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实验心理学重点总结.docx
7页1. 速度一准准确性权衡:在具体采用反应时指标时常常会遇到一些问题,因为反应时实验 有两个基本的因变量,即速度和准确性反应时实验中的一个突出问题就是反应速度和反应 准确性间的反向关系,这使得我们必须在它们之间作出权衡心理学家将这种关系称为速度 一准确性权衡2. 双盲实验:是一个很好的控制额外变量的方法,是排除法的一种双盲控制时让实验的 操作者和实验被试都不知道实验的内容和目的,由于实验者和研究参加者都不知道哪些被试 接受哪种实验条件,从而避免了主、被试双方因为主观期望所引发的额外变量3. 被试内设计:指每一个被试都接受自变量的所有水平处理的设计被试内设计不但节省 了被试人数,而且不同组的被试个体差异也得到了最好的控制被试内设计比被试间设计更 有力,能更好的考察实验组和控制组之间的差异,这个优点使得许多研究者更倾向于使用被 试内设计和被试间设计相反,被试内设计不会受到来自被试个体差异的困扰,但却必须面 对实验处理之间相互污染的问题可以采用平衡技术来控制这些差异4. 实验者效应:指主试在实验中可能以某种方式(如表情、手势、语气等)有意无意地影 响被试,使他们的附和实验者的期望这种效应往往以颇为微妙的方式起作用。
5. ROC曲线:即是接受者操作特性曲线,在心理学上又称为感受性曲线曲线上各点反映 着相同的感受性,它们都是对同一信号刺激的反应,不过是在几种不同的判定标准下所得的 结果该曲线以虚惊概率为横轴,击中概率为纵轴所组成的坐标图和被试在特定刺激条件下 由于采用不同的判断标准得出的不同结果画出的曲线6. 开窗实验:是一种比较直接地测量每个加工阶段的时间的方法,它能比较明显地看出各 个加工阶段,那就好像打开窗户一览无遗了,它是反应时实验的一种新形式7. ABA设计:是一种小样本设计它可以较好地区分实验自变量(比如一种疗法)的效果 和时间顺序等其他因素的效果,从而进一步解决7AB设计中常常会发生的混淆问题8. 准实验设计:即指未对自变量实施充分控制,但使用真正实验的某些方法搜集、整理以 及统计分析数据的研究方法准实验设计能够在严格实验无法进行的时候取得结果9. 小样本设计:在特殊情况下,比如临床心理学家希望确定某种疗法的效果却又只有一两 个患者,或像心理物理学实验那样极端费时且个体差异几无影响时,心理学家也会采用与 之相反的实验模式一一小样本设计小样本设计是被试内设计的一种变式,实验时它向人数 较少的被试或单个被试呈现自变量的不同水平或处理方式。
10. 被试间设计:是指要求每个被试(组)只接受一个自变量水平的处理的情况被试间设计的一个优点为:每一个人只接受一种处理方式,一种处理方式不可能影响或污染 另一种处理方式被试间设计的主要问题在于:由于接受自变量不同水平处理的被试各不相 同,所以很难分辨出因变量的变化是由于被试间的差异所致,还是由于自变量的变化所致11. 简单反应时:指给被试呈现单一的刺激,同时要求他们只作单一的反应,这时刺激一 反应之间的时间间隔就是反应时譬如说,短跑运动员在听到发令枪响后立即起跑,这一 事件就可以作为一个简单反应时任务这种反应之所以称之为简单反应,是因为特定的刺 激与特定的反应间的联系十分明确12绝对阈限:通常指刚好能够引起心理感受的刺激大小差别阈限:指刚好能引起差异感受的刺激变化量零结果:零结果是指自变量的操作没有引起因变量的变化,因而因变量的变动为零原因:(1)实验者所作出的猜测一一自变量是导致某中行为发生的重要因素,可能是错 误的2)实验者没有对自变量进行有效的操纵伦理原则:1保障被试知情同意权2保障被试退出的自由3保护被试免遭伤害4保密原则 实验研究一般程序:确定课题,选择被试,确定实验控制,数据整合,篆写实验报告 自变量:操作性定义:对一个心理现象根据操作他的程序下定义,就叫操作性定义分类:作业变量,环境变量,被试变量因变量:因变量的分类:客观指标:(1)反应速度(2)反应速度的差异(3)反应的正确性 (4)反应标准(5)反应难度,主要指标:被试的口语记录/因变量的控制:反应控制:通过指导语等手段,让被试反应确实发生在实验者感兴 趣的因变量维度上。
