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年级 《画》教学设计.doc
7页一年级 《画》教学设计临翔区蚂蚁堆乡忙糯完小 杨赛林 【教学目标】 1.学习4个生字,认识2个偏旁,分别是走之旁、斜刀头2.会认10个字3.知道这首诗讲的是一幅山水画,理解每句诗的意思4.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教学重点】1.学会4个生字,认识2个偏旁2.能理解每句诗的意思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教学难点】 理解诗句的意思【说话训练点】 通过观察插图能够说一两句完整的话将自己看到的完整的表达出来教学时数】两课时 【教学方法】 朗读法、讨论法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一、观察图画,引入诗句 1.教师呈现一幅彩色的大幅的课文插图画上有山、水、花、鸟,并题写课文:“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 2.教师引学:小朋友,你们看到了些什么?(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评价并板书“山、水、花、鸟”) 3.教师引问:会认这四个字吗?引导学生个别读、自由读、齐读,抽读等多种读书方式进行朗读 4.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小组合作交流(图上还有——),小组内互相说一说自己还发现了什么。
引导学生发现画上有题字或诗句 5.教师导言:仔细看,画上题了哪些字? 【预设:如生发现题字是课文的四句诗,就直接板书课文的四句诗如不能发现,则直接引导学生与书上的《画》作比较 6.学生读诗 7.教师引学:这四句诗中,你们认识哪些字呢?读一读哪些字不认识?请用铅笔标出来 【设计意图:由看画引入读诗,激发兴趣,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引导学生发现图中有诗,诗中有画在读诗看画中认识事物和生字,把读诗、学字引入活动情境中,引发学生探究学习的兴致 二、初读古诗,正确识字 1.学生朗读诗句,对于在自学过程中用铅笔标出不认识的字,借助课文的拼音多读几遍 2.学生充分朗读,同桌互读互考同桌之间充分发挥合作和帮扶的精神,把会读的大声读一遍如果发现同桌读错了,一定要教给同桌多读几遍 3.全班齐读,齐读之后轮读考查学生是否都会读了 4.教师用大屏幕呈现“近、色”等生字注意倾听下列生字的发音:“色”是平舌音,“声”是翘舌音;“近、远、还”是前鼻音,“声、听”是后鼻音有错及时纠正 5.学生读生字,教师检测 (1)学生自由读 (2)重点抽读,用生字卡片抽读,主要抽读“声、色、近”3个易错的重点字。
(3)抽读重点字 (4)全班齐读 6.导学:生字我们都认识了,再读古诗,你能把它读好吗?请大家再一次自由地大声朗读古诗,争取把字音读得更准确,句子读得更通顺 7.学生自由练习读古诗,教师巡视指导读诗节奏,纠正字音 8.师导学:下面我们开展一个朗读比赛,比一比读古诗的时候,谁声音最洪亮,句子读得最正确、最流畅 9.学生先在小组内赛读,选出优胜者一名,然后派优胜者进行组与组之间的赛读,其他同学认真倾听,评选出你认为读得最好的选手 【设计意图:本环节遵循了汉字认知规律——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文结合古诗这个语境,不仅能帮助学生进一步了解汉字的意思,而且还能在语境中加深对汉字音、形的印象,感受汉字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先看图读诗句,再识字通过初读古诗,读通句子,认读和积累本诗中的词语,学生们扫除了生字障碍读通、读顺了课文,对课文的内容、思想也有了整体的感知通过多种方式的诵读,引导学生在交流与合作中感悟和体验语言的优美 三、熟读成诵,感知大意 1.教师导言:同学们朗读得很棒啊!我想很多同学都已经熟读成诵了吧,我们来比一比谁背得最快 2.学生自由背诵 3.教师抽测学生背诵古诗情况,表扬背诵好的同学,鼓励背诵稍慢的同学。
4.教师引言:大家背得不错!你们在朗读背诵的时候有什么疑问吗?【预设:这首诗写的景色跟我们平时看到的景色正好相反 】 5.教师引问:我们平时看到的景象是怎样的?哪位同学见过“山”?说说“山”是什么样的教师归纳,板书呈现:“远看山无色,近听水有声春去花不在,人来鸟儿惊) 6.学生正确朗读两首诗,比较两首诗有什么不同 远看山无色, 远看山有色, 近听水有声 近听水无声 春去花不在, 春去花还在, 人来鸟儿惊 人来鸟不惊 7.教师总结:我们游览时,看到的自然景色大多数是“远看山无色,近听水有声春去花不在,人来鸟儿惊”而课文所说的景色却刚好相反大家想一想,在哪种情况下才会“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呢?引出课文题目 8.学生演一演,说一说,读一读 (1)来——去 什么是“来”,什么是“去”?找学生现场演一演,体会“来、去”的意思,同时知道这组词语表达了相反的意思 (2)远——近 哪种情况算“远”,哪种情况算“近”?通过课件演示,体会“远、近”的意思,同时知道这组词语表达了相反的意思。
