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音乐与文学的契合.docx
9页音乐与文学的契合按《辞源》的解释,“契合”意为“融合、相符”,指事 物间的结合达到一定的有机程度,所产生的一种理想关系而 不同事物之间能否达到契合状态,归根结底是取决于事物是否 满足彼此间特殊的(而不是普遍的)选择标准王立平先生的 87版电视剧《红楼梦》音乐(以下简称“《红》剧音乐”), 就面临着与历史、文学、与电视剧视听语言等的契合问题《红》剧的音乐很多,这其中无论是因为剧情需要而创作 的音乐,还是曹雪芹本人在书中涉及到的音乐,无一不从内至外 的体现了一点:音乐与文学作品的契合这些音乐无一不和原 著的故事情节、人物命运息息相关,相互融合成一个整体除 了原著中那部分有史可考的音乐,最能代表这部剧作,及与原 著相契合的音乐,应该是王立平先生创作的片头曲《红楼梦》 序曲及十二首《红楼梦》歌曲了它们是:主题歌《枉凝 眉》、插曲:《红楼梦》引子、《葬花吟》、《题帕三绝》、 《秋窗风雨夕》、《晴雯歌》、《紫菱洲歌》、《叹香 菱》、《分骨肉》、《聪明累》、《好了歌》、《红豆 曲》其中,主题歌奠定了全剧音乐主题的基调,起到了深化电视 剧主题的作用;而插曲起到了画面和语言都无法比拟的情绪效 果所以说“歌曲是音乐与文学合壁的典型。
两种艺术形式结 合而成的体裁,既发挥了两者的优势,又使之协调地统一诗 乐地感染力凝聚在一起可以更加强烈、深入地震撼欣赏者的心灵1、在选词谱曲上的契合《红》剧剧组在为《红》剧选词谱曲上是经过了慎重考虑的,有着深刻含义的其用意是想将这十三首乐曲作为一个整体来串联起整部电视剧的故事情节可以说除了《红楼梦》序曲 外,如果将另外十二首歌曲单独拿出来,从原著词作上就可以知道 全剧主要讲了怎样一个故事;主要讲的是哪些人;全剧的感情基 调 是怎样的;最后的结局又是怎样的所以选这十二首歌曲的歌 词 谱曲,应该是从电视画面配乐这个侧面的角度来展示出整部著 作 故事情节发展的曲线《红楼梦》中的“诗词曲赋”是小说的有机组成部分,融合 在小说的故事情节中它的内容有:借题发挥、伤时骂世之作; 有时代文化精神生活的反映;有谶语式的表现方法,其诗词曲赋 的创作都是“按头制帽,诗即其人”所以剧组在选词方面也应 该是按照其原词所代表的人物、事件在整个著作中的影响和作 用来进行选择的从原著词义上又可以将这十二首歌曲分成三类,第一类:主 题曲《枉凝眉》和《红楼梦》引子,是宝、黛爱情的主题,也是 整 个《红》剧音乐的主题直接树立起整部《红楼梦》故事的音乐形象,更展现了宝、黛爱情的悲剧结局。
因此,也是剧中出现 次数最多的音乐只要是剧中涉及到宝、黛二人的对手戏,都会 以这两首歌曲作为背景音乐好了歌》是电视剧剧情中第一首出现的歌曲在电视剧中 一开始用到这首歌曲就是对全剧最后的结尾作一个前期的提示 和总结日第二类:《红豆曲》、《葬花吟》、《题帕三绝》、《秋风雨夕》、《紫菱洲歌》这五首歌曲体现了整部著作中最为重 要的一些故事事件第三类:《聪明累》、《分骨肉》、《叹香菱》、《晴雯 歌》这四首歌曲正好是代表了《红楼梦》著作中众女儿里的四 大类2、词、曲、配乐与原著的契合在分析王立平先生的这些歌曲音乐中,我发现了其中的一个规律:无论原著词作属于哪种 文学体裁,曲作者都是根据词作的平仄格律、语气、断句来谱 写旋律的;并将旋律的发展进行和词作的思想内容、情感流 露,以及词作的平仄格律完美结合起来的1)旋律与词作的契合整个《红》剧歌曲前奏、间奏、尾声 部分的旋律都比较简短,只有几小节就直接切入主题了像《聪明累》中的前奏用(XXXX XXXX)这样的节奏型交替组合,使旋律显得跳跃、紧凑略带诙谐 的味道;表现了凤姐八面玲珑、威风凛凛、赫赫扬扬的人物形象《红》剧中的歌曲歌词有些是诗歌,对仗工整;讲究“起、承、转、合”的诗词格 律;所以为其谱写旋律也要和诗词这一创作特点相呼应。
