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矿业大学变形监测考点重点.doc
3页1. 变形的概念:变形体在外力内力平衡受到破坏在形状大小空间位置发生变化的空间状态 和时间特征2. 变形的分类:自身形变刚体位移3. 变形监测的特点:(1) 精度要求变化大2) 观测周期变化大3) 需要多学科的配合4) 综合运用多种观测方法5) 数据处理要求高4. 变形观测的手段:(1) 大地测量(2) 摄影测量和遥感(3) 专门(特殊)测量(4) 空间测量5. 建筑物变形的表现:沉陷裂缝倾斜挠区6. 平面监测网的布设形式:三角网三边网边角网GPS网导线网7. 变形监测网的三类点:基准点工作点变形监测点8. 监测网的布网原则:9. (1)应独立成网2) 控制点不能布设在沉降范围之内,同时不能把基准点布设在网的边缘3) 网的形状由沉降范围决定10. 变形监测网的特点:(1) 精度高速度快(2) 包含静态和动态几何模型(3) 灵敏度高,可区分性强(4) 经济性(便宜)和高质量11. 原始资料的可靠性分析:原始资料的整理和整编,统计和分析,逻辑分析(一致性,相关性)12. 建筑物的纠偏原则:(1) 调查,(2)原因,(3)临时加固,(4)加强观测,(5)若地基土尚未完全稳定,米用“锚杆静压桩”制止进一步沉降,(6)考虑地基土的剩余变形,纠偏导致基础对沉降的影响。
13. 建筑物纠偏的方法:顶伸,迫降,综合纠偏方法14. 地表沉降的危害:(1)毁坏建筑物和生产设施(2) 不利于建设事业和资源开发(3) 引起地下水回灌15. 岩层移动:矿体的地下开采,导致周边的岩层重力平衡被打破,应力重新分布,直至新 的平衡16. 岩层的破坏形式:弯曲,垮落,滚动,片帮(煤的挤出),沿层面的滑移,地板岩层的 隆起17. 垮落带:工作面开采到一定宽度,引起上覆岩层的垮落的岩层移动区域特点:(1)导水乂导沙(2)碎胀性(3)可压缩性(4)垮落带的高度取决于岩层的碎胀性(5) 破碎程度具有分区性18. 裂缝带:采空区上覆岩层中产生裂缝,离层,断层,但仍保持层状结构的岩层特点:(1)导水不导沙2)导水裂缝隙带高度与岩性有关19. 弯曲带:裂缝以上至地表的区域特点:(1)岩层保持整体性和层状结构,隔水性好2) 移动过程连续而有规律,极少存在裂缝或断离层3) 在竖直面内,各部分移动值相差很小4) 开采深度大时,弯曲带宽度远远大于裂缝带20. 地表移动:地下采空区达到一定的范围,岩层移动发展到地表,使地表移动和变形21. 地表移动变形的三种形式:地表移动盆地裂缝塌陷坑22. 地表移动盆地平底:地表下沉值将不再增加,而形成的最大下沉区域。
23. 充分采动:使地表下沉值达到该地质采矿技术下应有的最大值的采空区面积为临界 开采面积24. 超充分采动:充分采动后,开采工作继续推进时,地表有多个点的下沉值达到最大25. 非充分采动:未达到充分采动26. 地表移动盆地主断而:在地表移动盆地内,通过地表最大下沉点所做的沿煤层走向或倾向的垂直断面 当充分采动时,垂直于充分采动方向的主断而有无数个27. 地表移动盆地主断面的特征:(1) 主断面上地表移动盆地的范围最大(2) 在主断面上地表移动最充分,移动量最大3) 在主断面上不存在垂直于主断面方向的水平移动28. 边界角:在充分采动或接近充分采动的条件下,地表移动盆地主断面的边界点至采 空区边界点的连线与水平线在矿柱一侧的夹角29. 移动角:地表移动盆地主断面上三个临界变形值中最外的点与采空区边界点矿柱一 侧的夹角30. 裂缝角:在充分采动或接近充分采动的条件下,地表移动盆地主断而上最外的裂缝 至采空区边界与水平线在矿柱一侧的央角31. 充分采动角:在充分采动的条件下,地表移动盆地主断面上移动盆地平底的边缘在 水平线上的投影与同侧采空区边界的连线与煤层在采空区一侧的夹角32. 最大下沉角:在倾斜主断面上,由采空区的中点,与地表移动盆地的中点在地表水 平上的投影点的连线与水平线的在煤层下山方向-•侧的夹角。
33. 地表移动观测站:测点布设在地表,主要研究地表移动和变形规律34. 地表移动观测站的设计原则:(1) 观测线应设置在地表移动盆地的主断面上2) 设站地区,观测期间不受临近开采的影响3) 观测线的长度要大于地表移动盆地的范围4) 观测线上的测点应有一定的密度5) 观测站的控制点要设在移动盆地范围之外,埋设要牢固6) 测点埋设要牢固,设在移动范围内的观测点与地表同步移动35. 地表沉陷规律(重中之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