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修辞、表现手法和作用.docx
4页八种常见的修辞手法的作用:1•比喻、拟人:用在记叙、说明、描写中,能使事物生动、形象、具体,给人以鲜明的印象; 化无形为有形,使抽象的事物更形象具体,使深奥的道理变得浅显易懂2•拟人:能使读者对所表达事物产生鲜明的印象,产生强烈的感情,引起共鸣3•借代:能起到突出形象,使之具体、生动的效果4•夸张:可以引起丰富的想象,更好地突出事物的特征,引起读者的强烈共鸣5•对偶:形式上音节整齐匀称、节奏感强,具有音律美;内容上凝练集中,概括力强6•排比:由三个或三个以上的、相同句式构成排比,增加语势,起强调作用,强烈表达作者 的思想感情•议论文往往用排比增加语势,起到了强调论证观点的作用用来说理,可把道理阐述得更 严密、更透彻;用来抒情,可把感情抒发得淋漓尽致7•设问:形式为自问自答作用是:引起读者兴趣,引起读者思考•在结构上还起到引出 下文、承上启下、使条理清晰的作用8•反问:以否定的形式表示肯定,目的是加强语气, 起强调作用常见表现手法及其作用1、 联想、想象:联想由一事物联系到与之有关的另一事物,或把事物中类似的特点联系起 来造成一个典型想象是人们在已有材料和观念基础上,经过联想、推断、分析、综合,创 造出新的观念的思维过程。
作用是丰富文章内容,使人物形象更丰满、生动,性格更鲜明突 出,情节更生动感人,增添艺术感染力2、 铺垫:为主要情节做准备或酝酿高潮到来之前的一系列非主要情节它可以显示情节发 展的必然性,增强作品的感染力和说服力;可以制造悬念,引起读者的兴趣和关注3、 象征:通过特定的、容易引起联想的具体形象,表现与之相似或相近特点的概念、思想 和感情作用首先是它把抽象的事理表现为具体的可感知的形象,使文章更含蓄些,运用眼 前之物,寄托深远之意,耐人寻味4、 对比(对照):把两种不同的事物或情形作对照,互相比较作用.是突显对象的特点, 使形象更加鲜明5、 衬托(烘托):指的是以乙托甲,使甲的特点或特质更加突出有正衬和反衬两种作用 是突出本体的某个特征6、 抑扬:把要贬抑否定的方面和要肯定的方面同时说出来,只突出强调其中一个方面以达 到抑此扬彼或抑彼扬此的目的有先扬后抑和先抑后扬之分作用:前后对比,形成起伏之 势,给读者强烈印象,增强作品的艺术效果7、 (前后)照应:指诗中对前面所写的作必要的回答恰当运用这种方法使结构显得紧凑、 严谨作用:内容前后照应,情节严丝合缝•记叙文:使文章浑然一体,整体感强,突出主题。
•议论文:强化论点•散文:反复地抒发情感,增加情感的深度8、 正侧描写:对描写对象进行正面的直接的描写是正面描写;描写对象周围的事物,使对 象更鲜明、突出的是侧面描写作用:直接和间接描写方法结合运用,可以使被描写的人物 或景物的特点更加鲜明、突出9、 虚实结合:是指现实的景、事与想象的景、事互相映衬,以实衬虚、以虚衬实,交织一 起表达同一样的情感作用是鲜明的刻画人物的性格,凸现事物、景物的特点,突出主旨10、 托物言志:在描摹事物以尽其妙的基础上融入作者的感情,含蓄地寄托作者的主张、哲 理,能给人留下思考的余地和想象的空间11、 直抒胸臆:即景抒怀,直接表达诗人面对自然景象所产生的情感和富有哲理性的思想12、 借景抒情:通过景物描写,衬托作者或喜或悲的情感13、 融情于景:人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正面不着一字,全然寓于眼前的自然景象之中,借自然 景物抒发感情14、 衬托或渲染:对环境、景物作多方面的描写形容,以突出事物的特点,营造氛围15、 动静结合:对事物、景物作动态、静态的描写,两者相互映衬,构成一种情趣16、 以静衬动:突出了事物的动态(热闹、灵活、敏捷等)特征17、 以动衬静:突出环境静谧、安静、寂静的特点。
18、 用典:用典有用事和引用前人诗句两种用事是借用历史故事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包括对现实生活中某些问题的立场和态度、个人的意绪和愿望等等,属于借古抒怀委婉地 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情感19、 白描:不用华丽的辞藻,用最经济、最俭省的笔墨勾勒鲜明生动的形象寥寥几笔就能 起到突出事物神韵的效果20、 开门见山:文章开头直入正题,不拐弯抹角21、 点面结合:叙写事件全过程是面,抓住某个特殊情节或细节是点,二者结合能反映出事 物的全貌,又能突出重点,表达事件的普遍意义和特殊意义22、 以小见大:抓住最能体现大主题、看似平凡细小却包含典型意义和生活哲理的小事件来 叙写感人且具有社会意义23、 悬念:在情节发展中设置某种疑端或矛盾冲突,使人产生关心事物发展或人物命运的心 理活动'引人入胜24、 伏笔:对作品中将要出现的人物或事件在不大引人注意的地方预先作出暗示或提示,到 适合的实际给予呼应,以收到前后连贯、结构严谨的效果语文答题公式(一) 某句话在文中的作用:1、 文首:开篇点题;渲染气氛(散文),埋下伏笔(记叙类文章),设置悬念(小说,但上 海不会考),为下文作辅垫;总领下文;2、 文中:承上启下;总领下文;总结上文;3、 文末:点明中心(散文);深化主题(记叙类文章文章);照应开头(议论文、记叙类文 章文、小说)(二) 修辞手法的作用:(1)它本身的作用;(2)结合句子语境。
