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环境损害鉴定评估调查取证清单、取证表(样式)、土壤方量手动估算方法.pdf
11页DB41/T XXXXXXXX 19 F D 附录D (资料性)土壤环境损害鉴定评估调查取证表(样式)D.1 土壤环境损害鉴定评估调查取证表见表 D.1表D.1 现场踏勘表 项目名称:踏勘表编号:踏勘对象:环境污染(污染源周边生态环境敏感点)土地破坏(占压挖损爆破塌陷地裂缝其他)土壤污染 污染物名称 排放总量 排放浓度 污染现状描绘草图 检测方式 地点 时间 污染原因 污染路径 污染描述 土地破坏 地形地貌 山地 丘陵 平原 其他()土壤类型 砂土 壤土 粘土 其他()土地类型及数量 建设用地 农用地 未利用地 (面积 hm2,体积 m3)地面附属构成 农作物(小麦 玉米 果园 菜地 水稻 其他)建筑物(村庄 工矿企业 学校 医院 其他)破坏时间 破坏指标 土壤理化指标 土壤肥力指标 破坏描述 恢复措施 措施对象 时间 地点 委托单位 方式 数量 费用 实施单位 监测对象 浓度 监测方式 二次污染 污染清理、替代水源、人员转移等措施的描述:周边区域 根据调查点及附近地质、水文、土壤、生物、敏感环境等,特别是与污染迹象有关的特征填写;损害情况 主要对土壤损害类型、范围和程度等情况进行描述;踏 勘 材 料信息汇总 踏勘记录文件:照片 录像 记录表 其他()照片 记录内容 录像 记录内容 记录表 记录内容 其他 记录内容 踏勘监测 现场速测 实验室检测 速测对象 点位数量 样品数量 实验室检测对象 点位数量 样品数量 下 一 步 调查建议 对现场踏勘结果存在的问题给出下一步调查的重点、内容和拟采用的调查方法等 DB41/T XXXXXXXX 20 D.2 人员访谈表见表 D.2。
表D.2 人员访谈记录表 项目名称:访谈表编号:受访人数 访谈地点 访谈对象:行政人员 领域专家场地所有者 企业人员 第三方 受害方 其他知情人()访谈方式:面谈 电子调查表书面调查表其他()访 谈 内 容 访谈内容一般为土壤环境污染或土地破坏过程、影响区域历史现状情况、事件处置过程、已采取的损害恢复等措施的实施及实施效果等情况受访人员签字 姓名 单位 签字 调查单位:调查负责人:访谈人:审核人:访谈时间:年 月 日 D.3 现场采样记录表见表 D.3表D.3 现场采样记录表 项目名称:采样表编号:点位编号 样品编号 采样时间 采样位置 样品特征 快速检测 项目及结果 备注 经度 纬度 埋深(m)颜色 质地 湿度 其他感官 指标描述 调查单位:调查负责人:采样人:记录人:填表日期:年 月 日 注1:采样过程应以视频等影音形式记录;注2:现场记录应使用圆珠笔或防水墨笔如需修改错误记录,应用笔划掉错误记录信息,在更正位置签名并注明更改日期,禁止删除任何记录DB41/T XXXXXXXX 21 D.4 土壤环境服务功能调查表见表 D.4表D.4 土壤环境服务功能调查表 项目名称:调查表编号:生态系统类型 自然生态系统 森林 草原 湿地 荒漠 海洋 人工生态系统 城市绿地 人工湿地 农田 其它,具体说明_ 土地利用类型 建设用地 商服用地 住宅用地 工矿仓储用地 特殊用地 农用地 耕地 园地 林地 草地 未利用地 荒草地 盐碱地 沼泽地 沙地 裸土地和裸岩 调查内容 破坏前 破坏后 备注 面积(m2)对该类土地生态系统、利用类型和受损程度进行描述。
生物量(kg/m2)酸碱度(pH)含盐量(g/kg)有机质(%)全氮(%)有效磷(%)孔隙度(%)持水率(%)调查单位:调查负责人:填表人:审核人:调查时间:年 月 日 DB41/T XXXXXXXX 22 D.5 污染清理费用统计表见表 D.5表D.5 污染清理费用统计表 项目名称:调查表编号:费用类别 名称 用途 型号/规格 购买/租赁单价 购买/租赁数量 其他费用 小计 设备或场地购置费 设备和场地租赁费 药剂采购费 耗材采购费 燃料使用费 安全防护费 工程委托费 委托事项 具体措施 委托期限 委托机构名称 委托费用 其他费用 小计 人员费用(包括雇工费和专家咨询费)人员费用(包括雇工费和专家咨询费)事由 人员所属单位 日薪 雇用天数 补贴 其他费用 小计 监测费用 监测费用 