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987编号语文学科的性质.pdf
6页什么是语文学科的性质?对于这个问题,长期以来,论家蜂起,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有一性说,即语文学科是 工具学科;有两性说,语文学科既有工具性,又有思想性;有三性说,除了工具性、思想性,语文学科还有文学性;还 有多性说,或者认为语文学科具有工具性、思想性、实践性、综合性,或者把语文学科的性质分为工具性、基础性、思 想性等基本性质和文学性、知识性、社会性等从属性质两个层次如此等等,不一而足但有一点是肯定的,即至今尚 未有一个令各家都信服的定论最新颁布的新语文课程标准对语文学科的性质是这样阐述的:“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 具, 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中国教育报 的记者李建平在 解 读语文“标准”一文中还认为“这一概念的确立,结束了关于语文学科性质的长期纷争 语文学科的性质到底是什么?要予以正确的认识,首先必须具备两个先决条件其一是关于“性质”这一概念的 准确把握,其二是要分清“语文”和“语文学科”的不同含义 首先说性质什么是性质?性质就是一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根本属性分析这一定义,我们不难看出,既为 性质,它必然也必须能够把一事物与其它事物区别开来。
语文学科的性质一定是作为一门学科的语文同数学、物理、化 学、生物、政治、历史、地理、音乐、体育、美术等学科的根本不同之所在 其次,分析“语文”和“语文学科”这两个概念,显然,二者并不同义对此,山西师大教授卫灿金先生在对 语文学科性质的思考一文中进行了十分明晰的辨析他指出 : “语文和语文学科是所指不同的两个范畴语 文存在于广大社会,它的功能在于凭借它进行人与人之间的思想交际;语文学科只限于学校,它的功能在于通过 语文课程的设置和有目的、有计划的教学活动对学生施于教育对于学科范畴的语文,应将其作为一个学科的 概念来理解 通过上面的分析,我们就会感到,关于语文学科性质的纷争,一方面就在于没有抓住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的本 质区别,另一方面则是混淆了“语文”和“语文学科”的不同 那么,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的本质区别在哪里呢?笔者认为一是语言性,一是人文性语言性是语文学科的外 显性质,人文性是语文学科的内隐性质语文学科是一门语言性和人文性有机统一的基础学科 认为语文学科具有工具性的学者一般都会把叶圣陶先生的解释“语文”概念的那段话作为依据即“什么是语 文?平常说的话叫口头语言,写到纸面上叫书面语言。
语就是口头语言,文就是书面语言把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连在 一起说,就叫语文他们认为“叶圣陶先生的这一权威解说,表明语文既不是语言+文字,也不是语言+文学, 也不是语言+文章,也不是语言+文字+文学+文章,而是语文=语+文=口头语言+书面语言=(口头+书面)语言, 语文是广义的语言!而语言本身就是没有阶级性的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语言是工具、武器,人们利 用它来互相交际、交流思想,达到互相了解一个学生学会了看书作文,那他们出校后的发展就有了一种常常用得 着的基础工具了这些论述揭示了语文的本质意义,同时也证明,工具性是语文学科的本质属性周庆元语文 教学设计论)在这里,叶老所说的“语文”并非学科意义上的“语文”,而是社会范畴的“语文”以社会范畴的“语 文”具有工具性来推断学科意义“语文”也具有工具性,显然不符合逻辑笔者认为这段话恰恰证明了语文学科的语言 性实际上凡持“工具性”者,无不是因为语言是工具才推导出语文学科具有工具性这一点在刘国正先生的我的语 文工具观一文中体现得最为典型他认为“语言是人类自身具有的工具”;“语言是适应全民使用的工具”;“语言 是与生活密切相联的工具”;“语言是与人的思维和思想感情不可分割的工具”;“语言是技能性很强的工具”。
