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闩锁效应.ppt
22页微电子器件的可靠性,复旦大学材料科学系,1,微电子器件的可靠性 Microelectronics Reliability,第十二章CMOS电路的闩锁效应 (Latch-up Effect),微电子器件的可靠性,复旦大学材料科学系,2,NPNP可控硅的工作特性,可控硅的特性曲线,微电子器件的可靠性,复旦大学材料科学系,3,CMOS电路的闩锁效应,CMOS电路闩锁效应是在异常工作条件下, 引发的 CMOS 电路 中的寄生晶体管进入 的一种异常状态 CMOS电路受激发发生闩锁效应时,电 路的 VDD 与VSS 间呈低阻状态,类似可控硅器件的特性因而闩锁效应也成为可控硅效应微电子器件的可靠性,复旦大学材料科学系,4,闩锁效应分类,如激发源去除后,电路仍保持低阻状 态,这种闩锁称为 自持的闩锁效应如 激发源去除后,电 路返回原来的高阻 状态,则称为非自 持的闩锁效应微电子器件的可靠性,复旦大学材料科学系,5,闩锁效应的危害,进入低阻状态后,若外电路不能限制器件中电流的大小,可能有过量的电流流过电路,引起器件局部过热,发生金属化熔化或烧断,致使P-N 结漏电流增加 或短路, 造成电路 失效。
微电子器件的可靠性,复旦大学材料科学系,6,CMOS电路中的寄生三极管,闩锁效应是一种寄生三极管效应 CMOS电路中的各个P、N型区可组成若干个寄生 双极型三极管,组成四层的PNPN结构 也可看作PNP三极管和 NPN三极管相互连接微电子器件的可靠性,复旦大学材料科学系,7,闩锁效应发生的机理,由一个 PNP三极管 及一个 NPN 三极管 相串接的 PNPN 四 层结构在加 VDD 后,J1,J3 两个P-N 结处于正向偏置,J2 处 于反向偏置 Ic1 = II + ICO1 Ic2 = 2 I + ICO2 I = Ic1 + Ic2 由上两式得 I =(1 + 2 ) I + ICO1 + ICO2 I = (ICO1 + ICO2)/[1- (1 + 2 ) ] 当(1 + 2 ) =1,电 路 总 电 流 I ,微电子器件的可靠性,复旦大学材料科学系,8,CMOS闩锁电路模型,CMOS闩锁电路模型,,微电子器件的可靠性,复旦大学材料科学系,9,发生闩锁效应的条件,发生闩锁效应的条件是 1+ 2 1, 若用三极管的共发射极电流放大系数 来表 示, 则为 1 2 1 这表明当两个寄生三极管的电流放大系数 达到一定值时,电流的增加会不受到限制, 这时就发生CMOS 电路的闩锁效应。
微电子器件的可靠性,复旦大学材料科学系,10,发生闩锁效应的条件,考虑了存在衬底电阻RS 和阱电阻 RW时,发生闩锁效应的临界条件是: NPN PNP 1+[1+ PNP)(IRSub +(IRW/PNP )] / [1-IRSub- IRW(1+(1/ PNP))] 式中 IRSub 为流过衬底电阻的电流,IRW 为流过阱电阻的电流微电子器件的可靠性,复旦大学材料科学系,11,发生闩锁效应的条件,CMOS 电路发生闩锁效要满足以下四个条 件: 电路能够进行开关转换,相关的PNPN结构回 路增益必须大于1; 寄生双极晶体管的发射极-基极处于正向偏 置最初仅一个晶体管处于正偏,当电流注 入后,引起另一个晶体管的发射极-基极处 于正向偏置; 3.电流的电源能够提供足够高的电压,其数值大于或等于维持电压 ; 4. 触发源能保持足够长的时间,使器件进入闩 锁状态微电子器件的可靠性,复旦大学材料科学系,12,CMOS电路闩锁效应的触发方式,1. 输入节点的上冲/下冲; 2. 输出节点的上冲/下冲; 3. N 阱 的 雪 崩 击 穿; 4. 从N阱到外部N形扩散区的穿通; 5. 衬底到内部P 扩散区的穿通; 6. 寄生场区器件(寄生场效应管由N阱和离N 阱很近的N+扩散区的场区形成)的穿通; 7. 光电流-辐射; 8. 源-漏结雪崩击穿; 9. 位移电流。
微电子器件的可靠性,复旦大学材料科学系,13,防止闩锁效应的措施,减小电流放大系数 增加扩散区的间距 增加阱的深度 采用保护环结构 减小寄生电阻 采用外延衬底,微电子器件的可靠性,复旦大学材料科学系,14,防止闩锁效应的措施,工艺技术措施 A. 减小材料的少数载流子寿命 如采用金扩散, B. 建立基区的减速场 建立基区减速场的 一个方法是在P 阱下面加一个P+埋层,自建电场和脉冲外扩散减速场,可使纵向PNPN的电流增益减小了两个数量级 C. 采用肖特基势垒源-漏极 它与扩散源-漏 极相比,它的发射极注入效率要小得多微电子器件的可靠性,复旦大学材料科学系,15,防止闩锁效应的措施,设计方面的措施: 1采用保护结构 保护结构有:少数载流子保护 结构和多数载流子保护结构 少数载流子保护结构(通常称为保护环〕是用 来提前收集会引起闩锁的注入的少数载流子它可以是受反向偏置的源-漏极扩散区或是另 加的阱扩散区 测量表明,注入P 衬底的电子,只有百分之几 能从包围寄生发射极的N阱保护环中逃逸而 用P+外延衬底 P- 制造的同样结构,N阱保护 环中逃逸的机率就降到百万分之几微电子器件的可靠性,复旦大学材料科学系,16,少数载流子保护结构,三种N+保护环,,微电子器件的可靠性,复旦大学材料科学系,17,防止闩锁效应的措施,2。
多条阱接触 3衬底接触环 4紧邻源极接触,微电子器件的可靠性,复旦大学材料科学系,18,防止闩锁效应的措施,双极型耦工艺: 1外延CMOS 2较低薄层电阻的退化阱 3衬底和阱的偏置 4深槽隔离技术,微电子器件的可靠性,复旦大学材料科学系,19,闩 锁 效 应 的 试 验,目前常用的标准是美国电子工程协会( EIA Electronic Industres Association)制定的EIA/JESD 78 集成电 路闩锁试验 ( IC Latcu-Up Test ) . 闩锁试验包括电流试验(I Test) 和电源电压过压试验(Vsupply Over Voltage Test)微电子器件的可靠性,复旦大学材料科学系,20,电流试验,电流试验时,通过试 验端向器件注入一定 量的电流,检查在该 注入电流下,电路是 否会进入闩锁状态 注入电流包括正电流和负电流两个极性 试验端的状态包括逻楫高和逻辑低两个状态 正注 入电流的一般是100mA +Inom或 1.5Inom 中的 数量大的一个 负注入电流的一般是—100mA 或—0.5Inom 中的数量大的一个试验时,电源电压 是最大工作电压。
微电子器件的可靠性,复旦大学材料科学系,21,电源电压过压试验,电源电压过压试验时,试验端的状态包括逻楫 高和逻辑低两个状态触发电压的高度是最大 电源电源的1.5 倍(1.5Vsupply MAX),微电子器件的可靠性,复旦大学材料科学系,22,试验电压波形,试验电压波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