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李可染生平.docx

16页
  • 卖家[上传人]:ni****g
  • 文档编号:386100769
  • 上传时间:2023-11-20
  • 文档格式:DOCX
  • 文档大小:29.70KB
  • / 16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李可染概述李可染(1907.3—1989.12),室名师牛堂,江苏徐州人原名李永顺,曾用别号三企擅 中国画、美术教育,是中国山水画大家,解放后,任中央美术学院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副 主席、中国画研究院院长中国现代著名国画大师李可染自幼习画,深受潘天寿、林风眠影响,并师从齐白石、黄宾虹学画,曾在多所艺术 院校任教擅山水、重写生,并将西画中的明暗处理方法引入中国画,将西画技法和谐地融 化在深厚的传统笔墨和造型意象之中,取得了杰出的成就李可染先生生平简介李可染1907年3月26日生于江苏徐州,13岁从师乡贤钱食芝学习传统山水画,16岁 入上海私立美专师范科学习1929年以优异的成绩入杭州西湖国立艺术院,破格录取为研 究生,师从林风眠、法国名画家克罗多两位教授,研习西画o 1943年应聘为重庆国立艺专 讲师,从事中国画教学、创作1946年应徐悲鸿之聘,为国立北平艺专中国画教授,同时 师从齐白石、黄宾虹,潜心于民族传统绘画的研究与创作新中国成立后,他进一步致力于中国画艺术的革新将可贵者胆,所要者魂”、“用最大的 功力打进去,用最大的勇气打出来”为座右铭,使古老的山水画艺术获得了新的生命可染 先生的山水深厚凝重,博大沉雄,以鲜明的时代精神和艺术个性,促进了民族传统绘画的嬗 变与升华。

      可染先生自成体系的教育思想,出现了活跃于画坛的'李可染学派”他不仅是画 坛辛勤耕耘70余年的一代宗师,而且在艺术观念的开拓上也做出了重要贡献其影响早已 越出美术界,受到各方面的高度评价1989年12月5日卒于北京寓所,享年82岁李可染先生往事略集李可染,1907年出生在江苏徐州一个平民之家,取名永顺父亲是贫农,逃荒到了徐州, 先以捕鱼为生,后来又做了厨师母亲是城市贫民双亲均不识字李可染的艺术世界充溢 着大自然的万籁音响,而这个万籁奏鸣的世界在他童年时代已经潜入了他易感的心灵里了小时候第一次深深吸引他的声音,是一个沿街卖艺求乞的盲琴师奏出的悲凉琴声此后, 每当听到那悠长的、凄心楚楚的曲调,他便怦然心动,几乎落泪常常,他暗随琴师,听他 拉琴,默记弦音,深夜始归11岁的可染从此谙识不少民间曲调,还自制了一把小胡琴, 并拉得一手好琴42岁那年,李可染画过一幅现实题材的写意人物画《卖唱图》这幅画在他一系列古典 人物画中显得尤为特别"月儿弯弯照九洲,几家欢乐几家愁"为女孩伴奏的盲琴师颤动的 手指触动着琴弦,似正传出声声不断、如泣如诉、万分悲凉的琴声那种真情实感,当是画 家揉进了自己童年时代久已潜存的心音。

      13岁那年,小学放暑假,可染在城墙垣道玩耍 靠城墙有一片园林建筑,名曰"快哉亭",后室有几位文人长者在作画他顺城墙豁口滑下去, 伏在窗外观看从此一连数日,天不亮就在窗外候着,恋恋不舍一位长者见他对画如此入 迷,感叹道:"后生可畏!"画师们招呼他进去看画,从此可染便成了老画师们的'研墨童子" 大清早,他就提着小桶到井边汲水,研好墨,等着看长者作画回到家里,他竟能把所见全幅山水大意背临下来,这使画师们大为惊讶,催促孩子拜山水画家钱食芝为师,原来这里是 "集益书画社"活动的场所李可染正式拜师后,钱食芝为这个小学徒画了一大帧山水,并写了数十行跋文附诗云: "童年能弄墨,灵敏世应稀汝自鹏捕上,余惭鹢退飞"钱食芝预感这个少年弄墨的童子将 会如同大鹏展翅,相较之下,自己则如同鹢鸟冉冉倒飞了1929年,对于22岁的李可染 来说,是意义重大的一个年份那年,他超越了七年学历,报考西湖国立艺术院首届油画研 究生由于他现场所作的巨幅人体油画,画风雄厚大胆,被慧眼识才的林风眠校长破格录取 其实,那次是他第一次拿油笔,还是同时前来报考的山东青年张眺临阵教给他的可是,到了课堂上,他有点傻眼他拿起从未曾拿过的炭条准备画素描,却不知从何下手。

