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略论唐代吐蕃与羊同-咸阳藏学会议.doc

5页
  • 卖家[上传人]:飞***
  • 文档编号:29237239
  • 上传时间:2018-01-23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48KB
  • / 5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1略论唐代吐蕃与象雄(羊同)的关系※杨铭(西南民族大学博物馆,四川成都,610041)摘要:唐代吐蕃王朝是由其境内众多的部族或部落联盟组成的,这些部族来自青藏高原各个不同的地方,其先并不统属于兴起于雅隆河谷的勃悉野部族,而是在被后者征服以后才融入到其统治或被统治阶层中来的,象雄(汉译“羊同” )便是其中之一本文研究了唐初松赞干布对象雄的再次征服,象雄被纳入吐蕃政治、军事体制的情况,以及吐蕃大臣频繁征集象雄赋税等关键词:吐蕃 象雄 关系2象雄,藏文作(zhang zhung) ;汉文为“羊同” ,又作“杨同”或“杨童” ,中国唐代西部的少数民族之一,也是其建立的国家的名称藏文史籍对象雄的记载,可分为早期和晚期两部分,早期以敦煌藏文史料为代表,晚期则以《拉达克史》等较为翔实汉文文献最早记载羊同国史地者为《通典》卷一九O《边防》 、 《唐会要》卷九九《大羊同国》 , 《太平寰宇记》卷一八五亦有《大羊同国》的记载,但多抄《通典》 吐蕃征服前的象雄,据《敦煌本吐蕃历史文书》“小邦邦伯家臣及赞普世系”(rgyal phran dang rgyal rabs rim byung gi ming)记载:“象雄阿尔巴之王(dar pavi rjo bo)为李聂秀(lig snga shur),家臣为琼保·若桑杰(khyung po ra sangs rje)与东弄木玛孜(stong lom ma tse)”(1)。

      唐初的象雄还有大小之分,据吉隆县发现的《大唐天竺使出铭》“季夏五月届于小杨童之西(下残)”的记载,小羊同早期的地望约当今日喀则至江孜一带;而大羊同在小羊同西北,从地望上看就是西藏阿里地区(2)《通典·大羊同国》所载:“东接吐蕃,西接小羊同国,北直于阗,东西千里,胜兵八九万,辫发毡裘,畜牧为业,地多风雪,冰厚丈余,物产与吐蕃同……其王姓姜噶,有四大臣分掌国事,自古未通中国反映的也是唐朝初年象雄的地理位置及其社会经济状况吐蕃对象雄的经略,始于达布聂塞赞普之时,时间大概是公元 6 世纪藏文史书《智者喜宴》记载,其时“三分之二的小邦均纳入(吐蕃)统治之下本巴王、吐谷浑王、昌格王、森巴王及象雄王( zhang zhung rje)等均被征服但是到松赞干布之父囊日伦赞后期,由于吐蕃政权内部不稳定,被征服的象雄、达布等属部相继反叛,囊日伦赞被旧臣毒死松赞干布执政后,经过征讨,约于公元 644 年最后兼并了象雄(3)―――――――――――――――※ 本文为 2006 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资助项目《唐代吐蕃与西北民族关系史研究》(06BZS009)阶段性成果之一1)王尧、陈践译注《敦煌本吐蕃历史文书》,民族出版社,1992 年,第 141-142、173 页。

      2)霍巍:《大唐天竺使出铭及其相关问题的研究》,《东方学报》,京都第 66 册,1994 年 3 月,第 269但上述格局到了 8 世纪中叶以后起了变化,由于吐蕃的扩展,小羊同被迁到了大羊同之西,所以《唐会要·大羊同国》称:“大羊同国,东接吐蕃, 西接小羊同,北直于阗,东西千里,胜兵八九万 这里说的是属于已经变化了的情况3)巴卧·祖拉陈哇:《智者喜宴》(mkha pavi dgav ston),民族出版社 1986 年版,第 171 页;王尧、陈践译注:《敦煌本吐蕃历史文书》,民族出版社 1980 年版,第 101、139 页3敦煌本吐蕃历史文书《历代赞普传记》(btsan po rim byung gi lo rgyus)记载松赞干布征讨象雄的方略是:一方面“与象雄王子方面联姻结好,一方面又公开交兵征战,赞蒙赛玛噶往象雄王帐作李迷夏(lig myi rhya)之王妃 ” ;而象雄妃李特闷亦嫁给松赞干布为妻,吐蕃与象雄结成联盟,以和亲的手段达到互不侵犯之目的结合其它文献的记载来看,吐蕃与象雄联姻的时间应在贞观初年,即公元 7 世纪的 20 年代,表明当时的象雄已经为吐蕃所控制汉文文献记载唐初的羊同时说:贞观十二年(638 年) ,松赞干布因怀疑吐谷浑离间唐蕃之间联姻之事, “率羊同共击吐谷浑,吐谷浑不能亢,走青海之阴,尽取其资畜” (1) 。

