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活美容行业存在诱导消费等突出问题需引起重视.docx
2页生活美容行业存在诱导消费等突出问题需引起重视 随着人民群众消费升级,生活美容行业也逐渐被大家接受或关注随着生活美容消费的普及和消费量增长,产生了较多生活美容方面消费的相关投诉和问题,如免费体验最终收费、价格产生争议、超出自身支付能力消费等等针对以上问题,我局从基层执法实际,对生活美容产生的问题做了一些思考一、美容消费常见问题(一)低价引流,变相涨价生活美容吸引客流方式主要分为线上和线下引流,线上引流主要有通过美团、抖音等团购平台推出低价体验服务和微博、抖音、小红书等自媒体平台以描述自身体验感受进行“种草”(种草含义为:推荐事物给其他人,使其他人对其感兴趣或者喜欢),部分消费者购买后到店使用发现其价格并不包含网上所称的整个服务,只包含其中一个流程或者“种草”后发现网络平台上所说的价格、效果、美容机构环境等与实际相差较大线下引流的方式就更为简单,通过聘请一定数量的兼职人员到人流量大的路段派发宣传单、体验券等,或者以免费赠送洗面奶、精华液的噱头邀请消费者进店,实则对消费者进行信息收集,拉取消费者好感后推销价格高昂的产品二)瓦解心理防线,套路式推销当消费者走进美容机构就意味着商家的“门槛效益”已奏效,在消费者免费体验过程中,美容师便寻找共同话题拉进关系,借机推销产品,鼓励消费者办理套餐,长期消费,在消费者犹豫过程中已经接受了服务并使用了美容产品,对于美容院的种种消费建议已是“骑虎难下”,不得不买下一大堆没有合法认证的瓶瓶罐罐,签订长期的美容服务协议。
商家在推销过程中不给消费者思考时间,一步一步诱导消费者签订协议、购买产品,让消费者深陷其中三)制造焦虑,引发冲动消费部分美容机构在宣传过程中会对消费者的皮肤进行测试,夸大消费者皮肤上的问题,制造“容貌焦虑”,将容貌不佳与“低能”“懒惰”“贫穷”等负面评价因素做不当关联或者将容貌出众与“高素质”“勤奋”“成功”等积极评价因素做不当关联,顺势进行产品推销让消费者在一时冲动签下服务合同四)提供借贷渠道,引导超前消费针对资金有限的在校大学生和初入社会的青年等这类消费能力有限的人群,部分美容机构以提前享受服务来提高生活质量等引诱性宣传,让其通过“花呗”、“京东白条”以及大量不知名网络借贷平台进行贷款消费,不仅让消费者背上贷款压力,也产生额外的利息费用造成财产损失二、监管建议(一)打造智慧监管平台不断提升监管水平为加强对非医疗美容服务监管,市场监管局对经营范围含有医疗美容项目的生活美容机构进行有针对性的筛查,建立清单台账,并动态维护对经营范围中含有医疗美容项目的生活美容机构,按照“双告知”制度的相关要求,推送行业主管部门,行业主管部门根据职责做好后续监管工作对经营范围中含有医疗美容项目但未从事此类经营服务的生活美容机构,建议其及时办理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或者变更经营范围。
二)强化行政指导,不断加强事前监管突破传统监管模式,变事后处罚为事前纠正,针对投诉举报量较大的美容机构进行重点关注,实行线上线下同步监管,提前审核其服务协议、产品买卖合同,日常走访其经营场所,定期检查其使用的美容设备和相关台账;通过美团、抖音、小红书等网络平台监管其广告发布是否违规,从消费者线上评价中发现问题,下发行政指导书并及时督促企业整改三)聚焦重点,严厉查处违法行为针对通过广告监测、网络交易监测、投诉举报、现场核查等途径发现的虚假宣传、违法广告、价格欺诈、不正当竞争、电商平台违法等情形,及时核实,依法处置四)创新联合联动机制,深化部门联动严格监管加强同卫生健康、公安、金融等部门间的工作配合,形成部门联合、区域协作、社会共治、打建并举的长效工作机制,构建跨区域协查机制,发现涉嫌刑事犯罪的线索及时移交公安部门,发现无证从事医疗美容的的及时移交公安部门,发现非法网贷的线索及时移送金融部门,发现跨区域违法线索与涉案地监督执法部门联合执法五)加强法律宣传,积极引导行业自律加强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广告法》《医疗广告管理办法》《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的宣传,督促医疗美容机构开展自查自纠,排查风险隐患,压实企业主体责任。
同时,通过发放宣传资料等方式,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科学认识、正确防范的意识和能力倡导美容行业协会主动作为,严格规范生活美容行业经营行为,定期举行法律法规学习,提高美容行业从业人员素质,引导企业自查自纠,明确维护好企业声誉才能长久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