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毛诗序]《毛诗序》阅读答案翻译.docx
7页[毛诗序]《毛诗序》阅读答案翻译《毛诗序》阅读答案翻译《关雎》,后妃之德也,“风”之始也,所以风天下而正夫妇也,故用之乡人焉,用之邦国焉风”,风也,教也风以动之,教以化之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情发于声,声成文谓之音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故正得失,动天地,感鬼神,莫近于诗先王以是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故诗有六义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上以风化下,下以风刺上,主文而谲谏②,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戒,故曰风至于王道衰,礼义废,政教失,国异政,家殊俗,而变风变雅作矣国史明乎得失之迹,伤人伦之废,哀刑政之苛,吟咏情性,以风其上,达于事变而怀其旧俗也故变风发乎情,止乎礼义发乎情,民之性也;止乎礼义,先王之泽也是以一国之事,系一人之本,谓之风;言天下之事,形四方之风,谓之雅雅者,正也,言王政之所由废兴也政有大小故有小雅焉有《大雅》焉颂者美盛德之形容以其成功告于神明者也是谓“四始”,诗之至也然则,《关睢》、《麟趾》之化,王者之风,故系之周公。
南③,言化自北而南也《鹊巢》、《驺虞》之德,诸侯之风也,先王之所以教,故系之召公《周南》、《召南》,正始之道,王化之基是以《关睢》乐得淑女,以配君子;忧在进贤,不淫其色衷窈窕、思贤才,而无伤善之心焉,是《关睢》之义也据阮元刻《十三经注疏》本《毛诗正义》卷一)注:①汉代传《诗》有齐、鲁、韩、毛四家,前三家为今文,而毛诗则为古文我们现在所见的《诗经》主要是毛诗《毛诗》于每首诗题下都有一篇小序,简述诗的主旨、背景、作者等,而在《诗经》的第一篇《关睢》的小序之下有一段较长的文字,论述诗的性质、作用、体裁、创作方法等,历来称之为“大序”,又称“毛诗序”作者历来说法不一,汉代学者郑玄认为是孔子弟子子夏所作②谲谏:含蓄地批评③南:指《诗经》中的《周南》《召南》篇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所以风天下而正夫妇也正:使……端正B.先王以是经夫妇经:经纬、治理C.上以风化下,下以风刺上刺:讽刺D.是谓“四始”,诗之至也至:极至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诗者,志之所之也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B.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夫夷以近,则游者众C.故变风发乎情,止乎礼义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D.《鹊巢》、《驺虞》之德,诸侯之风也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7.下列各句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毛诗序》继承了先秦“诗言志”的观点,进一步阐述了诗歌抒情言志的特征,突出了情与志的统一性,认为“情”与“志”是二而一的东西B.这篇总序揭示了中国古代艺术诗、乐、舞三位一体的表现形态,并认为所有艺术形态都是人的思想感情的表现,从抒情言志的角度论述三者在艺术上的统一性C.文中认为“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民困”,即论述了诗乐与社会政治状况的密切联系,而且还进一步指出社会政治、民情风俗的兴衰成败会直接影响到艺术创作D.《毛诗序》提到了《诗经》“六义”,即风、赋、比、兴、雅、颂,涉及到诗歌体裁上的分类和艺术表现手法的问题并对“六义”进行了具体的展开和论述8.下列用“/”给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政有大/小故有小/雅焉/有《大雅》焉/颂者/美盛德之形/容以其成功/告于神明者也B.政有大小/故有小雅焉/有《大雅》焉/颂者/美盛德之形容/以其成功告于神明者也C.政有大小/故有小雅/焉有《大雅》/焉颂者/美盛德之形容/以其成功告于神明者也D.政有大小/故有小雅焉/有《大雅》焉/颂者/美盛德之形/容以其成功/告于神明者也9.