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汉画像石与汉代社会.pdf
7页汉画像石与汉代社会作者:张从军汉画像石是中国古代墓葬装饰中的一种艺术形式,是在石材上雕刻的画因为其雕刻方法有一种是线刻,像是用铁笔在石头上的刻画,所以被命名为画像石但陕北地区出土的一些画像石也有在雕刻基础上的绘画,如雕刻出人物形象的大轮廓后,眉眼细部及其服装颜色则以绘画的形式表现这种亦刻亦绘的艺术形式就是“画像石”实际上,画像石的雕刻技法从平面线刻到浮雕、透雕应有尽有,已经远远超出了画的范畴因此,画像石实际上已经成为一个专用名词,其内涵就是两汉时代刻画在墓室或陵园建筑上的石刻图像作为墓葬装饰, 画像石主要刻画在石椁、墓室、墓地祠堂和墓阙建筑上,是完全为墓葬服务的装饰艺术 因此, 画像石题材在主要围绕丧葬目的的同时,还有当时人们对于现实生活环境、状态、面貌、形象的记录以及对与于黄泉地下、神仙天国等等不可知世界的理想描述这些来自汉代民间的图像使我们在与历史久违了两千多年之后,得以目睹当时的社会生活真相,认识和了解通过文献、文字所不可知晓的汉代社会形象,了解汉代人们以画像石艺术形式为我们展示的汉代习俗和理想追求汉画像石概况汉画像石主要分布于四个地区:黄河下游的山东苏北区、河南南阳区、 陕北和山西西部的榆林绥德区、四川一带。
从画像石发掘和出土情况看,黄河下游地区画像石出土数量最多,种类最丰富, 时间跨度也比较大, 大约从西汉前期开始,一直延续到三国时期南阳地区则以西汉晚期和东汉中期为多,墓葬形式多为砖石混合墓,画像多布置在墓门和横梁以及立柱上绥德和榆林地区多为东汉中晚期墓葬,画像主要装饰在墓门部位四川汉画像石则以石棺和崖墓为期主要特色山东、 苏北地区发现的石椁画像墓不仅时代早,延续性强,而且藏量特别大,一座墓地动辄数十、 上百甚至有成千座石椁,以每座石椁四块画像计算,其数量就十分客观大型画像石墓如安丘董家庄、沂南北寨、临沂吴白庄等不但闻名全国,而且在世界上也有很大的影响至于武氏祠、 孝堂山等小祠堂画像更是闻名遐迩,其画像拓片甚至被当作重要文物予以流传收藏西汉时代, 山东、苏北地区的画像石主要刻画在石椁和墓地祠堂上,到东汉时期,则刻画在石质或砖石混合的墓葬、石祠堂、石阙等墓地建筑部件上其雕刻技法各式各样,有属于绘画范畴的平面线刻,糙面减地, 凸面线刻,也有属于雕塑范畴的浅浮雕、高浮雕和透雕等等 总之,举凡两汉时代所能见到的绘画和雕刻技术,在山东画像石的领地里都能够寻觅到踪迹渊源 可以说, 如果要研究两汉时代的平面和立体艺术,山东地区的画像石就是最好的教科书和资料库。
和雕刻艺术相媲美的是那丰富多彩的画像内容一部大千世界, 上至天文地理, 下至人间现实, 乃至神仙鬼怪、 奇禽异兽以及中外交流、当代时事几乎无一遗漏的汇粹到了画像石里如同东汉时期文人王延寿所论:“杂物奇怪,山神海灵”、 “忠臣孝子,烈士贞女,贤愚成败,靡不载叙” 其目的在于“恶以诫世,善以示后”( 《文选 ?鲁灵光殿赋》 ) 作为墓葬建筑的装饰,画像石中一个突出的主题是关于死后究竟向何处去的问题不想死,但又无法和生命自然规律抗争,于是便寄希望于虚无缥缈的未来世界,寄希望于荒诞不经的神仙社会 大量成仙、 求仙图像显示的是人们对生活的执着、留恋和对来生的美好向往为了达到超度天国的目的,人们竭尽全力的企求保持住现有的身躯,希望以现在的样子和状态进入神仙的领地,过上心仪已久的舒心生活,于是,保护身体不腐不坏,防止一切对身躯有可能造成侵害的因素,构成了画像石内容的重要主题从护卫辟邪到升仙脱俗再到教育警戒,这是画像石内容发展的“三部曲”辟邪是为了保护好躯体, 以便顺利升仙, 教育警戒虽然与延续其子孙家业有关,但最根本的也还是为了延续墓主接受祭祀的权力,使其世世代代享受着人间的香火,享受着历史的礼拜画像石艺术形式为什么在两汉时期倍受青睐和欢迎?这里既有经济的因素,也有社会思想观念的影响,同时也与东西方文化交流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
