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金明勤青年教师应对幼儿告状行为的策略研究.doc
9页青年教师应对幼儿告状行为的策略研究上海市松江区中山幼儿园 金明勤18917169776一、 问题的提出幼儿告状行为在幼儿园各个年龄阶段都是很普遍的在幼儿园里,幼 儿爱告状的现象十分突出,这使教师为之发愁有的担心孩子思想品德出 现问题;有的认为孩子“小题大做”、“无事生非”,这两种认识都过于片 而其实,告状不完全是件坏事,它也有积极的表现,反映在幼儿对行为规 则的认识、掌握和道德判断、道德评价能力的发展幼儿告状行为是幼儿 形成社会意识初期阶段的一种再现,也是幼儿在成人帮助下学习和分辨是 非的过程青年教师刚踏入教学岗位不久,缺乏经验,对幼儿的了解也不够深入 在应对幼儿的告状行为时,经常表现出不知所措与此同时也产生了这样 的思考:幼儿告状行为是如何产生的?告状幼儿的心理是怎样的?教师应 该如何应对幼儿的告状行为?于是,我尝试开展了《青年教师应对幼儿告 状行为的策略研究》的相关研究课题二、 研究目标1、 结合日常案例,对幼儿的告状行为进行归类,并尝试分析了解幼儿告 状行为的原因2、 寻找青年教师应对幼儿告状行为的教育策略,并验证其有效性三、 研究内容与方法:(一) 研究内容:1、 观察幼儿口常生活中的告状案例,尝试根据幼儿的心理、告状动 机等因素对其进行分类。
2、 在案例分析的过程中,寻找教师应对幼儿告状行为的成功案例和 有效做法,进一步寻找青年教师应对幼儿告状行为的教育策略二) 研究方法:1、 观察法一一教师不加任何干预,对幼儿在自然状态下的活动及表 现进行观察记录,分析和了解幼儿的想法、看法和做法2、 访谈法一一通过与青年教师的交流沟通,了解青年教师在应对幼儿 告状行为时,成功与不成功的经验3、 案例分析法一一通过观察幼儿的行为,教师的应对方法等,探讨更 有效的策略达到应对策略的有效性四. 具体研究成果(-)幼儿告状行为的类型及原因分析1、求助型告状故事1: “老师,思怡瓠我头发”今A44札了一个新的蝴蝶结,很漂亮,午脛的时间到了,婷婷没有 鮮开蝴蝶结,带上廉睡觉了隔壁床的思怡看到了就不肘地用手去摸婷 婷几次都推开了她的手,但是思怡还是不停地把手伸过去婷婷意识到自 己没有能力阻止恩怡的这个行为,于是他们开始了互相告状:“老师,思怡瓠我头发! ”婷婷丸步地喊当时卧室里己经很安静了, 教师正在拉窗•帝,听到婷婷的喊步,她转过身,丸做了一个“嘘”的手势, 而后朝婷婷这边走过来,压低步音说:“要薩觉了,怎么还有步音呢? ”、 婷婷也将步咅压低,指着可怡说:“她扳我头发。
思怡咬着手指头看着 老师,獴出胆怯的神色老师蹲下来把思怡的手指从嘴巴里龙出来,一边 帮他盖上被子,一边说:“快点屣觉!有的小朋发都屣着了,老师最喜欢 他们恩、怡连忙闭上眼睛老师又帮婷婷盖好彼子,说:“你也快点屣 觉吧!”而后轻轻地富开原因分析:老师先是作一个“嘘”的手势示意不要大声说话,以免影响别的孩子 入睡,而后是转向思怡,间接地、策略地(并不直接要求她住手,而是告 诉她老师喜欢入睡快的孩子)阻止她对婷婷的侵扰;最后是再次对婷婷作 了一下安抚:“你也快点睡吧!”三个行为解决了婷婷与思怡之间的矛盾, 婷婷达到了告状的目的这个案例可以称做为求助型告状,即当幼儿处于自身的安全与利益受 到同伴威胁的情景下而发生的旨在摆脱困境的告状行为婷婷作为互动的 发起者向老师发出了第一个求助行为,这一行为得到了老师及时的帮助幼儿的防御能力是非常有限的,在幼儿园一H生活中,由于幼儿年龄 特点的限制,几乎所有的幼儿都能很明智地意识到,只有教师才是唯一能 保护自己的人,只有教师及时帮助幼儿处理所面临的困境,他们的问题就 能轻而易举得解决,所以幼儿选择以告状的形式来寻求帮助幼儿之所以 频频“告状”正是出于幼儿下意识防御外界伤害、进行自我保护的木能。
