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十五'期间伊犁州直科技进步现状分析及对策建议.doc
7页十五”期间伊犁州直科技进步现状分析及对策建议(伊犁州科技局 尹风雪 伊犁州统计局 崔红)“十五”期间,伊犁州大力实施“科教兴州”战略,以“科技 工作服务于优势资源转换、服务于大规模开发建设、服务于生态建设 与环境保护”为方向,围绕“工业富州、牧业大州、旅游名州、外 贸强州、科技兴州”的目标,抓住“大交通、大石化、大能源、大水 利、大口岸”的建设机遇,以科技创新为动力,努力提高全民的科技 意识,科技兴州工作环境进一步优化,科技投入的力度加大,科技成 果推广转化的步伐加快,为伊犁州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引导、 支撑和服务一、“十五”期间伊犁州直科技进步现状分析“十五”期间,伊犁州直共争取国家和自治区各类科技计划项 目143项,较“九五”时期增长1.9倍;国家和自治区财政投入科技 项目资金达1449万元,较“九五”时期增长7.8倍;州直财政安排 科技三项费共计8014万元,较“九五”时期增长18倍;登记科技成 果144项,较“九五”吋期增长37%,其中:获自治区科技进步奖4 项,地州级科技进步奖67项;申请专利205项,较“九五”时期增 长17.6倍;其中:国家授权专利184项;“十五”期末州直民营科技 企业45家,较“九五”时期增加了 21家。
州直在科技创先中获全国 科技进步先进县市1个,获全国科技进步达标县市6个,获自治区科 技兴新先进县市8个,获自治区科技进步先进乡镇7个,自治区党政 领导科技进步目标责任制优秀县市2个政府科技投入总额快速增长十五”期间伊犁州直地方财政科技拨款情况指标名称2001年2002年2003年2004年2005年合计地方财政科技拨款(万元)108312631329194535519171其中:科技三项费8249291120174933928014地方财政支出(万元)1764222065682410772675423477521239361财政科技拨款占财政支 出的比重(%)0. 610. 610. 550. 731. 020. 74“十五”期间,政府对科技的投入力度加大地方财政科技拨款每年平均以38%的速度递增,占地方财政支出的比重由2000年的0.01递增到2005年的1.02,提高了 1.01个百分点,2005年,政府科技三项费投入3392万元,比2000年增长5.13倍,年均增速43.7%为我州直经济持续增长以及科技发展奠定了基础二)科技意识明显增强,科技进步环境得到较大改善“十五”期间,州直认真落实党政领导科技进步目标责任制,并 与经济建设、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计划生育等一同被列入了州党委、 州政府的年终考核指标,颁布了《伊犁哈萨克自治州2004-2010年 科技兴州纲要》,出台了《伊犁州实施党政领导科技进步目标责任制 实施方案》、《关于在全州开展争创科技进步先进乡镇活动的实施意 见》等办法和措施,分解和量化党政领导科技进步目标责任制工作, 使各单位、各部门都有任务和目标,形成了全社会抓科技的氛围,科 技进步环境得到了较大改善。
十五”期间仅州直申请专利较“九五” 时期就增长了 17.6倍,国家授权量占申请量的91%,反映民众的科 技意识显著增强2004年新疆科技进步统计监测报告显示,伊犁州 “科技意识”指标在全区排第四位三)科技对伊犁州直经济持续增长的支撑作用增强“十五”以来州直的科技与经济结合更趋紧密,取得了显著进展, 科技发展对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日显重要科技进步与创新为经济结 构调整,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和产业升级提供了重要支撑,科技研发成 果不仅为伊犁州直技术改造提供了有效的技术供给,并成为了高新技 术产业化的技术源泉十五”期间伊犁州直科研机构R&D (科学研 究与实验发展)共投入991.9万元,平均每年增长39.5%,为推广应 用先进适用技术、提高农牧业主导产业的技术层次和整体水平发挥了 重要作用科技进步与创新促进了非公经济的快速发展,民营科技企 业成为非公经济快速发展的增长点,2005年伊犁州直民营科技企业 45家,实现工业总产值2.54亿元,实现利税3645.8万元科技进步与创新在加快经济社会发展中越來越发挥着日益重要 的作用五年来伊犁州直组织实施国家、自治区和自治州各类科技项 目302项,本着集中力量、突出重点的原则,各类科技计划安排在农 林畜牧新品种改良、临床医学研究、农副产品深加工及产业化、生物 技术和科学技术开发、科技信息网络建设、科技合作和科技成果转化 等领域发挥了科技的先导、带动、促进和服务作用。
二、存在的问题(-)科技人才短缺,科技发展面临挑战实施“科教兴州”战略,加速经济社会发展,关键在科技,根本 在人才十五”期间,在自治州人才资源总量中,初级职称的管理 和技术人员占近50%,而高级专业技术人员仅占2.4%,大学以上学 历人才也只占人才资源总量的14.6%,而且高学历低能力、高职称低 水平的现象比较普遍,人才资源整体素质不高,•且分布、结构不合理, 教育、卫生行业人才相对集中,而作为我州基础产业的农牧行业人才 匮乏,尤其是中高级专家在这些行业比例严重失调高层次、知识型 人才少,缺乏高新人才和学科带头人,人才队伍不稳定,骨干人才流 失严重近几年作为科技研发主要力量的伊犁州直科研机构科技活动 人员呈现下降趋势,2005年跌到谷底,科技人才的短缺成了科技创 新的主要难题,也严重制约了社会经济的发展二)科学研究与开发能力薄弱,科技创新任重道远近年来,伊犁州直科技发展的环境有所改善,但伊犁州直科研 机构R&D经费投入只占州直财政支出比重的8/10000,占州直地方 生产总值比重仅为6/10000,投入强度非常低,且基础研究占R&D 经费支出的比重为零;应用研究占19%;试验发展占81%,自主研 究与开发能力薄弱,大多是引进外来技术和成果,科•技创新能力和创 新体系建设与经济发展水平极不协调。
