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动物生理学重点讲解学习.docx
24页动物生理学重点第一章1. 体液① 细胞内液② 细胞外液2•稳态(homeostasis)是指机体通过各种调节机制所维持的动态平衡状态,它不仅指内环 境理化性质相对恒定,而且扩展到机体的各级水平凡某一生物化学反 应,某一细胞、器官、系统的活动乃至整个机体通过调节机制所维持的 动态平衡状态都称为穗态或自穗态二、生理机能的调节方式(一)神经调节:指机体通过神经系统来实现的调节,称为神经调节.基本方式是反射(反射可分为非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两类)神经调节的特点:反应迅速、准确,但作用部位局限、作 用时间短神经调节是机体功能最主要的调节方式二 体液调节:是指由体内某些细胞生成并分泌的某些化学物质 (如内分泌腺分泌的激素)经体液运输到达全身组织 细胞或体内某些特殊的组织细胞,通过作用于细 胞上相应的受体对这些组织细胞的活动进行调节.体液调节方式:主要包括激素的调节和代谢产物的局部调 节体液调节的特点:反应较缓慢、但作用广泛而持久三)自身调节:是指某些细胞、组织和器官并不依赖于神经或体液因素的作用,也能对周围环境变化产生的适 应性反应特点:调节幅度较小,范围常局限于一小部分组织甚至是一个细胞,作用也不十分灵敏;但对机体些生理功能的调节仍具有一定的意义。
第二章一、易化扩散:非脂溶性或脂溶性很小的物质(如葡萄糖、氨基酸、Ca、K、Na等)在细胞膜上某些特殊蛋白质的帮助下,由膜的高浓度(电位)一例向低浓度(电位)一例扩散或转运的过程1)载体中介的易化扩散 主要是对蛋白质、氨基酸等不溶于脂质的非离子营养物质的转运⑵离子通道中介的易化扩散 主要是对Na、K、Ca等不溶于脂质的离子的转运 二、主动转运:是指细胞通过本身的某种耗能过程将某种物质的分子或离子逆着电化学梯度,由膜的一侧移向另一侧的过程1. 原发性主动转运2. 继发性主动转运三、离子通道介导的跨膜信号转导 (一)化学门控通道(chemically-gated channel)大多数是由a2"、Y、6亚基组成的一种五聚体蛋白质,其结构 的a亚基具有与化学信号(如Ach)特异性结合的能力,并因此引起其 通道开放,靠相应离子的易化扩散完成跨膜信号传递,这种靠化学信 号作用而开放的通道称为化学门控通道二) 电压门控通道(三) 机械门控通道四、 跨膜信息传递的主要方式1. 离子通道介导的跨膜信号转导2. 由G蛋白耦联受体介导的跨膜信号转导3. 酶耦联受体介导的跨膜信号转导五、 1.兴奋性:细胞受到剌激时产生动作电位的能力。
2. 兴奋:细胞受到剌激时产生动作电位的过程六、静息电位产生机制:细胞内的K+在细胞膜内外浓度差作用下携带 正电荷外流,当膜内外 既浓度差低+外流动力)和K+外流所形成 的电位差低+外流阻力)达到动态平衡时,K+的净通量为零,此时所形成 的电位差稳定于某一数值而不再增加,即形成静息电位静息电位实质上就是K+外流形成的跨膜电位七、动作 ^位 (action potential)1.概念:当神经或肌肉细胞受一次短暂的阈刺激或阈上刺激而发生兴奋时,细 胞膜在静息电位的基础上发生一次迅速而短暂的、可向周围扩布的电 位波动,称为动作电位2产生机制与电压门控Nk卸10通道有关刺激一膜对的通透性突然增大 —Ma,带正电荷迅速内流一 电位差逐渐脖小直至一去板化一 Na,带正电荷罐续内流— 去极化进一步发展 f 膜作变负’原内变正—反极化『膜而NI的通透性迅速回降到正常水平—f”带正电荷外流 I膜对K,的通透性迅速增大— 膜电位逐渐下降,直至大致恢复静息电位水平—复极化— 幅*TC泵运转,完全恢复至静息电位水平八、阈电位及动作电位的产生 阈电位:膜内负电位必须去极化到达某一临界值时,才能在整段膜引发 一次动作电位.这个临界值大约比正常静息电位的绝对值小10-15mv, 称为阈电位。
