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东晋选官制度九品中正制.docx
12页东晋选官制度九品中正制 篇一:九品中正制对现代用人制度的影响 九品中正制对现代用人制度的影响 张佳敏资源13213073225 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用人制度在长期的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成为宝贵的历史财富我国古代史书“二十四史”,对《晋书》中关于九品中正制这一选拔官吏的制度进行了反复研读,认为该制度虽早已淹没在历史的红尘中,但它荐人用人的制度设计对现代选人用人制度仍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一、九品中正制的建立、内涵及历史演变 九品中正制创始于曹魏,发展成熟于两晋,衰落于南北朝时期,是在继承东汉官吏选拔制度(以儒家的道德行为标准和宗族乡党的评定为主要依据的选拔官吏的制度)的基础上又加以改革的结果,是魏晋南北朝时期主要的官吏选拔制度,又名九品官人法与春秋战国荐举制(含自荐)、两汉察举制和曹操唯才是举制同属于荐举制官僚选拔制度,与封建科举制一样,是我国古代重要的官吏选拔制度 社会政治和教育的需要,是九品中正制创建的根本原因公元208年,曹操窃取汉相位后,为延揽有治国用兵之术的人才,三次发布求才令,明确指出,即使是“不仁不孝”之人,但只要是“高才异质”,有“治国用兵之术”,就予以起用,使之治国理政、带兵征战。
这无疑是对当时强调德治和仁孝的儒家思想的一次大冲击,也是对当时用人标准的一次碰撞,逐渐改变了东汉以来由世家大族主持乡闾评议和控制选举局面的形势,一定程度上挑了传统的选官取士思想,改变了官场政治生态环境然而,曹操的这种选拔人才的方式方法,在当时并没有用制度的形式确定下来,而且,这种选拔人才的方式方法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产生的,有很大的片面性,随着社会的发展,已不适应时代的发展需要,同时,该制度也没有设置执掌的机构,更没有程序化因此,曹丕篡汉前夕即延康元年(公 元220年),为规范选人用人制度,整肃纲纪,吏部尚书陈群提出了九品中正制典章制度专史的开创之作《通典》载:,曹丕袭魏王,三方鼎立,士流播迁,四方错乱,详核无所延康元年(公元220年),吏部尚书陈群以天朝选用不尽人才,乃立九品官人之法,州郡皆置中正,以定其选择州郡之贤有识鉴者,为之区别人物,第其高下九品中正制正式确立主要内容为:在朝官中推选有 声望的人担任各州、郡的“中正官”,负责察访本地士人,按其才德声望评定九个(即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品级,然后根据士人的品级,向吏部举荐,吏部依据中正的报告,按品级授官。
在九品中正制的发展演变过程中,两晋时期无疑是其最为重要的历史时期之 一至西晋时期,随着门阀士族的形成,门阀制度确立并渐趋完备,成为占据主导地位的选官制度但由于历史和阶级本质的局限性,大小中正官均被各个州郡 的“著姓士族”垄断,他们在评定品级时,偏袒士族人物,九品的划分已经背离了“不计门第”的原则,九品中正制成为保护士族世袭政治特权的官吏选拔制度 东晋时期,九品中正制基本上成了门阀政治的工具,其实施也进入了最黑暗的阶段在南朝170余年间,门阀士族有雄厚的经济基础并垄断文化,除此之外,当时的统治者还根据客观形势的变化,及时地对九品中正制进行调整,使之在新 的历史条件下不断发展与完善,从而更适应于门阀统治的现实需要,这样门阀士族在寒人势力崛起之后,依然高居于社会的最顶端而历久不衰;九品中正制依然是占据着主导地位的选官制度,并在维护士庶区别和强化门阀统治方面发挥着 重要作用 北朝时期,由于各政权具有少数民族统治的性质,九品中正制的作用不能与两晋、南朝相提并论北魏初期,未行九品中正制孝文帝改制,班定族姓,始立九品中正制但自河阴之变后,此制亦流于形式 隋朝时期,随着封建经济的发展,庶族地主阶级的经济力量不断加强,人数不断增多,形成了一股重要的社会力量。
