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关于春节习俗的调查资料.doc
6页关于春节习俗的调查资料—\ 春节与年白勺彳既念春节最初的含意来&农业,古时人们把谷的生长周期称为“年”,说 文禾部》:“年,谷熟也:在夏商时代产生了夏历,以月亮圆缺的周期 为月,一年划分为十二个月,每月以不见月亮的那天为朔,正月朔日的子 时称为岁首,即一年的开始"也叫年,年的名称是从周朝开始的,至了西 汉才正式固定下来,一直延续到今天但古时的正月初一被称为’元旦", 直到中国近代辛亥革命胜利后,南京临时政府为了顺应农时和便于统计, 规定在民间使用夏历,在政府机关、厂矿、学校和团体中实行公历,以公 历的元月一日为元旦,农历的正月初一称春节1949年9月27日,新中国成立,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 会议上,通过了使用世界上通用的公历纪元,把公历的元月一日定为元旦, 俗称阳历年;农历正月初一通常都在立春前后,因而把农历正月初一定为 "春节”,俗称阴历年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指从腊月初八的腊祭或腊月二十三的祭灶,一直到 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为高潮在春节这一传统节日期间,我 国的汉族和大多数少数民族都有要举行各种庆祝活动,这些活动大多以祭 祀神佛、祭奠祖先、除旧布新、迎禧接福、祈求丰年为主要内容。
活动形 式丰富多彩,带有浓郁的民族特色二、 春节歌谣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粥,过儿天,哩哩啦啦二十三 二十三,糖瓜儿粘;二十四,扫房日;二十五,炸豆腐;二十六,炖白肉; 二十七,宰公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儿晚上熬一宿; 大年初一扭一纽三、 春节传说春节传说之一:守岁,就是在旧年的最后一天夜里不睡觉,熬夜迎接 新一年的到来的习俗,也叫除夕守岁,俗名“熬年” O探究这个习俗的来 历,在民间流传着一个有趣的故事:太古时期,有一种凶猛的怪兽,散居 在深山密林中,人们管它们叫’年"O它的形貌狰狞,生性凶残,专食飞 禽走兽、鳞介虫多,一天换一种口味,从磕头虫一直吃到大活人,让人谈 "年”色变后来,人们慢慢掌握了 ’年”的活动规律,它是每隔三百六 十五天窜到人群聚居的地方尝一次口鲜,而且出没的时间都是在天黑以后, 等到鸡鸣破晓,它们便返回山林中去了算准了 “年”肆虐的日期,百姓们便把这可怕的一夜视为关口来煞, 称作“年关”,并且想出了一整套过年关的办法:每到这一天晚上,每家 每户都提前做好晚饭,熄火净灶,再把鸡圈牛栏全部拴牢,把宅院的前后 门都封住,躲在屋里吃“年夜饭”,由于这顿晚餐具有凶吉未卜的意味, 所以置办得很丰盛,除了要全家老小围在一起用餐表示和睦团圆外,还须 在吃饭前先供祭祖先,祈求祖先的神灵保佑,平安地度过这一夜,吃过晚 饭后,谁都不敢睡觉,挤坐在一起闲聊壮胆。
就逐渐形成了除夕熬年守岁 的习惯守岁习俗兴起于南北朝,梁朝的不少文人都有守岁的诗文一 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年人们点起蜡烛或油灯,通宵守夜,象征着把一 切邪瘟病疫照跑驱走,期待着新的一年吉祥如意这种风俗被人们流传至 今/G春节传说之二:万年创建历法说相传,在古时候,有个名叫万年的青年,看到当时节令很乱,就有了 想把节令定准的打算但是苦于找不到计算时间的方法,一天,他上山砍 柴累了,坐在树阴下休息,树影的移动启发了他,他设计了一个测日影计 天时的唇仪,测定一天的时间,后来,山崖上的滴泉启发了他的灵感,他 又动手做了一个五层漏壶,来计算时间天长日久,他发现每隔三百六十 多天,四季就轮回一次,天时的长短就重复一遍当时的国君叫祖乙,也常为天气风云的不测感到苦恼万年知道后, 就带着日唇和漏壶去见皇上,对祖乙讲清了日月运行的道理祖乙听后龙 颜大悦,感到有道理于是把万年留下,在天坛前修建日月阁,筑起日唇 台和漏壶亭并希望能测准日月规律,推算出准确的晨夕时间,创建历法, 为天下的黎民百姓造福有一次,祖乙去了解万年测试历法的进展情况当他登上日月坛时, 看见天坛边的石壁上刻着一首诗:日出日落三百六,周而复始从头来。
