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父母的人格、教养行为与儿童发展的相互作用.docx
19页父母的人格、教养行为与儿童发展的相互作用-家庭社会学论文-社会学论文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人格是个体内部决定其独特的顺应环境的那些心理生理系统 中的动力组织[1]研究者认为,人格可以影响并预测人的行为,尤其是 个体在社会互动中的行为[2]亲子互动是一种典型的人际互动,父母 的人格必然影响父母与儿童的互动行为,影响亲子关系模式,影响他们 对儿童的反应父母人格与教养行为有怎样的关系?父母人格的哪些 维度可以预测?因为教养行为与儿童发展有关 ,那么,父母的人格特质 是否通过他们的教养行为,影响了儿童发展?其影响机制是什么?本文 我们将对这些问题展开讨论一、父母的人格与教养行为人格对人的行为和生活方式有重要影响 ,进而也会影响为人父母者的教养行为父母的教养是家庭教育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NaneyDarling(1993)认为父母教养是指父母同孩子进行交流的一系列态度方式,它们组合在一起形成一种情感气氛,父母教养行为在这种气氛中表现出来,并对孩子产生影响Belsky(1984)提出了一个教养方式决定因素的普遍模型他认 为父母的教养方式主要由三方面决定的:(a)父母的人格或心理资源;(b) 孩子的特点;(c)压力和支持的来源,包括夫妻关系,职业经历和社交活 动。
每一方面都会直接影响抚养孩子的质量 ,教养行为以及孩子的发 展同时他提出在这三方面中父母的人格是最重要的因素父母 的人格会直接或间接影响其教养行为例如 ,人格会影响父亲的社会 支持程度或是母亲所拥有的职业经验,再通过这些来影响父母的教养 方式从这个层面来说,我们就可以清楚地认识到为什么父母的人格 特征对于教养方式是十分重要的[3]一)心理成熟和健康心理健康或心理上更成熟的父母,会以更敏感、积极的态度对 待他们的孩子父母拥有健康的心理状态可以更多从孩子的角度来理 解世界,控制消极情绪,能够有耐心地对待孩子而不是冲动地和极度地 控制孩子或对孩子完全疏忽根据拉文格的自我发展理论 ,人们根据能够确定自己与世界 的概念的能力可划分为九个连续的阶段最不成熟的就是冲动阶段 , 这个阶段的人认为世界是具体的并且总是以自我为中心,相反,最成熟 的阶段是自主的和整合的阶段,这个阶段的人欣赏彼此相互依赖同时 也要求自主权,并能够协调内心的冲突Levine(1984)通过词干补笔的方法,对有8个月大的孩子的年 轻母亲或成年母亲进行研究,结果发现,心理成熟度高的母亲在与孩子 互动时表现出积极的情感,同时在面对面的互动中注视的时间会更长研究发现,心理成熟的父母表现出对孩子更少的约束控制 ,在 完成家庭困难任务中会给孩子更多的支持;心理不成熟的父母则更赞 同专制的教养行为和教养态度 (Gerris,1997)。
Belsky(1986)的研究也发现,高自尊,低敌意,高情绪回应,情绪 稳定的母亲在婴儿1 到 9 个月大时给予更多的关注;而焦虑、抑郁、 适应、控制点等也可预测婴儿与父母的关系以及父母的温和度和敏感 度母亲的心理健康度较低(如焦虑、侵略、求助、怀疑、防卫等指 标高),更可能会在孩子年幼时虐待或忽视孩子[4]二)大五人格模型与教养行为的相关研究大多数这方面的研究都以大五人格模型为基础 ,大五人格分 为:神经质,外倾性,随和性,开放性和尽责性最近的一项研究[5]分析了 关于大五人格与父母教养(温暖,行为控制,支持)的 30 篇文章并发现: 温暖(22 篇)与外倾性、随和性、责任心、开放性呈正相关,与神经质呈 负相关行为控制(14 篇)与随和性、开放性、外倾性、责任心呈正相 关,与神经质呈负相关支持(22 篇)与随和性,开放性呈正相关,而与神 经质呈负相关在我国,陈俊嬴[6]采用实验法和问卷法相结合的方式, 探讨了母亲的人格对其教养行为的影响 ,发现母亲的神经质会降低其 情感共享的氛围,而责任心、随和性影响母亲的观点采择以及对婴儿 的回应1.神经质神经质反映出调节对情绪不稳定在这个特点上得分较高的 人会表现出焦虑、紧张、情绪化、没有安全感;相反,则表现出冷静、 放松、低情绪化、坚强、自我满意度较高等特点。