从春秋战国的封建化改革到两汉时期,中国社会经济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发展,而丝绸之路的开通,也使得人们开阔了眼界,丰富了认识,精神生活也因此而五彩缤纷众多人们在尽情享受安定富庶生活的同时,也开始关注未来的发展,关注人死后的去向有钱便有闲,便有空去寻觅去琢磨一些新奇观念和文化,于是,神仙方士应运而生,普天下的 “奇技淫巧” 风从云集, 在黄河下游这样一个经济条件十分优裕的场所里找到了用武之地 画像石作为一门新的装饰艺术,很快便在这里流行开来,并进一步发扬光大、登峰造极比较起来, 世界上最早在石头上刻画的是古埃及,然后是希腊半岛以及两河流域古埃及将画像刻画在墓室的做法和汉墓画像石的做法有许多地方几乎完全一样,比如,画面的分层分格,人物加榜题,主要人物形象高大,而侍者或宾客相对渺小等等这些相似之处,很容易使人们产生联想,把汉画像石与古埃及的墓室画像联系起来另外, 画像中所见一些半人半兽的形象, 与希腊和两河流域的图像如出一辙这种种因素和着丝绸之路乃至更早一些的草原之路的交流,为寻找画像石的源头提供了十分有趣的话题黄河下游一带, 一直是一个十分富庶开放的地区,战国秦汉时期为什么首先在燕、齐地区出现了大量神仙方士,诞生了那么多奇谈怪论,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可能与来自草原之路的文化交流有关。
在神仙方士思想基础上诞生的道教何以最先在中国的北方(燕赵地区) 和东方(齐鲁地区)发生,其思想渊源也应该与这两大地区活跃、开放的思想文化有关总而言之, 汉画像石作为一种史无前例的艺术形式,在中西交通日益频繁和密切的西汉时期诞生, 应该是东西文化交流和融合的产物,是世界文明的一个组合品不同的是, 这种艺术形式在被吸收到中国传统艺术的行列里后,便很快被同化和改造,并按照各个不同地区的生活习惯和文化观念的需要而改变着面貌,成为当地人们最喜闻乐见的艺术表现形式这也是为什么一提起汉画像石艺术总是被誉之为“博大精深” 的缘故吧 因为画像石的背后蕴藏着的是中华文明和世界文明有机结合的精髓二、石椁画像椁是古代墓葬中的外棺,套在棺材外围的一个空棺,其目的是保护棺材不受外部挤压,以确保棺内的尸体不受伤害棺椁是中国古代最基础的一种埋葬方式石椁则是木椁的替代,所以以石代木,其原因在于石材比木材坚硬结实,不怕侵蚀,不易腐烂,可以永垂不朽石椁最早出现于孔子生活的春秋战国时期,但带有画像的石椁最早问世可能是在西汉的武帝或者昭帝、 宣帝时期 最早使用石椁的地区在山东南部的济宁、枣庄和临沂和苏北地区,社会上大量使用石椁埋葬的时期是西汉晚期及王莽时代,到东汉早期或者还有继续。
目前所见出土的画像石椁,时代最早的可能是山东临沭的曹庄石椁,画像内容最丰富的是邹城市卧虎山石椁和兖州市农技校石椁,资料最完整的是济宁市师专郑氏家族墓地石椁,出土数量最大的是枣庄市石椁的形制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单体石椁,一种是双体石椁单体石椁四面用四块石板围裹而成, 底下铺着石板,顶上盖着石板但由于切割石板的困难,大多数石椁墓葬的地板和顶板不是完整的一块,而是多块或者干脆以夯土取代底版双体石椁则是在单体的基础上,将头、 足部档板加长,使之成为近乎方形的石椁,再在中间加一块隔板,将一座石椁分隔为两个空间,或者夫妇合葬,或者将多出来的空间当作侧室,随葬物品为使石椁整体坚固,无论是单体石椁还是双体石椁,在石板与石板的结合处,都处理成卯榫的形式因为石椁是模仿木椁的形式,所以, 在画像安排方面也和木椁接近,比如在石椁外表刻画画像以模仿漆画木椁,但在石椁内部刻画图像则是石椁独到的艺术构思一般情况, 时代比较早的石椁都在外表刻画画像,时代稍晚一些的在内面刻画,也有两面都刻画的从出土石椁的具体情况看,内外两面的画像内容是有明显区别的石椁的板材厚度一般都在十至二十厘米之间,因此,在石椁上的雕刻只能是属于浅雕一 类的线刻或减地线刻等方法,不能做深层次的雕刻或透雕。