      但此时的羊同并未完全臣服吐蕃,贞观十五年(641 年) ,羊同“闻中国威仪之盛,乃遣使朝贡,太宗嘉其远来,以礼答慰焉” (2) 《册府元龟·外臣部》甚至详细记载了羊同这次出使的具体时间和贡献了本国的特产说: “贞观十五年(641 年)……十一月甲午,大羊同国并遣使贡方物” 到贞观末年,羊同便完全被吐蕃吞并了 《唐会要·大羊同国》 曰:“至贞观末,为吐蕃所灭,分其部众,散至隙地 ”敦煌本吐蕃历史文书《大事纪年》 (don chen gnad bsdus kyi lo tshigs)说,644 年“墀松赞赞普之世,灭李聂秀(lig syna shur) ,将一切象雄部落均收于统治下,列为编氓” ;《历代赞普传记》也说:“发兵攻象雄之王,统其国政,象雄王李迷夏失国,象雄一切部众咸归于辖下,收为编民”(3)《历代赞普传记》记载此事件的具体过程是:松赞干布时虽与象雄王子方面联姻结好,但“此象雄王原与墟格妃暗中相好,与赞蒙不和……” 赞普曾派芒穷去象雄劝解,行到其国城琼垄堡时,赛玛噶(sad mar kar)已经出走芒穷追到 mar yul 时,赞蒙引声而歌,歌词中不止一次提到古格(gu ge)仆人,并以大颗古老绿松石三十粒作为暗号带给赞普,示意灭李迷夏,否则懦弱如妇人,佩此耳饰,以激怒之。

      赞普度知其意,下令君臣火速发兵灭李迷夏mar yul(一般认为指玛法木错湖) 、gu ge(古格) ,据后来的记载皆在阿里地区张琨认为此两地的名称原皆在西藏北及东北,而后期移到西南,乃 9 世纪中叶中部大乱之后偶然移民所致(4) 其后,吐蕃与象雄的关系在《大事纪年》与汉文史籍中有一系列的记载:653 年,吐蕃以布金赞·玛穷任象雄之“岸本” ,征收象雄部的赋税662 年, “大论东赞于吐货尔(dugul)地方征集象雄之供亿” 1)《新唐书·吐蕃传》2)《唐会要·大羊同国》3) 王尧、陈践译注:《敦煌本吐蕃历史文书》,民族出版社,1992 年,第 145、168 页4) 见其所著:” On Shang Shung ”,《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刊外编第一种》上册,玉文华译:《论象雄》,载《西藏研》1982 年第 1 期4咸亨元年(670 年) ,吐蕃灭吐谷浑后,汉文史料记载:“时吐蕃尽收羊同、党项及诸羌之地,东与凉、松、茂、嶲等州相接,南至婆罗门,西又攻陷龟兹、疏勒等四镇,北抵突厥” 藏文史籍《智者喜宴》的记载也说“东方之咱米(rza mi,即“党项” ) 、兴米(zhing mi) ,南方之珞(klo)与门(mon),西方之象雄与突厥(gru gu),北方之霍尔(hor)及回纥(yu gur)等均被收为属民” (1) 。

      675 年, “大论赞聂于欣木之孤兰(gu ran) ,征象雄之大料集” 677 年, “象雄叛” 关于这次象雄的叛乱,由于没有其它藏文和汉文史籍能提供详细的记载,所以关于此事件的起因与结果皆不得知调露元年(679 年):“二月,壬戌,吐蕃赞普卒,子器弩悉弄立,生八年矣时器弩悉弄与其舅麦菊且萨若旨羊同发兵 ”(2)进入公元 8 世纪,象雄的王室与部落基本上已经与吐蕃融合,所以不管是藏文或汉文史料的记载都开始稀少下来,见于《大事纪年》的仅有:719 年, “征集象雄和玛儿(mar)之青壮兵丁” 724 年, “于巴农之曲工(chos gong) ,由论·达古日则布集会征集象雄大料集” (3) 8 世纪初,惠超《往五天竺国传》记载其从西域返回时,得知“又迦叶弥罗国东北,隔山十五日程即是大勃律国、杨同国、婆播慈国,此三国并属吐蕃所管衣著言音人风并别,著皮裘叠毛衫靴挎等也地狭小,山川极险亦有寺有僧,敬信三宝若是以东吐蕃,总无寺舍,不识佛法,当土是胡,所以信也 ”其中的“杨同国”便是象雄慧超之在勃律,约当唐玄宗开元十五年(727 年),可知公元 8 世纪之初,象雄已经完全被吐蕃所征服(4) 其后将近百年的时间,在藏文和汉文史籍中,作为一个国家我们很少见到有关象雄的记载,当然作为出自象雄的个人譬如王妃与大臣不乏记载。