神经质会影响消极的母婴互动经历更多抑郁(有8 天以上感 觉抑郁)的母亲会对他们4 个月大的孩子更少展现笑容,讲话和肢体接 触(Zaslow,1985);母亲的消极情感也能预测母亲对3到24个月孩子消 极的亲子互动行为(Diener,1995)在学前时期以及童年中期,母亲的消极情绪和焦虑、抑郁也会 影响教养方式母亲过多的消极情绪(例如焦虑,抑郁和易怒)与积极的 教养(拥抱,称赞)呈负相关,与消极的教养(威胁,贬低)呈正相关,这些父 母还表现出了对权威主义教养价值观的认可 ;高水平的焦虑和抑郁的 母亲要求孩子立刻顺从,而心理压力大则会引起更多的敌意和支配行 为,在管教孩子时,更希望孩子听话在孩子处于青少年时期 ,神经质或消极的情绪会继续影响教 养行为有较多情绪上压力(比如,抑郁、焦虑、低自我效能感)的母亲 会更少地支持孩子 一项对 1 000 名 10 到 17 岁的孩子的父母中的 调查研究中发现 ,父母悲伤 ,抑郁,疲劳等情绪与父母参与孩子活动的 程度呈负相关(Gondoli,1997)同时,高度的抑郁会导致婚姻冲突增加, 从而降低了父母教养程度总之,不论是对婴儿、学步儿、学前儿童以及学生甚至青春期 的孩子的研究,都发现了高度的抑郁会导致更低的教养能力和更多消 极的态度。
2.外倾性外倾性影响一个人人际交往的程度和质量 ,活动的水平,对刺激的追求和感受快乐的能力如果一个人具有很强的外倾性,那么他会表现出善于社交、积 极、健谈、人际导向性等特点;相反则会表现出保守、严肃、缺乏活 力、任务导向性等特点从一方面来讲,育儿是一个涉及人际交往的 活动,外倾性的人可能比内倾性的人做得更好但另一方面,社交性高 的人可能会更加享受社会交流而不是和孩子一起在家呆一整天研究大都支持外倾性与积极的教养行为和积极的情绪互动有 关研究发现,外倾性得分高的人,更愿意与孩子进行游戏和教学上的 互动从而产生更多积极的影响Levy-Shiff(1988)对以色列人的研究发现,在外倾性得分较高的 父亲,在与他们 9 个月大的婴儿互动时会表现出更多积极的情感和愿 意参与游戏其他研究也得到类似的结果[7]658研究还发现,外向的 父母对他们 8 岁的孩子表现出更多积极支持的教养行为,例如,展现出 更多积极的情绪和鼓励孩子(Losoya,1997)因此,可以看出,父母的外 倾性与积极的教养方式的关系不仅仅局限于婴儿时期3.随和性随和性指的是一个人的人际交往导向从同情到敌对的一系列 的想法,感觉和行为。
若一个人随和性较高则表现出温和、信任、助 人、原谅、坦率;相反则表现出讽刺、粗鲁、怀疑、仇恨、易怒等特 点由此我们可以做出基本假设,至少从孩子的角度来说,一个人的随 和性越高就越可能成为一个好父母然而只有少数研究验证了这种人 格特质与教养之间的关系例如,随和性高的母亲表现出更多的积极 情绪及敏感度(Belsky,1995),给孩子提供更多的支持而非控制 (Losoya,1997),以及较低的专制和[7]658随和性的另一个方面 ,移情也是一个影响教养行为的重要预 测指标因为,与孩子相处,父母应该更多地离开自我,从孩子的角度考 虑并为孩子提供支持研究表明,发现高度移情的母亲能与他们的孩 子创建更多积极的关系(D Alfandre,2012),高移情的父母对婴儿发出的 信号反应更加灵敏也更愿意去接近婴儿(Wiesenfeld,1984)4.开放性开放性较高的人更容易接受新事物、享受新事物,拥有广泛的兴趣,富有想象力,相反则十分实际、传统、坚持自己的道路与大五 人格的其他特点相比,很少有人来考虑这一特质只有两个研究来探 讨这个问题,一个以色列的研究发现,父亲更加开放与积极的教养相关 这也许是因为,对于高度开放的人来说,父亲这一角色本身就是一个值 得探索的经历。
