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择偶与婚姻社会学.ppt
32页择偶与婚姻择偶与婚姻一、择偶理论一、择偶理论 二、择偶的标准二、择偶的标准 三、中国人的择偶状况三、中国人的择偶状况 四、婚姻及其意义四、婚姻及其意义 五、婚姻问题五、婚姻问题一、择偶理论一、择偶理论•1、基于个人主 义的解释 •2、择偶的社会 文化解释1 1、基于个人主义的解释、基于个人主义的解释•(1)本能的、遗传的和生物学的解释 •(2)精神分析理论 •(3)互补需要理论((1 1)本能的、遗传的和生物学的解释)本能的、遗传的和生物学的解释•这种最古老也 许是最激进的解 释指出,本能驱 使着男性去接近 女性本能是通 过遗传形成的, 由它处理人的行 为2 2)精神分析理论)精神分析理论•该理论认为人们倾向于与 他或她的异性父母类似的 人恋爱和结婚这种倾向 一般是无意识的,集中在 恋母(父)情结上3 3)互补需要理论)互补需要理论•该理论由罗伯特·F. 温奇创立和发展虽然 择偶同许多社会属性——如年龄、种族、宗 教、种族血统、住宅的邻近、社会经济地位 、教育或先前的婚姻地位等——相一致,但 当择偶表现出心理层次和个人动机时,它势 必是互补的而非同一的2 2、择偶的社会文化解释、择偶的社会文化解释•(1)角色理论 •(2)价值理论 •(3)交换理论 •(4)序列理论((1 1)角色理论)角色理论•这种理论认为所有适宜于结婚 的人,都具有被他们自己及未 来配偶所要求的期待。
可能结 婚的未婚夫妇是具有类似的角 色界定和期待的男女2 2)价值理论)价值理论•当人们具有或他们认为自己 具有类似的价值取向时,个 人间的吸引会发挥促进作用 具有类似价值的人的互动 是有益的,并导致了有效的 沟通和最小限度的紧张 ((3 3)交换理论)交换理论•交换理论认为人类总是想以 最小的代价获取最大的报酬 交易中的每一方都试图把“ 利润”增加到最大限度,把“ 成本”降低到最小限度求婚 行为是一种交易或利用行为 4 4)序列理论)序列理论•序列理论主要是将择偶看 作是一个过程,男女双方 经过一系列的相互了解和 互动,按照一种模式化的 规律性逐步走向婚姻,这 是一个纵向的过程二、择偶的标准二、择偶的标准•1、择偶标准的分类 •2、择偶的一般原则 •3、择偶的限制因素 •4、最佳原则和满意原则1 1、择偶标准的分类、择偶标准的分类•麦尔顿等人的研究将择偶标 准划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物 质性的,其中包括经济社会 地位等标准;另一类是精神 性的,其中包括感情和谐等 一类因素2 2、择偶的一般原则、择偶的一般原则•(1)条件互等原则 •(2)双向选择原则 •(3)男女标准有别原则 •(4)择偶梯度原则3 3、择偶的限制因素、择偶的限制因素•(1)年龄的限制 •(2)血亲的限制 •(3)教育限制 •(4)宗教限制 •(5)地理限制•(6)家庭背景的限制 4 4、最佳原则和满意原则、最佳原则和满意原则•在择偶中人们不自觉地遵循着最优原则,最 优原则意味着挑选者要穷尽一切选择的可能 性;而满意原则是指选择基本条件符合的配 偶,并不需要穷尽一切选择。
•在最优原则的实施过程中,存在无法避免的 局限性 –第一,时间的局限性–第二,空间的局限性 三、中国人的择偶状况三、中国人的择偶状况•1、李银河 •2、徐安琪 •3、中国的其他学者 •4、网恋李 银 河1 1、李银河、李银河•1990年,李银河从全国各地报刊杂志的征婚广告中选出了300 人,男女各150人经过统计发现,征婚者重视的因素除了都 提到的性别和年龄以外,依次是: •(1)职业(94.7%)职业是一个人社会地位的主要标志 •(2)身高(92.3%)这在世界各国的征婚广告中绝无仅有 •(3)教育程度(81.0%) (4)容貌(73.3%) •(5)婚姻状况(72.3%)主要是指自己从未结过婚或有过 婚史,说明人们对初婚和再婚相当重视,这也是跨文化比较 中较为突出的中国特色 (6)性格品德(69.0%) •(7)身体健康(52.3%) (8)爱好(30.7%) •(9)收入(25.7%) (10)家庭背景(17.7%) •(11)有住房(16.7%) (12)有事业心(14.3%)2 2、徐安琪、徐安琪•1996年,徐安琪在上海和哈尔滨对3200名已婚男 女进行入户访问,两市各调查800对夫妇。
研究 结果显示出择偶标准的现状及近50年来的变迁概 貌: –(1)政治取向弱化 –(2)尽管十年来青年人在觅偶时对伴侣“健康和老实 可靠”的期待在减少,但仍居第一和第三位 –(3)看重对方的人品个性和双方的相容互补,始终 是绝大多数人选择终身伴侣的主旨 –(4)教育程度、职业收入、住房等社会经济条件和 容貌、身材等外表形象无疑是大多数择偶当事人关注 的条件,也是衡量双方般配与否的主要指标但在以 往的入选率甚低,只是在近年来递增幅度较大 –(5)看重籍贯、生育能力、家庭赡养负担、财产积 蓄、海外关系等条件的概率甚小3 3、五城市婚姻结合途径调查、五城市婚姻结合途径调查•我国社会学界曾进行了首次全国性的“北京 、天津、上海、南京、成都五城市4878人婚 姻结合途径”的调查,显示了1977——1982年 中的择偶途径:其中,朋友介绍的占据首位 ,达50.18%,自己认识的占32.98% ,亲戚介绍 的占15.79% ,父母包办的占0.94% ,其他占 0.54% 和1937年的数据比较,自己认识和 朋友介绍的这种情感型方式分别增加了 34.85% 和27.99% 4 4、网恋、网恋•网恋,即通过互联网进行择偶 。
