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座片级进模设计说明书.doc
6页毕 业 设 计 开 题 报 告 机械工程 系(院) 届题 目 基座片级进模设计课题类型 设计 课题来源 自拟学生姓名 学 号专 业 年级班 班指导教师 职 称 填写日期: 年 月 日一、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目的和意 义 主要内容:首先应该对工件进行工艺分析根据工件件材料,形状,尺寸等要求确定合适的成型工艺由分析可知,此工件需用级进模进行加工通过工件的工艺性分析,对级进模中的多套模具进行排列根据工件的尺寸要求,对各套模具进行尺寸计算根据工件的加工工 艺和各套模具的分析和计算完成模具的设计 主要目的和意义:熟悉和练习了冲压的设计过程,对冲压有了更深刻的了解熟悉了多种加工方式的凹凸模设计, 对标准件的选用过程和要求也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对绘图时应注意的事项有了进一步了解,同时在绘图过程中也练习了 CAD的使用这次设计,是 对自己所学知识的一个总结和提升,使自己对模具设计有了更深一步的了解二、文献综述(国内外相关研究现况和发展趋向) 我国冲压模发展现状 近年来,中国模具工业有了长足的进步标志着冲压模先进水平的是高精度、长寿命、多工位级进模,它具有结构复杂、制造难度大、精度高、寿命长、生产效率高和低耗材耗能的特点,是我国重点 发精密模具品种之一。
有代表性的电机铁芯自动叠片硬质合金多工位级进模,精度达 2m,步距精度达 3m,双回转精度1,拼块精度 1m,表面粗糙度 ra0.1~0.4m ,寿命 1 亿次;美国奥伯格、日本黑田、法国宝捷时等电机铁芯双排自动叠片模,精度为 1m,步距精度 2m,模具寿命 2 亿次虽然精度已接近国外先进水平,但寿命有一定差距 高水平的空调器翅片多工位级进模,精度达 2m,凸、凹模的工作面近千处,冲裁间隙为 0.01mm 的达 300 多处,一次冲出翅片数达 36 列,模具寿命 2 亿次以上;日本日高精机、美国 oak、意大利 gbs 公司制造的 36~72 列数翅片级进模,精度达 2m,步距精度 3m,寿命 5 亿次以上同样,精度已接近国外先进水平,但模具寿命有较大差距体现高难度成形的彩管电子枪零件(g5)25 工位硬质合金级进模,精度达 2m,模具在高速冲床上应用,冲制 0.245mm 厚的无磁不锈钢,经各道工序后,制品精度达±5m,模具寿命 3 千万次以上;日本东芝、日本日立等公司制造的彩管电子枪零件级进模,精度为 2m,步距精度 3m,模具寿命 5 千万次以上同样模具寿命有差距 高性能的集成电路框架 32 工位级进模,精度达 2m,在高速冲床上冲速达350~500 次/分,寿命为 3 千万次以上;日本山田、美国奥伯格等公司制造的 100条脚以上的集成电路框架模,精度达 2m,步距精度 3m,模具寿命 1 亿次。
还有如自主创新的连接器 50 工位级进模,精度达 2μm,步距精度 3μm,模具寿命 2 亿次;数码相机弹簧片 18 工位级进模、接插件 46 工位级进模等都达到了较高的水平 我国的电火花线切割分为低速走丝电火花线切割机(lswedm)及高速走丝电火花线切割机(hswedm)两类精密、高效、复 杂、长寿命冲压模一般由 lswedm进行加工模具行业专家罗百辉表示,具有代表性的我国精密、复 杂、高效、长寿命冲压模的制造水平(精度、表面粗糙度等)已接近或达到国外先进水平,而以上这些模具的型孔、定位孔等关键部位基本上都依靠精密 wedm 进行加工,说明我国精密、复杂、高效、长寿命冲压模的技术进步与 wedm 技术进步密切相关 冲压模发展趋势 、 、 模具技术的发展应该为适应模具产品“交货期短”“ 精度高”“质量好” 、“价格低”的要求服 务达到这一要求急需发展如下几项: 1全面推广 cad/cam/cae 技术模具 cad/cam/cae 技术是模具设计制造的发展方向随着微机软件的发展和进步,普及 cad/cam/cae 技术的条件已基本成熟,各企业将加大 cad/cam 技术培训和技术服务的力度;进一步扩大 cae 技术的应用范围。
计算机和网络的发展正使 cad/cam/cae 技术跨地区、跨企业、跨院所地在整个行业中推广成为可能, 实现技术资源的重新整合,使虚拟制造成为可能 2高速铣削加工国外近年来发展的高速铣削加工,大幅度提高了加工效率,并可获得极高的表面光洁度另外, 还?杉庸じ哂捕饶?椋 咕哂形律 汀⑷缺湫涡〉扔诺恪8咚傧诚骷庸ぜ际醯姆⒄梗 云 怠⒓业缧幸抵写笮托颓荒>咧圃熳⑷肓诵碌幕盍ΑD壳八 严蚋 叩拿艚莼 ⒅悄芑 ⒓ 苫 较蚍⒄埂?3模具扫描及数字化系统高速扫描机和模具扫描系统提供了从模型或实物扫描到加工出期望的模型所需的诸多功能,大大缩短了模具的在研制制造周期有些快速扫描系统,可快速安装在已有的数控铣床及加工中心上, 实现快速数据采集、自 动生成各种不同数控系统的加工程序、不同格式的 cad 数据,用于模具制造业的“逆向工程” 模具扫描系统已在汽车、摩托车、家 电等行业得到成功应用,相信在 “十五”期间将发挥更大的作用 4电火花铣削加工电火花铣削加工技术也称为电火花创成加工技术,这是一种替代传统的用成型电极加工型腔的新技术,它是有高速旋转的简单的管状电极作三维或二维轮廓加工像数控铣一样,因此不再需要制造复杂的成型电极,这显然是电火花成形加工领域的重大发展。
国外已有使用这种技术的机床在模具加工中应用预计这一技术将得到发展 5提高模具标准化程度我国模具标准化程度正在不断提高,估计目模具标准件使用覆盖率已达到 30左右国外发达国家一般为 80左右 6优质材料及先进表面处理技术选用优质钢材和应用相应的表面处理技术来提高模具的寿命就显得十分必要模具热处理和表面处理是否能充分发挥模具钢材料性能的关键环节模具热处理的发展方向是采用真空热处理模具表面处理除完善应发展工艺先进的气相沉积tin、tic 等、等离子喷涂等技术 7模具研磨抛光将自动化、智能化模具表面的质量对模具使用寿命、制件外观质量等方面均有较大的影响,研究自动化、智能化的研磨与抛光方法替代 现有手工操作,以提高模具表面 质量是重要的发展趋势 8模具自动加工系统的发展这是我国长远发展的目标模具自动加工系统应有多台机床合理组合;配有随行定位夹具或定位盘;有完整的机具、刀具数控库;有完整的数控柔性同步系统;有质量监测控制系统三、拟采取的研究方法(方案、技术路线等)和可行性论证一、初步研究方案 1.根据工件的形状和尺寸对工件进行工艺性分析,得出加工工艺为:拉伸→冲孔→翻边→落料; 2.对模具中所需要的凹凸模进行计算; 3.对级进模压力中心进行计算; 4.对模具中个标准件,弹性元件进行计算; 5.对模具进行设计,画出模具装配图。