在画像内容方面,石椁外表的画像一般是具有辟邪成分的题材,内面画像则在辟邪的同时,还照顾到了墓主的生活起居等需要从最早的石椁到晚期石椁,其题材内容有着比较大的变化 早期主要是来自木椁的几何形纹饰,后来增加了明显辟邪意味的墓树和财富象征并隐含着贿赂地下神明的璧纹、墓阙式的门、 灵魂出窍的鸟及其玉璧、柏树和鸟、 建筑、人物、动物等组合, 再后来流行建筑以及守护的武士门吏等人为的保卫力量,之后是神仙类的人物,古圣先贤以及地下生活理想的社会图象等等石椁画像中的璧、穿璧或植璧图像是财富和地位的象征,刻画在石椁之上的目的是讨好或威慑地下的君主以及不法妖邪,让他们清楚,入葬到地下的人物有来头,有势力,不可慢待,也不可随意冒犯树和树纹象征的是柏树,柏树是打鬼的神树,如《风俗通义》所说:“罔象畏虎与柏,故墓前立虎与柏这里的“罔象”就是“魍魉”,是地下的妖邪除掉这种妖邪的法宝就是柏树如《博物志》云:“若欲杀之,以柏东南枝插其首”,魍魉立毙汉人为什么怕魍魉,是因为这种妖邪喜欢吃死人脑,在石椁画像中画上柏树的样子,魍魉自不敢轻易冒犯,死人也可以安寝所以,两汉时期除了将柏树的形象装饰在墓室四壁外,还在墓地种植柏树,以保证死人的安全。
在升仙题材方面,主要有引导拜见西王母、获取仙药、和仙人博弈、乘坐龙车等交通工具脱离凡尘 最早出现的西王母具有半人半兽的性质,其图像表现或者将西王母安置在荒野之中, 或者让其部署带有野性的特征,如人身兽首、人身鸟首和人身蛇尾等怪异形体,这样处理的原因既来自于《山海经》 对西王母野性的解释,也来自于西汉晚期对西王母职能的认识 《山海经 ?西山经》说: “西王母其状如人,豹尾虎齿而善啸,蓬发戴胜,是司天之厉及五残 ” 《大荒西经》说西王母“戴胜,虎齿,豹尾,穴处”,既野性又野处,同时还兼具统管天下厉鬼的的职责,因此, 到西汉晚期河北一带发生民惊事件时,是西王母信仰最终安定了老百姓的情绪,平息了民乱 西王母在西汉晚期出现在正史中的形象就是辟邪,出现在石椁画像之中, 也同样具有辟邪的成分随着人们信仰的扩展,西王母后来又慢慢演化成长生不老的神仙主宰 祈求西王母保佑的图像一是由神怪引导着拜见西王母,二是鼓舞祭祀西王母至于其他长生不老的方式也很有趣:一是常规式的乘坐快捷交通工具奔向仙界,二是通过和仙人下棋而忘却或使时间停止,三是通过饮食仙药成仙,如西汉铜镜铭文所云,“渴饮玉泉饥食枣” ,就可“寿如金石为国保”。
在西汉晚期人们看来,辟邪和神仙两大主题殊途同归,辟邪是为了保证死者安全,埋到地下完好无损, 升仙则是死后最高奋斗目标汉代人们为什么把保存尸体的提升为头等大事,千方百计地希望保住尸体不腐不坏,还有一个重要的意图就是希望起死回生因为自战国秦汉以来, 人们有一个比较普遍的美好认识,那就是人死只是灵魂体魄的短暂分离,灵魂在出游一段时间后,还会回来与身体结合,一旦灵魂附体,就可以起死回生这样一来,死了的人即使不能够上天做神仙,也可以再回归到现实世界生活所以,辟邪是再生的基础,也是升仙的前提 由此就可以理解,石椁画像中采用大量辟邪题材的原因所在,理解汉代人们如此热衷以画像形式装点墓葬棺椁的真实意图人事内容的画像主要表现了墓主的退休生活,并把死当作退休, 画像表现的形式就是墓 主端坐在一座房子里,接受着人们的朝拜,房子外头伫立着一匹马墓主在地下世界享乐的表现则是歌舞、狩猎等图像历史题材题材在石椁画像中比较少见,主要内容是“泗水捞鼎” “泗水捞鼎” 的本意是讽刺秦始皇当政的不合天意,引申意义则有可能是告诫后人,特别是对自家家业有非分之想的人物:不得觊觎他人财产该得的就得,不该得的,强求不得从石椁画像可见, 西汉晚期的人们最关心的是死后尸体能否保存完好,只要保证尸体不腐不坏,就为起死回生提供了物质基础,就具备了升仙的条件。
另外,人死后埋到地下,还有一个和阴间社会沟通融合的问题,那就是要讨好地下世界的主宰,祈求其多加关照,因此,辟邪是这一时期画像中最主要的题材,其次才升仙和享乐理想的追求三、石墓画像所谓石墓主要是为区别于石椁墓而提出的概念,实际上不单指完全由石材筑造的墓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