另一个研究发现开放性的母亲也具有相同的特点5.责任心责任心反映一个人是否有很好的组织力和较高的标准 ,总是 努力想要达到他的目标因此,如果一个人责任心不强,他就会表现得 很散漫、粗心大意、不能很好地完成计划或任务高责任心可能使父 母给孩子提出更多的成熟要求和承担自己生活、学习的责任的机会 研究发现,责任心与支持的教养行为成正相关,与控制行为成负消极相 关(Losoya,1997),责任心强的母亲对待自己的孩子时会有更多的回应 和更少的独断(Clark,2000)三、父母的人格,教养行为与儿童发展父母的人格会影响其教养行为 ,教养行为又将会影响孩子的发展,以下,我们来讨论父母的人格特质影响儿童发展的机制首先,父母的人格会通过不同的教养方式来影响孩子的个性 发展孩子个性的形成会受到环境的影响,尤其是家庭环境因此,不 同人格特点的父母会采用不同的教养方式,从而会影响孩子的个性J.Schofield⑻研究表明,母亲的人格与后期孩子的人格有关,父母积极的个性特征(随和性,情感稳定,责任心)与多温暖少敌意的教养行为相关,与孩子积极的人格特质有关Robert J.Coplan[9]的研究也发现,神经质得分较高的母亲多数 会采取过度保护的教养行为,然而,这种教养行为又会增加小孩的害羞 程度。
随和性低的母亲更多地采用惩罚的策略 ,从而增加了孩子情绪 调节异常的可能性其次,父母不同的人格特质会通过教养方式来影响孩子的自尊,尤其是内隐自尊内隐自尊来源于儿童时期的早期经验,尤其受到家庭环境的影响,因而比外显自尊更早形成(Hetts,2001)研究表明,父母婚姻状况与个体的内隐自尊存在显着相关 ,来 自离异家庭的个体内隐自尊显着低于来自完整家庭的个体,同时,父母 的情感温暖与理解等积极的教养方式对个体的内隐自尊有提升和促 进作用[10],父母的教养行为与孩子的内隐和外显自尊有密切联系 ,过 度保护的父母导致孩子的低内隐自尊,放任与外显自尊相关[11]再次,父母的人格会通过不同的教养方式影响孩子的心理健 康自尊的高低会影响心理健康的水平,近几年,有关外显自尊与心理 健康 (尤其是情绪健康 )关系的大量研究得出了类似的结论 ,即自尊 不仅和抑郁有关,且与个体心理健康的诸多方面广泛存在相关研究 表明,外显自尊与抑郁、焦虑等呈高度负相关(Avidan,2007)父母的教养行为会影响孩子的自尊,对压力 的应对,生活满意度,并与其抑郁水平有低相关(Milevsky,2006)最后,父母的人格也会通过教养态度、教养观念和教养行为来 影响孩子以后的社会化和同伴关系。
型的教养方式有利于发展儿童 的社会适应能力和亲社会行为积极的亲子关系有助于孩子形成积极 的人际互动内部工作模式,父母对孩子交友的鼓励,以积极的态度对待 同伴和同学以及唤起与人际互动有关的积极情绪体验这种积极良好 的情绪会带到儿童和同伴的交往中在情绪氛围积极的家庭中成长的 孩子,一般都会主动去接受同伴马宁宁[12]的研究发现,小学生的同伴 关系与父母的情感温暖、理解之间有显着的正相关,父母的过度保护、 过分干涉和拒绝、否认,会对孩子的同伴关系产生负面的影响毕珊 娜[13]的研究也表明,幼儿的合作行为与父母 的教养方式有关总之,父母的人格与教养行为和儿童发展会形成一个环路 ,有 时可能会 几代人如果孩子生长在父母的人格不稳定(即高负面情感 作用/神经质)的家庭中,父母的教养方式可能变成控制、充满敌意、缺 乏感情等,这种教养方式会影响孩子的发展,使孩子形成一些不稳定的 人格,而孩子的人格可能会影响下一代也就是说,父母本身的人格可 能是由于一些发展中不好的经历产生的,再通过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