草 木枯荣分四时,一岁月有十二圆知道万年创建历法已成,亲自登上日月 阁看望万年万年指着天象,对祖乙说:“现在正是十二个月满,旧岁已 完,新春复始,祈请国君定个节吧”祖乙说:“春为岁首,就叫春节吧” O 据说这就是春节的来历冬去春来,年复一年,万年经过长期观察,精心推算,制定出了准确 的太阳历,当他把太阳历呈奉给继任的国君时,已是满面银须国君深为 感动,为纪念万年的功绩,便将太阳历命名为“万年历”,封万年为日月 寿星以后,人们在过年时挂上寿星图,据说就是为了纪念德高望重的万 年春节传说之三:贴春联和门神据说贴春联的习俗,大约始于一千多年前的后蜀时期,这是有史为证 的此外根据《玉烛宝典》,《燕京岁时记》等著作记载,春联的原始形式 就是人们所说的“桃符"o在中国古代神话中,相传有一个鬼域的世界,当中有座山,山上有一棵 覆盖三千里的大桃树,树梢上有一只金鸡每当清晨金鸡长鸣的时候,夜 晚出去游荡的鬼魂必赶回鬼域鬼域的大门坐落在桃树的东北,门边站着 两个神人,名叫神荼、郁垒如果鬼魂在夜间干了伤夭害理的事情,神荼、 郁垒就会立即发现并将它捉住,用芒苇做的绳子把它捆起来,送去喂虎 因而天下的鬼都畏惧神荼、郁垒。
于是民间就用桃木刻成他们的模样,放 在自家门口,以避邪防害后来,人们干脆在桃木板上刻上神荼、郁垒的 名字,认为这样做同样可以镇邪去恶这种桃木板后来就被叫做“桃符”到了宋代,人们便开始在桃木板上写对联,一则不失桃木镇邪的意义, 二则表达自己美好心愿,三则装饰门户,以求美观又在象征喜气吉祥的 红纸上写对联,新春之际贴在门窗两边,用以表达人们祈求来年福运的美 好心愿为了祈求一家的福寿康宁,一些地方的人们还保留着贴门神的习 惯据说,大门上贴上两位门神,一切妖魔鬼怪都会望而生畏在民间, 门神是正气和武力的象征,古人认为,相貌出奇的人往往具有神奇的禀性 和不凡的本领他们心地正直善良,捉鬼擒魔是他们的夭性和责任,人们 所仰慕的捉鬼天师钟帽,即是此种奇形怪相所以民间的门神永远都怒目 圆睁,相貌狰狞,手里拿着各种传统的武器,随时准备同敢于上门来的鬼 魅战斗由于我国民居的大门,通常都是两扇对开,所以门神总是成双成 对唐朝以后,除了以往的神荼、郁垒二将以外,人们又把秦叔宝和尉迟 恭两位唐代武将当作门神相传,唐太宗生病,听见门外鬼魅呼号,彻夜 不得安宁于是他让这两位将军手持武器立于门旁镇守,第二天夜里就再 也没有鬼魅搔扰了。
其后,唐太宗让人把这两位将军的形象画下来贴在门 上,这一习俗开始在民间广为流传中国各地春节习俗:江苏民间,除了贴春联、挂年画、守岁、舞狮子、大拜年等和全国一 样的习俗外,还有一些独特的习俗,现辑录数则以飨读者苏州人除夕在 饭内放进熟孽养,吃时挖出来,谓之“掘元宝”,亲友来往,泡茶时要置 入两只青橄榄"谓之喝’元宝茶”,恭喜发财武进人年初一早晨,将先 祖画像悬挂中堂,供上茶果、年糕,一家老小依次行拜年礼,谓之"拜神 影子他们扫地不许从家里往外扫,惟恐把"财气〃、“如意"扫了出 去,只能从外往里扫江宁人有春节"打神鼓”之习俗,由大旗开路,锣 鼓手浑身使劲地擂鼓助兴,初三“打夜鼓〃、初七“上七鼓”,十三至十 五打“赤膊鼓”,气氛热烈南通人有在家门口或堂前插芝麻秆、冬青、 柏枝的习俗,取意生活开花节节高,长年青翠淮阴人还有初六给孩子“烤头风"之习俗是夜带孩子到田头空地点燃火把,为孩子驱除病邪,边烤 边唱:“烤烤头,醒醒脑,烤烤脚,步子矫,烤烤肚皮不拉稀,满身都烤 遍,疾病永不见〃无锡渔民年初八有乘船去西山祭拜禹王庙之习,祈求 水神保佑,祭鳌贱佛,谓之“上”,禹王庙拆除后,此俗渐渐淡漠春节 期间,江苏地区的旧习俗中还有许多禁忌,诸如年初一不动剪刀,免得口 舌之争;不动菜刀,以免杀身之祸;不吃稀饭,怕出门遇雨;不扫地,怕 把财运扫光等等。