1、 比喻、拟人:生动形象;答题格式: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性2、 排比:有气势、加强语气、一气呵成等;答题格式:强调了+对象+特性3;设问:引起读者注意和思考;答题格式:引起读者对+对象+特性的注意和思考反问:强调,加强语气等;4、 对比:强调了……突出了……5、反复:强调了……加强语气(三) 句子含义的解答:这样的题目,句子中往往有一个词语或短语用了比喻、对比、借代、象征等表现方法答题 时,把它们所指的对象揭示出来,再疏通句子,就可以了四) 某句话中某个词换成另一个行吗?为什么?动词:不行因为该词准确生动具体地写出了……形容词:不行因为该词生动形象地描写了……副词(如都,大都,非常只有等):不行因为该词准确地说明了……的情况(表程度,表 限制,表时间,表范围等),换了后就变成……,与事实不符五) 一句话中某两三个词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 不能因为:(1) 与人们认识事物的(由浅入深、由表入里、由现象到本质)规律不一致2) 该词与上文是 对应的关系3) 这些词是递进关系,环环相扣,不能互换六) 段意的概括归纳1. 记叙类文章:回答清楚(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做什么事格式:(时间+地点)+人+事。
2. 说明类文章:回答清楚说明对象是什么,它的特点是什么格式:说明(介绍)+说明对象+说明内容(特点)3. 议论类文章:回答清楚议论的问题是什么,作者观点怎样格式:用什么论证方法证明了(论证了)+论点(七) 表达技巧在古代诗歌鉴赏中占有重要位置,表现手法诸如用典、烘托、渲染、铺陈、 比兴、托物寄情、情景交融、借景抒情、动静结合、虚实结合、委婉含蓄、对比手法、讽喻 手法、象征法、双关法等等诗中常用的修辞方法有夸张、排比、对偶、比喻、借代、比拟、 设问、反问、反复等分析诗歌语言常用的术语有:准确、生动、形象、凝练、精辟、简洁、 明快、清新、新奇、优美、绚丽、含蓄、质朴、自然等复习时要系统归纳各种表达技巧, 储备相关知识首先要弄清这些表达技巧的特点和作用,再结合具体诗歌进行仔细体味、辨 析至于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则包括总结作品的主旨,分析作品所反映的社 会现实,指出其积极意义或局限性等总之,鉴赏古代诗词,第一步,把握诗词内容,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1细读标题和注释; 2分析意象;3品味意境;4联系作者第二步,弄清技巧:1把握形象特点;2辨析表达技 巧;3说明表达作用第三步,评价内容观点:1概括主旨;2联系背景;3分清主次;4全 面评价。
答题时,要特别注意以下几点:一是紧扣要求,不可泛泛而谈;二是要点要齐全,要多角度 思考;三是推敲用语,力求用语准确、简明、规范易混术语区分(一) “方式、手法”的区分艺术手法,又叫表达技巧,包括:① 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议论、说明② 表现手法:起兴、联想、烘托、抑扬、照应、正侧、象征、对照、由实入虚、虚 实结合、运用典故、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托物言志、借古讽今、化 动为静、动静结合、以小见大、开门见山③ 修辞:比喻、借代、夸张、对偶、对比、比拟、排比、设问、反问、引用、反语、 反复二) “情”、“景”关系区别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都是诗人把要表达的感情通过景物表达出来借景抒情” 表达感情比较直接,读完诗歌后的感受是见“情”不见“景”;“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表达感情时正面不着一字,读完诗歌后的感受是见“景”不见“情”,但是仔细分析后却发 现诗人的感情全部寓于眼前的自然景色之中,一切景语皆情语三) 描写的角度常见的角度有:形、声、色、态、味形”、“色”是视觉角度;“声”是听觉角度;“态” 分为动态和静态;“味”是触觉角度标题的作用1、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2、作为文章线索(文章情节围绕这一线索展开)3、 作者感情的出发点4、具有象征意义5、语带双关6、是全文的“文眼”(提 示文章中心)7、吸引读者兴趣第一段的作用1、开门见山点题2、贯穿全文线索3、总领全文4、引起读者注意思考5、引起读者阅读兴趣(故事法、场景法)6、如果用倒叙,有设置悬念作用7、如果用歌词、诗词点题引用诗的作用1、呈现美好的意境2、深化主题 3、引起下文 4、增加文采过渡句段的作用(1) 连接不同事件或不同的场景(2) 记叙、议论、抒情间的转换(3) 转换不同叙事方式(由顺一一倒,倒——顺,顺插)(4) 交待说明有关记叙要素要过渡(5) 在段与段,层与层之间起作用(承上启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