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策略性介入到战略性部署.docx
9页从策略性介入到战略性部署 【内容提要】进入21世纪以来,印度不断调整介入南海问题的战略与策略,正逐渐从早期策略性介入南海问题的大周边外交向更侧重战略性部署的印太战略转变大周边外交强化了印度与南海周边国家的政治经济合作,特别是直接介入南海地区油气合作但大周边外交可能导致重大的消极战略后果,特别是其蕴含的制衡中国倾向因此,在南海争端日益凸显的背景下,印度逐渐转向更具战略性和更为宏观的印太概念,将南海问题纳入更大的印太战略中,进而不仅可实现在南海地区的战略性部署,也可通过某种政策模糊性实现左右逢源尽管值得高度警惕,但考虑到南海问题在印度整体战略中的优先度不高,因此其未来介入南海问题的手法可能仍以政策模糊性和争取左右逢源为主要特征,中国需要抓住中印关系的主要矛盾,将印度介入南海问题的程度、范围和后果控制在可接受的范围关键词】印度 南海战略 大周边外交 印太战略【作者简介】胡潇文,云南省社会科学院助理研究员,印度尼赫鲁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博士研究生D835.12A1006-1568-(2014)02-0094-15进入21世纪以来,印度日益强化其介入南海地区的战略与策略更多从避免直接制衡中国、维护中印关系大局的角度出发,印度往往使用大而化之的概念来表述其南海战略,试图隐藏其真正的战略意图。
过去十余年里,印度的南海战略主要围绕两个核心词汇展开,即“大周边”(Extended Neighbourhood)和“印太地区”(Indo-Pacific)大周边外交更多是印度与诸如越南、菲律宾等东盟国家接触,进而策略性介入南海问题的手段由于极易招致中国的不满,印度在南海争端日益凸显的背景下逐渐采用印太概念,通过发展更为宏观和战略性的印太战略实现在南海问题上的战略性部署印度介入南海问题的这一新动向值得中国密切关注并予以恰当应对一、大周边外交下印度对南海问题的策略性介入大周边外交是印度介入南海的基本路径,也是最直接的路径,印度通过与南海周边国家的政治经济互动,与东南亚国家进行联合军演、在南海问题上直接“发声”等方式,表达其在南海区域存在的诉求印度外交中的“大周边”概念是在2000年被提出的,用以指代在南亚地区之外、印度认为关系到自身利益和安全的地缘区域印度前外长亚施旺特·辛哈(Yashwant Sinha)在2004年明确指出:“我们已经清楚地表明,印度大周边是指从南亚一直延伸到南海的区域 慕克吉(Pranab Mukherjee)在2006年担任印度外长后也表达了相同的观点他指出,“印度目前的外交政策将建立在更加广泛的视野上,从以前的近邻扩展至大周边。
这种战略思维也在印度2007年出版的《印度海军战略》中有所体现,该书把南海地区界定为对印度“有战略利益的”深蓝水域 有分析指出,印度大周边概念暗含了印度的战略部署,无论是经济、军事或是文化方面,大周边成了印度的“概念保护伞”(conceptual umbrella)随着印度逐步崛起,其对能源、安全的需求日益上升,在美国重返亚太的背景下,印度地缘重要性日益凸显;与此同时,随着中国国力的增强,印度感到传统的南亚地缘安全已经不能满足其新的经济安全利益,印度面临该如何将“大周边”从文字术语变成实践行为 另一方面,也有印度分析家质疑大周边的实用性,指出“印度与大周边的交往还是没有给印度经济及安全带来实惠”印度外交部将其在南海问题上的基本立场表述为,“南海问题是包括中国在内的多个国家间的问题印度并非其中之一印度相信相关国家会以和平的方式解决这个问题印度已经在多个场合重申过,印度支持在包括南海在内的国际水域的自由航行权,支持与国际法规定相一致的通行及自由开展商务活动的权利,支持以和平手段解决海事争端这些原则应当被所有国家所遵循” 其中,“和平解决争端与航行自由”是印度最为强调的,也是其介入南海问题的依据,即:尽管不是南海国家,但印度拥有在南海的自由航行权和开采权。
