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毕节夹岩水利枢纽工程周边区域农业发展模式探讨—以涉淹区引底村为例可行性研究开题报告.doc
7页生物组课题研究可行性开题报告 题 目:毕节夹岩水利枢纽工程周边 区域农业发展模式探讨—以 涉淹区引底村为例 组 别: 生 物 组 成 员:蒋家庆、周熠、杨显华、杨洪春一、选题依据(包括选择课题的背景、选题研究的理论及实践意义) 毕节地区位于贵州省西北部,是典型的岩溶山区,曾经有人这样评说:这原是个“不适宜人类生存”的喀斯特地貌区1988年年初,时任省委书记的胡锦涛同志,经过调查研究,提出建立毕节“开发扶贫、生态建设”试验区试验区建立24年来,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实践表明,毕节地区在农业生产中,大力推广生态农业,是实现农村经济、社会和生态协调发展的必由之路,也是迈向未来现代化农业的有效途径2012年3月28日,国家水利部印发《关于贵州省夹岩水利枢纽工程规划报告的批复》(水规计〔2012〕127号)[1],根据规划批复,规划的夹岩水利枢纽工程是一座以城乡供水和灌溉为主要任务并兼顾发电的综合性大型水利枢纽工程,工程规划总投资145.6亿元,水库总库容15.58亿m3,工程供水区范围主要涉及黔西北的毕节市和遵义市西南部地区,由毕节新城区、大方片区、黔西片区、金沙片区、金遵片区、织纳片区、毕纳赫片区等组成,可覆盖毕节市除威宁县外的6县1区和遵义市中心城区、仁怀市、遵义县效益区,年供水量7.44亿m3,供水人口260万人,灌溉面积62667hm²,发电装机7万kw。
夹岩水利枢纽工程是贵州省有史以来规模和投入最大的水利工程,它的建成将构建起以大型水利枢纽为支撑的安全有效的水资源保障体系,有效支撑黔西北地区经济社会的跨越式发展 引底村作为夹岩水利枢纽工程下的涉淹区,农业生产为地方经济的支柱长久以来由于其特殊的自然条件和地理条件及当地居民的受教育程度,至今的农业生产还是传统的小农经济的生产模式,经济发展比较缓慢,生态破坏尤为严重因此探索并寻求一种既能促进当地经济的快速发展又不破坏自然生态环境,尤其是有利于保护夹岩水库周边生态环境的农业发展模式对引底村来说迫切需要二、 选题研究现状(包括目前国内外对本选题的研究情况和有待解决的问题) 贵州岩溶山区农业经济收入和温饱问题的解决主要是靠农业特别是种植业,但由于土地农业生产因可耕和易耕地少、耕地资源质量差、非耕地开发利用难度大及产出率低的制约,加之水资源利用受限、农业自然灾害的频繁,制约着整个贵州省岩溶山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2] 自1988年毕节试验区建立以来,毕节地区以治山治水为主要内容的农业生态建设主要是推行“五子登科”模式[3],即“山顶戴帽子,山腰系带子,坡地铺毯子,大田种谷子,山下抓票子”。
这个模式的推行,在水土流失严重、农业经济薄弱、粮食严重短缺的乌蒙山区起到了积极作用,得到了中央领导和社会各界的普遍好评但随着形势的发展,这一模式和满目青山的先进地区相比,逐渐显露出其局限性[3]虽然国内外有关农业发展模式的研究著作很多,但大多是针对丘陵及平原地带进行的,很少有对喀斯特地貌广泛发育的山区作出农业发展战略及规划即使有也缺乏针对性,也只是对某一地区作出评估和规划,难以落实到具体的村镇而许多村镇的自然、社会、经济和资源的情况各不相同,因此农业的发展模式也略有差别众所周知,发展地方经济的关键在于“对症下药”,在于把握好“市场脉络”这说明在促进地方经济发展过程中,无论是制定政策法规,还是实施技术措施,都必须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同样,在制定岩溶山村农业生产规划[4]、[5]和选择农业生产对策时,也必须充分做好当地的自然、社会、经济和资源状况调查和市场分析,才能制定相应的农业生产技术措施,才能“事半功倍”地发挥生态农业技术措施的效益基于此:本课题通过调查和评价纳雍县姑开乡引底村的自然、社会、经济和资源本底情况,分析总结涉淹区引底村基本情况及发展农业生产的优势和瓶颈,进而明确了引底村发展农业生产的基本策略和发展重点,并结合引底村土薄水稀、山高坡陡的地理环境以及夹岩水利枢纽工程这一市场脉络,拟定引底村发展生态农业相关对策。