监测项目 监测事由 样品数量 样品采集单价 样品检测单价 其他费用 小计 其他费用说明 其他费用说明 费用合计 调查单位:调查负责人:填表人:审核人:填表时间:年 月 日 DB41/T XXXXXXXX 23 表D.6 土壤环境损害调查信息汇总表 项目名称:调查表编号:调查空间范围 省市县(区)调查区描述 坐标范围 经度:纬度:高程:调查时间范围 污染或生态破坏(发现)时间 污染或生态破坏结束时间 仍未结束 已经结束,结束时间 污染清理的启动时间 污染清理的终止时间 损害发生原因 安全生产交通事故非法倾倒违规排放生态破坏其它,具体说明(可多选)污染源信息 位置 省市县(区)坐标 经度:纬度:高程:责任主体 无有,名称 污染源描述 主要污染物 1.数量 2.数量 3.数量 基线信息 损害情况 损害类型 土壤污染土地破坏其它,具体说明 损害描述 损害处理情况 委托单位 实施单位 主要措施 监测污染清理其它,具体说明 过程描述 处理处置费用(元)设备和场地购置费 费用描述 设备和场地租赁费 药剂采购费 耗材采购费 燃料使用费 安全防护费 工程委托费 人员费用 监测费用 其他费用 调查工作主要情况 资料搜集 数量 编号范围 主要缺失资料 现场踏勘 次数 踏勘表编号范围 快速检测样品量 实验室检测样品量 人员访谈 人次 访谈表编码范围 DB41/T XXXXXXXX 24 表 D.6 土壤环境损害调查信息汇总表(续)项目名称:调查表编号:调查工作主要情况 环境监测 环境监测情况描述 监测点位数量 实验室样品监测数量 调查数据质量情况 质量情况描述 补充调查建议 是否需要补充调查 是否 补充调查内容建议 基线水平环境质量状况生物状况生态系统服务状况 生态环境恢复方案及费用(污染清理方案污染清理费用)其它,具体说明 补充调查方法建议 资料搜集问卷调查现场踏勘监测采样样方样带调查无人机摄影 现场勘测其它,具体说明 调查单位:调查负责人:填表人:审核人:填表时间:年 月 日 注1:污染源描述包括污染源所在区域,主要排放的污染物,污染源排放途径和迁移途径等信息;注2:基线信息描述包括备选基线,基线值,对照区域参考值,参考标准等信息;注3:损害描述包括污染源直接排入环境的一次污染物;一次污染物进入环境转化生成的二次污染物;在污染清 理过程中引入或产生的污染物,以及污染的迁移路径等情况;注4:污染清理过程描述包括污染清理的持续时间、开展区域、采取措施等信息;注5:污染清理等费用描述包括污染清理和人员安置等费用总计、以及每项费用的特别说明事项等信息;注6:生态环境恢复方案描述包括预期目标、采用技术、恢复时间、二次污染情况等信息;注7:生态环境恢复费用描述包括费用总计、每项费用的特别说明事项等信息;注8:环境监测情况描述包括点位布置、监测数量和监测项目等情况;注9:调查数据质量情况描述包括数据的完整性、逻辑性、环境监测的质量保证情况等信息。
DB41/T XXXXXXXX 25 G H 附录E (规范性)土壤方量手动估算方法 H I J E.1 方法类型 目前,国内外常用的手动估算土壤方量方法有断面法、方格网法、DTM法和等高线法等E.2 断面法 当地形复杂起伏变化较大,或地形狭长、挖填深度较大且不规则的地段,宜选用横断面法进行土方量估算图 E.1 为一渠道的测量图形,利用横断面法估算土方量时,可根据渠 LL,按一定的长度 L 设横断面A1、A2、A3.Ai等断面法计算土方量按式(E.1)计算1=(1+=2)2 (E.1)式中:Ai-1,Ai 分别为第i单元渠段起终断面的填(或挖)方面积,单位为平方米(m2);Li 渠段长度,单位为米(m);Vi 填(或挖)方体积,单位为立方米(m3)图 E.1 断面法估算土方量 E.3 方格网法估算 E.3.1 杨赤中推估 对于大面积的土方估算以及一些地形起伏较小、坡度变化平缓的调查区域适宜用方格网法这种方法是降计算区域划分若干个正方形格网,然后计算每个四棱柱的体积,从而将所有四棱柱的体积汇总得到总的土方量高程内插可用杨赤中滤波推估法,该方法是在复合变量理论的基础上,对已知离散点数据进行二项式加权游动平均,然后在滤波的基础上,建立随即特征函数和估值协方差函数,对待估点的属性值(如高程等)进行推估。