九、局部兴奋与局部电位(一)、概念 由阈下刺激造成的去极化与少量的Na+内流造成的去极化迭加在一起 在受刺激部位出现一个较小的去极化,这个去极化反应称为局部反应 或局部兴奋.这种去极化作用可被既外流所抵消,因此不能形成动作 电位,这种去极化电位称为局部电位二)、特点1. 不具有“全或无”现象;2.不能在膜上做远距离传播;3. 可以总和(迭加):空间总和、时间总和十、经典突触传递与神经一骨骼肌接头传递的特点(1) 单方向性只能由轴突末稍传向肌纤维,不能反方向.(2) 有时间延迟;突触延搁(3)易受环境因素和药物的影响;区域⑷易疲劳性 十一、肌小结:在肌原纤维每一段位于两条Z线之间的区域,是肌肉 收缩和舒张的最基本单位,它包含一个位于中间部分的暗带和两侧各 12的明带,合称肌小结十二、骨骼肌的兴奋-收缩耦联概念:在以膜的电变化为特征的兴奋过程和以肌丝滑行为基础 的收缩过程之间,存在着把二者联系起来某种中介性过程,这一过程 称为兴奋一收缩耦联其耦联因子为Ca2+步骤:⑴电兴奋通过横管系统传向肌细胞深处;⑵三联管处信息的传递;⑶ 肌浆网(纵管系统)对Ca2+释放和再聚积匕上第三章一、红细胞的特性(1)可塑性变形表面积/体积值越大,变形能力越大。
故双凹盘形红细胞变形能力大于球形红细胞⑵渗透脆性红细胞在低渗溶液中发生膨胀、破裂和溶血的特性,称为渗透脆性⑶悬浮稳定性二、白细胞特性和功能1.特性⑴血细胞渗出除淋巴细胞以外的所有白细胞都能伸出伪足做变形运动,凭借这种运 动,白细胞可以穿过血管壁,这一过程称为血细胞渗出2) 趋化性白细胞具有的趋向某种化学物质游走的特性,称为趋化性二、凝血过程(瀑布学说,分三阶段)(内源性途径) r血管内皮下组织ill激肽群放酶却激股祥放酶,纤维蛋白单体III(外源性途程) 组织损伤粹放XIE稳定的纤维新白骨聚体(一)第一阶段:凝血因子X激活生成Xa ,并形成凝血酶原激活 物;凝血因子XM活的途径有两条:1.内源性途径2.外源性途径trutr稳定的纤建蛋白多聚体(外源性途径) 组织损伤粹放(内源性途径) 血管内皮下组织(二) 第二阶段:凝血酶原(II )激活生成凝血酶(II a);(三) 第三阶段:纤维蛋白原(I )转变成纤维蛋白(I a)第四章7.m分数舒张末期容积-收缩末期春租射血分数= X1 m搏出■= X10014舒张末期容租射和分敖的大小能颐心肌射血能力的太小,|,心腿作功■心室/收缩一次所做的功称为侮搏助O堀搏堀EW出串rWK (平均动制1-左心房平均E) /mUg < 13. 4^g. cm'3 (水银密度〉乂?.8 xi(r3t新分功『底布博功x心率一、心肌生理特性1. 心肌的兴奋性2.心肌的自动节律性3.心肌的传导性4. 心肌的收缩特性(1)“全或无”式收缩同步收缩;(2)不发生强直收缩;⑶ 心肌收缩依赖外源性Ca2+ ; (4)期前收缩与代偿性间歇二、血压血压是指血管内的血液对于单位面积血管壁的压力1. 血压形成条件(1) 心血管系统内有血液充盈是形成血压的基础;(2) 心脏射血是形成血压的动力;(3) 外周阻力是形成血压的重要因素2. 影响动脉血压的因素⑴.每搏输出量⑵心率(3)外周阻力⑷主动脉和大动脉的弹性贮器作用(5)循环血量和血管系统容量的比例 三、心脏的神经支配及作用⑴心交感神经及其作用 节前纤维递质Ach ―节后神经纤维递质tNA与心肌细胞膜上的B型肾 上腺素能受体结合,可导致心率加快(正性变时作用),房室交界传导速 度加快(正性传导作用),心肌收缩能力加强(正性变力作用)。