指导语,刺激条件,反应装置)控制变量:典型的额外变量:(1)实验者效应:主试在实验中可能以某种方式(如表情,手势,语气) 有意无意地影响被试,使他们的反应附和主试的期望2)要求特征:在心理学实验中,被试并不是消极被动的,他们总是以某 种动机,态度来对待实验的,因而实验结果在很大程度上也依赖于被试对实验的态度控制额外变量的方法:(1)排除法:把额外变量从实验中排除出去(2) 恒定法:使额外变量在实验过程中保持恒定不变(3) 匹配法:使实验组和控制组中的被试属性相等的一种方法(4) 随机化法和抵消平衡法:随机化法:把被试随机地分配到各处理组中去的技术 抵消平衡法:采用某些综合平衡的方法,使额外变量的效果相互抵消,达到控制额外变量的目的统计综合法;实验完成后通过一定的统计控制技术来事后避免实验中额外变量的干扰 各种控制方法的不足:排除法:所得到的研究结果却常常难以推广恒定法:实验结果不能推广到额外变量的其他水平上去操纵自变量和保持恒定的额外变量可能产生交互作用被试间设计:每个被试只接受一个自变量水平的处理优:由于每个被试只接受一种处理方式,因此一种处理方式不可能影响或污染 另一种处理方式缺:由于接受自变量不同水平处理的被试各不相同,我们就很难辨出因变量的 变化是由于被试间差异所致还是由于自变量的变化所致改进:匹配:先对所有被试进行前测。
然后根据前测的作业分数进行匹配 随机化:把被试随机地分配到不同的组内接受不同的自变量处理被试内设计:所有的被试都会受到每一水平自变量的影响优:节省被试人数,而且不同组的被试个体差异也得到了最好的控制缺:被试接受不同的自变量水平的处理之间总会存在时间间隔,因此实验者需 要努力防止在此间隔内偶然发生的事件对实验结果的影响,由于被试先后接受不同处理,时 间顺序误差就可能混淆进来,比如被试的表现是否会因为逐渐熟悉实验情景而有系统地提 升,又或者其表现因为连续作业的疲劳而有系统地下降平衡技术:(1)ABBA设计:适用于自变量水平只有两个时,被试按照ABBA的 顺序接受四次实验处理,在ABBA设计中,被试接受A,B良种处理的平均顺序是一样的,因 此ABBA设计在理论上能有效平衡成线性系统变化的时间顺序误差2)拉丁方设计:当自变量水平有两个以上时,平衡的拉丁方设计是较为常见的设计实验研究的效度:内部效度:指实验中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因果关系的明确程度影响因素:(1)主试一一被试间的相互作用:要求特征和实验者效应会造成实验误差解决 办法入双盲实验2) 统计回归:当实验分组涉及某些具有极端特征的个体作为被试时统计回归将 对实验的内部效度起到极大的影响,实验者将无法区分统计回归的效应和自变量本身的效 应。
解决办法如把几组被试各自的相对水平进行匹配3) 其他影响内部效度的因素:实验内部效度还与许多其他因素的控制有关,例 如被试的一些固有的和可得的差异,如年龄,性别,经验,个性较长时间的实验,个体本 身的生长和成熟因素长期实验中,参加实验的人员的流失使缺失后的被试样本难以代表原 来的样本外部效度:实验结果能够普遍推论到样本的总体和其他同类现象中去的程度影响因素:(1)实验环境的人为性,实验是在严格控制条件下进行的,实验环境的人为性可 能使某些实验结果难以用来解释日常生活中的行为现象2) 被试样本缺乏代表性:由于心理学实验的被试通常是自愿的,很难把被随机 选上的人全部请来做实验3) 测量工具的局限性心理学实验报告的写作:题目和作者,摘要,引言,方法,结果,讨论,参考文献反应时:人差方程:两个观察者之间的个体差异,发现两人反应时的差别是恒定的马斯基林 发现他的助手观察星体通过子午线的时间慢一秒,贝赛尔发现自己和其他天文学家观察同一 星体的通过时间,也发现有明显差别,两人在共同观察七颗星时发现两人反应时差别是恒定 的)反应时影响因素:刺激变量:刺激强度:当刺激强度很弱时,反应时就会延长,而当反应时增至中等或较高强 度时,反应时就缩短了。