      戴密微曾经指出过:赤松德赞、赤德松赞、赤祖德赞和朗达玛都是没庐氏皇后们的丈夫或儿子,而且佛教就是由上述赞普中的前三位引入吐蕃的,一切迹象都证明没庐氏是支持佛教的(5) 戴密微的这个评述虽然中肯、但不全面,根据笔者的研究,作为没庐氏皇后们的丈夫或儿孙的,就是不算传说时期,显然也还有芒松芒赞、赤都松、赤德祖赞三位赞普(6) 下面,对吐蕃征服象雄后将其纳入吐蕃政治、军事体制的情况作一介绍吐蕃征服象雄后,将其地其民编入吐蕃五茹六十一千户制度中,据《智者喜宴》记载,(1)《旧唐书·吐蕃传》巴俄.祖拉陈瓦《智者喜宴》,民族出版社,1986 年版;黄灏《〈贤者喜宴〉摘译》(三),《西藏民族学院学报》1981 年第 2 期,第 17 页2)《通鉴》卷二 0 二3)王尧、陈践译注:《敦煌本吐蕃历史文书》,民族出版社,1992 年,第 151、152 页4)《中西交通史料汇编》第 4 册,第 130-131 页张星火良注此段文字说:“慧超之在勃律,约当唐玄宗开元十五年”5(5)戴密微著、耿昇译:《吐蕃僧诤记》,甘肃人民出版社 1984 年版,第 8-9 页6)拙文:《吐蕃没庐氏考》,待刊稿于吐蕃与突厥(dru gu) 之边界处的部落有“窝角(vo jo)、芒玛(mang ma)两部,聂玛(gnye ma)、杂摩(za mo) 两部,和一个小千户巴噶(ba ga),此为上象雄五千户” ;吐蕃与苏毗之边界处有“古格(gug ge)、角拉(jog la)两部,吉藏(spyi gzang)、雅藏(yar gzang)两部,和一个小千户刺迪(ji di),此为下象雄五千户,以上总为象雄十千户” (1)那么,我们来看所谓的“吐蕃与突厥(dru gu) 之边界处”与“吐蕃与苏毗之边界处”大致是在什么地方,只要弄清楚了这些地理概念,便能基本了解当时象雄部落所处的地理位置。

      唐代苏毗的地理位置,在今金沙江上游通天河以西,跨唐古拉山之地,西至今青海索曲北源上流,其北与吐谷浑相邻,河(黄河)北吐谷浑,河南即苏毗;而唐代突厥主要活动在今新疆、内蒙及其以北的地区,但由于青藏高原与蒙古高原之间尚隔着河西走廊,所以我们理解所谓的“吐蕃与突厥(dru gu) 之边界处” ,主要是指今新疆及其中亚地区这样,能够满足“与突厥(dru gu) 之边界处”和“与苏毗之边界处”这两个地理条件的,看来就是指今天拉萨以西的阿里地区了,这正好也就是象雄传统的势力范围而拉萨以西的阿里之间的这片区域,在唐代吐蕃时属于五如之中茹拉的范围,据《智者喜宴》记载,其地理范围是:“ 东至强木尼扎(vjam ni bkra )、南至泥婆罗之朗纳 (bal po glang sna )、西至拉金雅弥 ( la kem gyag mig)、北至切玛拉温(bye ma la sngon),以柴之土巴纳 (brad kye dur pa sna )为中心,以上为如拉 ( ru lag )”按黄灏先生的解释,其总的范围在后藏与阿里接壤的南部地区,如拉于晚近又称为 gyon ru(左如) ,这两个如都在 gzang 地(2) 。

      此外, 《智者喜宴》还说,五如之中的 “上藏、下藏 (gtsan stod gtsan smad ) 为没卢氏 (vbro)、琼波氏 (khyung po ) 之地” (3) 因此,可以说唐代吐蕃时期,除了“与突厥(dru gu) 之边界处”和“与苏毗之边界处”的 10 个象雄部落之外,五如之一的“如拉”中的一半的部落,加上五如之中的“上藏、下藏”也都曾经是象雄旧部或其影响所及的势力范。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