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大学语文外国文学)33二战后苏联外国文学.ppt

48页
  • 卖家[上传人]:繁星
  • 文档编号:88155939
  • 上传时间:2019-04-20
  • 文档格式:PPT
  • 文档大小:866.50KB
  • / 48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2019/4/20,1,第七节 二战后苏联文学,帕斯捷尔纳克(1890-1960) 《日瓦戈医生》(1957) 索尔仁尼琴(1918-) 《古拉格群岛》(1973) 艾特马托夫(1928-) 《查密莉雅》(1958) 《白轮船》(1970) 《一日长于百年》(1980) 《断头台》(1986),2019/4/20,2,概述,40初-60初,两次重大历史事件 一是1941-1945年抗德侵略卫国战争, 二是50初反个人崇拜浪潮 文学两阶段,一是卫国战争至战后初年,二是50初至60初解冻文学”盛行 “解冻文学”流行十年,60年代导致文坛对立两派写真实”和塑造主人公相反观点 《新世界》主编特瓦尔多夫斯基一派主张揭露阴暗面和小人物,表现普通人日常生活和复杂内心世界 《十月》主编柯切托夫一派主张表现光明面和英雄人物两派争论旷日持久非常激烈2019/4/20,3,,60末强调“反对两个极端”: 一反对“抹黑”现实,一切问题归于个人崇拜, 二反对“粉饰”过去,“无视个人崇拜的后果” 70初,提出“高度的思想和美学水平”,强调“写正面人物”和克服“非英雄化”倾向;在理论上社会主义现实主义进一步解释打开文学创作新局面,创作日趋繁荣。

      80中期起,“公开性”和“民主化”,文坛纷争迭起,思潮活跃,社会动荡. 1991年12月苏联解体社会无序,作家无心创作,新作极少,文学界另一种局面2019/4/20,4,战时和战后,1941年6月22日德军入侵苏联长达四年卫国战争文学界同全国一道抗战,一千多名作家奔赴前线不少人血洒疆场,为国捐躯,如小说作家克雷莫夫、鞑靼诗人穆萨·查里尔、儿童文学作家盖达尔等 文学首位战争题材召唤保卫祖国,讴歌正义战争影响最大西蒙诺夫(1915-1979)《日日夜夜》和法捷耶夫《青年近卫军》(1945 ) 战后战争长篇:波列伏依《真正的人》(1946)、布宾诺夫《白桦》(第一部,1947;第二部,1952)列昂诺夫《俄罗斯森林》(1953)等2019/4/20,5,50年代初至60年代初,批判个人崇拜要求政治民主、解除思想禁锢,对人尊重创作开始摆脱束缚,破除“无冲突论”,强调“写真实”开始“解冻文学” 标志是爱伦堡(1891-1967)小说《解冻》(第一部1954,第二部1956)提出尖锐社会问题,如社会主义社会应更关心人尤其知识分子;要发扬民主,克服官僚主义;尊重艺术创作自由,允许文艺反映现实,暴露阴暗面等等。

      由肖洛霍夫短篇《一个人的遭遇》开始战争小说“第二次浪潮”从新的角度提出“人在战争中的命运”,着重表现战争给普通人造成的心灵创伤,不仅按以往传统写法(第一次浪潮)写人勇于牺牲赢得战争,而更多写人在战争中忍受的苦难或不幸2019/4/20,6,60-90年代,“解冻文学”十年,争议作品导致否定终止 帕《日》1957年意大利出版,1958年诺贝尔文学奖十月革命前后主人公对现实不满,厌恶白军残暴不赞成革命暴力西方报刊利用,攻击社“不人道”,证明知反对革命开除出苏联作协,公开检讨并宣布拒领奖 描写劳改营、否定斯大林,索尔仁尼琴(1918-)中篇《伊凡·杰尼索维奇的一天》(1962)和特瓦尔多夫斯基长诗《焦尔金游地府》(1963)等前者写劳改营阴森可怖,后者把社会比“阴曹地府”,影射斯大林“阎王暴君” 相反,有的作家为社会主义声辩,如柯切托夫长篇《叶尔绍夫兄弟》(1958)和《州委书记》(1961),歌颂普通工人以及基层干部 2019/4/20,7,,60年代中期以后,文艺界方针“反对两个极端”,既反对抹黑,也反对粉饰;要求写正面人物,塑造“当代英雄”形象首先战争题材 瓦西里耶夫(1924-)三中篇《这里的黎明静悄悄……》(1969)《未列入名册》(1974)和《后来发生了战争》(1984)。

