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借云南之旅浅析云南民居的原生特色.doc
3页借云南之旅浅析云南民居的原生特色借云南之旅浅析云南民居的原生特色发布时间:2012年02月29日 12:14:27 来源: 点击数:67次在游云南各景点期间,经常听到导游形容云南建筑绮丽风貌,什么“三坊一照壁” 、 “四合五天井” 、 “一颗印”等等,这些词是建筑特征的浓缩,使我们非常顺畅的理解了云南民居,而且使我记忆犹新云南地处我国西南边疆,位于云岭之南而得名整体地势呈扇形由西北向东南倾斜,广泛发育溶洞、石林、伏流等喀斯特地貌由于地处低纬高原,受大气环流的影响,冬季受干燥的大陆季风控制,夏季盛行湿润的海洋季风,气候区域差异和垂直变化十分明显;年温差小、日温差大;降水充沛,干湿分明,分布不均因此,云南的民居多就地取材、因地制宜,高寒地区的人们大多居住在“垛木房”内,注重其牢固和舒适,形成了较为鲜明的原生特色一、云南民居的构成形式居民聚居于平坝的村落中,住房以土木结构的瓦房为主村落多建于平坝或依山傍水的山脚地带依据当地的地势、风向和气候特点形成了具有原生特色的主体,也就是云南大多数民居的基本要素,大多数云南民居的构成形式都是由下列主体组成:(1)“坊”指的是三间两层的一个建筑单元一坊一廊:是由一坊带两瓦房组成的小院。
2)三坊一照壁:三间两层组成一个建筑单元,即三间带厦的房屋和照壁围成一个院落(见图1)3)四合五天井:四间带厦房屋组成,四个院落,中间的院落最大,每两方相交成漏角天井,共四个(见图2)4)重院:常以(2)与(3)为单元,根据不同地势,或纵向或横向以二至三单元组成重院5)两坊一耳:又称两向两坊,即由两坊带厦的房屋组成,和相对的照壁与围墙组成院落6)一坊三墙:由一方带厦的房屋和三面围墙组成院落,房屋左右两边各有一个漏角以上主体是原生民居的浓缩,而精华之处则是造就了云南民居以下就通过范例来浅析具有朴素原生特色的云南民居二、云南民居解析1、昆明民居昆明地处高原,四季温和,日照强烈,风力较强,早晚温差大民居依据昆明的气候特点扬长避短,南北朝向由于四季温和,民居多采用庭院式设计,种植花卉,使室内外的空间交融,实现建筑与环境的共生 “一颗印”住宅(见图3)就是典型的民居形式,有正房、耳房(厢房)和入口合成正房如“印”的外观,建筑形态方正,犹如盖大红戳的方印,俗称“一颗印” 其最典型的布局特点为三间四耳倒八尺,即大门居中,门内设倒座或门廊,倒座深八尺;正房、耳房毗连,正房三开间,有左右各一间或两间,这样的构成形式不仅满足了采光要求、使用功能,还有着它奇妙的原生色彩:(1)坡屋顶,耳房与倒座为双坡顶。
长坡向内,短坡向外,提升外墙高度,利于防风、防火、防盗,具有朴素的防御思想2)正房挑出腰檐称“大厦” ,耳房腰檐和门廊挑出的檐称“小厦” 形成天井可挡住太阳大高度角的强光直射,十分适合低纬度高海拔的高原型气候特点3)穿斗式构架,外包土墙或土坯墙各个屋檐相互错开,互不交接,减少了漏雨的薄弱环节,实用美观整座“一颗印” ,独门独户,高墙小窗,空间紧凑,体量不大,小巧灵便,无固定朝向,观上墼墙高耸,宛如城堡,可随山坡走向形成无规则的散点布置2、大理民居大理属低纬度高原季风气候,是典型的立体气候,由于海拔不同,气温随海拔升高而降低,具有河谷热、坝区暖、山区凉、高山寒等特点,季节变化不明显,年温差小,年平均气温为15摄氏度,没有明显的严冬酷暑,寒暑适中,四季如春大理民居的门楼,有两种形式,一种是有厦门楼,民间称“三滴水”门楼,又分“出角”和“平头”两种;另一种是无厦门楼,门顶一面厦的出水,即普通的坡屋面,所以叫“三滴水门楼” 既简单地解决了雨季流水及门楼维护,又装饰了门面大理民居正房对面的院落围墙,都要做成照壁,除装饰庭院外,更重要的是用来遮阳挡风大理的照壁各家均不同,体现出与居住着相关的文化内涵,如按照姓氏,李姓提书“青莲遗风” ;何氏提书“水部家声”等等。