他们要求在政治上得到相应的地位,但按门第高低选官的九品中正制,堵塞了他们进入仕途的道路加上这种做法容易造成世家大族长期操纵地方乃至中央政权,削弱王权,因而越来越威胁到封建王朝的统治利益隋文帝杨坚为了加强中央集权,扩大地主阶级的政权基础,正式废除了九品中正制隋炀帝设立进士科,开始实行科举取士的制度唐高祖武德年间,由于门阀势力的影响以及门荫制度的盛行,九品中正制曾一度恢复,但于唐太宗贞观初年再次被废自此之后,九品中正制便退出了历史舞台 二、九品中正制的历史作用 九品中正制建立的目的是按德才品行选人,但由于历史的局限性和制度设计本身就存在着“先天不足”,缺乏必要的约束机制,制度实行不久就出现了极其 严重的名不符实的现象中正官本应是有识人慧眼又具无私品德的人,选人的标准也应是尽可能公正,但实际上中正官都由州郡的世家名门来担任,代表各自集团的利益,不可能公平公正,因而所定为上品者,无非世族名门,演变成了由中正根据士人门第高低来决定人才的高下,导致了“台阁选举,徒塞耳目;九品访人,唯问中正”现象的出现,结果是“举秀才不知书,察孝廉父别居;寒素清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九品中制最后蜕变成为门阀士族垄断政治的工具,到西晋时最终形成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的局面。
到南朝时期,在中正的评议中,甚至父祖官爵的高低也很重要九品中正制的实行,巩固了大土地所有制基础上形成起来的士族制度,保证了士族对国家政权的垄断,巩固、发展了 门阀制度 九品中正制对私学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一方面,九品中正制在施行中,逐渐成为士族把持特权的工具,而一些失意的庶族寒俊或高门士子因厌倦、厌恶官场争斗,便辞官还家,潜心学术,授徒讲学还有一些士人,以操守为重,干脆不染流俗,隐居山林或民间,著书立说,教授门生这样就极大地促进了当时私学和家学的发展另一方面,九品中正制的“贵族化”,使世人普遍感到保持家门的兴衰或提升家族声望的重要性,因而也使“保家”的教育价值观得到了进一步的强化可见,九品中正制的实行,使中国自古以来就强烈的家族观念、保家观念变得更加现实而迫切,从而极大地促进了私学和家庭教育的发展九品中正制对世风影响很大九品中正制是国家选拔人才、选拔官吏的重要人事制度,在官僚社 ,它直接关系着一个人乃至一个家族的社会地位因而,九品中正制对当时社会风气的影响,无疑是直接而重大的随着九品中正制种种弊端的产生,特别是选举实践以“门第”为首要甚至是唯一标准的情况,不仅使得天下人异常崇尚门第,而且助长了门阀世族庸庸碌碌、游手好闲的生活作风。
《颜氏家 训· 勉学》记载:士大夫多“耻涉农商,羞务工伎,射则不能穿札,笔则才记姓名,饱食醉酒,忽忽无事,以此消日,以此终年;或因家世余绪,得一阶半级,便自为足,全忘修学”,也就是说,高门世族多依仗门第,不思进取,不经世务,矫情造作世风每况愈下 总之,作为魏晋南北朝时期一种重要的选拔官吏的制度,九品中正制在建立之初一个很短的特定历史时期起到了选拔优秀人才的作用但该制度创立不久 就产生了种种弊端,逐渐成为巩固门阀统治的政治支柱,导致社会上形成了一股崇尚门第、攀权附贵、弄虚作假的不良风气上层建筑的畸形建设严重地阻碍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最终导致社会矛盾激化,该制度也在激烈的社会大变革中被淘汰 三、九品中正制对现代选人制度的积极意义 九品中正制的孕育、形成和发展,是以其所处的历史环境为基础的,是国家政治、经济和文化综合发展的产物其尽管带有强烈的“人治”色彩,但从制度的内涵和制度设计的初衷来看,对我们进一步探索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现代选人制度仍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九品中正制评议人才、推荐官吏的标准是家世、道德、才能三者并重,把官吏的道德素质和能力要求放在十分突出的位置,体现了当权者以德才授官、选贤任能的理念,形成了一套按等第选用、不计门第的人才评价及官吏选拔制度。
