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第1324期陈思和新世纪以来当代文学创作的趋势.doc

10页
  • 卖家[上传人]:hh****pk
  • 文档编号:289197191
  • 上传时间:2022-05-07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75KB
  • / 10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第1324期陈思和:新世纪以来当代文学创作的趋势來源:作者:发布时间:2007-12-03 01:16:59编辑:点击次数:中国2 0世纪文学史冇各种分期方法和观念以我个人的研究心得,抗战应 该是一个重要的分期除了文化价值结构上由单一的知识分子启蒙文化取向分成 了国家权力意识形态、知识分了的现实战斗精神传统以及民间文化形态三分天下 的格局外,在地域的分布上也相应于政治格局而分为三大区域:共产党控制的抗 口民主根据地和解放区的文学、国民党统治区的文学以及沦陷区的殖民地文学, 1949年以后,文学的基木格局没有变化,只是地域的面积变化了,共产党控制 的地域扩大到整个大陆,国民党控制的地域缩小到台湾列岛,而回归前的香港、 澳门地区的文学仍然带有某种殖民地文化的特征正如对抗战以后的文学史应该 分头研究解放区文学、国统区文学和沦陷区文学一样,当代文学史研究中也不能 无视与大陆文学同吋存在的台湾文学和香港、澳门的文学,这一•空间区分是不容 回避的需要说明的是,本教材只以1949年以后的大陆地区的文学史为研究对 象,本身是不完整的,与此相关的分期观念,也只有相对的意义所以本教材的 文学史分期只是一种权宜的做法,只是划分出一个大致的文学创作背景:第一阶段:1949-1978年1949年7月,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简称“笫一次文代会”) 召开。

      这次大会的特点之一是,长期被分离在两个地区(国民党统治区和共产党 领导下的解放区)的文学工作者终于“会师”,也就是说,“五四”新文学的战 斗传统和战争中形成的解放区文化传统在目标一致的前提下合流了,并且正式确 立了毛泽东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所规定的中国文艺新方向为全国文 艺工作的方向,这次大会被一般的文学史著作称为“当代文学的伟大开端”1949 年10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了中国长达半个世纪的战争局面的结束,尽 管在台湾海峡两岸还对峙着两个政治敌对的政权,尽管中国大陆的共产党政权长 期处在冷战的威胁之下,一度还卷入了邻国的军事冲突(抗美援朝战争),但中 国土地上大规模的军事武装冲突是结束了,中国进入了和平的经济建设时期毛 泽东在中共七届二小全会上已经指出:随着全国革命的胜利,共产党的工作重心 由乡村转移到城市,必须用极大的努力去学会管理城市和建设城市但是,文化 规范的形成总是比经济基础的变革耍缓慢得多,战争在战后的社会生活中留下的 影响要比人们所估计的长久得多也深远得多,毛泽东的这一有益告诫,实际上要 到三十年后的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才被真正提到议事日程上来而在当吋,当身 带硝烟的人们从事和平建设以后,文化心理上很自然地保留着战争时代的痕迹: 实用理性和狂热政治激情的奇妙结合,英雄主义情绪的高度发扬,二元对立思维 模式的普遍应用,以及民族主义爱国主义热情占支配的情绪,对西方文化的木能 性的拒斥,等等。

      这种种战争文化心理特征并没冇在战后几十年中得到根本性的 改变在这种文化氛围的制约下,文学观念由军事轨道转入政治轨道,两军对阵的 思维模式具体地农现为片面强调阶级斗争的教条模式在文学外部,通过一系列 的政治批判运动,改造和批判知识分子的“小资产阶级”积极性,努力实现建设 “一支完全新型的无产阶级文艺大军”的设想11;在文学内部,则要求将文学 变成“整个革命机器的一个组成部分”,就像“齿轮与螺丝钉”的关系12o这 些文艺思想和政策,都可以从这一时期的战争文化规范上得到解释在后来的文 学史研究中,有不少研究者把这一时期有些违反文艺创作规律的现象归咎于当时 党内一度占主流地位的“极左路线”,但是,政治路线并不是主观凭空设想 出來的,它反映了一定历史条件下社会文化心理与路线制定者思想感情的投合 当时战争文化心理普遍存在的特征2—,如果从那一时期文学批评的语言來观 察,充斥了战争心态的词汇几乎俯首可拾:诸如“会师”、“胜利”、“战役”、 “插红旗”、“拔白旗”、“文艺大军”、“重大题材”、“锋芒直指”、“猖 狂进攻”、“引蛇出洞”等等,文学创作获得成功被称为“打响了”,作品有所 创新被称为“有突破”,更无须统计像“战斗”、“斗争”、“武器” 一类军事词汇的使用频率。