      贝科夫70年代六中篇《索特尼科夫》(1970)《方尖碑》(1973)《活到黎明》(1973)《狼群》(1975)《他的营》(1976)《一去不返》(1978),正面人物具军人英勇顽强、不怕牺牲、千方百计克敌制胜的英雄气概,又有高尚情操和道德责任感,又富“人性”“人情味”,不同于以往“英雄”,也非50年代“非英雄” 战争题材新发展 将“战壕真实”与“司令部真实”结合是邦达列夫《热的雪》(1969)2019/4/20,8,,70年代全景文学范围广、线索多、具有全景图和内容深刻” 西蒙诺夫《生者与死者》(1954-1971)三部曲,规模宏大的全景文学代表作 战争:恰科夫斯基(1911-)写列宁格勒抗包围900天《围困》(五卷,1968-1975)、斯塔德纽克(1920-)《战争》(1970-1980) 历史现实:普罗斯库林(1928-)两部曲《命运》(1972)《你的名字》(1977),阿勃拉莫夫(1920-1983)《普里雅斯林一家》四部曲(1958-1978),阿纳尼耶夫《没有战争的年代》(三卷,1975-1980),邦达列夫《岸》(1975),伊万诺夫《永恒的召唤》(1970)等 另道德探索,迫切社会问题。

      特里丰诺夫《滨河街公寓》特权腐蚀灵魂,利帕托夫《伊戈尔·萨沃维奇》(1977)特权腐蚀肢体尼林《初嫁》(1972)环境不好影响普通家庭2019/4/20,9,,80年代以来,特别是1985年后,由于“公开性”和“民主化”,舆论空前活跃文坛纷争迭起,派别林立又因社会动荡,作家无心笔耕,新作寥寥发掘遭贬作品重新评价成热点一是少数坚持创作的作家一反正面描写、歌颂肯定的正统写法,暴露阴暗描写消极,揭露讽刺社会弊病艾特马托夫《断头台》(1986)第一次暴露吸毒贩毒和黑帮团伙 二是开禁作品涌现,实际上也是“历史上”的暴露文学,如普拉东诺夫《地槽》、布尔加科夫《狗心》、雷巴科夫《阿尔巴特街的儿女们》文坛出现“挖掘热”,被“尘封”的稿子都受欢迎扩大到“侨民文学”热,把流亡国外的作家作品找回来发表2019/4/20,10,帕斯捷尔纳克(1890-1960) 《日瓦戈医生》,我完了,像一只被围猎的野兽 别处自有人在,有自由,有阳光, 而我身后只是一片追捕的喧嚷, 回顾逃出已然无望 可我干了什么肮脏的勾当? 是恶棍还是杀人犯? 我逼得整个世界正在—— 痛惜我大地的壮美而泪下泫然 (帕斯捷尔纳克:《诺贝尔奖金》),2019/4/20,11,,1958年10月23日,瑞典皇家学院以“在现代抒情诗和伟大的俄国小说的传统领域取得的巨大成就”而授予诺贝尔文学奖。

      他很激动,马上发去感谢电:“无比激动、光荣、惶恐、羞愧”;可厄运正向他走来苏联当局立即要求他拒绝领奖,否则以叛国罪对他发难,而诺贝尔奖金就是叛卖的酬金他断然拒绝,报复接踵而来《文学报》发表《国际反动势力的一次挑衅性偷袭》,认定西方的关注是因为它的“反人民性和对国家的仇视”,作者把手稿交给西方出版是“玷污了苏联作家和公民起码的荣誉和良心”;“反动的资产阶级用诺贝尔奖金奖赏的不是诗人帕斯捷尔纳克,也不是作家帕斯捷尔纳克,而是社会主义革命的诬蔑者和苏联人民的诽谤者的帕斯捷尔纳克”2019/4/20,12,,苏联作家协会宣布开除会籍,高尔基学院学生成群结队到他家门口投掷石块,人身安全受到威胁共青团第一书记在大会上说,既然如此不满,他尽可以离开苏联到“资本主义乐园”去;塔斯社授权声明,如果去瑞典领奖不回来,政府决不追究——变相驱逐在这种情况下,他被迫放弃奖金,并表示不会离开祖国在这种心境写下哀伤的《诺贝尔奖金》,但最后说: “即使如此,即使行将就木, 我相信终会有一天, 善意将战胜 卑鄙和仇恨的凶悍 只是,他没有等到那一天事件之后,他在莫斯科郊外小村子孤独地活两年就去世了2019/4/20,13,生平与遭遇,生于莫斯科艺术精英之家,父是出色画家,为托尔斯泰《复活》插画;母是杰出钢琴家。

