着的罗马式因素 哥特式因素于 13世纪开始渗入意大利绘画,并与新拜占庭风格相结合这一时期,意大利绘画迸发出极大的创造力。
这是一场真正的革命,它成为文艺复兴美术的发端,并将对其后西方美术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意大利哥特式代表画 家有锡耶纳画派的杜乔和马丁尼、佛罗伦萨画派的乔托 这些画家也经常被归入文艺复兴画家之列 《耶稣进入耶路撒冷》乔托,耶稣进入耶路撒冷 这一幅《耶稣进入耶路撒冷》 耶稣治病救人的故事,是圣经中耶稣行传的主要内容之一这里讲的是耶稣救活了拉撒路以后,耶稣及其门徒正准备进入耶路撒冷,去过逾越节(犹太民族的主要节期犹太历以此节为一年的开始,约在公历三四月间)此事震动了所有犹太人,罗马统治者也为之惊恐不已犹太人得知耶稣的行踪后,从四面八方云集到耶路撒冷耶稣进入耶路撒冷这一题材在早期宗教壁画上,经常被采用乔托作为一个具有强烈个性和独立绘画风格的壁画家,对这一题材作了新的解释: 那就是神子与人民群众之间的鱼水关系我们从画面上可以看到这种思想内涵这里所有细节都是圣经所提示的:前景上有人把衣服铺在地上,等待耶稣骑着驴子入城;远处背景上,有人在砍棕树枝从伯大尼一直跟着耶稣来到耶路撒冷的众门徒,则紧随其后场面处理得虽然比较呆板,然而画家突出了人物之间的联系,以表现信徒对耶稣的崇敬,切盼和坚信他能拯救人类 乔托的壁画不大注重人物的背景,画得比较简略,他的透视关系也不甚讲究,所画的建筑物与山石树木,似乎只是一种比喻性的现实。
他所感兴趣的只是人,是人与人之间的感情联系这正是早期意大利壁画家在形象思维上的重大觉醒《逃往埃及》乔托,《逃亡埃及》是乔托突破中世纪木偶式人物造型的一幅杰作画家以不同的动作表现圣经故事中的这一重要情节——圣母玛利亚生下小耶稣,受到迫害,抱着婴儿耶稣骑毛驴逃往埃及途中的情景 画面中人物面容憔悴、表情苦闷、动态自然,背景的风光有了一定透视空间,这些都是以往的宗教画所没有的为了加强人物的真实感,乔托采用了明暗调子,使宗教人物真实立体,并呈现一定的个性,比起以前所有教堂千篇一律的程式化人物与平面化构图,是个极大的突破《埃维尼雍的悲切》乌鲁艾尔,乔托,他是中世纪的最后一位画家,同时也是文艺复兴的第一位画家在西方艺术史上,是乔托第一次在某种程度上实现了以绘画的形式创造另人有身临其境之感的幻觉真实 这种幻觉真实的确立主要基于以下两点成功: 感觉合理的空间关系和具有一定体量感,作了正确的透视缩短处理的人像乔托及观者的视点为依据,从平视的角度出发组织画面,在前景中安排他的整个场景在西方绘画史上,将绘画空间作为观者所处现实空间的延伸来处理的第一人正是乔托 乔托的人物以形象单纯、造型凝练而见称,其结实厚重的形体有如纪念碑一般庄严。
乔托的作品,无论在整体构图还是在单体人物中,都渗透着严谨、深沉与阔大的气质哥特式绘画小结,哥特时代首先变革的是建筑,然后是雕塑,最后才是绘画由于这时的绘画处于哥特式和文艺复兴式艺术风格的过渡时期所以,又叫晚期哥特式绘画晚期的哥特式艺术已明显孕育着文艺复兴的到来 晚期哥特式绘画的代表人物是被誉为伟大的西方绘画之父的艺术家乔托乔托把西方绘画从平面化的变成立体的、三维的,并使它如雕塑般结实 乔托早期曾为佛罗伦萨新圣母教堂创作木板画《基督被钉在十字架上》,此画虽在构图和色彩上有大胆革新,但仍属晚期哥特式绘画艺术 哥特式时代的晚期,意大利绘画艺术的中心在锡耶那锡耶那画家杜乔比乔托出道早,若论艺术上的开拓性与创新性,杜乔无疑要逊于后者杜乔的艺术作品缺少乔托那种纪念性,他的人物优雅而赢弱,但富丽明亮的色彩和线条的优美衣饰,展示了他独特的艺术魅力《圣母子》杜乔,哥特式绘画主要包括玻璃镶嵌画、插图画、 壁画和镶板画由于典型的哥特式建筑采用了石头骨架 结构和宽大的窗子,壁面被减少到最低限度,因此,壁画发展受到了限制 在北欧国家,大型壁画没有继罗马之后继续发展;而玻璃镶嵌画取代壁画成为主要绘画形 式,并获得高度繁荣。
