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省博物院讲解词(全).doc
126页·1·文明摇篮现在,我们来到了历史文化专题 序列的第一个展厅——《文明摇篮》展厅山西地处黄河中游,自古就是人 类生息、繁衍的重要舞台,是中华民族的重要 发祥地之一在 这里不仅发现有包括人在内的一切灵长类祖先的“曙猿”化石,而且还有中国最早的旧石器文化 遗存之一的西侯度文化遗址,另外在山西发现 有早、中、晚三期绵延有序的旧石器时代文化遗存达 300 余处,数量居于全国首位它们充分彰显出山西是探索人 类起源的重要地区,新石器时代的山西是各部族文化交融汇聚的重要地区,在这里发现 的各种文化遗址多达2000 余处,其中距今 4500 年前的襄汾 县陶寺唐尧文化遗址,以其罕见的墓葬规模、森严的等级制度、象征王权的礼乐器、最早的观象台、以及“文”字和夯土墙等,展现出早期国家雏形,闪烁着华夏文明的曙光文明摇篮”展厅分“ 远古圣火 ”和“华夏直根”两个单元,通过山西旧、新石器时代中具有代表性的古人类文化遗址及出土的珍贵文物,借助生 动直观的场景和图表等,再现了山西史前人 类艰难创世走向文明的历程考古学上把距今 2、3 百万年前至 1 万年前的这·2·个时期称为“旧石器时代” ,这时的人类主要用打制的石器作为生产工具,以采集、渔猎为生产生活方式,群居而生。
目前,山西已发现旧石器时代文化遗存遍及南北,数量居全国之首其中,旧石器早期的文化遗存,全国共 200 余处,山西占 150 余处最初,为了生存的需要,原始先民们多选择依水而居于是,黄河、汾水、桑干河两岸留下许多古人类活动的印记西侯度遗址位于黄河东岸,距今 约 180 万年,是旧石器时代早期的代表,是中国已知最古老的旧石器文化遗存之一遗憾的是,考古发掘中,我们没有发现古人类化石不过出土了三棱大尖状器、刮削器、小型砍斫器等石制品 32 件,以及古 动物化石 22 种特别是,烧骨的发现为探讨人 类用火的历史提供了重要的线索经过研究,发现的这些大批的古脊椎动物的化石有平额象、野猪、披毛犀、野牛、 丽牛、三 门马、巨河狸及鱼类等 22 种,它们属于泥河湾动物群证明在 180 万年前,这里的人 类曾经生活在拥有广阔水域的森林草原环境中三棱大尖状器,原料为石英岩 砾石,尖端有清晰的人工打击痕迹,断面呈三棱状,是早期人类常用的工具之一直刃刮削器,石片制成,广泛用于加工木器、骨器和解割动物等根据刃缘的形状,刮削器可分为直刃、凹刃、凸刃、圆刃等,是中国旧石器 时代数量最多、最重要的工具类型·3·晋南麋鹿,古哺乳动物,偶蹄目,鹿科。
角似鹿,头似马,身似驴,蹄似牛,故又名四不像性温 顺,以植物为食这是一个保存相当完整的成年鹿右角,第四叉的尖端略有残缺同样属于山西芮城的匼河遗址要稍晚于西侯度遗址,大约距今 80 万年,经过上世纪 60 至 80 年代,对 20 多个考古地点的多次发掘,考古工作者 发现了大量的石制品和动物化石匼河 遗址发现的石器体积较大,从类型和制作技术上都比 较简单 这件是师氏剑齿象的臼齿,这两间分别 是三门马的上、下 颌骨我们的先祖也就是在与这些巨型猛兽的生存竞争过程中开创了人类初期的历史经过漫长的旧石器时代早期, 约距今 20 万年的时候,人类步入了旧石器中期,这一阶段的人类我们称之为“早期智人 ”早期智人的体质特征更接近现代人,经过长期的劳动经验积 累,他 们的石器制作技术有了很大的进步,制作的石器 类型逐渐增多,功能进一步分化,加工也日趋精细 这一时期山西境内以著名的丁村和许家窑遗址为代表大家现在所看到的这组场景向我们展示的就是丁村人的渔猎采集生活情况丁村位于山西省襄汾县,属于汾河的中下游,几十万年前这里气候温暖湿润,水资源丰富,生长着稀疏的山林和成片的草原,与今天长江中游汉水流域极为相似丁村人在 这里与披毛犀、大角鹿、纳马象等 动物一起生存。
