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普通干线公路和农村公路灾后恢复工程——农村公路一轴段(平滩镇) 设计说明.doc

15页
  • 卖家[上传人]:liy****000
  • 文档编号:570151577
  • 上传时间:2024-08-02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641.50KB
  • / 15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普通干线公路和农村公路灾后恢复工程——农村公路一轴段(平滩镇) 设计说明 S-SM1 项目概况铜梁区,隶属重庆市位于长江上游地区、 重庆市西部、重庆主城都市区,西南靠大足区,东北连合川区,南接永川区,西北邻潼南区,东南毗邻璧山区至2019年底,铜梁区下辖辖23个镇、5个街道,幅员面积1340.47平方公里根据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时,铜梁区常住人口685729人要致富,先修路”,建成后的道路特别是农村公路的管养、安全交通条件的改善对铜梁区社会经济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随着铜梁区内人民生活的提高,区内农村公路的交通量也日愈增大,不少路段出现路面沉陷、纵横缝、断板等病害2023年,在“7.27”暴雨洪灾的影响下,部分农村公路边坡出现遛坍;部分存在路面裂缝的公路受雨水长时间浸泡,导致路面裂缝进一步扩大,影响居民出行安全现急需对“7.27”暴雨洪灾后农村公路受损路基、路面进行修复。

      2 设计依据本次设计依据及遵循的规程规范主要有:(1) 我公司与业主签订的设计合同;(2) 设计标准及规范1) 《小交通量农村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 2111-2019)2) 《公路路基设计规范》(JTG D30-2015)3) 《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 50010-2015)4) 《公路交通安全设施设计规范》(JTG D81-2017)5) 《公路桥涵设计通用规范》(JTG D60-2017)6) 《公路水泥混凝土路面设计规范》(JTG D40-2011)7) 《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 B01-2014)8) 《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GB 50330-2013)9) 《公路水泥混凝土路面施工技术细则》(JTG/T F30-2014)10) 行业其他相关规范3 工程地质条件3.1 项目地理位置本次设计范围为铜梁区平滩镇的农村公路灾后恢复工程图3.1-1 项目地理位置图3.2 地形地貌铜梁地处渝西丘陵与渝东平行岭谷交界地带,地貌多姿,地势西南高、东北低,地形以丘陵为主,东南部有毓青山和巴岳山东西对峙,境内最高海拔885米(燃灯山),最低海拔185米(张渡口),森林覆盖率33%。

      区内主要有涪江、琼江(又名大安溪)、小安溪、平滩河、久远河和淮远河六条主要河流,简称“一江两溪三河”,以及大小支流245条,总属长江水系、嘉陵江流域3.3 气候条件铜梁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气候资源丰富,立体气候明显气候总体特征表现为春早夏热,秋雨冬暖,雨热同季,日照少、风速小、多云雾,主要灾害性天气有暴雨、雷雹、冰雹、霜冻、结冰等,气候风险总体偏低铜梁气候温和、四季分明、雨量充沛、空气湿润、温差大、舒适度高、空气清新、气候宜人,是生活休闲、旅游、疗养之胜地年平均气温为18.1℃,年平均最高气温为21.7℃,年平均最低气温为 15.4℃,年极端最高气温为 44.1℃(2006年9月1日),年极端最低气温为-2.5℃(1975年12月15日)年平均降水量为1070.6毫米,最大年降水量为1482.2毫米(1968年),最小年降水量为680.8毫米(2006年),最大日降水量233.4毫米(2009年8月3日)年平均日照时数为1090.0小时年平均相对湿度为81.9%年平均风速为0.9米/秒,静风频率高达43.0%3.4 基本地质条件3.4.1 地质构造铜梁区地质构造处于上扬子地台、四川中台坳,川中台拱的龙女寺半环状构造单元。

      地质构造既控制地形地貌,又可控制岩层的岩体结构及其组合特征,对地质灾害的发育起综合控制影响作用境内有6个背斜和4个向斜相间分布,构造轴线呈北东一南西向,褶皱平缓,两翼较对称,倾角一般2°30°,华蓥山深大断裂北东南西向从区境的中部穿过因此,受区域地质构造影响,岩体节理裂隙较发育,延展性较差,间距较小;地表浅部岩体风化裂隙发育,方向分散,密度较大,裂面多充填泥质;由于层面与节理、裂隙相互组合切割,因而岩体完整性显著降低,在降雨等不利因素作用下,易形成滑坡、危岩、不稳定斜坡等地质灾害3.4.2 地层岩性铜梁区出露的最老地层为三叠系,除雷口坡组地层部分地段缺失外,下起三叠系飞仙关组,上至侏罗系上统蓬莱组均有分布,以侏罗系砂、泥岩分布最为广泛,占全县总面积的87.1%,三叠系灰岩占12%,其余为零星分布的第四系本项目涉及地层为砂、泥岩层,主要为砂岩与泥岩互层的岩性分布,在干湿交替作用下,泥岩风化迅速,且亲水性强,遇水易软化,常于上部砂岩与下部泥岩分界处形成软弱层,并进一步风化形成岩腔,上部砂岩卸荷产生拉裂缝,形成危岩,进一步发生崩塌因此,地层岩性是该地区地质灾害发育的重要条件3.4.3 水文地质特征(1)地表水铜梁水系由涪江、琼江、小安溪、平滩河、久远河、淮远河、巴川河、白羊河、侣俸河、穆家河10条主要河流及众多小支流溪沟组成。

