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汉语言文字学上编三第八章上古音的声母第九章上古音的韵部.pdf
17页1 第八章上古音的声母第一节研究上古声母的材料和方法研究上古声母主要依据的是先秦两汉古籍中的异文、声训、注音、重文、通假字、联绵字等材料其方法一般是通过这些材料反映的事实证明中古的某些声母在上古是否存在, 然后从中古声母中去掉那些被证明在上古不存在的声母 , 剩下的便是上古的声母研究上古声母还有一项重要的材料,即谐声字 , 不过清人只认识到谐声字是研究上古韵部的材料, 而对谐声字在研究上古声母方面的妙用, 没有引起足够的注意第一个把谐声字作为研究上古声母的材料、 并通过系统归纳同声旁字组的方法以确定上古声母的学者是西人高本汉下面我们对几项主要材料作一个简单的说明异文“异文”是指上古文献中同一词的几种不同的书写形式, 如“伏羲”与“庖羲” 声训声训是指古注释家对被释词用同音词或近音词所作的训释, 如《释名·宫室》①:“房 , 傍也室之两旁也注音注音是指古代注释家用同音字或反切为某些字所注的音, 如《说文解字》 :“,未萦绳 ,一曰急弦之声从糸争声, 读若旌又如《左传·成公二年》: “请曲县繁缨以朝 ” 《经典释文》 : “繁 , 步干反重文重文是指古籍中重出的古今异体字《说文解字》中除正文收了9353 个小篆字外 , 同时又将一些异体的籀文及古文( 战国时期秦国以外的六国文字) 收列于小篆之下, 如: “份 , 文质僣 ( “備”之误 ) 也。
从人分声《论语》曰 : ‘文质份份 ’彬,古文份 ,, ”谐声字谐声字即形声字 《说文解字》中有80% 以上的字都是谐声字如: 童——僮瞳穜曈董幢撞衝憧鍾,,以上材料每一种都包括两个不同的方面, 即异文中两种不同的书写形式、声训中的被释词与训释词、注音中的被注字和注音字、重文中的古字和今字、谐声字中的主谐字和被谐字两个不同方面的声母在上古按说是相同的或相近的 , 如果在今音 ( 指中古音 ) 中它们的读音不相同, 如“童”的声母中古音是“定”[ ], “撞”的声母中古音是“澄” [], 这说明它们在两汉以后发生了分化在上古它们或者都读作[ ], 或者都读作 [], 这就是说,其中有一种声母在上古是不存在的下面我们介绍前人根据以上材料和方法研究上古声母的几项重要结论.一、古无轻唇音所谓“古无轻唇音”是指三十六字母中的“非敷奉微”这组音在上古是不存在的这组音在上古读作“帮滂並明”轻唇音是在唐末宋初时期从“帮滂並明”四母中分化出来的这项结论是清人钱大昕得出的②现将这项结论的证据简述如下③: 1. “非”古读作“帮”* 《诗》 : “东有甫 ( 非) 草 ” 《韩诗》作“圃( 帮) 草” 《论语》 : “子贡方 ( 非 )人。
”郑康成本作“谤( 帮)人 ”* 《论语》 : “且在邦 ( 帮 ) 域之中矣 《释文》 : “ ‘邦’或作‘封’( 非 ) ” “而谋动干戈於邦内 ” 《释文》 :“郑本作‘封内’ ”*《诗》 :“彼 ( 帮) 交匪敖 《春秋》 襄二十七年 《传》 引作“匪 ( 非) 交匪敖 《诗》 :“彼交匪纾 《荀子· 劝学篇》引作“匪交匪纾 《诗》 : “四矢反 ( 非) 兮 ” 《韩诗》作“变”( 帮) 《释名》 : 法( 非), 逼( 帮) 也, 人莫不欲从其志, 逼正使有所限也 ”谐声字 : 非( 非)—悲 ( 帮 ) 分 ( 非) —扮 ( 帮) 反( 非)—版 ( 帮) 甫( 非)—補 ( 帮 ) 发 ( 非) —拨 ( 帮) 2. “敷”古读作“滂”* 《诗》 : “铺 ( 滂) 敦淮濆 《释文》 : “ 《韩诗》作‘敷’ ”谐声字 : 孚( 敷)—脬 ( 滂 ) 覆 ( 敷) —( 滂)①《释名》 ,探求事物得名由来的声训专著,东汉北海 (今山东昌乐县 )人刘熙撰②钱大昕 ,史学家 ,音韵学家 ,字辛楣 ,号竹汀 ,清江苏嘉定 (今属上海 )人,乾隆进士 ,官至少詹事。