玻璃镶嵌画由各种不同形状、不 同色彩的小块玻璃片拼合、镶嵌而成玻璃镶嵌画通常 采用深暗而强烈的色彩,如以蓝色为背景,以墨绿、金 黄为主调,以紫罗兰色为补色,以褐色和桃红表现肉体 玻璃镶嵌画的创作受到当时教堂雕刻的影响,二者有着 同样的题材和同一类型的人物它的黄金时代在1200~ 1250年间,在此之后,这种画的创作随建筑活动的减少 而相应减少1420后,国际哥特式风格进一步受到关注画面结构、表现物像远近和尝试单一透视法的弗洛伦萨画风的影响 1350-1420年被称为国际哥特式风格时期这是在 法国巴黎 、 英国伦敦 、意大利米兰和布拉格风行的宫廷和贵族式的风格在这幅画上,画家把主要人物都视为圣者,不仅圣母头上有圣光,连她身后的约瑟、三博士都有圣光画家很善于运用颜色,细节丰富,具有镶嵌画特色远处有不绝如缕的人马队伍右边近景的大队人马已随三博士涌入画面中央;左边是参拜圣婴的场面在两个场面之间,还画上了产婴的畜厩与牲畜这一切是以极其细腻的描绘手法来展现的细节图一,《三王朝拜》描绘了耶稣降生后东方三博士来朝拜的场面:伯利恒上空出现一颗奇亮的星星,三博士测知将有救世真主降生,他们就携带礼物与众家人,朝着那颗奇亮的星星的方向寻来,并在伯利恒找到刚生下的小耶稣。
这种传统宗教题材在不同的画家中有千差万别的构图,但万变不离其宗,总是有学识渊博的博士与小耶稣细节图二,人物比例关系,细节描绘,透视关系,THE FALL,国际哥特式绘画,International Gothic,秦蒂利.达.法布里亚诺,西莫尼.马尔蒂尼,《报喜》,《东方三王》,《加冕圣母》,《圣母的谦卑》,《圣殿中的演示》,《圣弗朗西斯侮辱》,《逃往埃及》,西莫尼·马尔蒂,这是一幅早期的哥特式绘画 西莫尼·马尔蒂尼(Simone Martini,约1285-1344)是哥特式绘画最杰出的代表人物,被誉为“国际哥特式风格”的奠基人 圣母领报,详阅路加福音第一章26到38节,它的意思是指圣母接受了天使报给她的信息————救世主将借着她的胎腹来到世上这本身不是一件容易让人相信的事迹,因为圣母为童贞女,但她却相信并接受了,她说:“看!上主的婢女,愿照你的话成就于我吧!所以教会也称圣母为信德之母 他笔下的人物具有非同寻常的形体“流动性”,无论天使还是凡人都有一种飘掠的动感《圣母领报》便非常鲜明地表现出他的这种戏剧性玛利亚飘逸的姿态仍不失哥特式的典雅,她身穿蓝色长袍,人们一般认为这是天空的象征中央的百合花寓示着玛利亚的纯洁之躯。
加百列周身金光闪闪,观众由此感到这次神圣的相见将天地合二为一双方的目光交织在一起,心灵得到沟通圣母领报,《圣母领报》,《圣母领报》细节,《圣母领报的天使》,《祭坛》,《圣马丁的梦》,公元316年(一说317年),罗马潘诺尼亚省的一位军事保民官把自己新出生的儿子取名圣马丁 ,这个名字,来源于古罗马战神玛尔斯,而玛尔斯,是传说中罗马人开国大统领的父亲很清楚,圣马丁出身不是基督徒 在圣马丁出生的那一年,罗马皇帝君士坦丁宣布了基督教的合法化,随后,布道,修教堂什么的,得到了官方的支持但是,基督教当时还很草根,在社会上层和军界,没有多少信徒 圣马丁的少年时代,是在现在意大利的帕维亚附近度过的,在那里,他接触了基督教但是,他没有受洗,而是像自己的祖辈一样参了军,成为罗马皇帝的一名近卫骑兵,转战现在的德国法国各地,结识了更多的基督教徒 公元334年,他在亚眠服役一天,他戎装策马出城时,一位衣不蔽体的穷人向他乞讨马丁心有不忍,但是自己身上除了战袍之外,也没有其他可以布施的御寒之物于是他抽出长剑,把战袍切了一半,送给了这个乞丐 据说,当夜,马丁梦见了耶稣,身上披着他送出去的半件战袍这个梦,让马丁作出了自己的选择。
《埋葬圣马丁》,而这个时候的古罗马皇帝是朱力安,他是最后一个企图压制基督教,恢复多神教崇拜的皇帝马丁拒绝在为他打仗:“我是上帝的战士 其他人骂他是怕死的懦夫马丁微微一笑:“我不愿意去杀人,但我不怕死,我可以赤手空拳地站在最前线 就在这时候,对垒的蛮族派人来要求停战,上帝为马丁投下了庄严的一票马丁就此告别罗马军营 他的后半生,致力于传教,他创立了欧洲第一个修道院他品行高洁,据说还常常有超自然的神通相伴他逝世时,父老们空城为其送葬,基督教世界为其举哀《圣母子》,《圣安德鲁》,《耶稣受难》,《冥想》,《神奇的弥撒》,《一千零一夜》,《一千零一夜》是阿拉伯民间 故事集 相传古代印度与中国之间有 一萨桑国, 国王山鲁亚尔生性残暴嫉妒, 因王后行为不端,将其杀死, 此后每日娶一少女, 翌日晨即杀掉,以示报复 宰相的女儿山鲁佐德为拯救 无辜的女子, 自愿嫁给国王, 用讲述故事方法吸引国王, 每夜讲到最精彩处, 天刚好亮了, 使国王爱不忍杀, 允她下一夜继续讲 她的故事一直讲了一千零一夜, 国王终于被感动, 与她白首偕老《圣凯塞林》,《圣马丁弃剑》,现代哥特绘画,现在我们常见的哥特绘画,已经跟几百年前的古典绘画有了极大的区别——甚至于我都怀疑现在的这些所谓的哥特风格的绘画究竟属不属于哥特绘画的范畴——反正这就是现在我们常常看见的“哥特绘画”了……,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