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学管理制度汇编(订稿).doc
328页目 录第一部分 教学计划管理(一)人才培养方案1.人才培养方案 32.关于制(修)订本科人才培养计划的原则意见(修订稿) 283.关于执行人才培训计划的规定 33(二)教学大纲4.本科课程教学大纲管理条例 355.关于编撰课程教学大纲的意见 376.关于编撰实验教学大纲的意见 39第二部分 教学运行管理(一)学籍管理7.学生学籍管理规定(试行) 498.课程考核管理规定 559.全日制本科学生学士学位授予暂行办法 5810.公共选修课管理办法 6111.课程重修管理办法 6312.课程重修实施细则 6413.课程培训实施细则 6514.关于学生通过免修取得学分的规定 6615.关于给予各类学习竞赛及 科技创新活动奖励学分的规定 6716.申请试读的若干规定(试行) 6917.学生转专业管理办法 7018.全日制本科生提前毕业实施细则 7119.学生实验课考核及成绩评定的有关规定 7220.关于调整大学英语课程考核办法的意见 7321.关于对校运动队学生考核及管理的暂行规定 7422.关于全日制本科学生参加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的通知 7623.普通全日制学生学籍电子注册管理暂行办法 7724.发放各教学类证书及办理学历证明、成绩单的有关规定 7825.关于学生免听或部分免听课程的有关规定 8026.毕业生毕业资格审查及学历证书管理工作的有关规定 8127.学生违纪处分规定(试行) 8328.学生校内申诉管理规定(试行) 8829.旁听生管理规定 90(二)教学组织管理30.第二学士学位生学籍管理暂行办法 9131.教学工作校院两级管理实施办法(试行) 9332.教学工作指导委员会章程 10233.学术委员会工作条例 10434.关于成立我校实验室建设管理委员会的通知 10635.关于教师开新课试讲及任课的有关规定 10736.实验教师试讲、试作制度 10837.排课、调(停)课若干规定 10938.教师讲课比赛组织规则 11139.教研室工作规范 11240.教学工作量计算办法(试行) 11541.教室使用管理暂行办法 11742.多媒体教学设备管理办法 11843.教学档案管理办法 120(三)考务管理44.考务管理工作暂行规定 12545.监考教师职责 12746.考 场 规 则 12847.学生考试证使用管理规定 12948.考试巡视员暂行规定 13049.关于上报课程成绩的规定 13150.课程考核试卷质量评价标准 132(四)实验、实习教学管理51.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立项实施管理办法 13552.实验教学环节质量标准(试行) 13653.本科实验教学环节质量评价标准(试行) 13854.实习管理规范 14255.实习经费管理办法(试行) 14556.实习环节质量标准(试行) 14757.实习环节质量评价标准 14958.分散实习管理暂行规定 15259.生产实习暂行规定 153(五)课程设计、毕业设计(论文)管理60.课程设计环节质量标准(试行) 15561.本科毕业设计(论文)工作暂行办法 15762.本科毕业设计(论文)撰写规范 16263.毕业设计(论文)环节质量标准(试行) 16864.本科毕业实习、毕业设计(论文)质量评价标准 173第三部分 教学质量管理与评价65.关于印发我院本科主要教学环节质量标准的通知 18366.关于建立教学例会制度的意见 19867.教学团队建设与管理办法(试行) 19968.专业(基础)教研室评价标准(试行) 20169.教学督导工作条例 20770.教学检查实施办法 20971.教学事故处理办法 21172.教学三级听课制度 214第四部分 教学基本建设管理(一)专业建设与管理73.本科专业设置管理办法 21774.重点与特色专业评价标准 218(二)师资队伍建设与管理75.教师教学工作规范(试行) 22076.师德建设工程实施方案 22477.教师量化考核暂行办法 22778.教师业务档案管理办法 23079.教师系列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认定及申报评审条件 23180.教学名师评选办法(试行) 235(三)课程建设与管理81.课程建设管理办法 23682.网络课程管理办法(暂行) 23983.双语教学实施细则 24184.试题(卷)库建设及管理办法 24485.公共基础课教学评价标准 24686.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实施办法 24887.《大学英语》分级教学实施方案 252(四)教材建设与管理88.教材管理办法(修订稿) 25489.教材建设工作条例 25790.教材工作委员会工作准则 26491.编审教材的若干规定 26592.优秀教材评选与奖励办法 267(五)实践教学基地建设与管理93.实验室设置管理暂行办法 27394.校级重点实验室建设和管理暂行办法 27495.实验室开放管理办法(试行) 27696.重点实验室建设和评审指标体系 27997.校外实习基地建设与管理办法(试行) 28298.自制实验仪器设备管理办法 28499.实验室工作规程 286第五部分 教学研究100.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实施方案 291101.课堂教学达标工程建设方案(试行) 294102.教学单位本科教学工作评估指标及等级标准 296103.关于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 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 308104.教育科学研究课题管理办法 312105.关于组织考研工作实施奖励的通知 316106.优秀教学质量奖评选条例(试行) 317107.校级优秀教学成果奖评选办法(试行) 318III第一部分教 学 计 划 管 理29第一部分 教学计划管理1.人才培养方案人才培养方案包括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规格,课程体系结构、实践教学环节等几个部分。
