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王一亭:善由心生从善至终.pdf

4页
  • 卖家[上传人]:飞***
  • 文档编号:39637797
  • 上传时间:2018-05-18
  • 文档格式:PDF
  • 文档大小:24.06KB
  • / 4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王一亭:善由心生从善至终【生平简介】王一亭( 1867-1938)名震,字一亭初期号为“海云楼主”,40 岁以后回到祖籍定居于吴兴县北郊的白龙山,署号“白龙山人”晚年信奉佛教, 法名“觉器” 王一亭是上海画派的代表人物,人物、花鸟、走兽、山水皆都能画,尤其擅长佛像行世的作品集有《 “白龙山”画集》、 《王一亭选集》、 《王一亭题画诗选集》等王一亭的绘画由祖母启蒙, 早年从师于任伯年, 后又与吴昌硕亦师亦友,晚年时形成鲜明的个人特色和风格他的外婆以《孝经》教其识字,以外公遗墨教其绘画,让他“始知有绘事” 王一亭早年便被任伯年的作品所吸引,机缘之下,他成了任门弟子,从此画技陡长40 岁后,王一亭与画坛大师吴昌硕成为邻居,互相引为知己,王一亭常把有此友当做人生的一大乐事,自谓说:“既识山阴任先生、安吉吴先生,论画敲诗无虚日,观摩既博,领略稍宏王一亭也是一位民族资本家, 推动了中国近代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他在商业方面的才能被誉为“年甫弱冠已卓然侪辈”他十三入上海“慎余”钱庄当学徒,后又在“怡春堂”笺纸当学徒,二十岁入“天余号”商店跑街,后升为经理,渐渐地显示出他经商方面的才能1906 年,王一亭任上海预备立宪公会会董,1907 年任日清汽船株式会社买办,兼任日商大阪游船株式会社买办、上海内地电灯厂董事等, 1909年被选为沪南商务总会总经理。

      王一亭更是一名慈善活动家,把自己一生中的大部分时间都献给了慈善事业,他还创办了很多慈善组织团体 《申报》曾经报道,“上海各慈善团体,以共谋改善起见,特组织联合会,定名为上海慈善团体联合会,昨日午后开筹备会,上海南北市列席者,计二十余团体,王一亭主席,讨论会章及一切进行步骤,末公推王一亭、王晓籁、黄涵之、顾馨一四君为临时常务委员慈善思想】首先,王一亭认为人有国界,慈善无国界,倡导国际人道主义大爱观;其次他还主张应该把行善当做一种生活习惯, 让慈善成为一个人的责任与事业; 第三,他认为有能力为善的人应该尽他最大的力量来从事慈善事业,并且身体力行、 善始善终慈善组织简介】上海孤儿院,王一亭于20 世纪 20 年代初创办,位于上海龙华镇茂公桥堍,初名为“龙华孤儿院” ,1927 年改名为“上海孤儿院” ,以收养生活贫困无以为继或遭受战乱父母双亡的男女孤儿为主,最多时孤儿达到五百多名1930 年该院从全日制改为半工半读的慈善机构,上午学习文化课,下午从事木工、竹工、鞋工等技术的学习, 学生所学技艺一方面有利于他们出院后自力更生,另一方面可以在日常生活中补贴孤儿院的财政收入,但是孤儿院的资金来源大部分来自社会捐赠。

      孤儿院以六年为期送孤儿出院进入社会,或为学徒或为技工中国救济妇孺会, 1912 年创办,是中国第一个全国性的专以救济妇孺为目的的新型慈善救济组织,该慈善组织以“维持人道,消遏拐略”为宗旨,“以救济被拐妇孺为目的,用侦查、拯救、资遣、教养各个种类为事业”这一组织不仅使很多妇女儿童在拐卖人口贩手中得到解救,并且对其进行技术技能和思想道德的教育,使她们获得新生,重新踏入社会上海慈善团体联合会, 1927 年 5 月成立,针对上海市慈善团体众多而杂乱,没有统一领导的社会状况, 并且为了更好地集思广益, 充实慈善力量, 个各慈善团体走向联合该联合会以维护慈善事业为宗旨,以联络沟通会员情感为主旨,以互助和民生精神维护所办的一切救济事业入该联合会的主要团体有: 上海慈善团、新普育堂、同仁辅元堂、上海贫儿院、上海仁济堂、仁济育婴堂、上海残疾院、觉园佛教净业社慈善部、普益习艺所、中国济生会、普善山庄、闸北慈善团、惠生慈善社、广益中医院、惠旅医院、沪南慈善会、位中善堂、保安堂、上海公立医院、公济堂、沪南神州医院、上海孤儿院等1951年 10 月正式结束,所有相关财产、文件等移交给中国人民救济总会上海市分会。

