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8-2019学年河南省开封市郭井联中高二语文联考试题含解析.docx
19页2018-2019学年河南省开封市郭井联中高二语文联考试题含解析一、 现代文阅读(35分,共3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9——22题山月曾是旧时友 余世磊 ①夜阑人静,万家灯火次第熄尽,一轮小城月,这才怯怯迈了步子,移向中天,照亮些残留的夜色、人迹你看,那月亮是瘦弱、苍白、营养不良的②我是弄不明白:不同地方的月亮,为什么差别那么大?故园的那轮山月,那么大,那么白,那么亮故乡的山是朴实的,一座连着一座,既无入云之高,亦无斧削之奇如果说,山月是山养的,那么,山月肯定最得山的喜爱,是山的心肝宝贝,把山水的精华都给了它,才养育出如此一轮山月同样,山月也是爱着山的,年年岁岁,与山相倚相伴而且,爱屋及乌,也爱着山里人、草木、山里的一切③月照山中,山中还是山中,但被月光照亮,给人的感觉,总疑换了一个地方好多人家,都不点灯,开了门窗,放进一片片月光,在月光里闲坐、喝茶如果你再仔细地看,月照是别有用心的,该亮的亮,该暗的暗那些贫穷的、不雅的东西,都被隐去,那些富有的、美好的东西,越发清晰了,还有那些牛栏、猪圈等,是有点肮脏,月照藏不住它们,就把它们弄得模模糊糊,让人看不清楚。
最美,莫过于夏秋黄昏,下了一场暴雨,雨后云开,山月来照有雾,东一团,西一团山峰、河流、村子都在雾中,藏一半,露一半一天疏星、数村灯火,远几点,近几点让我忘情啊,不似人间似天堂④是的,天路是清冷的、孤单的,山月并不愿去走,而更愿下到山中,呆在我们的村里不走一群村童疯玩,和山月捉迷藏山月躲了起来,有时在草垛后,有时在树林中,有时在屋顶上,有时在水井里,村童们怎能找到它呢?为头的那个小家伙,累了,靠着草垛坐下,偶尔一回头,那样一轮山月,突然出现,妈呀,吓了他一大跳,甚至让他生气了,不再和山月玩了,召拢了伙伴们,捉萤火虫去好一群淘气的村童!山月一笑,赶紧升至村庄的半空,照亮他们跑着,追着,别摔了跤儿⑤夜来无事,我爱到住在小学的张校长家坐坐,我爱到道班里的小汪那里聊天,偶尔,我还爱到李家屋的术坤家打牌走夜路,有山月作伴,我就什么也不怕了山月还要去送很多人有人荷了锄头,去田里看水;有人背了竹篓,要出去钓鳝;还有人从外面归来,耽误了车船,深夜还没走到家里……这一个夜晚,山月要送多少人,或去,或归,哪一人能做得到呢?山月不来的夜晚,也好,我们安心呆在家中,做点自己的事情不要问山月为何不来?山月肯定也有它的事情。
山月会来,绝不会失约,我们又可邀了山月,去夜行、访友、观山中风景,这才让人更加珍惜,这才让人更加体会其中之美⑥那山月光有一种极强的穿射力,能把人照透的有时,我离开家,在那山月光里散步走着,走着,我突然生出一种害怕,不敢在那山月光里久久逗留,更不敢去面对山月因为我觉得,隐藏在我内心里,有着不少丑陋、邪恶的东西,譬如懒惰、抱怨、自私等等,会在这山月光里暴露无遗但我还是战胜了自己,勇敢地站在那里,借着那山月光,正视起自己的内心,一一剔除那些丑陋、肮脏的东西踏月归来,步履轻松,心情喜悦,我不能说我变得怎样,但比起以前的那个我,肯定多了一份纯洁、一份善良、一份高尚,我这才觉得自己配作山月的朋友⑦在山中,除了那些人,那山月,还有那幽兰,那鸣虫,那白鹭,那绿蕉,那窗前一枝梅,那屋角一篷竹,那岭上几棵松……多少我旧时师友,真的是久违了! (选自08年第10期《散文》,有删改)19.文章以“山月曾是旧时友”为题,开头却从小城月写起,这样写有什么好处?(4分) 答:20.在文章的③④⑤段中,作者是从哪些方面表现山月与山、山里人相依相伴的?(6分) 答:21.第⑥段中“那山月光有一种极强的穿射力,能把人照透的”一句有什么含义?结合文意加以阐释。