刺激的复杂程度:刺激的复杂程度也会影响反应时感官:不同的感觉通道其反应时不同呈现方式:不同的呈现方式其反应时不同机体变量:适应水平:刺激物持续作用下,感受器所发生的变化动机:是由于人的某种需要所引起的有意识或无意识的行为指向个体差异:个体之间在品质和属性上存在的差别准备状态:机体对于某种行为作出的准备情况练习次数速度与准确性权衡唐德斯减数法:如果一种作业包含另一种作业所没有的某个特定的心理过程,且除此过程之外二者在其他方 面均相同,那么这两种反应时的差即为此心理过程所需时间运用:证明心理旋转的实验,证明短时记忆视觉编码的实验心理旋转:单凭心理运作(不靠实际操作),将所知觉的对象予以移转,从而获得正确知觉 经验的心理历程库柏等取非对成性的字母或数字为实验材料,根据“正”“反”以及不同 的倾斜度,构成12种情况,被试的任务是不管倾斜度如何,只要判断R字母是正的还是反 的,并作出反应结果发现:以上任务的反应时确有差异,而且这种差异和两任务间角度差 呈正比关系,即证明心理旋转的确存在短时记忆的视觉和听觉编码实验:给被试并排呈现两个字母,这两个字母可以同时给被试 看,或者中间插进短暂的时间间隔,然后要被试指出这一对字母是否相同并按键作出反应, 记下反应时。
所用字母对有两种:一种是两个字母的读音和书写方法都一样,即为同一字母(AA),两一对是两个字母的读音相同而写法不同(Aa)在这种情况下,正确的反应均为相 同在两个字母相继呈现时,其间隔为0.5s,1s或2s等结果发现,在两个字母同时呈现 时AA的反应时小于Aa,随着两个字母的时间间隔增加,AA对的反应时急剧增加但Aa对无 太大变化AA对和Aa对反应时的差足见缩小了斯腾伯格加数法;斯腾伯格认为,人的信息加工过程是系列进行的而不是平行发生的人的信息加工过程是由 一系列有先后顺序的加工阶段组成的所以,完成一个作业所需的时间是这一系列信息加 工阶段分别需要的时间总和加因素法反应时间实验的逻辑是:如果两个因素的效应是互相 制约的,即一个因素的效应可以改变另一因素的效应,那么这两个因素只作用于同一个信息 加工阶段;而如果两个因素的效应是分别独立的,即可以相加,那么这两个因素是各自作用 于不同的加工阶段的也就是说,加因素法假设:如果两个因素有交互作用,那么它们是作 用于同一个加工阶段的;而如果两个因素不存在交互作用,即相互独立,那么它们则作用于 不同的加工阶段加因素法在于证实不同加工阶段的存在,以及辨认它们各自的前后顺序。
运用:短时记忆的信息提取:先给被试看1 -6个数字,然后再呈现一个数字,请被试判定其是否为 刚才识记过的,同时开始计时,要求被试按键作是或否的反应,计时也随即停止,根据实验 中发现的四个独立因素(测试项目的质量,识记项目的数量,反应类型和每个反应类型的相 对频率)发现短时记忆信息提取过程包含相应的四个独立加工阶段,即刺激编码阶段,顺序 比较阶段,二择一的决策阶段和反应组织阶段开窗实验:是反应时实验的一种新形式,它能够比较直接地测量出每个加工阶段的时间,并 能够比较明显地看出这些加工阶段字母转换实验:给被试呈现1个,2个,3个,4个英文字母,并在字母后面标上一个数字, 如“P+2”,被试正确回答应是英文字母P后2个位置的字母,即R,同时记时停止,我们可 以明显地看出完成字母转换作业的三个阶段,编码阶段,转换阶段和储存阶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