三、 研究内容与方法1.研究区基本概况 引底村位于毕节地区纳雍县姑开乡东面,距离政府驻地7.5km属山地、沟壑地带,是典型的喀斯特区域,石漠化和荒漠化严重,毕节夹岩水利枢纽工程的涉淹区姑开乡平均海拔1542m,全乡下辖11个村,1个社区,149个村民组,有7637户,32335人,其中少数民族有2462户9729人,占全乡总人数的34%,聚居着汉、苗、彝、仡佬、白、布衣、水、穿青人等民族姑开乡属于亚热带气候,年平均气温14.5℃,年降雨量1010mm,无霜期244d,年日照数1540h,气侯温和,雨量充沛有耕地面积77hm²(有田1.2hm²),荒山荒坡近55hm²,退耕还林100hm²左右,欲发展经果林136.9hm²,无成片规模的森林和草地引底村现辖9个村民组,452户,2013人,其中流动人口640人,外出务工经商人口401人,劳动力895人2.研究内容、方法和流程(1)研究内容1)引底村的本底情况的调查和分析; 2)引底村农业生产的优势和瓶颈分析及发展生态农业的相关对策(2)研究方法 1)广泛阅读各类生态农业书籍及文献综述,了解各种生态农业的发展模式及适用范围,构筑研究该命题的规划理论平台。
2)对引底村的自然、社会、经济及资源等本底的相关调查,分析和总结涉淹区引底村农业生产的优势和瓶颈 3)结合生态农业的相关理论及引底村历史地理条件作出其农业生产的基本策略和相应对策3)研究流程选 题文献资料收集实地调查和分析本底判析拟定对策撰写论文 四、 研究的主客观条件 主观条件: 1.本人及其他几位老师对生态农业模式有一定的理论知识 2.相关的资料可以查阅文献及著作 客观条件: 1.本课题属于应用研究,国内外学者已积累了部分资料,并给出了一些解决的思路 2.学校注重教师的专业成长,对此次课题研究给予物质和精神上的大力支持五、 研究进度安排 2014.11-2014.12:查阅相关文献并了解已开展的研究、理解研究课题、 设计研究方案 、研究实施准备 2015.01-2015.03:实地调查、采集资料和数据。
2015.03-2015.04:开始分析、整理资料 2015.04-2015.07:完成初稿、定稿 [1] 主要参考文献[2] 水利部批复夹岩水利枢纽工程规划. 2012-4-1 15:47:24[3] 楚文海, 苏维词. 脆弱生态约束下贵州岩溶山区农业可持续发展[J]. 安徽农业科学, 2007, 35(3): 837—838,841[4] 聂华. 毕节地区农业生态对策建设的“五子登科”模式. 2009-11-04 15:48:08 [5] 梅再美. 贵州喀斯特农村庭园生态经济发展途径与对策探讨[J]. 贵州科技出版社, 2005, 33(3): 47-48[6] 胥献宇. 岩溶山区生态农业技术与经营模式[M]. 贵阳: 贵州科技出版社, 2007: 132-174 六、 经费预算1、图书资料费:购买图书、订阅有关报刊、杂志、档案、文献等材料的费用、搜集资料2、印刷、复印费用、问卷调查的印刷和分发的费用等3、调研差旅费:外出实地考察等费用4、专家咨询、报告费5、计算机使用费:包括计算机购置费、录入费、软件设计费、上网费、维护费等。
6、仪器、设备购置费:购置课题研究所需的仪器、设备以及文具纸张等费用7、其它费用包括用于研究人员的奖励等 经费预算:合计4000元学校领导签名:年 月 日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