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河南文化发展60年.docx

16页
  • 卖家[上传人]:I***
  • 文档编号:214267651
  • 上传时间:2021-11-23
  • 文档格式:DOCX
  • 文档大小:42.83KB
  • / 16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河南文化发展60年 毛 兵摘 要:新中国成立60年来,河南的文化建设和发展走过了不平凡的历程其中前17年是河南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初创阶段,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文革”10年河南文化事业遭到空前破坏改革开放以来,河南的文化建设进入了新的黄金发展期,成为我国有影响的文化大省当前,文化建设在河南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空前提高,已经成为河南参与新一轮区域竞争的新亮点关键词:河南;文化发展;60年:G127:A:1003—0751(2009)05—0079—05河南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历史文化底蕴深厚、资源丰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河南文化建设从初创阶段步入了开发优秀文化资源、创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崭新时期一、筚路蓝缕的十七年(1949—1966年)建国初期,中国共产党有计划、有步骤地领导了文化建设和改造的实践在政策层面,毛泽东1951年为中国戏曲研究院成立时的题词“百花齐放,推陈出新”成为了国家的文艺方针在实践中,党和政府采取了文化建设和改造同时并举的举措,实现了整个社会文化领域的转变和重建河南在这一阶段文化建设和发展呈现初步繁荣的局面一)文化建设全面铺开河南省人民政府在医治战争创伤、百废待兴的困难条件下,把发展文化事业、活跃人民群众文化生活摆上了重要位置。

      一方面改造民国时期各地遗留下来的民众教育馆,另一方面在继承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根据地革命文化传统的基础上,吸收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优秀文化,创建了河南省群众文化事业,社会文化网络建设成就显著省市(地)建群众艺术馆、县(市)建文化馆、乡(镇)建文化站于1965年前已基本建成①1951年1月,河南省文教厅成立戏曲改革委员会,通过改人改制,戏剧团体形成了国营、民办公助、民间职业、民间业余四种体制形式,戏剧事业很快得到了恢复和发展职业豫剧剧团覆盖了河南全省,曲剧团达25个,古老的越调焕发了青春,蒲剧、四平调、坠剧、汉剧、大平调、宛梆、道情戏、眉户戏、大弦戏、二夹弦戏等稀有剧种也都成立了专业表演团体②1954年4月,河南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正式成立,并开始筹建中国戏剧家协会河南分会、中国作家协会河南分会、中国美术家协会河南分会和中国音乐家协会河南分会1957年省文联文艺期刊《河南文艺》更名《奔流》同年,中国戏剧家协会河南分会成立通过文联组织把文学艺术工作者纳入国家公职人员体系,改变以往文学艺术工作者自由职业者身份是当时文化领域社会主义改造的一项重要举措河南民族民间音乐舞蹈资源丰富1949年后,河南省先后组建了省级、市级、专区级文工团13个。

      1952年6月,河南省文工团集训整顿,建制整编组建了河南省话剧团、河南省歌舞团1949年,河南全省只有开封大陆、大华、人民会堂和郑州影院等四家电影院到1958年,放映单位达到400多个,其中城市电影院增加41座1965年放映单位达到850个,其中农村流动放映队400多个,在2.4万多个固定放映点实行流动巡回放映对个别交通不方便、人口稀少、经济特别困难的山区放映点,实行免费放映的办法,从而消灭了电影放映空白点③1951年1月31日,由河南大学校长、著名历史学家嵇文甫教授倡议,创办了《新史学通讯》(1957年后改称《史学月刊》),这是新中国建立后最早的一家史学刊物,在新中国史学发展史上产生了重要影响④创建于1958年的河南省历史研究所,是河南省第一个社会科学研究机构同年,河南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所也正式成立1949年6月1日,中共河南省委机关报《河南日报》正式创刊,连同先期创办的《南阳日报》及稍后创办的《郑州日报》(后更名为《郑州晚报》)、《河南大众》报等,标志着河南报纸出版事业的一个新时代的开始1949年10月《新黄河》(后更名为《黄河建设》)杂志诞生,这是建国后河南创办的第一份期刊到1965年,河南省期刊增加到63种。