      大爱无疆普济苍生自 1910 年王一亭加入由孙中山同盟会后积极筹谋捐款,捐九十一万元赞助南京临时政府并出资支持宋教仁创办的《民报》,在南京临时政府成立时,他又捐款数十万, 为的成功提供了资金支持,这也是对中国反封建反专制革命事业的支持但是,临时政府成立不久,袁世凯就窃取了革命果实,国内爆发“二次革命”从此,王一亭对中国革命失望,转而关心社会慈善事业,被称为“王菩萨”1927 年,上海市各个慈善团体走向联合形成上海慈善团体联合会,王一亭任主席,在慈善赈灾上,他积极组织策划、实施操办,为社会公益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 20 世纪三十年代初,各省惨遭旱灾,农村破产,各地灾民来上海避难的很多,在一·二八事件后,中国资本主义工商业遭到重大打击,筹集善款较为困难,但是在这种情况下,王一亭主席积极号召,各慈善团体代表积极捐款,尽己所能以救济慈南在《纪白龙山人王一亭》一文中曾写道:“先生开会,常若人定,恒一言不发, 然遇取决之际, 事有不能决者, 一言立解,凡上海慈善事业,无不有先生名,盖无先生之名在董事列, 若不足以号召也者 各慈善经费恒不裕,其所办事业则又力求其大,因之收支常不敷,转以求先生,先生能有以纾其急。

      先生常谓‘办慈善事业,不愁无经费,如办得好,人自会送款子来’有时至无可筹措际,先生常出其所作书画,集巨款,而以嘉惠公益慈善事业吴昌硕在《白龙山人小传》中说: “以慈善事业引为己任,绘图乞赈,夙夜彷徨,不辞辛劳于是四方之灾黎得以存活者无算 ”王一亭作为上海画派巨擘, 通过义卖自己画作是他筹集慈善事业经费的重要来源如 1919 年,豫鄂皖苏浙五省发生的大山洪,农田被毁、房屋被冲,灾民流离失所无家可归, 面对如此民生凋敝的凄惨境况王一亭心痛不已,于是他和吴昌硕合作《流民图》画册,印刷出版后义卖,他们把所得善款全部捐出,或许对于受灾的五省民众只是杯水车薪,但是王一亭却求得了问心无愧于天地1931年 8 月,江淮大水灾,波及苏浙豫皖鲁等19 省,天灾难测,国情危急,国家当时内外交困所给出的力量有限, 王一亭再一次展现出它的以天下苍生为己任的大爱精神,不顾日渐衰弱的身体, 为缓解灾情竭尽自己一份力量, 他又作《流民图》捐献,更用重笔写上“救命救命”四个大字,表现了他当时的急切与心疼他为慈善事业所做的努力令面对灾祸无动于衷的人汗颜,令天下受其善感其恩的人动容他被书画大师张大千称为: “性好佛而隐于商,以善济众生为己任。

      ”王一亭的慈善事业还从国内扩展到国外,成为一名具有国际主义精神的慈善家1923 年 9 月,日本关东发生8.2 级大地震,房屋倒塌,人民死伤惨重,药物粮食都不足,王一亭接到消息后,他与朱葆三等人在《申报》上刊登《救济日本大灾召集会议通告》 ,动员绅商捐款捐物,救济灾祸他带头从自己投资的企业调出面粉, 药品、木炭等生活必需品在地震后三天就到达日本,这是全世界最先送到的一批物资 王一亭的积极救援令日本感动, 日中友好协会会长宇都宫德马就为其题词说“恩义永远不忘记” 即使日本曾经承诺王一亭的恩义永不忘,但是经过了日本全面侵华一役后,他们的表现却是令人心痛和愤怒1937年 11 月,上海沦陷在日寇之手他们三番五次的来王一亭的居所“觉园” ,半邀半胁迫的让他出任伪上海市商会会长但是日军怎么也没想到, 曾经与日本相交几十年, 曾经救助过日本的老叟竟然日闭其户,坚决不去就职他的行为惹怒了日本,他另一处房产“梓园”被掠夺一空,并纵火烧毁为了避免日本的进一步迫害,王一亭伺机携家离开上海,打算绕道香港转赴内地, 身体却在在获悉广州沦陷时因悲痛而日渐衰弱,于是在 1938年末重新抵达上海的 “觉园” 当日本得知王一亭又回来时,又来逼他担任会长,他以求死来保名节,时时牢记自己是一个堂堂的中国人。

      1938 年 11 月,王一亭病逝在被日本监视的上海“觉园”家中王一亭的一生充实而有价值他为慈善事业散尽家财,为慈善事业事必躬亲,为慈善事业劳心劳力而浸在其中在他身上体现了一种自觉的社会责任和可贵的慈爱精神,体现了一种持之以恒、坚持不懈的韧劲,体现了一种国际人道主义大爱精神吴昌硕当年赠给他的对联中就曾经写道:“风波即大道,尘土有至情他是中国传统善的精神的集大成者,是一位真真正正真真实实的大写的人。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