4分)答:22.纵观全文,概括作者在本文中表达的思想感情6分) 答:参考答案:19.描写“小城月”的胆怯、苍白引起下文对故乡山月的回忆,(1分)反衬(1分)出山月的大、白、亮和富有活力的特点2分)20.月照山中令人忘情,月光下的山村,不似人间似天堂;山月与孩子们嬉戏游乐并且关爱着他们,给孩子们带来无限乐趣;给夜行者带来光亮每点2分)21.纯洁美好的月光能使人的阴暗心理暴露无疑,能使人借助月光,洗涤心灵,剔除那些丑陋、邪恶、肮脏的东西,多一份纯洁、善良、高尚 22.表达了对故乡美好多情山月的喜爱,(2分)抒发了对天堂般故乡的思念之情,(2分)体现了对那种淳朴自然生活的怀念与向往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小题 北宋哲学家张载有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既是先贤圣道,亦隐喻家国大义因此,家国情怀也是中国古典诗词从未缺席的主题,诗词中的家国,既有“边塞况味”,也有“忧国忧民”边塞况味”,莫如盛唐四大边塞诗人王昌龄、王之涣、岑参、高适,他们开启了中国边塞诗词的巅峰之门王昌龄有感于汉将李广的英雄气概而作的《出塞》句句宣誓,字字慷慨,尽显盛唐人保家卫国的决心。
王之涣留存于文学史的诗作已不多,但《凉州词》的余响不绝于耳,尤其是那两句“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羌笛与杨柳,春风与玉门关,离家已经平添几分忧思,而更为堪忧的是,面对这茫茫荒漠,连表达思念的杨柳枝都找不到玉门关,自古就隐喻着边塞情绪,诗人把它放在这里,更显回乡之路漫长悠远忧愁虽然有,但比忧愁更强烈的是慷慨,乡愁之上,还有家国荣誉,这远远高于个人悲情边塞将士们的坦荡着实令人叹服于是,我们不难理解,王之涣的《凉州词》为何哀而不伤、怨而不怒、悲壮却不凄凉了忧国忧民”诗词所体现的则是国与民在争战中的苦难忧国,既有曹植“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又有辛弃疾“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更有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在“捐躯赴国难”这面旌旗下,辛弃疾一腔热血奔赴《破阵子》,陆游逝前留下“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的殷切期待忧民,最深情的则非杜甫莫属了朱熹论杜甫人格,将他与颜真卿、诸葛亮、韩愈、范仲淹并举为“君子”,意为“品格高尚”的人朱熹认为他们“其所遭不同,所立亦异,然求其心,则皆光明正大,疏畅洞达,磊磊落落而不可掩者也”杜甫的“磊磊落落”是他对民众生命的人道关怀。
他的“三吏”、“三别”像一部史诗,记录着战争中百姓的艰辛嫁女与征夫,不如弃路旁”的年轻人,“子孙阵亡尽,焉用身独完”的老人,“存者无消息,死者为沉泥”的受难者,这些形象直指人心杜甫爱民之情丹心耿耿,情义相照家国情怀,成为中国古典诗词积淀于文化中的审美基因它深隐于华夏灵魂深处,昂而不傲,光而不妖它内敛、融达,成就了中华文化昂扬的自信:“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这种文化自信与古典诗词偕隐同行,玲珑剔透,流光溢彩,超越了空间,点亮了时代,烛照千秋,辉映未来摘自2018年2月12日光明网《古典诗词与文化自信》)1. 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家国情怀是中国古典诗词永恒主题之一,使得张载名言具有“先贤圣道,家国大义”B. 文中的“边塞况味”,或表现为保家卫国的英雄气概,或流露出比乡愁更强烈的家国荣誉C. 文中引用《出塞》“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诗句,意在表达王昌龄对李广英雄气概的敬佩D. 朱熹认为“君子”就是“品格高尚”的人,尽管他们遭遇各不相同,但其“磊磊落落”中必然有对民众生命的人道关怀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第一段引用张载名言,对其解释后,提出了文章的中心论点。