四、婚姻及其意义四、婚姻及其意义•婚姻,是指男女双方按照习俗和法律的规定,结 为夫妻的一种制度 •婚姻制度是家庭的基础,有了婚姻关系才能产生 家庭制度 •J. 罗斯•埃什尔曼总结了不同时代的美国人对婚姻 的三种不同的基本认识,有助于进一步加深对婚 姻意义的理解: –1.婚姻是神圣的,而且是神秘的 –2.婚姻和家庭的意义在于社会责任和义务 –3.婚姻和家庭关系的存在是为了某种个性需要五、婚姻问题五、婚姻问题•1、离婚的意义 •2、婚姻的互动的歧点 •3、典型的离婚的六大过程1 1、离婚的意义、离婚的意义•(1)离婚的意义 •(2)离婚的法律规定 •(3)离婚的理由((1 1)离婚的意义)离婚的意义•离婚是社会允许的结束婚姻关系的一种社会行 为 •离婚可以采取两种方式: –一是双方自愿解除婚姻关系与家庭结构的方式 –另一种是经当地法院判决解除婚姻关系的方式2 2)离婚的法律规定)离婚的法律规定•法律之所以有离婚的规定,是考虑到夫妻关系是在生 理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婚姻关系,并不是血缘关系 如果夫妻感情确已破裂,从法律和道德两方面来说, 就没有理由继续保持夫妻关系,那么离婚就是当然的 事情了。
•恩格斯说的:“如果说只有以爱情为基础的婚姻才是合 乎道德的,那么也只有继续保持爱情的婚姻才合乎道 德……如果感情确实已经消失或者已经被新的热烈 的爱情所排挤,那就会使离婚无论对于双方或对于社 会都成为幸事” •我国的《婚姻法》规定,“男女双方自愿离婚的,准予 离婚”人民法院审理离婚案件,应当进行调解;如 感情确已破裂,调解无效,应准予离婚”3 3)离婚的理由)离婚的理由•离婚的理由总是感 情破裂,但感情破 裂只是结果,造成 感情破裂的原因是 多方面的,比法律 规定远为复杂,有 政治的、经济的、 文化的、宗教的、 道德的、心理的、 生理的2 2、婚姻的互动的歧点、婚姻的互动的歧点•在互动中就会产生大量的矛盾与冲突,夫妻关 系中最容易产生矛盾与冲突的活动事件和场合 ,就称作互动的歧点 •通常互动的歧点主要是: –(1)开支失衡 (2)地位变化 –(3)感情转移 (4)缺乏约束 –(5)不良习性 (6)谁当家的问题 –(7)言语冗余程度 (8)性生活不协调3 3、典型的离婚的六大过程、典型的离婚的六大过程•(1)感情上的离婚 •(2)法律上的离婚 •(3)经济上的离婚 •(4)抚养上的离婚 •(5)社区上的离婚 •(6)精神上的离婚一、未来家庭发展趋势的争论一、未来家庭发展趋势的争论•阿尔文·托夫勒在《未来的冲击》第十一章中,以“破裂的家 庭”为题介绍了关于家庭的现状与前景的几个不同的观点: •1、悲观的看法。
–《行将到来的世界改革》一书的作者菲迪南德·伦德伯格说:家庭已 “接近完全消灭的时刻” •2、乐观的看法 –有学者认为,一直存在的家庭会继续存在下去 •3、老练的看法 –这种看法认为,正是明日的动乱将驱使人们更深地陷入家庭 •4、托夫勒提出了自己的第四种观点 –他认为,辩论的双方都错了因为未来比它所表现出来的更为不定 家庭也许既不会消灭,也不会进入新的黄金时代它可能(这是 极为可能的)解体、破裂,然后以不可思议的新方式再次出现二、西方社会家庭结构的变化二、西方社会家庭结构的变化•2002年,由美国人口统计局公布的资料显示,在美国一 度非常普遍的核心家庭数目在过去10年间继续减少,而 由非婚同居者或单身者构成的家庭数却大为增加 这份 人口普查资料披露,由已婚夫妇及不满18岁孩子组成的 核心家庭占全美家庭数的比例,从1990年的25.6%下降 至2000年的23.5%,此数字较40年前更减少了45%而由 夫妇组成的家庭占全部家庭数的比例也相应由55% 降到 52%在同一时期,单身者家庭数上升至总数的26%; 由非婚同居者组成的家庭数增长72%,由319万增至547 万1990年平均每个美国家庭有2.63人,2000年减少为 2.59人,创下历史新低。
三、西方社会非主流模式的家庭形式三、西方社会非主流模式的家庭形式 •1.无子女家庭 –也就是“丁克”家庭丁克”一词来源于DINK,(double income no kids),即双收入无子女家庭 •2.同性恋家庭 •3.非婚同居家庭 –有的人选择不结婚,以同居或住在一起作为一种男女结合的方式 •4.群婚制与社区家庭 –又称为群居村在美国,20世纪70年代许多人曾试验建立群居的群 体,群体成员们分享性的关系,分担抚养子女的义务但这种群婚 形式到20世纪末基本解体 •5.开放式婚姻 –开放式婚姻强调的是共同作用,指结合在一起的男女,在不损害各 自个性的前提下,互相帮助、互相支持,以取得两人之间以及两人 与其他人之间关系的密切发展允许结合的双方接受他人的友谊,甚至与他人发生性关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