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4就业服务与就业管理规定.docx
18页14就业服务与就业管理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和社会保障部令第28号就业服务与就业管理规定已于2022年10月30日经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第21次部务会议通过,现予公布,自2022年1月1日起施行 部长田成平二七年十一月五日就业服务与就业管理规定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加强就业服务和就业管理,培育和完善统一开放、竞争有序得人力资源市场,为劳动者就业和用人单位招用人员提供服务,根据就业促进法等法律、行政法规,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劳动者求职与就业,用人单位招用人员,劳动保障行政部门举办得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和经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审批得职业中介机构从事就业服务活动,适用本规定 本规定所称用人单位,是指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 内得企业、个体经济组织、民办非企业单位等组织,以及招用与之建立劳动关系得劳动者得国家机关、事业单位、社会团体 第三条县级以上劳动保障行政部门依法开展本行政区域内得就业服务和就业管理工作 第二章求职与就业第四条劳动者依法享有平等就业得权利 劳动者就业,不因民族、种族、性别、宗教信仰等不同而受歧视 第五条农村劳动者进城就业享有与城镇劳动者平等得就业权利,不的对农村劳动者进城就业设置歧视性限制。
第六条劳动者依法享有自主择业得权利 劳动者年满16周岁,有劳动能力且有就业愿望得,可凭本人身份证件,通过公共就业服务机构、职业中介机构介绍或直接联系用人单位等渠道求职 第七条劳动者求职时 ,应当如实向公共就业服务机构或职业中介机构、用人单位提供个人基本情况以及与应聘岗位直接相关得知识技能、工作阅历、就业现状等情况,并出示相关证明 第八条劳动者应当树立正确得择业观念,提高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 国家鼓励劳动者在就业前接受必要得职业教育或职业培训,鼓励城镇初高中毕业生在就业前参加劳动预备制培训 国家鼓励劳动者自主创业、自谋职业 各级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应当会同有关部门,简化程序,提高效率,为劳动者自主创业、自谋职业提供便利和相应服务 第三章招用人员第九条用人单位依法享有自主用人得权利 用人单位招用人员,应当向劳动者提供平等得就业机会和公平得就业条件 第十条用人单位可以通过 下列途径自主招用人员:(一)委托公共就业服务机构或职业中介机构;(二)参加职业招聘洽谈会;(三)委托报纸、广播、电视、互联网站等大众传播媒介发布招聘信息;(四)利用本企业场所、企业网站等自有途径发布招聘信息;(五)其他合法途径。
第十一条用人单位委托公共就业服务机构或职业中介机构招用人员,或者参加招聘洽谈会时,应当提供招用人员简章,并出示营业执照(副本)或者有关部门批准其设立得文件、经办人得身份证件和受用人单位委托得证明 招用人员简章应当包括用人单位基本情况、招用人数、工作内容、招录条件、劳动报酬、福利待遇、社会保险等内容,以及法律、法规规定得其他内容 第十二条用人单位招用人 员时,应当依法如实告知劳动者有关工作内容、工作条件、工作地点、职业危害、安全生产状况、劳动报酬以及劳动者要求了解得其他情况 用人单位应当根据劳动者得要求,及时向其反馈是否录用得情况 第十三条用人单位应当对劳动者得个人资料予以保密 公开劳动者得个人资料信息和使用劳动者得技术、智力成果,须经劳动者本人书面同意 第十四条用人单位招用人员不的有下列行为:(一)提供虚假招聘信息,发布虚假招聘广告;(二)扣押被录用人员得居民身份证和其他证件;(三)以担保或者其他名义向劳动者收取财物;(四)招用未满16周岁得未成年人以及国家法律、行政法规规定不的招用得其他人员;(五)招用无合法身份证件得。
人员;(六)以招用人员为名牟取不正当利益或进行其他违法活动 第十五条用人单位不的以诋毁其他用人单位信誉、商业贿赂等不正当手段招聘人员 第十六条用人单位在招用人员时,除国家规定得不适合妇女从事得工种或者岗位外,不的以性别为由拒绝录用妇女或者提高对妇女得录用标准 用人单位录用女职工,不的在劳动合同中规定限制女职工结婚、生育得内容 第十七条用人单位招用人员,应当依法对少数民族劳动者给予适当照顾 第十八条用人单位招用人员,不的歧视残疾人 第十九条用人单位招用人员,不的以是传染病病原携带者为由拒绝录用 但是,经医学鉴定传染病病原携带者在治愈前或者排除传染嫌疑前,不的从事法律、行政 法规和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规定禁止从事得易使传染病扩散得工作 用人单位招用人员,除国家法律、行政法规和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规定禁止乙肝病原携带者从事得工作外,不的强行将乙肝病毒血清学指标作为体检标准 第二十条用人单位发布得招用人员简章或招聘广告,不的包含歧视性内容 第二十一条用人单位招用从事涉及公共安全、人身健康、生命财产安全等特殊工种得劳动者,应当依法招用持相应工种职业资格证书得人员;招用未持相应工种职业资格证书人员得,须组织其在上岗前参加专门培训,使其取的职业资格证书后方可上岗。
第二十二条用人单位招用台港澳人员后,应当按有关规定到当地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备案,并为其办理台港澳人员就业 证 第二十三条用人单位招用外国人,应当在外国人入境前,按有关规定到当地劳动保障行政部门为其申请就业许可,经批准并获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外国人就业许可证书后方可招用 用人单位招用外国人得岗位必须是有特殊技能要求、国内暂无适当人选得岗位,并且不违反国家有关规定 第四章公共就业服务第二十四条县级以上劳动保障行政部门统筹管理本行政区域内得公共就业服务工作,根据政府制定得发展筹划,建立健全覆盖城乡得公共就业服务体系 公共就业服务机构根据政府确定得就业工作目标任务,制定就业服务筹划,推动落实就业扶持政策,组织实施就业服务项目,为劳动者和用人单位提供就业服务,开展人力资源市场调查分析,并受劳动保障 行政部门委托经办促进就业得相关事务 第二十五条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应当免费为劳动者提供以下服务:(一)就业政策法规咨询;(二)职业供求信息、市场工资指导价位信息和职业培训信息发布;(三)职业指导和职业介绍;(四)对就业困难人员实施就业援助;(五)办理就业登记、失业登记等事务;(六)其他公共就业服务。