语 文学科的工具性,是由语言是一种工具来决定的这里姑且不论语文学科是否有工具性,但既然语文学科的性质是由 语言的性质推导出来的,那么为什么我们就不能说语言性就是语文学科的一个特性呢? 实际上,无论从哪个角度分析,语言性都应该是语文学科的性质 首先,我们从语文学科教育的任务上看语文学科的主要任务是要培养学生的基本的语文素质语文素质是什 么呢?用韦志成教授的话就是:“能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积累了丰富的语言材料,具备熟练的语文交际能 力和深厚的语言文化,即民族文化现代阅读教学论)这里的语文素质,一言以概之,即语言素质在中小学 学生所学的学科中,惟有语文学科把培养学生的语言素质当作根本任务和目的对此,韦志成教授在其教学语言论 一书中还有更明确的阐述语文学科是一门教学生学习祖国语言文字的学科,教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 会用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表情达意,达到掌握语文这门工具之目的语文学科教学的实质:以语文教科书为书面目 标语言为范例,以教师教学语言为口头目标语言为榜样,以学生的语言训练为主线,以联系生活之用语言为根本达到培 养学生的语言能力、形成语文素质的目的语文学科教学的目的是:教学生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能正确理解和运 用祖国的语言文字,提高他们的语文素质,以适应社会运用语言交际的需要。
据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语言不仅是 语文学科教学的立足点,而且也是语文学科教学的归属 其次,从语文学科的教学内容来看语文课程的主要学习材料是母语文字语言及母语文字语言构造的文章 语文教材中无论是文学作品,还是一般性文章,都以语言为表现手段和表达形式,不过风格各异而已区培民先生把这 种区别进行了辨析他在语文教师课堂行为系统论析一书中指出:“语文课程的教材文本语言基本分属两类:一类 是逻辑语言,一类是艺术语言,它们分别位于日常语言的两侧前者构成说明文、议论文等文体的主要语言,后者则是 记叙文:小说、文艺性散文及诗歌的通行语言,在报告文学、杂文、剧本中,艺术语言亦占较大比例可见,语言是 构成语文教材的基本材料之所以在语文教材中选文不同,主要是要学生掌握不同文体的不同语言风格这一点,就把 语文学科与政治、历史、地理等区分开来 第三,从语文学科的教学实践来看,语言性也体现得十分明显言语语言言语”的模式,是古今中外人 们学习母语的基本模式这一模式道出了人类学习语言的一般规律人类学习母语,都是从模仿他人的言语行为、言语 作品开始,入学后逐渐学习语音、词汇、语法等方面的语言规则,最终用于自己的言语行为听、说、读、写之中。
这里不愿辨析“言语”和“语言”的区别,只想说明,语言学习始终贯穿于人们学习母语的整个过程从另一角度看, 语文教学过程是从语言到学习课文内容,再到领会课文思想的过程课文是语言的集合体,语文学科应以语言教学为核 心因为在内容、思想、语言这些矛盾中,语言的学习是“取得支配地位的矛盾的主要方面没有语言的学习,学习 课文内容,领会课文思想显然都是空虚的东西正所谓“皮之不存,毛将焉附”这里顺便提一下思维和语言的关系 也是这样一种关系 最后,语文教学实际上就是语言教学的艺术为此,人们都十分重视语文教师教学语言和课堂语言的训练和提高 这也说明语言性是语文学科的独特性质为此,区培民先生曾有这样的精辟论述:“就语文课程人文目标的达成而言, 在师生共同面对的文本面前,如何把生机勃勃的意义从死的文字中活化出来感受、体认其中的人文内蕴、精神 气息,便成为师生的共同课题而精神资源的非传习性则使教师被赋予了活化的主导者的角色使命:教师要在这 些具有文化意义的世界里通过自身的语言的表述进行再创造,将文字还原为言说,将死的文字转化为活的语言, 这一言语行为并不是仅仅将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文字而已不是照本宣科,不是从语言(文字)到语言(口说), 而是透过文字去看思想后重新形成言说,从而衍化出源于文本内容异于文本文字的语言,通过活化的言语行为, 消除文本精神与学生情感的疏离,沟通文本与学生二者的精神空间。