      在战争文化心理支配卜•的文学观念,口然给当代文学创作和批 评的主流带来深刻的影响 从文学创作的方面来看,当时的大多数作家在军事胜利的鼓舞下,确实有投合战争文化心理的积极性,他们热情歌讴时代精神, 这一时期战争文化规范在文学观念上的表现-诸如自觉强调文学创作的政治目 的性和政治功利性,自觉运用战时两军对阵的二元对立思维模式来构思创作(即 敌我阵营绝对分明),自觉强调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等等,都不同程度地 在一些主耍创作中体现岀来但与此同吋,我们仍耍注意到当代知识分子传统的 复杂性,即当代文学史发展中仍有一条“五四”新文学的传统若隐若显地存在着, 支配着知识分了对社会责任和文学理想的追求有研究者比较了中国文学与丽苏 联文学以后指出了这一重要的现象:“对于苏联文学来说,是叶赛宁、布宁、阿 赫玛托娃、茨维塔耶娃、帕斯捷尔纳克等所代表的传统,一个关心人性、人的精 神境遇的传统而对于中国文学來说,则是复活'五四'作家的'启蒙'责任和'文人’意识,以及重建那种重视文学自身价值的立场 13这一传统有力地 支持了作家们用各种艺术手法來表达对社会的批判性看法,以及对文学真实性的 追求,特别值得提出的是,当代文学史上有许多真止有艺术价值的作品,竞是产 生在作家被不公正地剥夺了写作权力以后,仍然抱着对文学的炽爱,在秘密状态 下创作出来的。

      还有一种值得一提的创作现象是,这时期有许多作家,特别是从 解放区文学的传统下成长起來的作家,他们对中国农村的社会生活状况以及农民 的文化心理有着深刻的理解,对中国民间文化形态的表现相当娴熟,他们在创作 时,或自觉、或不自觉地运用了 “民间隐形结构”的艺术手法,使作品在为主流 意识形态服务的同时,曲折地传达出真实的社会信息,体现了富于生命力的艺术 特色可以说,当代文学史上的这两个传统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下都起过积极的作 用还应该指出,以战争为主要特征的文化规范及其文化心理与和平时期经济建 设的不相适应性,在五六I •年代不是没有引起有关国家决策者的注意1956年 举行的中共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公开宣布大规模的急风暴西式的阶级斗争基木 结束,今后任务主要是发展社会生产力在此前后,毛泽东提出了 “百花齐放, 百家争鸣”的“双百方针”很明显,这一•方针是为适应和调整和平时期文化建 设而捉出的,与战争文化规范完全不同以后周恩来、陈毅等中共高级官员对知 识分子问题和文艺工作还发表过一系列的讲话,企图纠正当时越来越严重的文化 规范与经济建设的不相适应性,以及党和政府与知识分子的紧张关系但在当吋 缺乏党内民主的情况下,这些努力都没有产生太大的积极效果,最终导致了把军 事体制极端理想化的文化大革命的爆发。

      从1966年到1976年的文化大革命,使文学遭受空前的劫难,以往的文学史 都将“文革”单独列为一个阶段如杲以当时公开发表的文学创作为依据,这样 的分期是可以的但本教材在编写过程中引进了 “潜在创作”的概念作为参照, 也就是说,在“文革”前和“文革”当中,中国大陆的当代文学一直存在着潜在 的创作,包括历次政治运动中被剥夺了写作权力的知识分子,仍然在用笔农达内 心的理想之歌和感情世界,如五六十年代绿原、曾卓、牛汉、穆旦、唐混等的诗 歌、张中哓的随笔、丰了恺的散文、沈从文和傅雷等人的家书等等,尽管他们的 个人遭遇、思想倾向和创作风格并不一样,但仍然保持了一种连贯的知识分子精 神这些创作文本在当时的环境下是不可能发表的,但仍然保留了一个时代弥足 珍贵的文学芦咅,至于它们是在“文革”2前还是在“文革”期间创作,其实并 没有实质性的区别如果从这样的角度来考察文学史的话,那么,“文革”前和 “文革”中的文学仍然可以看作是一个较大的文学史阶段第二阶段:1978年-1989年当代文学史的第二阶段Z所以是从1978年算起而不是“文革”结束的1976 年,因为就文学的真正“复苏”来说,是以这一年8月开始的“伤痕文学”为 标志的。