随着科学知识的普及,有很多不科学的习俗也逐渐被人 淡忘;健康有益的娱乐休闲活动,却一直延续下来广西南宁地区一年中最大的节日,初一零时起,家家燃放鞭炮,表示 辞旧迎新初二亲友带上礼物互访"拜年” O十五元宵节晚上闹花灯十 六县郊农村举行庙会、“抢花炮”按壮家独特的春节习俗,还要进行挑 新水、喝伶俐水、舞狮、舞鸡、舞春牛等活动大年初一的拂晓之前,壮 族的家妇就已纷纷到小河去为全家挑新水了在挑新水时,还要捡几块与 家畜相像的石头回家,并且一路走一路模仿六畜的叫声回到家里,就把 这些石头放进猪圈、牛栏,祈求六畜兴旺然后,用新水煮新年茶给全家 喝壮家女要喝伶俐水,就是在汲新水之前,争着喝由村中公认的“伶俐 嫂”捧给大家的清水,她们相信这样便可更加聪明伶俐,待嫁姑娘更是借 此机会补求在新的一年里找到如意郎君桂西一带的舞鸡、舞春牛更是别 具特色大年初一,由舞鸡的青年提着用木头、木瓜做成的两门鸡,打着 锣去各家各户贺年,他们唱起吉庆幽默舞鸡歌,使主家喜笑颜开主家从 “鸡”身上拔几根鸡毛插在自家的鸡笼上,祈求六畜兴旺舞牛更是有趣 舞牛人用系作精巧的“春牛”表演,一人在前撑着牛头,一人在后弯腰拱 背甩尾巴;后面由一个手拿犁架的汉子驱赶着“春牛”,簇拥着春牛的还 有敲锣打鼓的,唱春牛歌,浩浩荡荡,喜气洋洋。
桂西一些地区,世代流 传的舞鸡、舞春牛活动’增添了春节的喜庆气氛海南所有的民俗都是按人的意志、人的愿望,人为地做出来的,所以, 在海南方言中,所有的民俗行为前面均加上一个“做〃字,如做清明、做 亲家(即结婚),而北方人“过年”,海南方言叫“做年”需要说明的是, “做年”指的是“做旧年”即过春节而北方所说的过元旦,海南叫《做 新年” O不过在海南乡下,“新年”是不当年来“做”的海南俗话“年 怕中秋,月怕十五”一过中秋,乡下就筹备着“做年”:阉公鸡、填肥 鸭、圈家猪、备做年钱一进入阴历十二月下旬,"做年”的气氛就越来 越浓烈了!首先是十二月二十四送"灶公”传说中,’灶公”是玉帝派 来人间监督善恶之神,每年的这一天都要上天向玉帝汇报为此,家家户 户都用竹把或竹枝将屋前屋后、屋内屋外、屋上屋下全面打扫干净,香炉 也要打扫干净并换上新炉灰,夜间则备酒果设祭,为“灶公”送行一送完“灶公”,一家之长就忙于’发市"O在过去,各乡镇的“市”一年三百六十五天,唯有年前几天“市”,才“发” 一 “发” !卖三鸟的、卖 金银香烛的、卖京果糖糕的、卖“公仔幅”(年画)的、卖“王乐膏药” 的(即走江湖)、卖碗筷陶盆的、卖“祭年桔子”的、卖各种衣服的……有 卖就有买,买猪肉的、买干菜的、买湿菜(即时令蔬菜)的、买“拜公” 祭品的、买过年穿的衣服的、买年画对联的……整个上午,每个“市”上, 挑担子的、提篮子的、推车子的、抱小孩的、年老的、年少的、男的、女 的……人来人往,川流不息。
农民们用担子挑年货、用车子推年货他们 把辛苦一年的积蓄都掏了出来山西太原生活中有节日,节目中有民俗;风俗使节日代代传承,节日 使生活五彩斑斓旧时,太原地区月月有节日,而最隆重、最热闹,风情 最浓厚的要数过年了旧历年的正月初一日,民间称过年,为区别于公历 元旦,后来又称过大年旧日,腊八节过后,太原人就忙着准备过年了, 气氛一日浓似一日二十三日祭灶王,二十四日为大扫除之日,俗称"胡 打扫日” O从这天以后,年事准备工作达到高潮过去太原有一段谣谚:“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赶做活,二十七去赶集,二十八糊贴扎,二十九 去打酒,三十日包饺子贴扎,指各种对联、年画、窗花、门神等) 天天有事做,日日有安排,一直忙到除夕下午,再将室外打扫一遍,即开 始整点新衣帽,包饺子,准备迎神的香、灯等物品除夕之夜,各家通宵不眠,俗称“麋岁O鸡鸣之时,开始焚香、 燃灯、摆供品、放花炮、接神、祀祖,然后合家互相拜年儿童向长辈叩 头拜年,长辈则赐以压岁钱,以取吉利按照传统习惯,太阳出来之前就 要吃罢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