丁村遗址 1954 年的发掘中发现了三颗属于一个约 12 岁儿·4·童的牙齿化石,以及 27 种哺乳 动物的化石和两千多件石制品,70 至 80 年代的发 掘中发现了这块小而的顶骨残片及 1638 件石制品丁村 遗址出土的石器以这种“三棱大尖状器” 最为典型,被学术界命名为“丁村尖状器”,它主要用于起土挖掘这种尖状器在山西、陕西、河南的一些遗址中也有发现,说明了一种文化的传承关系丁村人牙齿化石,牙齿化石 3 枚,同属于一个十余岁儿童个体的右侧上内侧门齿、上外 侧门齿和下第二臼齿丁村人右顶骨化石,属一幼儿古人类学研究表明,丁村人与北京猿人和现代蒙古人种存在着某种亲缘关系三棱大尖状器,渊源于西侯度、匼河的三棱大尖状器,在丁村人手中打造的近乎完美,因此被称为“丁村尖状器”它是 10 万年前汾河流域旧石器文化的典型工具,形似西方同时期的 “手斧”,由大石片 单项加工而成,三棱三面,庄重 对称,使用功能和结构艺术兼备许家窑遗址位于山西北部阳高县,距今 约 10 万年,上世纪的 70 年代出土了分属于 10 个个体的 20件人类化石这里展出了其中的枕骨和上 颌骨化石两件许家窑遗址是中国发现 人类化石个体最多的文化遗址。
许家窑出土的石器体 积大多比较小,以刮削器、小尖状器、雕刻器为主,它属于由周口店北京猿人文化和泥河湾盆地早期文化发展而来的细小石·5·器文化系统,与我们前面提到的西侯度、匼河、丁村文化所属的大石器文化系统在山西境内并行发展它们的这些区域性文化特色可能是当时的人类为适应不同的生存环境而形成的距今 4 万年前后,人类迈入了晚期智人的 发展时期晚期智人体质特征与现 代人已经基本相同,他们已经能够制造非常精细的骨角工具,会人工取火,还发明了最早的复合式狩猎工具——弓箭,原始的宗教和雕刻绘画艺术随着人类生活的丰富而出现了山西北部峙峪遗址的小石器文化和山西南部的沁水县下川遗址和吉县柿子滩遗址是这一时期的代表峙峪遗址位于山西朔州市,出土了 这块枕骨化石及石制品 2 万余件峙峪人已 经学会借助骨角等工具间接打击产生石片的间接打击法,并掌握了 钻孔和磨制技术峙峪遗址出土了大量 兽骨,尤以野 马和野驴碎骨最多,同时出土了 这件中国迄今为止发现最早的一支石镞石镞的出 现意味着弓箭的发明,而弓箭的发明和应用反映了人类劳动技能的改进和狩猎水平的提高,是导致原始 时代生产革命的重要里程碑.恩格斯说过:“弓箭对于蒙昧时代,正如铁剑对于野蛮时代和火器对于文明时代一样,乃是决定性的武器。
”我们 不难想象当时 的桑干河畔人们用弓箭和棍棒追赶野马野驴的狩猎场面石镞,这是目前所知中国最早的石 镞弓箭的使用,大大缩短了狩猎者与猎物之 间的距离,是狩 猎经济革命性的进步·6·石墨装饰品,人类全部美的历 程都是从原始人类开始的这件装饰品表明此 时的中国古人类已发明了钻孔与琢磨技术刻划骨片,数百件骨片表面有刻划痕迹,表明当时可能已经有简单的数量概念和原始雕刻艺术石锯,多用宽石片的一边,从平整的一面向另一面均匀敲成锯齿状,有的还带 短把石核式刮削器,压制法产品,形状接近于废弃阶段的细石核,故名主要用于刮削、切割,一般为右斜刃,当是用右手使用的工具,首先发现于下川圆头刮削器,制皮工具,出土 400 多件,表明皮革制衣已相当发达斜边雕刻器,下川遗址出土雕刻器 70 多件,可细分为纵刃、斜刃、横刃、交叉刃和两端刃 5 个类型,它是迄今中国发现雕刻器最丰富的旧石器时代遗址细石器是指形态较细小,采用 间接打击和压制产生的石叶加工而成的石器下川遗址距今 2.4 至1.4 万年,通过这些精美的雕刻器和 细石叶我们可以得知当时的石器制作工具已经非常发达了从下川出土的这些研磨盘我们能够感受到原始的农业正在萌芽之中。
