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核心素养教案】学弈 教案 统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doc
6页学弈 教案 教学版块(课题)学弈课时40分钟教学目标自主学习字词,能正确读写“援、俱”等4个生字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联系上下文,理解“善、之”在句中的含义理解课文的意思,了解故事内容从课文中体会做事必须专心致志、不可三心二意的道理背诵《学弈》核心素养目标文化自信:品读课文,从课文中体会做事必须专心致志、不可三心二意的道理语言应用:正确、流利朗读、背诵课文联系上下文,理解“善、之”在句中的含义思维能力:理解课文的意思,了解故事内容审美创造:学习故事中做事必须专心致志、不可三心二意的道理,感受文中体现的传统文化内涵 教学内容自主学习字词,能正确读写“援、俱”等4个生字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联系上下文,理解“善、之”在句中的含义理解课文的意思,了解故事内容从课文中体会做事必须专心致志、不可三心二意的道理背诵《学弈》教学重难点能对照注释,理解每句话的意思,再用自己的语言说说故事内容学具准备制作教学PPT教学过程一、引入课题在学习过程中,专心致志地做与三心二意地做,结果是完全不同的;在生活中,对自然现象的观察,角度不同,每个人所得的结论也是不同的让我们走进课文,看看这两则文言文分别讲述了什么道理? 二、作者简介及写作背景孟子(约前372—一前 289) 名轲,字子舆,邹(今山东邹城东南)人,战国时期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代表人物之一。
孟子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对后世文化的影响广泛而巨大,有“亚圣”之称,与孔子合称为“孔孟”三、初读感知1、品读古文,多读几遍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与? 曰:非/然也2、检查初读效果,学习重点字词 【弈】下棋 【弈秧】“秋”是人名,因善于下棋,所以称为 弈秋 【通国】全国 【善】擅长 【惟弈秋之为听】只听弈秋的教诲之】代词,指代弈秋的教导 【鸿鹄】指天鹅大雁一类的鸟援】引、拉 【缴】系在箭上的丝绳,这里指带有丝绳的箭,射出后可以将箭收回 【弗若】不如 【为】因为与】同“欤”,句末语气语,表示疑问 【然】这样四、再读课文,理解诗意再读古文,想想每句的意思,可以与同学合作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诗意:弈秋,是全国的下棋高手 这是个判断句式,交代弈秋是 全国的下棋高手 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鸿鹄”指天鹅、大雁一类的鸟,它可以让我们想到表示远大志向的词语鸿鹄之志。
类似的词语还有雄心壮志、志在千里、豪情壮志等诗意:让弈秋教导两个人下围棋,其中一人专心致志的学习,只听弈秋的教导;另一个人虽然也在听弈秋的教导,却一心以为有天鹅要飞来,想要拉弓箭去把它射下来 运用对比,写两人跟弈秋学弈时的不同态度通过对比突出他们态度的不同,使下文的结论水到渠成,具有说服力思援弓缴而射之(古义∶系着丝绳的箭,射出后可以将箭收回,读zhuó今义∶交纳,交出;迫使交出,读jiǎo) 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诗意:虽然和前一个人一起学棋,但棋艺不如前一个人好这个句子表示转折关系,强调结果——“弗若之矣”,说明两个人学习的效果不同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诗意:难道是因为他的智力不如前一个人吗?有人说:“不是这样的用一问一答的方式,强调“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的原因——不是智力不如别人,而是因为三心二意1.为是其智弗若与(与,同“欤”,句末语气词,表示疑问,吗) 2.孰为汝多知乎(“为”,同“谓”,认为知”,同“智”,智慧) 1.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动词,是) 2.孰为汝多知乎(动词,同“谓”,认为)1.通国之善弈者也(结构助词,的)2.一人虽听之(代词,指弈秋的教导) 3.思援弓缴而射之(代词,它,指鸿鹄)4.虽与之俱学(代词,他,指专心致志的 那个人)1.其一人专心致志(代词,其中)2.为是其智弗若与(代词,他的,指三心 二意的那个人的) 写作特点:语言简洁,小中见大。
课文没有泛泛地说理,而是通过学弈这件小事,写两个人因学习态度的不同而导致不同的学习结果,说明学习态度的重要性 古诗大意:弈秋是全国的下棋高手他教导两个学生下棋,其中一个学生非常专心,只听弈秋的教导;另一个学生虽然也在听弈秋讲课,心里却一直想着天上有天鹅要飞过来,想要拉弓搭箭把它射下来虽然他俩在一块儿学习,但是后一个人不如前一个人学得好难道是因为他的智力不如别人好吗?说∶不是这样的 精彩赏析:《学弈》出自《孟子·告子上》,通过弈秋教两人下棋的事,告诉我们做任何事都应专心致志,不能三心二意,否则就会一事无成 五、知识拓展《孟子》是记录孟子言行的著作,共七篇,一般认为是孟子及其弟子万章、公孙丑等人共同编著的,是儒家经典之一《孟子》的显著特点,一是长于言辞,气势磅礴,论证严密,雄辩而色彩鲜明,富有说服力和感染力;二是善于以典型事例、比喻和寓言来阐述道理对后世散文的发展有很大影响 六、课堂演练作业完成一课一练;背诵古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