      区内多年平均降水量13.85亿立方米,夏季洪旱交替,每年7—9月上旬有数次大到暴雨降雨过程, 部分河段出现超警洪水,导致局部地区洪涝灾害;旱季发生在初夏至初秋之间,会给农作物生长造成一定影响,但大旱之年很少出现涪江、琼江、小安溪、平滩河、久远河和淮远河六条主要河流,属长江水系嘉陵江流域2)地下水根据地下水的赋存条件、水理性质及水力特征,场区地下水可分为松散岩类孔隙水、基岩裂隙水1) 松散岩类孔隙水该类型地下水由大气降雨补给为主,储存在第四系松散土层中,含水能力受地形地貌以及覆盖层范围、厚度、物质成分以及透水性能制约,水量大小受季节、气候影响大场地内第四系土层主要由素填土、粉质粘土组成粉质粘土为相对隔水层,且分布厚度整体较小,素填土主要由粉质粘土和碎块石等组成,主要为泥岩、砂岩碎块石,填土结构松散,透水性好,不利于地下水存储2) 基岩裂隙水基岩裂隙水主要赋存于岩石风化裂隙、构造裂隙中以及层间裂隙中,主要受大气降水、上部松散土层孔隙水及场地附近地表水流补给场区内下伏基岩主要为泥岩、砂岩,泥岩属于粘土类岩石,含水能力和透水能力较差,为相对隔水层;砂岩中发育有构造裂及风化裂隙,且砂岩为相对含水层,该层透水性好,富水性较好。

      3.4.4 地震及地震效应根据《中国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区划图》GB18306—2015附图A及附图B,线路段所处地区地震基本烈度Ⅵ度,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为0.05g,反应谱特征周期为0.35s,属少震、弱震区,其抗震设计按《公路工程抗震规范》(JTG B02-2013)的有关规定执行3.4.5 不良地质在拟建项目场区范围内主要存在不稳定斜坡、危岩和崩塌等不良地质作用4 现状调查和交通量4.1 既有农村公路路面结构情况根据业主提供的“四好农村路”施工图,现状沥青路面结构层如下:AC-13沥青混凝土面层5cm水泥稳定碎石基层20cm土基根据业主提供的“四好农村路”施工图,现状水泥路面结构层如下:C30水泥混凝土面层20cm碎石调平层8cm土基4.2 交通量(1) 交通量调查使用者为沿线散居村民调查结果如下表所示:表4.2-1 各调查点年平均日交通量调查地点小客车中型车大型车汽车列车机动车合计自然数折算数124号灾毁点440004444125号灾毁点490004949126号灾毁点510005151127号灾毁点480004848128号灾毁点480004848129号灾毁点400004040130号灾毁点550005555131号灾毁点460004646132号灾毁点450004545133号灾毁点440004444134号灾毁点490004949135号灾毁点510005151136号灾毁点480004848137号灾毁点480004848138号灾毁点450004545从调查结果可知,本项目现状交通量均以小客车为主。

      2) 交通量分析根据现状调查,本项目交通荷载为轻交通,因此本项目水泥混凝土路面的弯拉强度标准值应≥4.0MPa4.3 设计内容及测设经过4.3.1 设计内容根据设计合同要求,结合业主意见,本次工程不改变既有道路的平面、纵坡、横断面宽度,平、纵、横指标维持旧路原技术标准不变,本次设计仅对农村公路安全隐患灾毁点进行整治4.3.2 测设经过2024年2月,我公司对所承担的路段进行测量和调查,收集了各条农村公路的有关基础资料,并与业主一起踏勘现场,根据现场情况确定了初步整治方案2024年3月,向业主汇报农村公路各隐患点的整治方案设计;形成初步方案意见,同时根据相关要求,完成设计文件的编制工作5 既有农村公路宽度及等级根据现状测量与调查,各灾毁点的公路宽度及等级见下表:表5-1 各灾毁点公路宽度及等级各灾毁点公路宽度(m)公路等级备注124号灾毁点4.5四级公路II类单车道125号灾毁点4.5四级公路II类单车道126号灾毁点4.5四级公路II类单车道127号灾毁点4.5四级公路II类单车道128号灾毁点4.5四级公路II类单车道129号灾毁点4.5四级公路II类单车道130号灾毁点4.5四级公路II类单车道131号灾毁点4.5四级公路II类单车道132号灾毁点4.5四级公路II类单车道133号灾毁点4.5四级公路II类单车道134号灾毁点4.5四级公路II类单车道135号灾毁点4.5四级公路II类单车道136号灾毁点4.5四级公路II类单车道137号灾毁点4.5四级公路II类单车道138号灾毁点6.5四级公路双车道6 灾毁点设计各灾毁点整治措施如下:表6-1 各灾毁点整治措施概况表镇村整治路段公路病害情况整治措施平滩镇玉龙村124号灾毁点路面开裂、沉降采用“路面修复”方式对灾毁点进行治理。

      平滩镇玉龙村125号灾毁点路面开裂、沉降采用“路面修复”方式对灾毁点进行治理平滩镇金竹村126号灾毁点路面开裂、沉降采用“路面修复”方式对灾毁点进行治理平滩镇插腊村127号灾毁点路面开裂、沉降采用“路面修复”方式对灾毁点进行治理平滩镇青杠村128号灾毁点路肩破损,路基垮塌采用“路肩修复”方式对灾毁点进行治理平滩镇青杠村129号灾毁点路基垮塌采用“新建挡墙”方式对灾毁点进行治理平滩镇金竹村130号灾毁点路基垮塌采用“新建挡墙”方式对灾毁点进行治理平滩镇惠风村131号灾毁点路肩破损,路基垮塌采用“路肩修复”方式对灾毁点进行治理平滩镇立灯村132号灾毁点路面开裂、沉降采用“路。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