二、 设计基本路线 1 分析研究选题,设计前明确设计的条件和设计要求; 2 收集有关参考资料; 3 明确设计任务书; 4 初步拟定方案将选题的类型进行初步规划设计安排; 5 方案草图交由老师修改后确定为初步方案; 6 在初步方案的基础上确定设计方案; 7 编写设计说明书; 8 毕业设计论文答辩;四、预期结果(或预计成果) 对工件进行分析,选择合理的加工工艺,选择正确的模具形式,完成一套完整正确的模具设计在 规定时间内完成毕业设计的内容,编写符合要求的设计计算说明书,并正确绘制机械工程图纸并在此次设计中对以往所学知识做一次梳理,对所学知识掌握更加牢固五、研究 进度安排 2010 1.04-3.20 毕业实习、毕业设计课题调研、文献阅读及开题报告 2010 3.21-4.24 模具结构设计及计算校核 2010 4.25-5.08 计算机和手工绘制模具装配图和零件图 2010 5.09-5.15 整理资料最终完成设计说明书 2010 5.16-5.29 准备答辩及答辩六、主要参考文献 1翁其金,徐新成 .冲压工 艺及冲模设计M.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8. 2胡礼木,王卫卫.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英语阅读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 3毛平淮.互换性与测量技术基础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8. 4崔忠圻,覃耀春.金属学与热处理(第二版)M.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 5孙京杰.冲压模具设计与制造实训教程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9. 6周玲.冲模设计实例详解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7. 7高军,李熹平,修大 鹏.冲压模具标准件选用与设计指南M.北京:化学工业出 2007. 8曹立文,王冬,丁海娟,郭世清.新编实用冲压模具设计手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7. 9陈炎嗣编 著.多工位级进模设计与制造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 10王芳,冷冲 压模具设计指导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1998. 11邱永成.多工位级进模设计M.北京:国防工 业出版社,1987. 12翁其金.冷冲压技术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1. 13欧阳波仪.现代冷冲模设计基础实例M. 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6. 14薛启翔.冷冲压实用技术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 15赵大兴.工程制图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16毛平淮.互换性与技术测量基础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 七、审核意见 指导教师对开题的意见: 指导教师签字: 年 月 日 院系审核意见: 审核人签字: 年 月 日说明:1、该表每生一份,院系妥善存档; 2、课题来源填:“国家、部、省、市科研项目” 或“企、事业单位委托”或“自拟课题 ”或 “其它”; 课题类型填:“设计” 或“论 文”或 “其它” 。
基座片级进模设计摘要:由零件图可知零件的加工主要涉及冲孔,拉深,翻边,落料等工序, 为了使零件的尺寸精度更高还需有整形,定位等工序工艺较复杂,生 产批量大,适宜用级进模制造此零件加工较为复杂,在加工 过程中公有 8 个工序, 为了得到较高的尺寸精度,需要有良好的定位功能,由于在此过程中有拉深工序 ,所以可以借助拉深来进行配合,凸模与凸模固定板之间应该过盈配合,凸模与卸料板之间应该以过隙配合模具的顶出机构用橡胶和弹簧顶出机构加工的最后一个工序为落料翻边工序,在此工序的加工过程中用的是落料翻边复合模具,其中翻边所需要的力是由镶嵌在上模板内的橡胶提供模具的送料方式为手工送料,所选用的压力机为开式压力机由于此加工过程中有多套模具,为了在装配和加工过程中更好的配合,将承料板由两部分组成,以便于调节关 键词:级进模 冲孔 拉深 翻边 基座片 Design of Progressive Die for Base SliceAbstract:Part of that major parts processing involving deep hole flanging blanking etc inorder to make the parts of the dimension precision is higher also needs a plastic positioning etc.Technology is complex the production batch suitable for use of progressive die manufacturing.The parts processing complex in the machining process of public eight in order to get higherprecision need to have good positioning function because in this process there so deep drawingcan use to cooperate punch and punch fixed plates should be made with the punch andunloading plates should be to co。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