2、表现型告状坎事:爱告状的强强强强是个性情涪泼的孩子,但总爱惹恼别的小朋友自从老师和他淡 话后,表现好了,还得了一朵小红花可他最近又开始爱告状了:“老师, 靖靖抢小菊的玩具老师,周魁捏小华的鼻子,把小华捏哭了 “老 师,王瑩上课肘乱说话”……强强如此告状,卖际上是想引起老师对他的 注意,提醒老师知道:“我”没有抡别人的玩具,“我”没有再惹别的朋发;“我”上课肘没有乱说话……希望再次受到老师的表扬和鼓励,继续荻得<1、红花原因分析:此案例中,幼儿为了让老师关注自己的表现而产生的告状行为强强 的一系列告状都是为了引起老师对他的关注希望借告状的这个行为,让 老师在批评别的幼儿之后关注到他的好的行为,从而表现自己,达到让老 师表扬自己的结果在幼儿园,常规教育贯穿于各项活动中尽管教师对“规则”一再重 申,但幼儿却不以为然,在他们看来,似乎只有通过发生在自己身上的“鲜 活”的“告状”事件本身,或亲眼目睹别人的“告状”行为,才能对“规 则”及如何达到自身行为与“规则”的一致有深刻的自我体验这种自我 体验对幼儿适应社会、实现成功的社会化是非常必要的3、试探型告状故事:“老师,伟伟在小房子务边屍上了小花和小呜”在绘屍课上,老师教大家用几何图形色小房子,苏雅见伟伟在小房子 券边屍了小花和小鸣,挺好看的,于是举手报告:“王老师,伟伟在小房 子參边园上了小花和小鸣。
老师说“我只要求色小房子色完后,色上 花草也可以苏雅听后,满意地坐下色起花草来原因分析:这个案例我认为可以成为是试探型告状的典型即幼儿为了试探教师 的态度而产生的告状行为有时幼儿并未和谁发生冲突,却告某人发生了 某一行为,其目的是想试探一下教师对这一行为的态度,假若教师对此持 肯定态度,那么,告状的幼儿也会马上做出类似的行为来苏雅的“告状”, 实质上是探问“可不可以画上花草和别的”幼儿之所以频繁地、迫不及待地向老师告状(而不是向同伴告状),他 们或者自身利益受到侵害,或者因为同伴的行为违背了班级这个场域 大家所认同的规则或老师的要求,是基于对教师权威的服从幼儿教师的 权威简单来说,可以分为“制度权威”和“个人权威”两个层面在幼儿 园里,教师的权威往往集“制度权威”及“个人权威”于一身所以他们 一遇到所谓的麻烦就立刻想到教师,向教师告状4、 关爱型告状坎事:“老师,秀秀没穿自裤,不听老师的话”迎新活动当夭,中班的两住老师在忙碌的为丸家裝扮,小演员们穿自 裤自衬衣可是農演出前,表演兔妈妈的秀秀俗穿着一条黄色裤子于是, 接连好几个小朋友去报告老师:“老师,秀秀没穿勺裤,不听老师的话 老师了鮮到秀秀的妈妈去照顾生病的姥姥,可能忘记给她准备自裤子,于 是灵机一动,向小朋发解猝说“秀秀没有不听老师的话。
她是演兔妈妈的, 为了区分出来可以穿黄色裤子结果秀秀很壽兴很成功地进行了表演 原因分析:在这个案例中,我把这个案例的类型定义为关爱型告状,即幼儿出于关心而产生的告状行为大家的“告状”,实际上是出于对集体的关心, 惟恐演出不符合要求,并没有让老师惩罚秀秀的意思幼儿在这个案例中 的告状只是幼儿向老师表诉一个事实,秀秀没有按要求穿衣服,不是希望 老师批评秀秀,而是希望老师注意到秀秀的不同,让秀秀和大家一致,不 要影响演出效果5、 其它孩子的认知、心理和成人相比,有相同的地方,也有不同Z处告状 行为的类型也不仅限于以上集中,在平H带班过程中,还需要不断的观察、 分析、判断孩子的各种行为与心理,才能更了解孩子,归纳出不同的告状 行为类型和原因幼儿告状主要是有三种目的:一是自我保护,二是维护规则,三是自 我表现在上面的案例故事中体现得淋漓尽致幼儿告状好像天牛就会的, 是一种“不教自会”的行为但是,如果我们对两个互动事件中主体之间 的行为关系作进一步分析,就会发现:告状不仅源于人类的本能,而且是 幼儿在社会生活中获取的判断与经验的产物要真正减少幼儿告状,避免幼儿低质量告状行为的发生,我认为是要 在了解幼儿告状类型的基础上,青年教师还应对产生幼儿告状行为的原 因、动机、背景等作出分析,才能找到一个应对这类告状行为的有效策略。