一、指导思想坚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政策,全面体现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精神.坚持科学素质与人文素养教育相统一,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并重,坚持“知行统一、学思结合、因材施教”、“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立足于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知识、能力、素质的协调发展和综合提高,符合高等教育规律,适应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和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二、人才培养目标我校人才培养总体目标为: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知识、能力、素质相互协调,具有安全意识、实践能力、创业精神,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各专业培养目标要以教育部专业目录为基础,以我校人才培养总体目标为指导,结合专业自身特点和社会需求,确定各专业的具体培养目标三、人才培养规格根据“以应用为导向,以学科为基础,以应用能力培养为核心,以全面职业素质教育提高为重要方面”的原则,确定具有我校应用型人才培养规格是:基础适度、口径适中、强化应用、提升能力、注重特色各专业要从知识、能力、素质三方面人才培养结构特征,提出专业方面的具体要求:对掌握科学文化知识、本专业知识和相邻学科知识要求;对获取、运用、创新知识能力,如语言表达能力、计算机运用能力、外语能力、实验设计能力、动手能力等要求;对业务素质、文化素质的要求。
四、学制、学时、学分1.学制与修业年限:学制4年,修业年限3-6年2.教学活动周数及分配按照四年制计算,总教学活动周数为200周,其中课程教学100-105周,实践教学及实践活动总周数30—40周,寒暑假42周(社会调查、就业实践在假期进行),新生入学教育及军训3周,毕业教育1周,机动8周,复习考试7周各专业每学年实行春季和秋季两学期制每学期确保有18周用于教学(含实践教学,第1、8学期16周),实行每一标准学期20周(含考试周、机动周,机动周作为机动时间,用于学术交流、文化素质教育活动、运动会、实习,弥补因放假等原因造成的学时不足等)各专业的集中实践可以根据实际教学要求与寒暑假统筹安排要求在2-6学期后的假期中,应至少安排4周的实践环节(社会实践、必要的专业实习等)3.学分要求与学时安排四年制本科专业理论与实验教学课内总学时数(含课堂讨论、习题课等)控制在2500-2600学时,实践教学及实践活动总周数30—40周,总学分控制在190-200学分以内文科类专业理论总学时控制在2600学时以内,实践教学环节30周左右,总学分(含实践教学、素质拓展)为200学分以内理工类专业控制在2500学时以内,实践教学环节35周左右,总学分(含实践教学、素质拓展)为200学分以内。
各专业要严格规定毕业和获得学士学位必须修满的最低总学分数(包括必修课和选修课的最低学分数)其中通识选修课程各占15学分,专业基础、专业方向与前沿选修课程占15学分,素质拓展与创新学分总和不低于4学分4.学分计算标准学分是计算学生学习量的单位,学分最小计算单位为0.5学分学时与学分的折算办法如下:(1)理论课每16学时计1个学分2)各类实践教学环节(认识实习、生产实习、毕业实习、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社会实践等)每周计1学分;公共体育课每学期计1学分;入学教育和毕业教育各计1学分五、课程体系结构本科课程体系结构包括理论课程教学体系与实践课程教学体系一) 理论课程教学体系理论课程教学体系包括通识教育模块、学科基础模块、专业基础模块、专业方向与前沿模块,具体如下图所示1、通识教育模块通识教育模块分为必修模块与选修模块1)必修通识教育必修模块为政治法律模块、军事体育模块、语言文学模块、自然科学模块、计算机科学模块、特色模块等它们是大学生知识结构和能力素质培养中的基础部分①政治法律模块 政治法律模块包括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特色理论体系概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形势与政策等五门课程,共16学分 。
课程开设按教育部和中宣部有关要求执行,原则上由课内和课外两部分组成,每门课程应安排一定比例的课外教学活动(如看录像、研讨、参观革命纪念地、社会调查等),课外部分不进入课表,具体详见附件2文管类还应开设当代国际政治与经济课程共32学时形势与政策为必修课,共32学时,1-8学期开设,以专题讲座形式开出,不计入总学时②语言文学模块语言文学模块包括大学英语、大学语文等大学英语要求学生修读两个学年,共288学时(其中理论讲授为264学时,自主学习等为24学时),18学分,在1-4学期开设鼓励各专业在第5-7学期开设双语教育或者其他英语类选修课程大学语文作为全校必修课开设,各教学单位应根据各专业教学需要选择开课③军事体育模块军事体育模块包括国防教育和大学体育两部分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兵役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教育法》、国务院办公厅、中央军委办公厅国办发[2001]48号文件要求,我校国防教育课包括军事技能训练和军事理论教学两部分,其中军事技能训练时间为2周;军事理论教学为36学时,课程教学采取课内讲授与课外相结合的形式,安排在新生入学教育期间共设定为2学分理工类 1.思想品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2.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