自乾隆四十年归田讲学,先后主讲于钟山、 娄东、紫阳书院其“古无轻唇音”等音韵学之说散见于《十驾斋养新录》和《潜研堂文集》中③例证中带“ *”号的例证取自钱氏原文,见于《十驾斋养新录》 不带“ *”号的例证及谐声字的例证为笔者所加,例证中有关字后括 号中的字母亦为笔者所加,下同2 3. “奉”古读作“並”* 《诗》 “凡民有丧 , 匍( 並) 匐救之 《檀弓》引《诗》作“扶(奉 ) 服” 《家语》引作“扶伏” 《史记·苏秦传》 :“嫂委蛇蒲 ( 並) 服 ” 《范雎传》 :“膝行蒲服 ” 《淮阴侯传》 :“俛袴下蒲伏 ” 《汉书· 霍光传》 : “中孺扶服叩头 ”* 《左传》昭十三年: “奉壶饮冰以蒲伏焉 ” 《释文》 :“本又作‘匍匐’ 蒲 , 本亦作‘扶’ ”* 《史记·五帝本纪》: “东至蟠 ( 並) 木 ” 《吕氏春秋》 : “东至扶木 ”* 《左传》 : “部 ( 並) 娄无松柏 《说文》引作“附(奉) 娄” 云 : “附娄 , 小土山也 《左传》 : “取人於萑苻 ( 奉) 之泽 ” 《释文》 : “苻 , 音蒲 ( 並) ”* 《庄子·逍遥游》: “汾 ( 奉) 水之阳。
司马彪、崔譔本皆作“盆( 並) 水” 《春秋》 : “晋侯使士魴 ( 奉) 来乞师 《公羊》作 :“士彭” (並 ) 《说文》“朋” 、 “鹏” ( 並) 皆古文鳳 ( 奉) 字朋,象形凤飞群鸟从以万数, 故以为朋党字 ” 《庄子·逍遥游》 : “其名为鹏 ( 並) ” 《释文》 : “崔音凤云, 鹏即古凤字 , 非来仪之凤也 ” 《宋玉对楚王问》云: “鸟有凤而鱼有鲲凤皇上击九千里, 绝云霓 , 负苍天 , 足乱浮云 , 翱翔乎杳冥之上 ,, ”* 《释名》 : “房 ( 奉), 旁 ( 並) 也, 在堂两旁也 ” 《史记·六国表》: “秦始皇二十八年, 为阿房宫二世元年,就阿房宫宋本皆作“旁”, “旁”、 “房”古通用 《周易·系辞下》 “古者庖 ( 並) 牺氏之王天下也” ,孔安国《尚书·序》 “古者伏 ( 奉) 牺氏之王天下也” 谐声字 : 馮( 奉)—慿 ( 並 ) 伏 ( 奉) —垘 ( 並) 凡( 奉)—芃 ( 並) 4. “微”古读作“明”* 《水经注·汉水篇》: “文 ( 微) 水即门 ( 明)水也 《史记·鲁世家》 “平公子文 ( 微) 公” , 《世本》作“湣( 明) 公。
”* 《诗》 : “周原膴膴 ( 微 ) ” 《文选》注引《诗》作“腜腜( 明), 莫来切 《释名》 : “望 ( 微), 茫 (明) 也, 远视茫茫也 《周易·职方氏》: “其泽薮曰望 ( 微) 诸 ”注 : “望诸 , 明都也疏 : “明都即宋之孟( 明) 诸 ”* 《荀子·成相篇》: “天乙汤 , 论举当 , 身让卞隋举牟(明 ) 光 ”即务 ( 微) 光也 《左传》文公十八年: “其宰公冉务 ( 微 ) 人 ” 《春秋事语》作“其宰公襄目( 明) 人” ①* 《老子》四十一章: “大器晚 ( 微) 成 ”帛书《老子》: “大器免 ( 明) 成 ”谐声字 : 文( 微)—闵 ( 明 ) 亡 ( 微) —氓 ( 明) 無(微)—橅(明 ) 未( 微)—昧 ( 明 ) 以上材料说明三十六字母中轻唇音和重唇音在上古只有一类, 或者没有轻唇 , 或者没有重唇 其所以会得出无轻唇音的结论, 重要理由之一是在现代汉语中可以找到只有重唇而没有轻唇的方言, 却找不到只有轻唇而没有重唇的方言象厦门、潮州、福州等方言中就只有重唇音而没有轻唇音,这显然是古音的遗留例如:飞( 非) 费( 敷) 肥( 奉) 万( 微) 厦门[] [] [] [] 潮州[] [] [] [] 福州[] [] [] [] 此外,一些地名的读音具有很强的稳定性,根据这些地名的读音也可以确定古无轻唇音。