于是,东南亚国家成为印度大周边外交的主要目标对象,越南在其中拥有最重要的地位,很大程度上源于两国在南海油气资源上的合作2011年10月12日,越南国家主席张晋创访问印度,商议加大投资以及在石油和天然气领域的合作随后,越南石油和印度石油天然气公司签署了油气领域的合作协议,并计划共同开发位于南沙群岛的编号为127和128的两个油气田区块,印度石油天然气公司获得越南方面在当地进行勘探的所谓“许可”印度外交部声称,由于越南已经根据1982年的《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对第127号和128号油气田做出“主权声明”,因此印度石油天然气公司根据该文件,决定与越南方面进行油气开发的合作印度石油天然气公司还将与越南石油公司、英国石油公司和挪威国家石油公司签订产品分成合同,印度的份额为45%这将是印度政府海外最大的投资项目,达2.28亿美元2013年7月10—12日,越南外长范平明(Pham Binh Minh)访问印度并会见了印度外交部长胡尔希德(Shri Salman Khurshid)双方举行了第15次联合委员会会议,印度不仅承诺为越南提供用于基础建设的信用贷款,还提供价值1亿美元的国防采购贷款额度,这在印度外交史上是罕见的。
在会后的媒体见面会上,越南再次强调对印度“东向”政策的支持,希望印度在亚太地区发挥更大的作用同时,双方就南海和东海问题进行了讨论,一致认为联合国法律所规定的公海航行自由不容侵犯 印度和平与冲突研究所(IPCS)研究人员潘达(Rajaram Panda)认为,这是印度在向外界传达其将继续介入并参与越南中部海上富庆盆地(Phu Khanh Basin)勘探与开发的信息随后,越共中央总书记阮富仲于2013年11月访问印度,双方签署了联合声明及8份谅解备忘录印度再次强调越南是印度实施东向战略的重要支柱,双方重申了不久前所达成的各种协议,并承诺在防务领域强化合作在南海问题上,印越联合声明特别强调,南海航行自由权不应受到阻碍,希望有更多的国家承诺遵守并执行《南海各方行为宣言》,双方将在保证航线安全、海事安全和打击海盗等方面进行合作 更重要的是,印越再次签订了在南海地区的石油开采协议根据协议,越南将向印度提供南海上的7个石油区块用于勘探和开采,包括3个独立开采区块石油勘探备忘录有效期为3年,但具体位置并未对外公布据媒体报道,越南提供给区块为第17、41、43、10、11—1、102和106/10区块。
据称这些区块不在越中争议海域内印度外交部发言人常普里尼特·考尔称,印度石油天然气公司早在1988年就参与南海石油开采活动;印度一再重申,印度与越南在南海进行的油气开采项目纯粹出于商业目的而不带任何政治诉求 尽管如此,印度在中越南海纷争凸显之际介入南海事务无疑是不明智的,印度国有石油公司一度由于“技术原因”和勘探失败退出南海128号油气区块勘探,但在越南方面不断的劝说下还是继续坚持了南海的油气开发从印度与越南的交往过程中,可以发现印度在南海问题上的立场除了在坚持所谓的航行自由原则外,对介入南海油气开发是存在疑虑的,既有开发海外油气资源满足印度国内油气需求的现实考虑,又在获取油气资源和尽量避免直接与中方立场相冲突的两端摇摆除了与越南在南海问题上有交集外,印度还与另外一个南海声索方菲律宾有交集2013年10月,印度外交部长访问菲律宾,双方在联合声明中再次表达了要在南海地区自由航行的权利及在国际法框架下和平解决的南海纷争的意愿除此之外,印度与东南亚国家还持续进行了多年的海事合作,包括军舰访问和军事培训除了常规的每年一次的“米兰”联合军演外,印度还不断加强其他非常规军演2012年9月至2013年3月,印度海军高帆训练舰(Ins Sudarshini)在东南亚国家海域进行了为期6个月的航行,从印度南部港口科钦(Kochi)出发,先后途经并访问了印尼巴厘岛的巴东(Padang)、苏拉威西岛东北部港口万鸦老(Manado)、文莱的麻拉港(Port Muara)、菲律宾的宿务(Cebu)及首都马尼拉、越南岘港、柬埔寨的西哈努克城(Sihanoukville)、泰国曼谷、新加坡、马来西亚巴生港(Port Klang)和缅甸的实兑,共计对9个国家11个港口进行了访问,该次航行由印度国防部和外交部联合组织,印度称该“历史性航行”将加强印度与东南亚各国的友好关系,促进印度与东盟国家的经贸和文化连接。