吉县柿子滩遗址,是我国距今 2-1 万年前面积最大、堆积最厚、内涵最丰富的一处遗址,柿子滩遗址以其丰富的文化面貌,被列为“ 2001 年度中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这组场景向大家展示的就是柿子滩人的生产生活场面·7·柿子滩岩画是目前山西最早的绘画作品,其内容折射出当时人们信仰崇拜与精神生活的一个侧面一副是以赤铁矿颜料绘制的女性正面裸体形象,高20 厘米,宽 17 厘米;另一副高 27 厘米, 宽 44 厘米,画面右侧为一只鹿,左侧似一个人手持武器正刺向猎物,描绘了原始人狩猎或舞蹈方面的情形现在,我们步入的是关于山西新石器 时代文化的《华夏直根》单元大约距今 1 万年前后,磨制石器开始成为人类的主要生产工具 经过长期的生产经验积累,人们学会了制作陶器,建造房屋,原始农业和畜牧业产生了,人类开始了氏族公社生活 阶段目前,山西已经发现这一时期的各 类文化遗存 2000 余处不仅区域文化自成特色,还是“中原古文化”与“北方古文化”两大考古文化区系的重要纽带石磨盘、石磨棒,这是一套距今约 7500 年的谷物加工用具,表明当时农业生 产已居于重要地位1991 年 5 月,山西省翼城县枣 园村发现的“ 枣园文化”,距今有 7000 年的历史,遗址总面积达到 2 万平方米。
它属于考古学上的前仰韶时期的重要阶段它的发现,对于山西及周邻地区新石器 时代文化谱系确定是有重要意义枣园文化 发现的陶器大多是泥质红陶,器表无花纹装饰另外考古工作者还在这里发现了诸如陶锉、石刀、石斧等农业生产工具,这些反映出了当时山西南部地区的农耕文明的面貌距今 5 千年的山西,枣园文化因素被当 时更为先进的仰韶文化所取代,西阴 遗址就充分揭示了仰·8·韶文化在山西西南地区的空前繁荣西阴遗址,1926 年由我国著名的考古学家李 济先生主持发掘,这是中国人第一次独立主持的 现代考古发掘,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在 这次的发掘中,我们发现了这些绚丽的彩陶,它 们主要是用来盛放食物或是取水的器皿大家所看到的这种由圆点、直 线、几何纹、涡纹组成的类似的图 案, 这在仰韶文化中是最为典型的因为:鲜花的“ 花 ”与中华的“华”谐音,有些学者认为,这就是华夏民族的 “华”的源头到了距今 4500 年前的龙山文化时期,山西的新石器文化呈现出异彩纷呈的面貌夏 县东下冯、襄汾陶寺、长治小神、太谷白燕等地方类型构成了山西龙山时期的主体其中作为中原地区 龙山文化遗址已知规模最大的陶寺文化无疑是这一时期最为发达的物质文化遗存,从几十年的考古 发掘来看,无 论从空间上还是从时间上,进步的陶寺文化都与古史所 载的“尧都平阳”非常吻合。
彩绘龙盘,龙,是中华民族的神物,数千年来始终有崇高的地位,至今我们仍自称 为龙的传人陶寺龙盘的彩绘蟠龙,身体饱满而外 张,沉 稳而强健,威严而神秘,是罕见的艺术珍品引人注目的蟠龙盘,与一批礼器性质的重器同出于大墓,决非偶然,充分说明在这个处于中国早期国家形态的社会中,已 经将龙作为崇拜的图腾华夏儿女的 “龙的子孙”当渊源于此特磬,磬(qìng)是中国古代特有的一种石 质乐·9·器,古人认为其声清脆悠扬可以通神达天,因称“天籁(lài)”它与 铜制的钟,一起构成古代早期乐器的主体这是目前发现年代最久 远的石磬,器型 硕大,音响清越后世把这种单独悬 挂的磬,称 为“特磬”及“大磬” 土鼓,鼓是中国较早出现的传统乐 器之一陶寺土鼓是一种非常有地方特色的乐器,其它地方尚未发现它也是中国鼓类乐器的最早 标本;它以陶为腔,顶端蒙皮,出土于大型墓葬, 还体现着墓主人的特殊身份最初的鼓,除了土鼓外,还有木鼓,后来出 现了皮鼓陶寺遗址发掘总面积为 1500 余平方米,由 这张陶寺城址图:我们可以看到,在 这个平面呈圆角方形的城址中,祭祀区、宫殿区、墓葬区分布有序显然,这已经不是一个一般意义上的部落居住区。
陶寺遗址还发现了一处由 11 个形状各异的夯土柱基址组成的观象台遗存专 家推测,古人利用柱 缝观测日出,每一个柱缝都有对应 的节气 这里我们复原了其中的三根夯土柱,我们 一起来观察柱子背后塔儿山主峰上的日出观象台操作演示)这个时候就是每年的霜降时节古人的这一天文学的重要发现对于农业生产意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