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军行唐王昌龄全文、注释、赏析.doc
6页参军行唐王昌龄全文、注释、赏析参军行唐王昌龄全文、注释、赏析1[唐]王昌龄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注释:【1】参军行:乐府旧题,属相和歌辞平调曲,多是反映军旅辛苦生活的2】前军:指唐军的先头部队3】洮河:河名,出甘肃临洮西北的西倾山,最后流入黄河4】吐谷浑:中国古代少数民族名称,晋时鲜卑慕容氏的后裔据《新唐书·西域传》记载:“吐谷浑居甘松山之阳,洮水之西,南抵白兰,地数千里唐高宗时吐谷浑曾经被唐朝与吐蕃的联军所击败作品赏析:读过《三国演义》的人,可能对第五回“关云长温酒斩华雄”有深入印象这对塑造关羽英雄形象是很精彩的一节但书中并没有正面描写单刀匹马的关羽与领兵五万的华雄如何正面交手,而是用了这样一段文字:〔关羽〕出帐提刀,飞身上马众诸侯听得关外鼓声大振,喊声大举,如天摧地塌,岳撼山崩,众皆失惊正欲探听,鸾铃响处,马到中军,云长提华雄之头,掷于地上,其酒尚温这段文学,笔墨非常简练,从当时的气氛和诸侯的反响中,写出了关羽的神威论其客观艺术效果,比写挥刀大战数十回合,更加引人入胜罗贯中的这段文字,当然有他匠心独运之处,但假如就避开正面铺叙,通过气氛渲染和侧面描写,去让人想象战争场面这一点来看,却不是他的首创,象王昌龄的这首《参军行》,应该说已早著先鞭,并且是以诗歌形式获得成功的。
大漠风尘日色昏”,由于我国西北部的阿尔泰山、天山、昆仑山均呈自西向东或向东南走向,在河西走廊和青海东部形成一个大喇叭口,风力极大,狂风起时,飞沙走石因此,“日色昏”接在“大漠风尘”后面,并不是指天色已晚,而是指风沙遮天蔽日但这不光表现气候的暴烈,它作为一种背景出现,还自然对军事形势起着衬托、暗示的作用在这种情势下,唐军采取什么行动呢?不是辕门紧闭,被动防守,而是主动出征为了减少风的强大阻力,加快行军速度,战士们半卷着红旗,向前挺进这两句于“大漠风尘”之中,渲染红旗指引的一支劲旅,好似不是自然界在逞威,而是这支军队卷尘挟风,如一柄利剑,直指敌营这就把读者的心弦扣得紧紧的,让人感到一场恶战已迫在眉睫这支横行大漠的健儿,将要演出怎样一种惊心动魄的场面呢?在这种悬想之下,再读后两句:“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这可以说是一落一起读者的悬想是紧跟着刚刚那支军队展开的,可是在沙场上大显身手的时机却并没有轮到他们就在中途,捷报传来,前锋部队已在夜战中大获全胜,连敌酋也被生擒情节开展得既快又不免有点出人意料,但却完全符合情理,因为前两句所写的那种大军出征时迅猛、凌厉的声势,已经充分暗示了唐军的士气和威力。
这支强大剽悍的增援部队,既衬托出前锋的成功并非偶尔,又能见出唐军兵力绰绰有余,胜券在握从描写看,诗人所选取的对象是未和敌军直接交手的后续部队,而对战果辉煌的“前军夜战”只从侧面带出这是打破常套的构思假如改成从正面对夜战进展铺叙,就不免会显得平板,并且在短小的绝句中无法完成如今避开对战争过程的正面描写,从侧面进展衬托,就把绝句的短处变成了长处它让读者从“大漠风尘日色昏”和“夜战洮河北”去想象前锋的仗打得多么艰辛,多么出色从“已报生擒吐谷浑”去体味这次出征多么富有戏剧性一场激战,不是写得声嘶力竭,而是出以轻快跳脱之笔,通过侧面的衬托、点染,让读者去体味、遐想这一切,在短短的四句诗里表现出来,在构思和驱遣语言上的难度,应该说是超过“温酒斩华雄”那样一类小说故事的参军行唐王昌龄全文、注释、赏析2[唐]王昌龄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注释:【1】青海:指青海湖,在今青海省唐朝大将哥舒翰筑城于此,置神威军戍守2】长云:层层浓云3】雪山:即祁连山,山巅终年积雪,故云4】孤城:即玉门关5】玉门关:汉置边关名,在今甘肃敦煌西一作“雁门关”6】破:一作“斩”7】楼兰:汉时西域国名,即鄯善国,在今自治区东南一带。
西汉时楼兰国王与匈奴勾通,屡次杀害汉朝通西域的使臣此处泛指唐西北地区常常侵扰边境的少数民族政权8】终不还:一作“竟不还”赏析:这是一首气魄宏伟的边塞诗青海湖上乌云密布,皑皑雪山顿时变暗,战士在塞外孤城上还想望着遥远的玉门关在黄沙漫漫的战场上,他们虽然身经百战,铠甲磨穿,但不打败敌人是决不回乡的第四首诗前两句提到三个地名雪山即河西走廊南面横亘廷伸的祁连山脉青海与玉门关东西相距数千里,却同在一幅画面上出现,于是对这两句就有种种不同的讲解有的说,上句是向前极目,下句是回望故土这很奇怪青海、雪山在前,玉门关在后,那么抒情主人公回望的故土该是玉门关西的西域,那不是汉兵,倒成胡兵了另一说,次句即“孤城玉门关遥望”之倒文,而遥望的对象那么是“青海长云暗雪山”,这里存在两种误解:一是把“遥望”解为“遥看”,二是把对西北边陲地区的概括描写误解为抒情主人公望中所见,而前一种误解即因后一种误解而生一、二两句是对整个西北边境广漠地域的典型概括,不妨设想成次第展现的广阔地域的画面:青海湖上空,长云弥温;湖的北面,横亘着绵廷千里的隐隐的雪山;越过雪山,是矗立在河西走廊荒漠中的一座孤城;再往西,就是和孤城遥遥相对的军事要塞——玉门关。
这幅集中了东西数千里广阔地域的长卷,就是当时西北边戍边将士生活、战斗的典型环境它是对整个西北边陲的一个鸟瞰,一个概括之所以特别提及青海与玉关,这跟当时民族之间战争的态势有关唐代西、北方的强敌,一是吐蕃,一是突厥河西节度使的任务是隔断吐蕃与突厥的交通,一镇兼顾西方、北方两个强敌,主要是防御吐蕃,守护河西走廊青海”地区,正是吐蕃与唐军屡次作战的场所;而“玉门关”外,那么是突厥的权力范围所以这两句不仅描绘了整个西北边陲的景象,而且点出了“孤城”西拒吐蕃,北防突厥的'极其重要的地理形势这两个方向的强敌,正是戍守“孤城”的将士心之所系,宜乎在画面上出现青海与玉关与其说,这是将士望中所见,不如说这是将士脑海中浮现出来的画面这两句在写景的同时浸透丰富复杂的感情:戍边将士对边防形势的关注,对自己所担负的任务的自豪感、责任感,以及戍边生活的孤寂、艰辛之感,都交融在悲壮、开阔而又迷蒙暗淡的风光里第 6 页 共 6 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