2013年5月4日起,由印度东部舰队司令阿基特—库马尔(Ajit Kumar)少将领导的小型舰队先后访问了马来西亚巴生港、越南仙沙港(Tien Sa Port)和菲律宾马尼拉港,于6月末返回印度 在为期4天的对马来西亚访问期间,印度海军与马来西亚海军进行了联合军演 在为期5天的对越南访问期间,除了进行文体交流活动之外,印度海军还与越南海军第3海区的官兵在南海海域进行联合海上搜救演习,印度期待今后与越南海军有更高水平的联合演练二、从大周边外交到印太战略显然,印度大周边框架下的行动往往与中国的利益诉求相碰撞从地缘政治角度看,中国也是印度大周边的战略范围,但两国长期存在的历史问题和疑虑使得印度的大周边外交具有明显的制衡中国倾向正是在这一背景下,对印太地区的强调可使印度构建更广阔的行动范围和话语空间2013年是中印关系长足发展的一年两国总理实现了年内互访,有评论认为中印两国正在从“共创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向“建立面向和平与繁荣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的方向发展,这将有力地推动两国逐步建立新型大国关系在国际范围内有一定的示范作用 同时,2013年中印恢复了暂停5年之久的联合军演,军事互信逐步恢复但双方在互访时始终没有提过南海问题。
2013年5月李克强总理访问印度后中印发表的联合声明中提到了“切实维护国际航道安全和航行自由” ,但这一表述既可以理解为指代印度洋,也可以理解为指代南海2013年10月印度总理辛格访问中国,旨在改善中印关系,在议程中也没有把南海问题作为一个重点,双方随后发表的联合声明中并未提及海洋问题 但在辛格到达北京之前,印度外长接受香港《南华早报》的采访,表达了对南海问题的一种较为缓和的态度,称“中菲海域纠纷是两国双边事务,印度不会干预” 这一言论与中国一贯主张的通过双边谈判解决南海问题的立场相符,但却与印度一贯声称的遵循国际法多边解决的立场相悖,更与同月辛格在东亚峰会上的发言相矛盾与此同时,在辛格访问北京期间,印度外长胡尔希德展开了他的菲律宾之行,并在与菲律宾签署的联合声明中,使用了“西菲律宾海(West Philippine Sea)”指代南海有争议海域, 被认为打破了印度以往使用“南海”一词安抚中国的做法但胡尔希德坚称自己已经“清楚地表达,印度支持《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作为解决南海问题的出发点,支持菲律宾通过国际仲裁解决南海争端印度在南海问题上有意无意的摇摆立场体现了其在南海问题上大战略的缺失,大周边表述只能为印度的南海行为带来外交性解释,但却难以实现实质性进展,且激发了同中国的矛盾,这并不符合印度长远的战略利益。
印度发现,依靠大周边的战略术语不足以表达印度作为一个大国的利益诉求大约自2007年以后,印度开始频繁使用“印太地区”概念以替换“大周边”的表述可以认为,这是继“大周边”之后更具战略意义的表述,它把印度从既有的大周边外交表述扩展至多国认可的印太概念,宏观上强化了印度的战略主动性印太地区的概念早在20世纪30年代就已提出,但作为一个学术概念则是由印度学者首先使用2007年,印度学者格普利特·库拉纳(Gurpreet S. Khurana)在《战略分析》杂志发表的《海上通道安全:印度—日本合作的前景》一文被认为是印度学术界正式使用这一概念的标志2011年11月,澳大利亚洛伊国际政策研究所、美国传统基金会与印度观察家研究基金会联合发表题为《共同的目标与趋同的利益:美澳印在印太地区的合作计划》的研究报告,建议美澳印举行三边对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