B. 作者以王之涣的《凉州词》为例,意在论证即使在乡愁如此浓郁的诗里,家国情怀也未曾缺席C. 文章二、三两段从边塞况味到忧国忧民层层深入地论述了古典诗词的家国情怀D. 文章采用总分总的论证结构,从两个方面论述了古典诗词中的家国情怀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唐代涌现出一大批杰出的诗人,共同开启了中国诗歌的巅峰之门,他们成就了无与伦比的盛世唐朝B. 先贤们的“忧国”体现在为国奉献的义勇和担当上,而身处和平盛世的我们,更应该做好“爱国”的本分,这就是一种家国情怀的传承C. 家国情怀积淀于中国古典诗词的字里行间,深隐于民族血脉的薪火相传,它成就了中华文化昂扬的自信D. 文章从家国情怀的角度,挖掘出我国古典诗词的文化价值,让我们在认同中传承,在践行中坚定信心,这恰是对文化自信的具体例释参考答案:1. B 2. C 3. A【1题详解】试题分析:此题考核筛选文中的信息能力,答题时要仔细对读选项和原文,重点注意选项的表述和文中内容的整合或转述的差别题中A项,“家国情怀使得张载名言具有“先贤圣道,家国大义”表述错误,因果倒置;C项,“文中引用《出塞》的目的是证明边塞况味中体现出的家国情怀;D项,“对民众生命的人道关怀”只是杜甫突出特征,不是“他们”的共同特征,偷换概念。
点睛:这是一道筛选并整合信息的题目,筛选整合信息的题目侧重于对文中佐证观点的现象、材料运用的准确性进行考核,主要的错误类型是强拉因果、因果倒置、曲解文意、无中生有、混淆范围、偷换概念等等2题详解】试题分析:此题考核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题中C项,二、三段不是层层深入的论述结构,是并列,由第一段最后一句话看出3题详解】试题分析:此题考核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侧重根据文意进行推断重点注意选项的表述和文中内容的整合或转述以及句子之间的关系的细微差别题中A项,“他们成就了无与伦比的盛世唐朝,于文无据,说法绝对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小题成思危的三次人生转折1935年,成思危出生于风声鹤唳中的北平,父亲给他取名成思危,寓意“居安思危”,希望他不忘男儿肩负国家安危的责任事实上,成思危的一生,也充满了选择与转折成思危是成家五个孩子中的独子,父亲成舍我是杰出的一代报人,母亲萧宗让曾留学法国,书香门第的他自幼便接受中国传统文化的教育成思危在北平时,已深受鲁迅、茅盾、巴金等进步作家的影响,其中影响最大当数《家》、《春》、《秋》“激流三部曲”。
在《家》这部著作中,觉慧毅然决然离开家,寻得了人生道路在成思危看来,他人生的第一个转折,就像是觉慧的真实写照当时,国民党统治下的北平,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少年时代的成思危,对国民党的统治甚为反感1948年底,随父亲举家搬迁到香港后,成思危就读于左派学校,受社会进步思想的影响1951年,年仅16岁的成思危做出了他人生第一个重要转折,毅然决然地抛弃了优越的家庭生活,抱着对新中国的憧憬和理想,回到广州成思危先是进入叶剑英兼任校长的“南方大学”学习,后来被选送到华南工学院、华东化工学院学习毕业时,成思危被分配到沈阳化工研究院工作,满怀抱负地投入到“向科学进军”的祖国建设高潮中文革”结束后,成思危做了他人生第二个重要的决定,选择去美国读书,当时已在化工界小有名气的他,却改行学了工商管理毕业时,他推辞了美国公司和研究机构的邀约,也婉谢了父亲希望他回台湾继承家业,选择回国继续为新中国的建设出一份力,他将风险投资的理念带回国内,成为了后来享誉国内外的“中国风险投资之父”1994年,临近退休之年的成思危本打算安度晚年,去看看散布在世界各地的姐妹但是,作为知识分子的成思危,最大的希望是自己的建议和意见能够达至高层,对国家和人民有所贡献。
于是,成思危欣然接受了时任民建中央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