(3)你还知道哪些意思相反的词语?先找一找,然后再说一说或演一演 生汇报:有—无 高—矮 多—少 早—晚 (4)同桌相互读一读反义词 (5)教师引领学生游戏:我们一起来做个“找朋友”的游戏吧,我说一个词,你们来说它的反义词,看看谁先找到朋友 【设计意图:在对比中领会诗句的意思,从而体会诗句描写的奇怪现象,原来诗句说的是“画”组织表演等活动,理解反义词的意思并巩固识字 四、认一认,写一写(1)出示“来”和“去”两个生字,他俩是意思相反的词我们用什么办法来记住他俩呢?【预设:用“加一加”的方法识记:“土+厶=去”;“米+一=来” 】(2)观察这两个字的笔顺、笔画特点集体空书3)教师范写,学生描红、书写去”的竖在竖中线上,第一横短,第二横长来”的竖要在竖中线上,撇、捺要舒展设计意图:对于一年级的孩子,指导书写时必须细致不仅应该从整体上观察生字,还要从笔画的占格位置、正确笔顺,生字的大小,甚至笔画从哪里起笔,怎样收笔都要提醒教师范写指导要贯穿整个的学生书写过程 第二课时 一、检查复习 1.多媒体课件出示课文插图,趣味提示,指名背诵古诗学生背诵一句,课件出示一句:“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
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 2.多种形式朗读 (1)师生搭档每人背一句 (2)学生分小组在组内互相背诵 (3)男女生互相比赛背诵 (4)教师点名挑战背诵 (5)学生互相点名挑战背诵 【设计意图:本环节的设计体现了一年级趣味阅读的思想在各种形式的诵读中,激发学生背诵的欲望,使学生感受到学习语文的乐趣同时又在诵读中巩固识字教学 二、自学生字 1.指导学生读课文,画出生字,多读几遍,记住字形 2.小组内利用生字卡片识记生字,教师巡视指导 3.教师引导学生学习新的偏旁“辶、”4.教师导学:拿出生字卡片,找同学说说自己是怎么识记的,说说自己的识记方法 (1)色,上面是“”,下面是“巴”可以用想象法识字:尾“巴”顶戴个小帽子组词:彩色、红色、白色、有色、无色 (2)听,左右结构,可以用“加一加”的方法识记,左边是“口”,右边是“斤”,合起来就是“听”组词:听见、听到、听声、听说 (3)无:可以用区别形近字的方法识记,“无”和“天”都是四笔,“无”第四笔是“竖弯钩”,“天”第四笔是“捺”也可以利用换一笔变新字的方法识记,“天”换一笔变成“无”。
(4)远、还、近:都有“辶”用偏旁归类法来识记近”——“斤”加走之旁;“远”——“元”加走之旁;“还”——“不”加走之旁 (5)不:猜谜语识字谜语:“木不出头”组词:不好、不用 (6)声:上下结构的字组词:声音、大声、声乐、声母 5.同桌之间互相考查识字 6.游戏:识字大转盘拿出生字转盘,转盘上面标有本课生字)让学生上来转转盘,转到哪个字,就用那个字组词并说一句话巩固识字 【设计意图:识字教学要注意儿童特点,将学生熟识的语言因素作为主要材料,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引导他们利用各种机会主动识字,力求识用结合本环节通过多种形式的识字教学,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同桌互考、识字大转盘游戏等活动方式,引领学生掌握多种识记汉字的方法,激发学生学习汉字的兴趣 三、指导书写 1.呈现“水” “不”两个个要求会写的字,让学生观察这两个字的笔顺、笔画特点 2.教师逐字范写,学生书写 3.教师整体范写,仔细观察生字的笔画在田字格中的位置水”的竖钩写在竖中线上,横撇从横中线起笔注意“不”的竖要在竖中线上,最后一笔点从竖中线和横中线交叉处起笔 4.学生独立书写,同桌互评,互相借鉴,教师巡视指导。
5.学生在书上描红,对比自己书写与书中不同之处 6.学生再写,班级展示 【设计意图:对于一年级的孩子,指导书写时必须细致不仅应该从整体上观察生字,还要从笔画的占格位置、正确笔顺,生字的大小,甚至笔画从哪里起笔,怎样收笔都要提醒教师范写指导要贯穿整个的学生书写过程 四、积累诵读 1.教师导言:(充满激情)这首诗可真有趣呀!短短几十个字就描绘了这么美的一幅景象你们还知道哪些有趣的诗吗?(学生拓展背诗,产生喜爱朗读古诗的情感)2.回家请爸爸妈妈猜今天学的谜语诗,如果猜对了,就画一幅美丽的山水画送给他们作为奖励 3.搜集更多古诗,参加下周班级开展的“古诗诵读会” 【设计意图:《语文课程标准》指出:“积累自己喜欢的成语和格言警句背诵优秀诗文50篇(段)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5万字通过开展“古诗诵读会”的形式,引导学生积累古诗,激发学生兴趣,丰富积累考虑到孩子的年龄特点,通过回家为爸爸妈妈猜谜语的活动再现情境,加深印象的同时感受到成就感 【板书设计】 画 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教学反思】 在导入部分,我由看画引入读诗,激发兴趣,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引导学生发现图中有诗,诗中有画在读诗看画中认识事物和生字,把读诗、学字引入活动情境中,引发学生探究学习的兴致识字部分,我遵循了汉字认知规律——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文结合古诗这个语境,不仅能帮助学生进一步了解汉字的意思,而且还能在语境中加深对汉字音、形的印象,感受汉字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先看图读诗句,再识字通过初读古诗,读通句子,认读和积累本诗中的词语,学生们扫除了生字障碍读通、读顺了课文,对课文的内容、思想也有了整体的感知通过多种方式的诵读,引导学生在交流与合作中感悟和体验语言的优美在学生合作交流的学习过程中,我应该多发挥老师的协调作用从学生学习习惯不好、缺乏自主、合作能力的特点出发,充分发挥教师在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的组织、协调作用,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有效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