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运用史料打造历史高效课堂.doc
5页作者承诺:本文系本人所作,如有抄袭等违法违规行为,文责自负 运用史料打造历史高效课堂【内容提要】梁启超说:“史料为史之组织细胞,史料不具或不确,则无复史之可言”史料是研究历史和从事历史教学的前提和基础历史课堂教学中恰当的运用史料有助于还原历史本来的真面目,运用史料来承载史实、史论与史感,对历史学科能力的培养有重要意义,更有利于学生自主阅读史料,合作讨论,向着历史高效课堂迈进关键词】史料,还原历史,历史高效课堂学生对历史电视剧诸如《汉武大帝》、《贞观长歌》等情节跌宕起伏,饶有兴趣,却认为历史课枯燥乏味,考试很费劲学生对历史课的感受直接影响到他们学习历史的效果,而历史学科特点决定了学生很难直接从现实生活中获得活生生的感性材料这就要求历史教师运用好史料,将教材中的史实与结论置于史料中,让学生去咀嚼,适当用一些细节性的史料,增加历史学习的趣味性,激起学生的激情和学习兴趣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说:“让学生体验到一种自己在亲身参与掌握知识的情感,乃是唤起少年特有的对知识的兴趣的重要条件历史教学的主轴不是让学生去背诵任何已经写进某本书里的叙述或评价,而是要学生尽量从第一手资料里看出端倪,形成自己的判断。
学生必须自己从史料的阅读里学习概括自己的看法历史怎么教是个方法问题,但同时也是教育理念的体现我们希望通过历史教学让学生获得什么样能力,或者说,我们希望学生通过学习历史,有什么样的收获?理念决定历史教学的方式方法现在多数的历史课堂是这样的:教师花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备课,是课堂上的主角,学生只管认真听讲就可以了历史是由老师“告诉”学生的,不是学生自己去求知学生很少去接触第一手的资料,他们的历史知识都是由第三方——老师或教材——转述给他们在这样一种授课方式下,学生对历史是隔膜的,他们感受不到历史是活生生的,缺乏查找和阅读史料的能力,缺乏分析、梳理、概括历史的能力,缺乏多元化的历史视角,无法得出自己的历史见解长此以往,历史便失去了应有的吸引力新课改之前的历史考试考查的是死知识,所以会让太多数学生认为学历史就意味着背诵和记忆,但新课改后,历史教师更应该关注学生对基本史实的了解程度,对相关文献的理解,对问题的层次分析,答题中所体现的思辨力等等;我们应该考学生融会贯通的能力;我们的判分尺度不应该是简单的“正确”和“错误”,不应该以教科书为唯一准绳如果教师运用史料来呈现历史的庐山真面目,学生的学习将会是一种崭新的模式,历史教学也将会焕发勃勃生机,从而变的有效,进一步向着历史高效课堂迈进。
一、 史料教学的功能性历史教学过程离不开史料的运用和呈现,史料是历史的载体,在历史教学中运用史料有益于学科能力的培养一)、历史课注重教给学生认知历史的方法和门径,也就是让学生直接接触原始文献历史是有痕迹的,我们通过历史遗留的痕迹来认知历史,那报纸评论、条约内容等,都是我们认知历史的第一手宝贵资料;(二)、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判断能力老师可提到很多观点,但并不为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定性,观点、结论、看法都是个性化的,学生根据对历史资料的阅读、理解,得出自己的答案;(三)、注重培养学生感知历史的能力,也就是教会学生去“同情地理理解历史”历史是关于人的,任何重大的历史事件都关系着人的生存状态,因此,能切身感受历史才能体会历史应有的人文情怀二、史料教学的核心意义历史课堂中运用史料的核心意义如下,学生由于不能纯粹接受教材现成的历史史实与结论,应该主动探究历史史料,而这需要让学生自己去研习史料,因为唯有透过运用史料的实际经验,学生才能真正掌握探究历史知识的方法运用史料的几个步骤:(一)、落地——明确与史料内容相关的史实;(二)、生根——从内容、作者意图和作者潜意识反映的时代特征等层次理解史料;(三)、发芽——明确史料叙述史实的结论、视角及其合理性,由史料内容审视和理解史实;(四)、开花——由史实判定史料价值,体验历史变化,感悟历史史实和史料中蕴含的历史真谛,拓展认识视野,提高认识层次,提升生命境界;(五)、结果——跳出史料,分析史料反映史实的生产原因,归纳史料反映史实产生的影响,分析史料产生的原因,归纳史料生产的影响等。
三、 史料教学的主体地位在历史教学中运用史料教学,其意义并不只是教师把史料拿来进行解释和阐述,而是要提供给学生,引导学生做到以下几点:(一)是由史实而来,即通过分析、比较、归纳、概括和评价史实,得出线索、规律、特征和启示等历史认识;(二)是由史料而来,即通过对史料的多层次、多视角的理解,移情历史发展变化,感悟做人原则,形成正确态度,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三)是由史实和史料而来,即通过由史实到史料的反复循环理解,认识历史阶段特征和发展规律,掌握历史研究和学习方法、原则,感觉历史发展变化感悟情感价值,提升生命境界,史料和史实的结合,构成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主要源泉需要强调的是平时历史教学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不能作为教学的一个环节,应由史实史料点拨历史课堂教师运用史料创设情境,将历史“复原”,使那些久远的、陌生的历史“重现”在学生面前,以鲜明的导向烘托气氛,营造情境,寓教于“情”于“境”,使学生在身临其境、心感其情的状态中达到主动地通过史料巩固历史史实,发展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它有利于改变过去人们关心如何“讲”好历史课,到关心如何让学生主动的“学”会历史,其最大特点是重视学生的情感发展,注意主体的感受与体验,注意其感受能力与感受欲望,在情感与意境的最佳组合情境中,使学生受到感染,从而达到情感与审美体验。