      当时思想领域发起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讨论和稍后不久 在政治上确立了中共第I•一届三中全会制定的“全党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决定,标志着抗战以來影响了中国文化建构四十年的战争文化规范 被否定,中国真正进入了和平经济建设时代,思想解放路线与改革开放路线相辅 相成地推动和保证了小国向现代化口标发展的历史进程在文学史发展上比较有 意义的是1979年1 0月中国文学艺术工作者第四次代表大会(简称第四次文代 会)的召开,邓小平代表中共中央到会致祝辞,在阐述党对文艺工作的领导时明 确提出了 “不要横加干涉”的意见,并且承认文艺创作是一种复杂的精神劳动, 党“不是耍求文学艺术从属于临时的、具体的、-直接的政治任务,而是根据文学 艺术的特征和发展规律,帮助文艺工作者获得条件來不断繁荣文学艺术事业 14紧接着,198 0年中共中央止式提出了含义比较宽泛的“文艺为人民服务, 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总方针,来取代毛泽东在《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 强调的“文艺为工农兵服务”和“文艺为政治服务”的口号151984年胡启立 代表中共中央出席第四次作家代表大会时发表祝词,首次以科学的态度总结了丿力 史上党领导文艺工作存在的缺点,并作岀了 “创作自由”的许诺。

      16尽管这一 次作代会的路线后來并没冇真正地贯彻,但从这一系列的文艺政策的调整中可以 看到,一个比较健全的文学环境止在逐渐形成,一种以和平经济建设为特征的新 的文化规范也正在初需萌芽状态 当然,一种新的文化规范的形成不会一帆风顺,从战争文化规范遗留下来的心理痕迹也不会立刻消失,强调“阶级斗争” 的二元对立思维模式作为一种丿力史的思维惯性依然在当代社会生活中发挥着一 定的影响,譬如,对“文革”后文学发展的整体成就作出消极的估价,对知识分 子的总体评价依然保留“小资产阶级”的偏见,对西方文化思想依然采取怪惧和 拒绝的态度,依然希望起用已经被历史教训证明是错课的所谓“搞运动”的方法 来解决文艺思想的问题,等等这就决定了8 0年代的文学历史充满了过渡时 期的特点:新的以和平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文化规范诞生以前必然会经历的痛苦的 文化蜕变和自我斗争在文学创作和文学理论方面,儿乎从“伤痕文学”起,每 一次新的创作和理论的探索都会引起强烈的反响甚至争论,探索和创新总是不完 善的,每一次争论的意义也有大小Z分,好坏Z别,但总的说來,8 0年代的文 学充满了生机勃勃的创新精神和活跃气氛五四”新文学传统又渐渐地恢复了活力。

      正如前面所引用过的一•位研究者 对“五四”传统的概括,是“复活'五四'作家的'启蒙'责任和'文人'意识, 以及重建那种重视文学自身价值的立场”这一理论概描包含了对“五四”传 统的多重理解,比起抗战时期胡风对“五四”新文学传统的重建那种重视文学自 身价值的整合,似更接近客观的真实在我的理解中,这“启蒙责任”和“文人 意识”在“五四”精神里并不是有机合一的整体,而是体现了知识分子从古代士 大夫阶级向现代转型过程中的两种价值取向启蒙责任”反映了知识分了在脱 离了传统府堂的价值取向后,其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仍然沿着救国救民的思路在 发展,他们把目标转向民众,企图通过启蒙的道路来唤起民众和教育民众,用民 众的力量來推动社会的改革与进步鲁迅可以说是启蒙文化的最伟大的代表,鲁 迅的战斗精神一直鼓舞着中国知识分子积极向上地为捍卫这一光荣传统而斗争文革”结束后,历尽灌难的知识分子终于醒悟过來,开始认真反思几十年来国 家、民族和门己所走过的道路,在他们心灵深处蛰伏已久的“五四”知识分了现 实战斗精神又开始爆发出来,老作家巴金率先发表反思“文革”和总结自我教训 的《随想录》,鼓舞了一大批中青年作家和文艺理论家继往开来地发展和捍平这 一传统。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