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冥有鱼》对比阅读汇总.docx
11页北冥有鱼一、文言文阅读(本大题共5小题,共75.0分)1. 【甲】北冥有鱼 , 其名为鲲鲲之大 , 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 , 其名为鹏鹏之背 , 不知其几千里也, 怒而飞, 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 , 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 , 天池也《齐谐》者,志怪者也《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节选自《庄子逍遥游》 【乙】南海之帝为倏,北海之帝为忽,中央之帝为浑沌倏与忽时相与遇于浑沌之地,浑沌待之甚善倏与忽谋报浑沌之德,曰:“人皆有七窍,以视、听、食、息,此独无有,尝试凿之日凿一窍,七日而浑沌死——选自《庄子应帝王》解释下列加下划线词的意义 ① 怒而飞( ) ② 垂天之云( ) ③ 志怪者也( ) ④ 日凿一窍( )选出下列加下划线词意义、用法相同的一项() A. 是鸟 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 南冥者, 天池 也 B. 化 而为鸟 先自度其足, 而置之其座 C.鹏 之徙于南冥也 辍耕 之垄上 D.天之苍苍, 其正色邪 断 其喉,尽其肉用现代汉语解释画线的句子。
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甲】文庄子在塑造鲲鹏形象的时候提到了野马和尘埃,它们和鲲鹏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甲】【乙】两文都是庄子所写的寓言故事,两则寓言都采用了大胆的想象和夸张的笔法,请你用简洁的语言分析两则寓言的寓意答案】【小题1】①奋发 ②同“陲”,边际 ③记载 ④每天【小题2】B【小题3】(鲲鹏)盘旋在暴风上面,飞上九万里的高空,乘着六月间的大风离去小题4】相同点:在于都需要借助风飞起来不同点:在于鲲鹏很大,需要等待海运形成的暴风起飞,而野马和尘埃很小,有点风就可以飞起来了小题5】【甲】文:任何事物的存在都是依附于一定的条件,他们的活动都是有所凭借,没有绝对的行动自由乙】文:不论做什么事情,都应该根据实际情况,尊重客观规律,不能只从主观想象和主观意愿出发,否则可能会好心办了坏事解析】此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文中重点词语意义的能力文言词语,包括实词和虚词两类文言词语的考查以实词居多考查的词语,一般为通假字、多义词、古今异义词、词性活用词等当然仍以课文下面的注解为主学习中要注意理解,避免死记硬背,并做到重点突破,对于易错、易混词要加以积累这里要注意“垂”是通假字分析】此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一词多义现象的掌握情况。
一词多义指的是同一个词具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不同意义这样一种语言现象一词多义是语言的普遍现象,是词义演变的结果做题时需要在理解词语基本意思的基础上,结合句子具体分析解答】A用在前半句的末了,表示停顿一下,舒缓语气,后半句将对前半句加以解说/与“者”连用,表判断语气故A不合题意B表承接/表承接故B符合题意C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到、往故C不合题意D“恐怕”“或许”“大概”,表推测/代词,它的故D不合题意此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文中重点句子的能力翻译文言语句是文言文阅读的常考题翻译文句,应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翻译文句时要做到字字落实,要特别注意对关键词语的把握,着眼于表达原句的意思这里应注意“抟”“去”等关键词的理解此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这类题型,先要读懂文章的内容,再结合重点句子和题目要求答题即可通过分析可知,相同点:在于都需要借助风飞起来不同点:在于鲲鹏很大,需要等待海运形成的暴风起飞,而野马和尘埃很小,有点风就可以飞起来了此题考查学生结合文章内容理解主题的能力这类题型,先要读懂课文,理解文章的内容,再结合重点句子和写作背景等去把握文章的主题通过分析可知,【甲】文:任何事物的存在都是依附于一定的条件,他们的活动都是有所凭借,没有绝对的行动自由。
乙】文:不论做什么事情,都应该根据实际情况,尊重客观规律,不能只从主观想象和主观意愿出发,否则可能会好心办了坏事2. 【甲】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 《齐谐》者,志怪者也《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节选《庄子.北冥有鱼》【乙】惠子相梁,庄子往见之或谓惠子曰:“庄子来,欲代子相于是惠子恐,搜于国中三日三夜庄子往见之,曰:“南方有鸟,其名为鹓雏,子知之乎?夫鹓雏发于南海,而飞于北海,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于是鸱得腐鼠,鹓雏过之,仰而视之曰:‘吓!’今子欲以子之梁国而吓我邪?” (节选自《庄子.秋水》)解释加下划线字词 ⑴垂天之云____________(2)野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惠子相梁____________(4)或谓惠子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于是鸱得腐鼠 ______________翻译 (1) 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