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1)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3分)译文:(2)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3分)译文:(3)是以《关睢》乐得淑女,以配君子;忧在进贤,不淫其色4分)《毛诗序》阅读答案翻译5.C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BC项根据上下文语境可知“刺”不可能是“讽刺”,这是典型的以今证古,其实应该是“劝告”的意思解答本题可用排除法,把各项的解释带入文句中,看语意是否通顺,翻译有无阻碍A、B、D三项的解释放入文句中理解上没有困难6.B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BA项“之”:前一个为动词,到达,所致,后一个是助词,主谓之间,取消独立性B项“以”:均为连词,和C项“乎”:前一个是介词,相当于“于”,后一个是句中语气助词,表停顿D项“也”:前一个是语气词,帮助表判断,后一个同样是语气助词,但表感叹语气解答本题既需要考生熟知大纲规定的18个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又要回到上下文,利用语言环境帮助理解虚词,同时还需做好课内知识的迁移,题目难度不小7.D本题考查考生的分析综合能力,能力层级为CD项“对‘六义’进行了具体的展开和论述”与原文的意思相左,原文只对风、雅、颂进行了具体的阐述,但没有具体论述赋、比、兴的手法。
这属于扩大了外延解答本题需要考生细心,在理解原文的基础上,比对选项与原文信息的异同,有一定的难度8.B本题考查文言断句考生首先要通读文段,尝试理解,然后可以巧借选项帮助句读四个选项以第二个“焉”为分界,前面划分BD相同,后面划分AC一样;《诗经》有“大雅”与“小雅”,故“政有大小”是总起,排除A,“焉”为句末助词,C项两个“焉”均在句首,不合句法,故排除C后半段是一个“者……也”的判断句,且“形容”是一个词语,所以排除AD文言断句,考纲虽没有明确规定,但同样考查了考生的文言翻译、分析、理解等能力,属综合性较强的题目《关雎》这首诗,咏叹的是后妃之德,为《国风》的开篇,是有关劝告天下之民而端正男女之事的诗篇,所以用之于人民,用之于国家,(供劝告教化之用)风,就是“讽”,就是“教”讽”是委婉劝告以打动人,“教”是光明正大以化育人诗,是人情感的所在,在心里是“志”,发出来成为优美的言语就是“诗”情感鼓荡在人心中,就会通过言语表达出来;如果言语不足以表达感情,就会通过嗟叹来表达;如果嗟叹不足以表达感情,就会通过歌唱来表达;如果歌唱不足以表达感情,就会情不自禁地通过手舞足蹈来表达情感通过宫商之声表达出来,声声相应而成韵律或文采就是音。
治世之音安静而愉悦,它所反映的社会政治也平和;乱世之音怨恨而愤怒,它所反映的社会政治也乖戾(lì);亡国之音哀婉而忧思,它所反映的民风民俗也困苦所以要端正得失、惊动天地、感动鬼神,诗歌是最贴近不过得了先王就是用它来治理夫妇、成就孝敬、敦厚人伦、纯美人文教化以及移风易俗的所以《诗经》有“六义”,一叫“风”,二叫“赋”,三叫“比”,四叫“兴”,五叫“雅”,六叫“颂”上则人君以“风”来教化臣民,下则臣民以“风”来劝告人君,通过诗文来含蓄而温婉地批评和劝谏,从而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戒,所以叫“风”待到王道衰微、礼义荒废、政教散失以及国家的政治和习俗相异有别时,于是失去《风》《雅》之正的诗歌就出现了采诗的)国之史官是明晓于人君之善恶得失的诗人)伤怀于人伦的废弃,哀叹于法政的苛刻,作诗来吟咏心中的情性,以委婉地讽喻、劝戒人君,这是通达于世事的变迁和感怀于旧时的风俗啊所以“变风”之诗是发乎人的情性而又合于人之礼义的发乎情感,是百姓的生性所致啊;合乎礼义而止,是先王的教化所致啊一国之政事都寄托于一人之心,这样作的诗就叫“风”;说天下之政事而观察发现四方之习俗,这样作的诗就叫“雅”雅,就是正,是说王道政治的兴衰变废的。
政治有大有小,所以有《小雅》和《大雅》颂,是比拟和赞美盛大之德的容貌,以人间万物群生的各得其所来虔敬地告诉神明——风、小雅、大雅、颂,叫做“四始”,《诗》的义理全都在这些四类里面了《关睢》至《麟趾》等篇的教化,是王者之风,所以都在周公名下,叫《周南》;“南”,是王者教化自北方而流布于南方的意思而《鹊巢》至《驺虞》等篇的美德,是诸侯之风,是先王用以教导百姓的,所以都在召公名下,叫《召公》《周南》、《召南》,是正始之大道,是王化之根本所以《关睢》的意思是乐意得到淑女以配君子,也就是忧虑君子进举贤德而不要一味沉溺(nì)于美色留恋窈窕之女而思慕贤德之才,这样无伤于善道,就是《关睢》之篇的要义啊!本文来源:网络收集与整理,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谢谢!第7页 共7页第 7 页 共 7 页第 7 页 共 7 页第 7 页 共 7 页第 7 页 共 7 页第 7 页 共 7 页第 7 页 共 7 页第 7 页 共 7 页第 7 页 共 7 页第 7 页 共 7 页第 7 页 共 7 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