二)应对策略与建议在了解了幼儿告状行为的不同表现类型和产生原因之后,那么青年教 师该如何应对幼儿的告状行为呢?老师是幼儿的启蒙者,必须慎之乂慎对 待告状行为老师敷衍甚至不管的态度,可能会导致一些有危害的事得不 到及时的解决,更会混淆孩子的是非观,挫伤孩子的正义感但若一味“支 持”、“鼓励”孩子的告状,孩子独立处理的能力会得不到发展,还会影响孩 子良好的性格形成那么如何处理孩子的告状行为呢?可以从以下几方面 做起:1、 言传身教、宽容待人身教重于言教,教师要从生活中让孩子体会到宽容的乐趣要善于发 现别人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而不是处心积虑找别人的茬找到孩子身上 的闪光点,将这个点放大,就能“照亮”更多的孩子2、 认真倾听,淡化内容不管孩子告状的原因是什么,此时你在孩子心目中就是至高威望的大 法官,任何简单敷衍的态度对孩子都是不礼貌、不尊重的你要表现出仔 细倾听的态度,但其实最好“忽略”孩子告状的内容在此案例中,教师 认真倾听了孩子们的诉求,并对事件做了一定分析,得出孩子们的告状内 容有着很多的相似性,而造成告状的起因也是一样的孩子们缺乏解决的 方法,这时,教师给予一定的指导,才是解决告状的最好方式。
3、 克服自我,培养自信孩子的能力或多或少的存在着差界,有的生活自理能力比较好、有的 认知能力好、有的会画画、有的……有时候,老师便会请人当“小老师”, 请这位小朋友检查穿鞋的情况;请那位小朋友来说说他知道的……在帮助 老师或小朋友们的过程中,孩子会觉得自己本领很大,能够因为自己的本 领而帮助到他人,因而会建立很强的自信心4、 了解幼儿、区别对待1 )教师在处理幼儿因纠纷而产生的告状行为时,必须先了解纠纷的原 因,经过调解加以解决,而对那些持强凌弱的幼儿加以批评,对被欺负者给 以安慰和保护2) 求助类的告状对于这类问题大人不要插手,可启发孩子自己去 和小朋友协商,想办法解决问题3) “检举揭发”类告状如“某某又在打人了”这种行为不宜鼓励, 更不能当着“告状”孩子的面批评另一个孩子可以这样对告状的孩子讲: 你知道他打人不对,这很好,那么你看有什么办法帮助他呢?(4) 为自己辩解的告状老师就要分清责任,该惩罚的绝不姑息同 时要让本以为告了别人的状自己就没事的孩子认识到:把责任推给别人是 不对的5、 培养能力,减少告状可以借助动画、故事等,有目的的引导幼儿评价其中的人物的行为, 丰富经验,提高辨别能力;也可以利用谈话等方式,提高幼儿解决问题的 能力,从而减少告状行为。
6、 参与过程,避免告状大班的孩子大多已经有了自己的想法,有一定的是非、价值观念,同 时,他们的规则意识也基本形成在制定“班级公约”、“班级守则”时, 老师会询问孩子们的意见与孩子达成一致,最后制定统一规则在这个 过程之中,孩子是规则的制定者,对这些规则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届吋, 他们也更乐意去遵守、执行皮亚杰认为这个阶段的儿童在而对规则时,他们尽管掌握但是没有把 规则看做神圣不可违背的当同伴的行为与教师制定的规则不符时,往往 会引发幼儿的告状行为,而不会去考虑同伴的主观动机在幼儿园,幼儿是其牛活学习、活动的主体因此,教师在制定班级 规则、活动规则时,应引导幼儿参与规则的制定,对幼儿因同伴行为不符 合规则而引发的告状行为,教师应采取冷静的态度处理,在弄清同伴行为 动机的基础上,有目的地引导幼儿的道德判断,道德评价能力向高一级水 平发展,教师还可以组织一些主题活动让幼儿讨论什么样的行为是合理 的,什么样的行为是不正确的,引导幼儿逐渐学会由关注同伴行为的物质 后果,到关注同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