      少年时代弹钢琴学音乐,受艺术熏陶最初以诗人身份登上文坛,在第一次苏联作家代表会上,布哈林称他为“我们当代诗歌界的巨匠”1948年动笔写《日》,1955年底完成最初把手稿寄苏联《新世界》杂志,希望在国内发表,不料收到措辞强烈的谴责信:“你的小说的精神是仇视社会主义”,把他打得晕头转向1956年手稿交给意大利共产党记者,后者送到米兰出版,很快出英文、法文版本一部文学作品演变成一桩政治事件2019/4/20,14,《日瓦戈医生》(1957),写俄国知识分子十月革命前后命运 尤利·日瓦戈天资聪颖,气质不凡生于豪门,受良好教育,博学多才,有艺术修养、擅长写诗,又对自然科学感兴趣,具哲理思考能力选择外科医生为终身职业性格天真淳朴,正直善良,有仁爱之心积极追求自由 一战期间救死扶伤;革命爆发真诚欢迎,觉得该对旧时代“动手术”,渴望对新时代有用 但革命时期饥寒迫使全家艰苦跋涉到西伯利亚寻求温饱;内战兵荒马乱和老百姓生活动荡,越来越对革命怀疑甚至恐惧过激革命手段导致妻离子散、被游击队劫持 穷困潦倒重返莫斯科,在新社会无所适从,40岁不到猝死街头,走完坎坷一生2019/4/20,15,,主人公十月革命前后30年遭遇,蕴含作者对十月革命的反思。

      1905年开始的重大历史事件冲击生活方式和思想意识,对时代历史自我思索和重新定位 革命前向往期待,革命到来后真诚赞扬:“多么高超的手术!一下子就娴熟地割掉腐臭的旧的溃疡!”他愿牺牲财产、住房和自我的一切支持革命度过困难,愿作为普通公民努力行医 可随之而来的国内战争使大片村庄变成焦土,老百姓苦不堪言,人道主义者无法接受 他赞成革命,可“用暴力是什么也得不到的应该以善为善”白军与红军都杀红了眼,一切残忍疯狂,善良的他难以面对这样“普遍的暴行”,且无力保护家人,事业理想更无所寄托革命呈现的事实与他的追求相差太远,无论如何也难以与这个时代合拍2019/4/20,16,,确实,革命是伟大的,但一场全民族的革命也往往如同爆发的洪水,难免泥沙俱下,而且革命的手段之激进也常常使人恐怖法国大革命也是如此革命暴力在摧毁千百年来的罪恶时,总不免顺带地损害一些美好的东西,这对心地善良的人们来说是难以承受的作者和他的主人公都是心地善良的知识分子,具有宽恕和怜悯的情怀,对于革命的暴力已经非常反感,更不要说对于革命的失误了以暴易暴,永无休止的杀戮,是人道主义者的天敌2019/4/20,17,爱情的避风港,日瓦戈与拉拉的爱情在书中极为重要。

      爱情是显现主人公心灵世界的窗口,对人生的感悟和追求、对家庭和社会的责任,及性格中的理智与情感的分裂,都通过爱情折射出来 拉拉走过一段坎坷道路,后成流亡国外的远东共和国司法部长夫人她与日瓦戈在家庭出身、社会关系及生活道路上有很大差别,但个性和气质十分相似都具有坚强的一面,心地善良,富有自我牺牲精神拉拉处于逆境时的坚毅和诚实使日瓦戈感动第一次相见时,他爱上拉拉的美丽与坚韧,但竭力压抑自己的情感;再一次相遇时他再也遏制不住内心的感情2019/4/20,18,,日瓦戈对妻子和她一家的养育之恩怀着深深的敬爱,妻子高尚品质和宁静家庭氛围也使他难以离开她,所以与拉拉的结合总被负疚感缠绕着,觉得在妻子与家庭面前自己有罪 但与拉拉火一般的爱情使他不能自拔被迫参加游击队那段日子,逃避了理智与情感的冲突,可从游击队逃出来后更加依恋拉拉这段苦难时期的爱情,成了日瓦戈生命的重要部分,当事业与人生遭受极度挫折的时期,刻骨铭心的爱是理想的象征和精神的寄托,拉拉成为他在这个世界上的惟一安慰后来他们在荒僻的小村庄过了一段仙境般的爱情生活,这也是日瓦戈成年后最快乐的一段时光然而他们不可能逃出政治的罗网,与拉拉的永远分离,使日瓦戈失去了支撑生命的动力,他与这个世界已经完全没有了认同,生命也就离他而去了。

      2019/4/20,19,命运的反抗者,知识分子在政治漩涡中的命运往往是悲剧性的,日瓦戈医生也不例外但是,他的独特在于,面对强大的历史洪流,他没有为了自保而随波逐流,更没有出。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