可以这样说,我们党确立的以德为先、德才兼备的干部选拔理念、原则和基本框架与汲取该制度的精华是分不开的,是继承中的创新发展进一步研究魏晋时期的用人制度,取其精华,对我们今后不断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建立更加民主开放的干部评价和选拔任用机制仍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作为党的干部路线方针的执行者,组织部门要注重吸收借鉴九品中正制的人才发现、评议、举荐思想和方式方法,围绕忠于信仰、忠于国家、忠于人民、忠于职守等基本社会道德标准和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等基本职业道德标准,不断完善德才并重的干部选拔机制,为各类优秀人才 脱颖而出搭建平台、开辟通道,着力建设政治坚定、能力过硬、作风优良、奋发有为的执政骨干队伍,凝聚起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强大合力同时,九品中正制的蜕化导致的职位世袭和豪族垄断现象,也应该引起我们的高度警示,并通过创新和完善用人机制,有效消除目前已经凸显的“官二代”等非正常晋升现象 从文化史的角度看,无论察举征辟制,还是九品中正制,它们持续地以制度作为保障,极深地发挥着使儒学在长期积淀中逐渐形塑成为中国文化传统的作用;同时,也极深地受儒学作为中国文化传统这一历史现实的影响和制约,在时间的长河中蜿蜒曲行,嬗演流变。
我国人事制度经历了产生、发展和改革几个不 同阶段,可以说其奠基之久远、制度之健全、沿革之清晰,规范之详密,影响极深广均为世界所罕见学习、借鉴和总结这分珍贵的历史遗产,对于我们改革现今的 人事制度大有裨益,对于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人事管理制度,具有重要意义 篇二:浅谈魏晋选官制度及士人心态 浅谈魏晋士族制度与寒门心态 摘要:魏晋乱世中,统治者为了稳固自己的统治,大多寻求名门望族的支持,给予他们很多特权这些世家大族在社会上拥有绝对优势,他们掌握社会财富,垄断着政治上的显著地位在他们的压制下,一批批寒门弟子壮志难酬,空有一身才名 关键字:士族 九品中正制 才高寒士 魏晋三百多年,如果统称为乱世也许一点也不过分汉末的战乱,三国的纷争,西晋统一不久后的“八王之乱”,西晋的灭亡与东晋建立,接下来北方十六国的混战,南方与北方各个朝代的更迭,以及南北相互攻伐在乱世里,统治者用尽一切手段在巩固自己的统治 建立于乱世的各个朝代的统治者为了自己的统治更稳固点,大多极其倚重名门望族的势力,从而形成了魏晋政治最有特色的士族制度首先先谈谈士族的萌芽,自汉武帝以来崇尚儒术,官僚多以经术起家,专攻一经,门生、故吏遍天下,在察举、征辟中得到优先,至东汉时逐渐形成了累世公卿的状况,是一个在政治、经济和文化上占据了特殊地位的阶层。
曹魏建立,魏文帝曹丕为了获得这些世家大族的支持,设立了九品中正制,九品中正制作为魏晋主要的选官制度,它规定举荐有声望的官僚担任其本乡本土的推荐官,人才的等级由他们评定,称中正郡邑设小中正,州设大中正,将本地的人物评定为上上 上中 上下 中上 中中 中下 下上 下中 下下共九品,作为选拔官僚的依据当中正的都是都是大世家评定人物,官僚升降,单凭门第,不看才能,从而成为士族地主操纵政权的工具,造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现象九品中正制的确立标志着士族制度的正式形成并为之作了一个坚强后盾士族子弟经过中正品第入仕,形成世代相传的贵胄,而寒门庶族几乎失去了入仕的机会进入东晋,士族门阀的势力更加强盛,特别是一些高级士族控制了中央政权,形成了“王与马,共天下”的局面 东晋作为士族制度鼎盛期,原因是东晋王朝依靠南北士族的支持才得以存在东晋政权是司马氏皇权和以王、庾、桓、谢诸大姓为代表的北方士族以及处于非主流地位的江南吴姓士族的联合专政,这种政治格局一直延续到东晋末年,长达一个世纪之久那时士族门阀的势力足以与皇权并立,甚至超越皇权,皇帝都要依赖士族的支持,门阀政治达到鼎盛这一时期,士族在政治上高官厚禄,垄断政权,经济上封锢山泽,占有大片土地和劳动力,文化上崇尚清谈。
为维护这种制度,东晋南朝时,士族非常重视编撰家谱,讲究士族世系源流,作为自己享有特权的凭证,于是谱学勃兴,谱学专著成为吏部选官、维持士族特权地位的工具 这一时期土族政治上拥有特权,清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