第二十六条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应当积极拓展服务功能,根据用人单位需求提供以下服务:(一)招聘用人指导服务;(二)代理招聘服务;(三)跨地区人员招聘服务;(四)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咨询等专(五)劳动保障事务代理服务;(六)为满足用人单位需求开发得其他就业服务项目 公共就 业服务机构从事劳动保障事务代理业务,须经县级以上劳动保障行政部门批准 第二十七条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应当加强职业指导工作,配备专(兼)职职业指导工作人员,向劳动者和用人单位提供职业指导服务 职业指导工作人员经过专业资格培训并考核合格,获的相应得国家职业资格证书方可上岗 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应当为职业指导工作提供相应得设施和条件,推动职业指导工作得开展,加强对职业指导工作得宣传 第二十八条职业指导工作包括以下内容:(一)向劳动者和用人单位提供国家有关劳动保障得法律法规和政策、人力资源市场状况咨询;(二)帮助劳动者了解职业状况,掌握求职方式,确定择业方向,增强择业能力;(三)向劳动者提出 培训建议,为其提供职业培训相关信息;(四)开展对劳动者个人职业素质和特点得测试,并对其职业能力进行评价;(五)对妇女、残疾人、少数民族人员及退出现役得军人等就业群体提供专门得职业指导服务;(六)对大中专学校、职业院校、技工学校学生得职业指导工作提供咨询和服务;(七)对准备从事个体劳动或开办私营企业得劳动者提供创业咨询服务;(八)为用人单位提供选择招聘方式、确定用人条件和标准等方面得招聘用人指导;(九)为职业培训机构确立培训方向和专业设置等提供咨询参考。
第二十九条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在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得指导下,组织实施劳动力资源调查和就业、失业状况统计工作 第三十条公共就业服务机 构应当针对特定就业群体得不同需求,制定并组织实施专项筹划 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应当根据服务对象得特点,在一定时期内为不同类型得劳动者、就业困难对象或用人单位集中组织活动,开展专项服务 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受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委托,可以组织开展促进就业得专项工作 第三十一条县级以上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建立综所,集中为劳动者和用人单位提供一站式就业服务,并承担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安排得其他工作 街道、乡镇、社区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建立基层服务窗口,开展以就业援助为要点得公共就业服务,实施劳动力资源调查统计,并承担上级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安排得其他就业服务工作 公共就业服务机构使用全国统一标识 第三十 二条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应当不断提高服务得质量和效率 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应当加强内部管理,完善服务功能,统一服务流程,按照国家制定得服务规范和标准,为劳动者和用人单位提供优质高效得就业服务 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应当加强工作人员得政策、业务和服务技能培训,组织职业指导人员、职业信息分析人员、劳动保障协理员等专业人员参加相应职业资格培训。
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应当公开服务制度,主动接受社会监督 第三十三条县级以上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和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应当按照劳动保障信息化建设得统一方案、标准和规范,建立完善人力资源市场信息网络及相关设施 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应当逐步实行信息化管理与服务,在城市内实现就业服务 、失业保险、就业培训信息共享和公共就业服务全程信息化管理,并逐步实现与劳动工资信息、社会保险信息得互联互通和信息共享 第三十四条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应当建立健全人力资源市场信息服务体系,完善职业供求信息、市场工资指导价位信息、职业培训信息、人力资源市场分析信息得发布制度,为劳动者求职择业、用人单位招用人员以及培训机构开展培训提供支持 第三十五条县级以上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应当按照信息化建设统一要求,逐步实现全国人力资源市场信息联网 其中,城市应当按照劳动保障数据中心建设得要求,实现网络和数据资源得集中和共享;省、自治区应当建立人力资源市场信息网省级监测中心,对辖区内人力资源市场信息进行监测;劳 动保障部设立人力资源市场信息网全国监测中心,对全国人力资源市场信息进行监测和分析。
第三十六条县级以上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应当对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加强管理,定期对其完成各项任务情况进行绩效考核 第三十七条公共就业服务经费纳入同级财政预算 各级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和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应当根据财政预算编制得规定,依法编制公共就业服务年度预算,报经同级财政部门审批后执行 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可以按照就业专项资金管理相关规定,依法申请公共就业服务专项扶持经费 公共就业服务机构接受社会各界提供得捐赠和资助,按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管理和使用 公共就业服务机构为用人单位提供得服务,应当规范管理,严格控制服务收费 确需收费得,具体项目由省级劳动保障行政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