rti 丁科研机构体制改革滞后, 设备陈口,手段落后,科技投入不足,科技创新的主体难于发挥其应 有作用,严重地制约着创新能力的充分发挥和创新体系的全面建设三)企业开展科技活动少,影响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十五”期间,伊犁州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科技活动面一直在下 降,从2001年的14.29%,下降到2002年的8.3%, 2004年后至今一 直为15.38%显示出绝大数的工业企业缺乏可持续发展的长远眼光 和科技先导的创新意识,仍然停留在粗放型的落后增长模式,一味追 求经济规模的增长,忽略了促进效益增长的真止原动力——技术开发 活动,由于客观上不重视或缺乏资金或无合适项目等诸多原因未开展 科技活动2005年,在伊犁州直13家人中型工业企业中,仅有科研 机构1家,大大影响到企业科技活动的开展从长远看,技术创新与州直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技术进步升级不同步、不衔接,制约州直经 济的健康发展四)政府科技投入虚增长,县市科技三项费“过水面”问题严重十五”期间,州直财政科技三项费投入总额增长迅速,而州直 各县市科技局(奎屯市除外)实际能支配和使用的科技三项费占投入 总额的比重不到10%,有的县市为零县市党政领导科技进步目标责 任制规定,县市科技三项费用要占县市当年财政支出的1%,这是一 票否决的硬指标。
为了应对上级的考核检查,各县市都想尽办法以力 求达到1%的指标但是,除了奎屯市以外,其余九个县市的科技三 项费仅仅从县市科技局过一下帐,即俗称的“过水面”,县市科技经 费不落实,严重制约了科技对县域经济发展的引领和推动作用三、对策建议“十五”期间,州直科技进步工作对伊犁经济的发展起到了一定 的促进作用,但存在的问题不容忽略十一五”期间,州直科技工 作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加快州直创新体系建设,促进全社会科技 资源高效配置和综合集成,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实现科技和经济社会 发展紧密结合为此,我们必须进一步深入实施“科教兴州”战略, 加快科技进步与创新,充分发挥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的重要作 用,为伊犁州直尽快跨入全疆发展快车道的奋斗目标提供强有力的技 术支撑一)加大并优化科技投入提高科研资金投入强度,进一步拓 宽投入渠道各级财政要加大对科技的投入,真正转变州直大部分县 市科技三项费“过水面”的状况,支持县市科技局自主安排并贯彻实 施科技计划尽快出台创业投资相关法规,建立健全风险投资机制 加大产权制度改革力度,实现企业投资主体多元化和股权结构合理 化,激发企业增加科技投入的积极性加大R&D经费支出比重,合 理配置R&D经费,增强研发机构的自主创新能力。
~)引入科技人才竞争和激励机制,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科 研单位人事制度改革,逐步打破身份、所有制、地域、岗位等界限, 为优秀科技人才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环境;改革收入分配制度,充分调 动科技人才的积极性,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全面提高科技人才队伍素 质三)加速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化大力优先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是促进科技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加速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 化的有效途径,加快特色产业化基地的规划建设,建成一批主题科技 园区,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实现以产业发展为主线、以技术创新为 主题的“二次创业”四)加快农业科技进步步伐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契机, 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统筹城乡经济和谐发展农业科技进步是实 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根木转变的重要动力O其一要促进产业的技术 升级和持续创新能力的提高,推动伊犁州直社会生产力跨越式发展 要以培育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和服务城市经济快速发展为目标,选择优 势产业领域,攻克一批具有示范带动意义的产业关键技术,带动伊犁 州直农业产业化水平的提高其二要围绕调整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 改善生态环境、捉高农业市场竞争力和整体效益,重点组织实施大农 业科技工程,强化生物技术、信息技术和其它高新技术在农业上的应 用。
其三要加快建立多元化的农村科技创新服务体系,加快建设农业 高新技术企业与星火龙头企业等实施载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