2)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庄子讲的故事含有深意,请说说甲乙两文的故事意在表明什么 甲文: 乙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下列对选文的分析理解有错的一项是() A.甲文一开篇,就以奇异的想像、夸张的笔法,描绘了鲲的变化和鹏展翅翱翔的画面大鹏向南飞行,志存高远,是真正的逍遥者B.乙文善于运用比喻,其中的“鹓鶵”“鸱”和“腐鼠”都具有明显的比喻义,表明自己的立场和志趣,比起《逍遥游》中表现的虚无主义和追求绝对自由的人生观来,还是值得肯定的C.“逍遥游”是庄子的理想境界,是人摆脱了现实生活中各种桎梏之后一种精神上达到绝对自由的状态,但这种绝对自由状态在现实世界中是不可能真实地和完全地存在的D.乙文成功运用了对比的手法惠子和庄子的对比:惠子唯恐失去相位,惶惶不可终日;庄子内心坦然,主动来到惠子的眼前特别是他们截然不同的嗜好对比(即梧桐、练实、醴泉与腐鼠的对比)中,塑造两个截然不同的形象,从而有力地表现了鲜明的爱憎感情答案】【小题1】(1)同“陲”,边际(2)如奔马一样流动的雾气(3)这里用作动词,做宰相(4)有的人(5)在这时【小题2】(1)鹏鸟迁徙到南方的大海,翅膀拍击水面有三千里远,盘旋在暴风上面向上飞,飞到九万里高空,乘着六月间的大风离去。
(2)不是梧桐树不栖息,不是竹子的果实不吃,不是甜美的泉水不喝小题3】甲:世间万事万物的活动都“有所待”,有所制约,没有绝对自由(一切依赖客观条件的自由,都不是真正的自由)乙:表明自己追求高洁自由、鄙视功名利禄的立场和志趣,讥讽惠子醉心功名、无端猜忌的小人丑态小题4】A【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文言词语,包括实词和虚词两类文言词语的考查以实词居多考查的词语,一般为通假字、多义词、古今异义词、词性活用词等当然仍以课文下面的注解为主学习中要注意理解,避免死记硬背,并做到重点突破,对于易错、易混词要加以积累本题注意“垂”是通假字,注意“相”是词类活用词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句子的理解及翻译能力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要落实重点字词,不能遗漏,句意通顺连贯还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等特殊用法的词语,以及省略句、被动句、倒装句等特殊句式的翻译本题注意“抟”“去”“练”等词的正确翻译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主题的理解能力文言文阅读与现代文阅读的相通之处在于都要读懂文章,准确的把握文章的思想内容,在读懂的基础上善于表达自己的理解做此类题,一要通晓文意,二要抓住文中的关键词句,受其启发,深入思考,加以概括,简要表达。
阅读文本可知,庄子讲的故事含有深意,其中甲文的故事意在表明世间万事万物的活动都“有所待”,有所制约,没有绝对自由(一切依赖客观条件的自由,都不是真正的自由)乙文的故事意在表明自己追求高洁自由、鄙视功名利禄的立场和志趣,讥讽惠子醉心功名、无端猜忌的小人丑态分析】此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主题及写作手法的分析理解能力解答此题,需要疏通文意,反复阅读,整体感知文本,理清思路,体会写法,揣摩文章的主旨,在此基础上,按照题目要求,结合选文分析判断解答】结合文本内容分析,A项分析有误,鲲鹏奋飞依靠海运和强大的风力,并不是真正的逍遥者3. 【甲】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齐谐》者,志怪者也《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乙】庄子钓于濮水,楚王使大夫二人往先①焉,曰:“愿以境内累矣②!”庄子持竿不顾,曰:“吾闻楚有神龟,死已三千岁矣,王巾笥③而藏之庙堂之上。
此龟者,宁其死为留骨而贵乎?宁其生而曳④尾涂⑤中乎?”二大夫曰:“宁生而曳尾涂中”庄子曰:“往矣⑥!吾将曳尾于涂中注释】①往先:先去表明意图②愿以境内累矣:希望把国内政事托付于你,劳累你了③巾笥(s):“巾”“笥”都活用为动词,即装在竹箱里用巾盖住④曳:拖着⑤涂:泥⑥往矣:去吧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2)此龟者,宁其死为留骨而贵乎?宁其生而曳尾涂中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根据提示写出出自【甲】文的两个成语 (1)形容地位、名声、价值等迅速往上升2)比喻前程远大甲】文中作者笔下的“鹏”是个什么样的形象?【乙】文中,庄子对两位大臣诉说神龟的故事,其目的是什么? ____________。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