我们很难想象,如果没有教师“活化”的语言, 怎么能够“消除”“疏离”、“沟通”“精神空间”事实上,是语言把教师与学生连在了一起,是语言把教材与学生 连在了一起,是语言把文本与学生主体世界的对元文本的“意义转换”连在了一起没有语言,这一切都不可能发生 数、理、化的学习显然不具备语文学科这种语言的性质从这点也能看出语言性是语文学科“区别于其它事物的根本属 性“之一 关于“人文性”,在性质的纷争中,已有许多学者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论述,不过多数人还是混淆了语文教育和语文 学科的关系,因此谈的较多的是语文教育的性质如李震在一场重要的争论一文中就曾这样指出:“语文教育人文 性有这样几层含义:一是指汉语文字中所包含的民族的思想认识、历史文化和民族感情;二是指引导学生开掘汉语汉字 人文价值,注重体验汉族人独特的语文感受,学习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三是尊重和发展个性,培养健全的人格 语文学科的人文性主要体现在语言和语文学习的过程中 语言,说到底,它是一种形式当处于用文字、声音记录、传播各种社会存在及思想感情时,它是最重要的文化载 体,它承载着有史以来的人类的文化著名语言学家萨丕尔在语言论言语研究导论中指出:“语言的内容不用 说,是和文化有关系的”,“语言的词汇多多少少忠实地反映出它所服务的文化,从这种意义上说,语言史和文化史沿 着平行的路线前进,是完全正确的。
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也说:“一个民族总是把全部精神生活的痕迹都珍藏在民族 的语言中而我国著名语言学家申小龙则更具体的指出 : “历史悠久的语言都凝结着使用这种语言的民族的思想认识、 历史文化和民族情感实际上,语言是人类文化心理结构的外化,是人类的生命之声、心灵之声正如倪文锦、欧阳 汝颖两位先生在语文教育展望一书所说:“在当今的世界上,语言都是民族的语言,文字都是民族的文字,任何一 个民族的语言文字都不仅仅是一个符号系统或一种交际工具一方面,语言文字本身反映了一个民族认识世界的思维方 式;另一方面民族文化也附着于语言文字得以继承和发展因此任何一个民族的语言文字都是其深刻的民族精神的积 淀我国的文字毋庸赘言,她的创造及她的外在形式无不体现着汉民族深层的文化心理态势 由于语言极具人文性,故而 以语言为主要学习内容并以语言为中介学习、读解文本意义的语文学科就以其教学内 容载体文本的特质,成为基础教育各门课程中最富人文价值的科目 如上所述,不同的民族语言体现着不同的民族精神,简言之,民族语言就是民族精神我们学习民族语言,就自然 的要接受珍藏在民族语言里的文化影响、文化浸润、文化熏陶、文化陶冶,认识和理解民族的道德情感、思维方式、哲 学观念、审美价值、人生体验等,总括起来,就是接受精神文化,就是继承和弘扬民族精神。
就学习者个体的学习活动而言,学习语文的过程,就是对民族意识的体验过程,是个体心理对民族心理的同化过程, 对民族精神的内化过程文化文化,以文教化,其本质就是人化、民族化正如倪文锦、欧阳汝颖所言:“语文课程与 人的生命活动、精神活动有着天然的联系,在语文中学习大量的范文,就是接触范文中先哲和时贤的思想感情;语文教 学就是用他们健康高尚的心灵世界影响和规范学生的心理结构人们的言语实践活动的内容就是人们的思想感情;听、 说、读、写的方式方法也是和人的思想感情有着千丝万缕的血肉关系 实际上,语文学科的人文精神是一个客观存在,“关注语文课程和教学的人文精神,不是应该不应该的问题,而是 一个自觉程度高低的问题 总结本文观点,语言性和人文性是语文学科的本质属性当前,语文课程与教学改革呈现出两个方向,一是关注人 文精神,一是加强言语实践这正是人们认识到了语文学科本质属性的必然 一、百年现代语文教育性质认识简述 现代语文对自身性质的认识是不断深入我们简略地概括一下,可以发现其中的发展轨迹 1、从 1904 年到 1948 年,关于语文学科的性质,没有作为一个问题提出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