四、史料教学的理解与建议苏霍姆林斯基曾指出:“使你的学生看出和感到有不理解的东西,使他们面临着问题如果你能做到这一点,就是成功了一半为此我注重在历史教学中运用史料给学生精心设计值得探究思考的问题,要学生置身历史情景中,加深对历史史实的认识联系自己的教学实践与体会,我认为史料教学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一)、史料引用要严谨出处是史料的重要构成部分,同样承载着历史信息,准确标明出处既可以让学生了解该史料的来源、作者,有助于学习者的深入理解,更可以传递科学而严谨的历史学治学态度二)、史料教学要加强学生参与我外出学习时,看到主讲教师呈现一段史料,先让学生出声朗读,读完后让学生概括该史料的主题或中心思想,这不失为一种好办法史料教学中首先要选用符合学生认知水平的史料,要考虑到学生的阅读能力、理解能力和知识储备水平等;其次要编制一些以史料为基础的问题,让学生在解答过程中运用所学的历史知识和方法唯有这样,教师才能在史料教学中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三)史料教学时教师应在学习方法上给学生以指导, 在思维方式上给学生以引导, 使学生真正完成从“要我学”—“我要学”—“我学会”—“我会学”的过程的重大改变 史料是再现历史的基本素材和依据,历史的无穷魅力也在于它包含着大量丰富的史料和内涵。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如何合理地运用史料,发挥史料教学的最大效益,还需不断努力探索五、摸索历史高效课堂教学的反思苏霍姆林斯基说:“课上的有趣,学生就可以带着一种高涨的、激动的情绪从事学习和思考而原来单一的传统填鸭式教学使得本来应该很有趣的课堂变得索然无味,导致学生逐渐丧失学习的热情可见,教师要采用科学合理的教学手段和模式来激发学生“我要学”的激情,要多加赏识与激励,要因地制宜、因人制宜,要突出“平等对话”,教师置身学生之中一道探究、合作、讨论、交流,要鼓励学生向自己质疑问难甚至找碴,要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使其自主参与到学习中来,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而史料教学正好可以作为载体加以利用缓慢的改革比疾风骤雨式的变革要好(或者说,乌龟比野兔要好)在摸索高效历史课堂的过程中,我们在深思熟虑中慢慢地往前走,渐渐地应用新方法杜威曾主张“从做中学”而出名他关于主动、连贯性、体验并反思,以及在不同时期成长的观念指导了20世纪中期教育学上的很多追问”这里的关键点是如何让教师进行关于从过去做法中获取未来实践知识的思考式对话杜威认为那些能够对实践进行反思的教师已经具备了参与反思的态度,这些教师思想开明,全心全意,同时具有高度的责任心。
如果教师不能经过积极的反思来实现自我和专业的成长,那么他们的发展将走上消极的下坡路这个从开始倒退到持续倒退再到深层倒退的过程涉及到越来越多的消极反应:体力、情绪和精神当个人反思教学与集体的解决问题和反思结合在一起时,改变的速度将会大大提高没有总结就事倍功半,没有反思就不能进步课后师生做好后续工作才能巩固教学效果,扩大教学效益教育在发展,历史教学模式也正以动态、开放的形式不断向前发展,它们在不同的教学时期,在沟通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的过程中完成着不同的使命教学理念和模式的发展折射出新课改的时代步伐,从侧面也反映了教师成长的轨迹在当前的历史课程改革实践中,历史教学模式的动态、开放、发展、多样的特征给新时期高中历史教师带来了巨大的挑战,这也必将伴随着历史教师的成长而发展构建高效课堂,进行有效教学是一种理念,更是一种价值追求我坚信:这个过程虽然艰辛而又漫长,但我们必然会走向更加高效的教学“无模式”境界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收获金色的希望参考文献】1、《历史学科教育学》,于友西等,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2、《教育心理学》, 潘菽 ,人民教育出版社 1980版2月第1版;3、《论史料教学价值》,李稚勇,课程·教材·教法,2006(9)。
4、王灿明,王瑞清 高效能学习的78个金点子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8年8月5、李炳亭 高效课堂22条 山东文艺出版社 2009年5月第 1 页 共 5 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