这点 在《题帕三绝》这首歌曲上体现的较为明显,其旋律 就是“起、承、转、合”四句式构成的一段曲式一字多音”也 是整个《红》剧歌曲旋律创作上的一大特点,这样的旋律多出 现在词句的句末上,使得全曲显得委婉凄楚、自然流畅,更添悲 愁 情感如《题帕三绝》中的“一字多音”,可谓一顿三折、 悲悲切切,既如黛玉哭泣时抽搐的声音一般,又突出表现了旋律 与人物形象完美契合的一面《红》剧歌曲的高潮部分旋律, 亦是全 曲最高音出现或集中的地方,总是和歌词中最具感染力 和代表性的词句联系在一起如《分骨肉》中描写探春远嫁时 的高潮部分“奴去也,莫牵连”,这句歌词反复两遍,充分表现 了探春远嫁的无赖和对家乡的依依不舍之情如果说描写黛玉 的音乐是悲愁;描写王熙凤的音乐是悲惨;那这首写探春的音乐 应该是悲壮感人了!整个《红》剧歌曲的旋律大都属于羽调式,频繁的运用了转 调、离调和调式交替的写作手法词与曲的结合都有各自独到 的一面;旋律的发展变化总是依据歌词内容和情感的变化而变化 的每首歌曲都有属于自己的风格特点,旋律的发展变化不仅与 歌词所表现的人物形象、故事情节、蕴涵的喻意密切契合;又突 出表现了原著的精神面貌从总体上来看都是符合了 “满腔惆 怅、无限感慨”这个总的音乐感情基调的!(2)配乐与词作的契合在为整个《红》剧配乐上,由于当时诸多条件的限制,乐 队采用的是民族乐器与西洋管弦乐器相混合的乐队编制。
我想 正是因为王立平先生在乐队的编配上秉着“多余的乐器一件也 不用,多余的音乐一句也不要”的创作理念,选出最能代表音乐 感情基调的乐器来进行演奏,才有了我们今天听到的精益求精 的音乐!例如:《紫菱洲歌》中的前奏用笛子和笙交相呼应的演奏, 表现出深秋悲凉、凄冷的意境;加上碰玲清脆的点缀与古筝的刮 奏和弹奏旋律,表现了池中秋波荡漾、菱荷衰败、满目寂寥的凄 惨景象,不禁给人一种冷幽和无比惆怅的感觉!《叹香菱》前 奏中的乐器编配也类似这首《紫菱洲歌》,在此基础上又多加 进了编钟的敲击和二胡的齐奏因为这两首歌曲都有咏荷的词句,所以这样的编配也正好体现了配乐与词作中所描述的景物相契合再如《秋窗风雨夕》的前奏,用弦乐的弱奏烘托出清素的音乐背景,同时用钟琴敲击出上行旋律,描绘出风雨夕寒 烟萧条的情景;再加入琵琶渐强的轮奏,营造出潇湘馆外竹林 中,淅淅沥沥的雨点从竹叶间滴落之景,不由得让人寒由心生 可以说整个《红》剧歌曲前奏部分的配乐都是非常有特色的, 从一开始就营造出与词作 含义相符合的音乐气氛,为后面旋律 的配乐开拓了较大的空间整个《红》剧的配乐都是选用了最能代表歌曲内容,并能 起到强调主题音调,刻画人物形象作用的乐器。