例如②:费:旧读 bì,春秋鲁季孙氏封邑 “费”属敷母阿房宫:音ē p á ng g ō ng,秦宫名房”属奉母逢泽:音 pá ng z é,古泽薮名 “逢”属奉母二、古无舌上音( 钱氏称作“舌音类隔之说不可信”) 这是钱大昕所得出的又一重要结论所谓古无舌上音是指三十六字母中的“知彻澄娘” 这组音在上古尚未产生③,大约是到了六世纪时这组音才从“端透定泥”中分化而出下面是这项结论的部分证据:1. “知”古读作“端”* 《后汉书·杜笃传》 : “摧天督 (端 ) ”注: “即天竺 ( 知) 国 ”①《春秋事语》 ,记载春秋时期历史的古佚书,出土于马王堆三号汉墓原文载《文物》1977 年 1 期②例中注音为汉语拼音字母③钱氏没有探讨娘母的问题3 * 《檀弓》: “洿其宫而猪(知) 焉 ”注: “猪,都 ( 端)也南方谓都为猪 ”* 《书·禹贡》 : “大野既猪 ( 知) ” 《史记》作“既都”( 端) 枚乘《七发》 : “踰岸出追 ”李善注:“追 ( 知) ,古堆 ( 端) 字 ”* 《诗》 : “追琢 (知 ) 其章 ” 《传》: “追,彫 ( 端) 也 ”谐声字:竹( 知) —笃 ( 端) 追( 知)—磓 ( 端) 带( 端) —( 知) 2. “彻”古读作“透”* 《诗》 : “左旋右抽 ( 彻) 。
”释文云:“抽,敕由反, 《说文》作‘搯( 透) ,他 ( 透) 牢反 ”3. “澄”古读作“定”* 《说文》: “沖 (澄 ) 读若动 ( 定) ”* 《诗》 : “其鎛斯赵 ( 澄) ” 《释文》: “徒 (定) 了反 《诗》 : “实惟我特 ( 定) ” 《释文》: “ 《韩诗》作‘直’( 澄) ,云相当值也 ”* 《诗》 : “俟我于堂 ( 定)兮 ” 《笺》云:“堂当作‘枨’( 澄) ”* 《周礼》廛人注: “故书廛为‘壇’( 定 ) 杜子春读‘壇’为‘廛’( 澄) ”*《说文》: “田 ( 定 ),陈 ( 澄) 也 ”齐陈氏后称田氏陆德明云“陈完奔齐以国为氏”,而《史记》谓之田氏,是古田、陈声同 《吕览·不二》篇: “陈骈贵齐 ”陈骈即田骈也谐声字:屯( 定) —( 澄) 兆( 澄)—桃 ( 定) 盾( 定) —( 澄 ) 以上材料证明三十六字母中的舌头、舌上音在上古也只有一类, 或者只有舌头没有舌上, 或者只有舌上没有舌头为什么会得出“古无舌上音”的结论, 重要根据之一是在现代方言中可以找到只有舌头没有舌上音的方言,而找不到只有舌上没有舌头音的方言例如: 哲( 知) 畅( 彻) 池 ( 澄) 厦门[] [] [] 潮州[] [] [] 福州[] [] [] “古无轻唇音” 、 “古无舌上音”这两项发现论据充分, 已得到学术界的公认。
除此以外, 钱大昕还认为“古人多舌音”、 “古影喻晓匣双声”①所谓“古人多舌音” 是指中古的 “章昌船书禅”这组音在上古也读作舌头音“端透定” , 例证如下 : * 《诗》 : “何以舟 ( 章) 之?” 《传》云 : “舟 , 带( 端) 也 ”古读舟如雕( 端), 故与带声相近 《诗》 : “神之弔 ( 端) 矣 ” “不弔昊天 ” 《毛传》皆训弔为至( 章), 以声相近为义 《晋语》 : “以鼓子苑支 ( 章) 来 ”苑支,《左传》之“鸢鞮”( 端) 也《礼记·檀弓》: “行并植 ( 禅) 于晋国注 : “植或为特”( 定) 谐声字 : 周( 章)—周彫雕琱鵰( 端) 至( 章) —咥耋垤絰 ( 定) 者( 章)—都 ( 端 ) ( 章) —殄 (定) 耑( 端)—遄 ( 禅 ) 寿( 禅) —擣祷 ( 端) 所谓“古影喻晓匣双声”( 这是王力的叫法, 钱氏本人未为该项结论立名) 是指中古的“影喻晓匣”四母在上古大体相同 , 古人不甚区别, 例如“荣 ( 云) 怀” ( 匣) 、 “噫 ( 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