还有按位置提书,如背靠海者提“苍耳毓秀”等大理民居的墙,按方位分有房墙、风火墙、围墙等几种房墙,从石脚以上至檐口全部用苍山鹅卵石或苍山片麻岩条石支砌,称鹅卵石墙和条石墙,民间将“鹅卵石砌墙不会倒”誉为大理三宝之一风火墙,顶部用瓦覆盖,两面出水,墙用石灰涂抹,即位于房屋二层前分布在厦上的左右两座装饰墙,因形似马头,又称“马头墙” 围墙,由石脚、墙体两部分组成,顶部用瓦覆盖,两面出水墙体多用泥土夯筑或土坯(土墼)支砌,外用石灰衬护,并进行装饰既可防风,又可防盗,还美化了环境大理古城是王者的都城,喜洲则是白族民居聚合地例如严家大院(见图4):为大户人家四进院宅第,建于1907年,院后有花园、 “三坊一照壁” 、 “四合五天井” 、 “走马转阁楼” 、出厦、吊厦、三层楼、西式楼等,还建造了地下防空洞3、丽江古城民居丽江古城气温全年日温差大,年温差小,立体气候:“一天分四季,遇雨即成冬” 低纬度,高海拔,紫外线较强丽江古城民居巧妙地利用地形、风向和流水,处处体现朴素的生态思想丽江古城民居与大理民居有相似之处,有三坊 一照壁、四合五天井、前后院、一进两院等正房较高,方向朝南,面对照壁,主要供老人居住,左右厢房略低,供晚辈居住;天井供生活使用,多由石板铺成,以花草美化。
以天井为中心组织平面,舒展的房檐使得院落有挡风避雨之用,又可通风遮阳,正房有宽大的厦子,这与丽江的气候有很大的关系丽江冬无寒冷,夏无酷暑,纳西人就把一部分房间的功能如吃饭搬到了厦子里(挑檐下) 许多厢房和下房也有厦子,厦子宽度一般在1.5米左右丽江古城民居一般为木结构、土墙,檐顶和山墙顶部显示了地方特色木结构的檐部曲线、山墙的搏风板,富于阴影变化由于民居大多为木构架,防火成为关键,而悬鱼便成为避火的镇物,寄托希冀丽江古城民居追求与自然的相得益彰,屋瓦、檐的脊角飞檐体现着房屋的秀美身姿,既美观又利于排水(见图5) ;地面常用块石、 瓦渣、卵石等简易材料铺砌成,制作成如“四蝠闹 寿” 、 “鹭鸶采莲” 、 “八仙过海”等图案,配合天井呈向心性有的民居门前还搭接了一座小桥,在阳台、院落、屋顶等处布置主人喜欢的花卉,追求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李家大院距今已有三百多年历史,是丽江古城内四大家族遗存下来的保存最完整最古老的纳西古建筑,一进三院,房间有冬暖夏凉,无蚊虫的特点,每个院落都能观看整个古城院中花草众多,真正令人感到——彩云之南花期不断,四季不同花 三、结束语云南传统民居中存在着很多朴素的原生建筑设计思想。
开展地域性建筑的研究,深入了解生态建筑,挖掘传统生态民居建筑的特色,对当代建筑无疑是一个很好的启迪因此,对于原生的民居建筑,任何时候都不可以用过时来决定它的去留,而应该吸纳其精华,在宏观与微观两方面对其进行改造、创新,应用到当代的生态建筑设计中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