      他自愧画拙,总是扣放画板,待教授来课堂指导时才翻正过来画板一角写着一个'王"字, 原来那是"亡"字的密码暗示,暗示自己,画不好素描勿宁死"一八艺社"时期的青年李可染 1929年摄于杭州西湖"善福庵"住房前左为挚友张眺,右为李可染,中为陈唯岑李可染的患难兄弟,就是那个临阵教他油画的青年张眺张眺长可染五岁,与可染同时考 入西湖国立艺术院研究部因为他俩都是高个头、穿长衫、留头发;因为都是穷学生,同住 在月租最廉的破旧危楼里;也因为同出同进,形影不离,亲如手足;还因为他们同是进步美 术团体"一八艺社"的最早成员,人们称呼他俩是"西湖边上两兄弟"两兄弟不但用功画画,还勤奋读书他们住的危楼就在尼姑庙'善福庵"的上方,庙里住着 70多岁的老尼姑,天不亮就起来诵经,每当木鱼声声、香火袅袅之际,两兄弟也就起床掌 灯晨读了自定早课两小时,吃完早饭,然后到校上课张眺爱读西方哲学、文论,可染爱读中国古籍、画史在张眺影响下,可染又读了不少世 界文学名著那时,可染和张眺都学油画,西湖国立艺术院的主导思潮是后期印象派,他们 在画风上了一度接受了塞尚、高更的影响,但总觉得还有不足张眺思想敏锐,评古论今, 可染以他少时拜师习国画为底蕴,从原来不会画素描、油画,到后来名震全校,这样,两兄 弟又有了各自的绰号:一个叫"张理论",一个叫"李艺术"。

      两兄弟”作为林风眠校长亲自主考的学生,李可染考前,得张眺之助,他油画,竟一 发而中,破格录取张眺落榜,经一再申诉得以入学他俩相互激励,学业进步得快三十年代初,两人都参加了 "一八艺社"的进步美术活动,引起了当局注意和防范一天, 可染从图书馆回到住室,房门洞开,书刊、画页散乱满地,床被、垫褥全都大翻个李可染 一看,连自己的笔记本也给抄走了张眺已被关押进了陆军监狱可染多次探监第一次送了牙刷、毛巾、肥皂等日用品,后来又送了衣物可染最后一次 探监时,见张眺人瘦下去了但张眺很乐观,隔着铁窗栏杆低声说:"你放心,我天天和狱 友挤肩、撞膀子,锻炼身体,我还跟一个狱友学俄文……"可染求救于林风眠先生,林先生出面作保,张眺终于获释出狱,但没有在学校露面,而是 去了上海后来他和田汉,同为左翼文艺运动领导人又到了苏区,曾任苏维埃教育部长, 但不幸在左倾路线下蒙冤罹难当可染得知此情,已是半个世纪前发生的悲剧性往事了八十年代,可染依然深深地怀念当年"西湖边上的兄弟"张眺,他说:"在张眺同志教育影 响下,我初步认识了中国社会和它的前途,初步认识了文艺上的正确道路这对我一生都起 了很大作用,是我终生不能忘记的 1938年,抗战初期,持调色板的李可染在武汉1932年秋,杭州”一八艺社”进步美术活动遭禁,可染在林风眠校长关爱下,悄悄离开西湖返回家 乡。

      九一八事变,激荡着爱国青年的热血,此时可染所在的徐州民众教育馆,以及他在那里 兼课任教的徐州私立艺专,成了抗战宣传活动的中心李可染在民教馆里创办了抗战宣传室;同时创办了黑、绿两色石印的抗战画报,把抗战宣 传室的活动内容,演化为更活泼、更通俗的形式,向广大观者群散播开去,在人们的心田里 撒下拯救民族危亡的火种李可染人物抗战宣传画,是在九一八以后、七七事变之前开始的1938年,他参加会聚 武汉的文化大军是一个转折点,那年他由孤军作战汇入有领导、有组织的抗战宣传活动大潮 直到1942年前后,他才重新开始中国画的创作、研究这位后来饮誉中外的当代山水画大 师,在青春年月里,曾如此激昂地投身于抗战宣传画创作活动,大规模地、忘我地作画,持 续10年之久他先后完成的墙上壁画、布上宣传画、多种形式的宣传画,难以精确统计, 少说也有200余幅这对世界美术史说来,也算得上是一种罕见的、特殊的文化现象从 中可以窥见,作为爱国的艺术家,他胸中跳荡着一颗怎样热烈的中国心早年徐州民教馆陈列的宣传画,有油画、水彩、水墨、炭笔画••…多种工具、形式、题材 和品类其中引人注意的是《甲午海战--九一八,日本侵华史》,以史实性照片、图片为贯 穿线,配以漫画、宣传画,揭露日本军国主义者蓄谋已久的侵华野心和罪行。