例如:钟琴在歌 曲中的使用,多半出现在乐曲的最开始部分,敲出上行的分解和 弦来营造一种空灵脱俗的意境;古筝在歌曲中运用较频繁,演 奏方式多以刮奏为主,奏出了行云流水般的效果,多运用于旋律 的推进,渲染出流畅自然的音乐气氛;二胡的齐奏多用来演奏歌 曲的主题 旋律,本来王立平先生创作的音乐就已经充满了无限的 感慨和惆怅了,经二胡这件低沉柔和音色的乐器一演绎,更显得悲凉哀怨 了;西洋弦乐的演奏,往往以弱奏或拨奏的形式出现,起到了村托 音乐背景形象的作用而王立平先生在讲述大锣的运用时,是 说:“大锣只用一声,但我希望它打在点上,给人以鲜明的感 受3、音乐风格与原著的契合“按最简单的说法,风格就是音 乐作品中所表现出来的艺术家的个性特征它通过作品的形式 与内容的结合而被感知、认识”但《红》剧音乐体现更多的 并不是曲作者本人的音乐个性特征,而是所有的音乐都是归属于《红楼梦》这部文学著作中的,所表现出来的音乐个性特征也是 符合了原著内容和作者思想的让人们在欣赏音乐的同时,想到 更多的是和音乐相契合的故事情节和人物事件在这我想引用曲作者王立平先生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为 《红》剧总结的音乐风格:“不靠近戏曲;不靠近民歌、曲艺、 流行歌曲、艺术歌曲和我以前创作的作品风格,而要无中生有(书中没有一个音符可供参考借鉴)地选出一种只属于《红楼梦》的风格来。
从而达到“统一于悲剧风格的基调,在统一中 又求得对比变化的音乐语言与既有古典风格又能为现代人所理 解的表现方法相结合的《红楼梦》风格的实现”正是因为秉 承着这样一种超然于世的创作理念’形成了《红》剧乐曲的特 色风格一一古 典美、典雅、清丽、端庄、质朴;悲剧美、缠绵、 委婉、凄切、情真,所有这些都蒙着一层哀愁的薄雾可以说王 立平先生创作出了既具有中国传统民族音乐风格特征,同时又 能为现代人所理 解的雅、俗共赏的《红楼梦》音乐;并开拓出 为“诗、词、曲、赋”谱曲的一个全新音乐境界曹雪芹先生 的著作《红楼梦》体 现的是他那个时代精神面貌的新型小说 立意新(“使闺阁昭传”表现了对女性的尊重)、语言新(用白话体替代文言体)其中的诗词曲赋更是别具一格,和 整部著作融合成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蕴涵着深刻的寓意;加之 无历史年代可考,更突出了小说选 材的新颖要写出符合原著 精神面貌的音乐,就音乐本身而言应 该是无处不新的在这点 上,王立平先生的确做到了,旋律新(不用任何现成的音乐素 材)、配器新(“多余的乐器一件也不用”的混合乐队编 制),而在为词谱曲上更为注重的表现了词作的思想内容这 样写出来的音乐就能符合原著的精神面貌,是真正属于《红楼 梦》的音乐。
所以,我认为这也是电视剧音乐与古典文学名著 契合的最为完美的音乐作品之一,正因为曲作者是“用音乐诠 释了曹雪芹的思想”真正理解了这部伟大的文学名著,才创造 出和这部文学著作风格相一致的经典音乐之作!从而达到了音乐风格与原著的完美契合《红》剧中歌曲歌词的选材正是基于以上这些电视剧音乐表现作用的考虑,才从原著中选出了最能代表剧情、剧中人物、 事件和蕴藏深刻道理的“诗词曲赋”更进一步地加深了电视剧 作品对人物地塑造,加强了其故事情节的悲剧色彩让观众从视 觉、听觉两个方面去解读这部伟大的文学名著!王立平先生曾 说:“我也有过野心,很多年以后,有人再写《红楼梦》会回头 看到有一个人曾为《红楼梦》筑起过一道高墙,而跨越它并非 易事”曹雪芹曾在书中感叹“谁解其中味”,现在才明白曲 作者便是在“解味”,而且是深解其味,甚解其味!即使在今天 花样繁多的音乐里,仍能感受到这部电视剧音乐与其文学名著 相契合的独特魅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