E.3.2 待估点高程值的计算 首先绘方格网,然后根据一定范围内的各高程观测值推估方格中心O的高程值HO绘制方格网时要根据调查区域范围绘制由离散高程点计算待估点高程按式(E.2)计算:=1 (E.2)式中:DB41/T XXXXXXXX 26 H1,H2Hn参加估值计算的各离散点高程观测值,单位为米(m);Pi各点估值系数E.3.3 挖(填)方方量区域面积的估算 如果土方量估算的面积为规则边界的多边形,那么在计算面积时,先判断方格网中心点是否在多边形内,如果在,那么就要计算该格网的面积,否则可以将该格网面积略去如图E.2所示,首先对网格中心点P进行判断,可以采用垂线法,即过P(x0,y0)点作平行于y轴向下的射线图 E.2 点与多边形位置的判断 对多边形各边进行上述判断,并统计其交点个数m,当m为奇数时,则P在多边形内部,否则P不在多边形内部通过对图中P1、P2点的判断可以知道,P1位于多边形内,P2位于多边形外那么,P1所在的格网的面积要进行计算,而P2所在格网的面积则可以略去然后利用杨赤中滤波推估法求得每个方格网的中心点的高程值与网格面积按式(E.3)计算E.3)式中:V(ij)为第i行j列的小方格网的体积,单位为平方米(m3);H(ij)为第i行j列的小方格网的高程,单位为米(m);a、b为格网的边长,单位为米(m)。
E.4 DTM 法(不规则三角网法)E.4.1 简述 不规则三角网(TIN)是数字地面模型DTM表现形式之一,该法利用实测地形碎布点、特征点进行三角构网,对计算区域按三棱柱法估算土方量E.4.2 三角网的构建 E.4.2.1 地形特征点初级构网的构建 进行包括地形特征点在内的散点的初级构网,方法主要有边扩展法、点插入法、递归分割法等边扩展法是指先从点集中选择一点作为起始三角形的一个端点,然后找离它距离最近的点连成一个边,以DB41/T XXXXXXXX 27 改边为基础,遵循角度最大原则或距离最小原则找到第三个点,形成初始三角形由起始三角形的三边依次往外扩展,并进行是否重复的检测,最后将点集内所有的离散点构成三角网,直到所有建立的三角形的边都扩展为止在生成三角网后调用局部优化算法,使之最优E.4.2.2 三角网网形调整 E.4.2.2.1 地性线的特点及处理方法 所谓地性线就是指能充分表达地形形状的特征线,地性线不应该通过 TIN 中的任何一个三角形的内部,否则三角形就会“进入”或“悬空”于地面,与实际地形不符,产生的数字地面模型(DTM)有错当地性线与一般地形点一道参加完初级构网后,再用地形特征信息检查地性线是否成为了初级三角网的边,若是,则不再作调整;否则,按图 E.5 作出调整使 TIN 所表达的数字地面模型与实际地形相符。
如图 E.3a)所示,线段 P1P2为地性线,它直接插入了三角形内部,使得建立的 TIN 偏离了实际地形,因此需要对地形线进行处理,重新调整三角网图E.3b)是处理后的图形,即以地性线为三角边,向两侧进行扩展,使其符合实际地形a)调整前 b)调整后 图 E.3 在 TIN 建模过程中对性线的处理 E.4.2.2.2 地物对构网的影响及处理方法 等高线在遭遇房屋、道路等地物时需要断开,这样在地形图生成TIN时,除了要考虑地性线的影响之外,更应该顾及到地物的影响一般方法是:先按处理地形结构线的类似方法调整网形;然后,用“垂线法”判别闭合特征影响区域内的三角重心是否落在多边形内,若是,则消去该三角形;否则保留。

卡西欧5800p使用说明书资料.ppt
锂金属电池界面稳定化-全面剖析.docx
SG3525斩控式单相交流调压电路设计要点.doc
话剧《枕头人》剧本.docx
重视家风建设全面从严治党治家应成为领导干部必修课PPT模板.pptx
黄渤海区拖网渔具综合调查分析.docx
2024年一级造价工程师考试《建设工程技术与计量(交通运输工程)-公路篇》真题及答案.docx
【课件】Unit+3+Reading+and+Thinking公开课课件人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pptx
嵌入式软件开发流程566841551.doc
生命密码PPT课件.ppt
爱与责任-师德之魂.ppt
制冷空调装置自动控制技术讲义.pp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