⑵心迷走神经及其作用节前纤维递质Ach ―节后神经纤维递质-Ach作用于,心肌细胞的的M 型胆碱能受体,导致心率减慢顷性变时作用),房室交界传导速度减慢 (负性传导作用)/心肌收缩能力减弱(负性变力作用)颈动脉窦和主动脉弓压力感受性反射当血压升高时,可引起压力感受器感受性反射,反射的效应是心率减慢、外周阻力降低、血压下降,因此,这一反射称为减压反射起着维持血压的作用五、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血液中的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主要来自肾上腺髓质,是机 体内最重要的心血管系统全身性体液调节因素;其中肾上腺素约占 80%,去甲肾上腺素约占20%肾上腺素主要作用,心脏,与/心肌3肾上 腺素能受体结合一正性变时、变力,心输出量增加一强,心;对血管的 作用效果取决于平滑肌受体种类(a、B),与a受体结合一缩血管;与 ^受体结合一舒血管去甲肾上腺素主要与血管a受体^合,引起全身血管广泛收缩,使外周阻力增大,血压升高;也可与心肌^受体结合,但强心作用较弱第五章一、氧离曲线及其影响因素概念:Hb结合O2的量和氧饱和度取决于O2分压,O2分压高,氧 含量较多,氧饱和度上升;O2分压下降,氧解离的较多,饱和度下 降。
表示氧饱和度和氧分压之间关系的曲线称为氧离曲线影响因素:(1)动物种类⑵PCO2和pH的影响(3)温度的影响二、Root效应(鲁特效应)血液中PCO2升高时,氧容量减少,这时无论PO2如何增加,氧容量都会下降, 但当CO2分压达到一定值时,再增加其分压,氧容量也不会继续下降这种血 红蛋白氧容量随PCO2升高而下降的现象称为鲁特效应第六章一、消化道平滑肌特点:1)兴奋性低,收缩比较缓慢;2)自动节律性;3)具有伸展性;4)消化道平滑肌经常保持一种微弱的持续收缩状态,称为紧张性;5)消化道平滑肌对电刺激较不敏感,但对牵张、温度和化学剌激则特别敏感二、慢波电位在消化道平滑肌的纵行肌上,在静息电位的基础上,会产生一种节律 性的去极化和复极化过程,频率比较缓慢,并具有一定的规律性,这种电位 称为慢波电位,或称基本电节律三、消化道平滑肌的运动形式1. 紧张性收缩2.分节运动3•蠕动4.摆动、迷走一迷走反射当食物进行咀嚼和吞咽时,由于对咽和食道的剌激,可反射性的通过 迷走神经,引起胃壁肌肉的舒张,胃壁肌肉的这种活动将为容受性舒张.它是一种反射活动淇传入和传出神经均是迷走神经,切断双侧迷走神 经,反射消失,因此称为迷走一一迷走反射。
五、胃液及分泌1. 胃液的性质和成分无机物:HCL、KCL、NaCL有机物:粘液(粘多糖、粘蛋白)、消化酶2. 胃液的分泌1) HCL的分泌及其作用由壁细胞分泌,胃腔中HCL浓度是血液中的300-400万倍作用:①激活胃蛋白酶原,同时提供胃蛋白酶最适pH环境;② 使蛋白质变性,易于分解:③有杀菌和抑菌作用;④进入小肠,促进胰液、胆汁和小肠液的分泌;HCL造成的酸性环境利于小肠对Ca和Fe的吸收2)胃蛋白酶的分泌由主细胞合成的,以不具有活性的酶原颗粒的形式贮存在细胞 内能水解蛋白质,其产物主要是和胨,亦能产生少量的多肽和氨基 或3)粘液的分泌主要由贲门腺、粘液细胞和幽门腺分泌,主要成分是粘多糖和粘蛋 白作用:①润滑食物;②保护作用:润滑食物保护消化道免受机械损伤在胃内表面形成一 层保护性膜,抵抗自身消化4)内因子的分泌由壁细胞分泌,是一种分子量为50,000-60,000之间的一种粘蛋白,可以与进入胃内VB12结合,促进其吸收六、胰液的性质和成分胰液是一种无色无嗅的碱性液体,pH为7.8-8.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