      1953年3月,在原河南文教出版社和平原人民出版社合并的基础上成立了河南人民出版社,河南出版事业开始了第一个快速发展时期,到1965年,年出版图书295种,年总印数7160多万册1949年4月1日,河南省新华书店的前身——新华书店河南分店在当时的河南省会开封成立到1956年初步确立了新华书店图书发行主渠道地位,构建起覆盖河南全省城乡的图书发行网络⑤新中国成立后,河南省博物馆得到了恢复1950年8月,河南省文物管理委员会成立,从1953年起,文物工作由河南省文化事业管理局负责,同时建立了文物工作队,并在安阳殷墟、洛阳龙门和辉县百泉设立了文物保管所,为河南文物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1963年,河南省人民委员会(河南省政府)公布了第一批河南省文物保护单位253处同时,市、县级人民政府也公布了一大批文物保护单位二)文化园地初现繁荣这一阶段很多艺术成就很高的文化作品出现,一批文化名人被推出在戏剧艺术方面,1956年参加河南省首届戏曲观摩演出的剧种23个,参演剧目96个,宣扬爱国主义、英雄主义的剧目《刘胡兰》、《穆桂英挂帅》、《牛皋下书》等剧目获奖传统戏剧上,常香玉的代表剧目《花木兰》成为建国初期轰动全国的剧目,马金凤的代表剧目《穆桂英挂帅》四次进京,两次进中南海演出,获全国优秀剧本奖,曲剧演员张新芳在剧目《陈三两》中、越调演员申凤梅在《收姜维》中扮演的角色都获得了很高的社会评价。

      现代戏剧上,建国初期,由杨兰春等改编和移植的豫剧《小二黑结婚》、《刘胡兰》等,为豫剧表现新的时代生活、塑造英雄人物开辟了路子河南省的现代戏在20世纪60年代已进入繁荣期,1963年至1965年,河南省剧目工作委员会收到现代剧目1301个,《朝阳沟》、《人欢马叫》、《社长的女儿》等深受省内群众喜爱,在全国也有较大影响,为河南省赢得了“戏剧之乡”的荣誉在文学创作领域,河南省涌现出李凖、乔典运等一批时代精神与浓郁强烈的乡土气息相结合的青年作家,也产生许多经典的文学作品1953年,李凖的第一篇小说《不能走那条路》在《河南日报》上发表,因为尖锐地触及农村社会主义革命的重大课题,引起热烈反响随后他又陆续发表《白杨树》、《孟广泰老头》、《雨》、《陈桥渡口》等短篇和中篇小说,描绘了50年代前期处于剧烈变革中农村的社会风貌1960年著名短篇小说《李双双小传》,被认为是李凖的代表作三)文化管理体制日渐加强建国初期17年间,我国文化建设的显著特征就是文化建设举国体制的形成这是由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和计划经济体制决定的在文化艺术领域,河南文化艺术工作者们积极面对并担当起建设社会主义新文化的历史课题毛泽东1942年发表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1940年的《新民主主义论》等著述中阐述的革命文艺的地位、功能、作用、对象,以及革命文艺工作者的立场、态度、原则、方法,文艺创作中的源与流、普及与提高、服务对象、歌颂与暴露、文艺批评的标准等既是当时的文艺政策,也成为文化工作者努力的方向。

      在制度规范系统中,所有的文化工作人员被纳入国家体制,成为编制内的文学艺术家,被评定为适当的专业级别,按级别高低领取工资,发表作品另有稿酬;集体创作及文化活动按计划进行,并由政府提供经费;作品审查制度、艺术创作规划制度、文艺工作者深入生活制度、汇演和评奖制度等初步建立在艺术创新的动力机制中,使命与信念成了主要的内驱力,创作规划、政府号召和改造旧社会建设新社会的社会氛围形成了强大的外部动力在文化产品的评价系统中,领导、专家、工农兵构成了基本的评价主体,评价的原则是“政治标准第一、艺术标准第二”二、生机勃勃的新时期(1978—2003年)1966年至1976年的“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给河南思想文化领域带来深重的灾难,文化、教育、科学事业遭到空前破坏,文化建设不仅没有较多成果,反而过去17年的很多文化建设成果因被贴上“毒草”和“封资修”的标签而遭到毁坏或被打入冷宫出现在文化艺术舞台上的是八个“样板戏”以及那些具有鲜明“文革”色彩的诗歌、戏剧、小说、电影等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河南进入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阶段在稳步确立全国重要经济大省、新兴工业大省的同时,河南在文化建设方面也进入了新的黄金发展期,成为全国有影响的文化大省。