      八一三”以后,徐州民教馆以它固定的抗战宣传室为活动中心,又演化出新的分支:”抗战 文艺宣传队”和”抗战宣传画巡回展”两种流动形式李可染发起和组织、领导了徐州私立艺 专的学生,邀集美术、戏剧、音乐界的朋友,联合走了街头,那时全国都在沸腾着抗日救国 的洪流抗战宣传画激发了青年李可染的创造活力,他构思敏锐,落笔大胆迅捷,一个人创作起稿, 同时就有7位学生紧跟着上色、书写美术字标题这样画在大幅面白色竹布上的宣传画, 完成了上百幅,由青年学生们张举游行,协同抗战文艺宣传队,在城乡巡回展示两支人马: 一支且唱且舞,演出街头话剧,另一支就在近处场地,举办抗战宣传画展文艺宣传队演出 到哪里,巡回画展就在哪里出现,互为配合,相得益彰,轰动城镇,观者如潮,收到极好的 宣传效果,成为唤起民心、齐心抗战的响亮号角这项自发、自为的宣传活动,持续到1937年七七事变当时,兵家要地徐州已是炮声隆 隆,硝烟弥漫,南北通途断绝可染为谋求机会,持久深入地从事抗战宣传,绕道西安,向 着武汉转移在由武汉经长沙、桂林、辗转重庆的途中,常常由美术开路,画笔打先锋,可染是最得心 应手的画家之一宣传画出现在城乡墙壁上,戏剧演出队、歌咏队随后便出现在街头。

      控诉 日本侵略军破坏和平的家园,号召送棉衣给前线,呼吁援助挨饿受冻的难民同胞,反妥协、 反投降、反对做顺民当汉奸,歌颂抗战英雄,成为宣传画的主旋律其中一幅《敌人被打得 焦头烂额了!》由李可染所作,他笔下鬼子兵的狼狈相成为败北日军的典型形象许许多多 街头演剧队,化装鬼子兵,竟不约而同地以此画中的形象为蓝本,其造型特点之鲜明,影响 之大,可想而知1950年,李可染与恩师齐白石在北京齐宅合影1947年,经徐悲鸿先生引荐,李可染终于有幸拜齐白石为师齐白石是近代大写意花鸟巨匠,又是金石篆刻巨擘,但在当时,他的革新思想一再遭到守 旧势力的反对,走着他的"寂寞之路”他第一次看到可染的写意画就十分欣赏、推崇,后来 多次在可染画作上题写画跋,高度评价可染的创造精神白石老人曾为李作《耙草歇牛图》 题跋,老人写道:"心思手作,不愧乾嘉间以后继起高手"一语道破可染艺术的最大特点: 不但精于勤,而且深于思李可染在齐师身边10年,每天为老人磨墨理纸,看齐师作画白石老人的花卉,他一笔 不画,但他认真学习了齐师的作画态度,用笔运墨之法,还有构思之奇伟,以及大胆独创的 精神齐白石曾赠可染一枚构思奇巧的印章"树下童子”,即树下一人。

      白石老人赠印时,对可染 讲了两句古语:"李下不整冠,瓜田不纳履"印章取其"不须整冠”、以洁身自好为做人本色 之寓意1957年,可染访问德国期间,97岁的白石老人溘然长逝,可染未能及时赶回奔丧,未尽 弟子之谊,成为他终生遗憾李可染拜齐白石为师,同时也求教于黄宾虹他第一次求教黄宾虹,是带了自己大约20幅作品去的黄师见了可染笔下的那气质厚重、 笔墨浑化的水墨钟馗,大为欣赏,兴奋之极,当即要把自己收藏的元代珍品《钟馗打鬼图》 送给可染可染因礼厚太重,敬辞未受师生结缘,一见如故黄宾虹精于画史和鉴赏他品评艺格高低,重要艺术标准是'纯全内美",一反轻薄浮华之 气黄宾虹70岁以后,山水艺术大成,最后形成其浑厚无比的画风这一点,促进了可染 以"厚重"为核心的审美观迅速成型1954年,李可染赴江南写生那次,他前往黄师家,住了六七天黄师用装在墙上的小 滑轮将自己的藏画一一挂起给可染看,并一一品评,整整观赏了两天可染见黄师因眼患白 内障,戴着墨镜,仍然摸索作画,每日勾山水画稿,堆积成摞有一天,到了晚上,黄师还 在灯下一口气勾了七八张山水轮郭,这使可染十分感慨,喟叹'前辈老师用功之勤苦,实非 我等后辈可及"黄师作画之勤,与齐师比肩,黄师对可染的厚爱,也与齐师等量。

      此次在黄师身边,黄师。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