      一)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逐步完善1998年统计,河南省社会文化机构总数为2492个,其中群众艺术馆22个,文化馆195个,文化站2275个,从业人员达6704人群众艺术馆、文化馆负责指导的农村文化集镇中心897个,文化俱乐部、文化室7105个,图书室3194个,文化户8587个,群众业余演出团(队)2553个河南省公共图书馆132个,其中省级1个,地市级15个,县(市)级116个,图书总藏量1100万册河南各级文化主管部门提倡“社会文化社会办”,逐步形成了以国家办文化为主渠道,社区文化、企业文化、校园文化、军营文化共同发展的群众文化体系⑥(二)文化基础建设深入开展报纸出版事业进入高速发展时期报纸品种和数量有了大幅度的增长,结构日趋合理1998年,河南有公开发行的报纸81种,形成了以党报为主体,行业报、广播电视报、学生报、企业报为辅助的多门类、多层次的报业结构1997年,河南全省报纸平均期印数达798.88万份,位居全国第六位《河南日报》的发行量达到70多万份,在全国省市党委机关报中一直名列前茅《大河报》成为全国都市报群体中一颗耀眼的新星广播电视事业实现新闻节目的大幅调整1996年,以河南广播电视节目上星为契机,对新闻节目进行河南广播电视有史以来力度最大的一次调改。

      河南电台推出新闻板块节目——《新闻一小时》,成为融本省要闻、国际新闻、外省新闻、体育新闻、社会新闻、深度报道的大时段、大信息量的新闻总汇河南电视台也推出《河南新闻联播》、《午间报道》和《晚间新闻》三档新闻节目1998年12月,又开发了早新闻——《新闻60分》通过改革,新闻节目实现了栏目化,加大了信息量,增强了时效性,突出了社会性.贴近了老百姓图书出版事业获得迅猛发展1998年与1978年相比,图书出版社由1家发展为12家;年出书品种由260多种发展到2900多种,增长10倍多;总印数由1.8亿册增至4.25亿册,增长了1.4倍;总印张由51万千印张增至370.4万千印张,增长了六倍多20年累计出版图书26970种,累计总印数247亿册(张)博物馆事业迅速发展原有的博物馆得到了整修和改建,同时新建了一批中小型博物馆和诸如洛阳古墓博物馆、南阳汉画等专题博物馆1998年,现代化国家级博物馆——河南博物院的建成开放,是河南博物馆发展史中的一大成就据统计,河南国有收藏单位收藏的各类文物藏品约130万件,约占全国总数的1/8,其中一级品1800件,二、三级品约25万件考古工作成就瞩目八五”、“九五”期间,河南省共配合基本建设发掘2214项,发掘面积26万平方米,发掘古墓葬2.1万余座,出土文物10.2万余件。

      多项考古成果入选《中国文物报》一年一度的“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列1990年至1996年间,国务院相继公布了第一、二、三、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使河南省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达到51处1984年、1987年国务院公布的两批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中,河南省有7处;1989年河南省政府公布了河南省历史文化名城(镇)20处三)文化实力不断增强随着社会物质生活的富裕,群众文化档次也不断提高,采用现代科学技术包装的民间歌舞、戏曲、曲艺、灯会、社火等文艺活动广泛展开,“文化搭台、经贸唱戏”越来越普遍洛阳牡丹花会、信阳茶叶节、安阳殷商文化节、开封菊花节、郑州少林武术节等,以文会友、招商引资、发展商贸,促进了河南省经济社会的发展舞阳县、内黄县、汝南县(民间绘画),浚县杨王己屯(泥玩)、开封柳园口(盘鼓)等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全国民间艺术之乡”,平顶山市的宝丰县被文化部命名为“全国曲艺之乡”,。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