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建筑史-封建社会前期剖析..ppt
62页第二章 封建社会前期建筑,封建社会前期:,一、先秦(B.C770——B.C476-280) 二、秦 (B.C221——B.C206) 三、汉(B.C206——A.D220年) 四、三国、晋、南北朝(A.D220—589),一、先秦的建筑发展 (B.C770—B.C481称为春秋,B.C475—B.C221称为战国),历史文化背景 1.田地私有制 ——诸侯国战争 2.天子失官,学在四夷——诸子百家,百家争鸣,3.先秦理性精神 ——建立了中国人文主义的基础 老子将人还给自然 孔子将人还给社会 4.色彩寓意严格等级制度 ——“礼楹,天子丹,诸侯黑,大夫苍”,(一)春秋时期(东周 B.C770—B.C476) 1.建筑上的重要发展 (1)瓦的普遍使用,图2.1 东周瓦当,春秋的遗址中大量发现筒瓦、板瓦、瓦当和脊瓦; 山西侯马晋故都,陕西凤翔、江陵,河南洛阳,都有发现图2.2 东周瓦钉帽,图2.3 东周瓦当与瓦钉,图2.4 瓦当,提高了屋面的防水性能 推动了木构架的发展 改善了建筑的造型、面貌 意味着陶质材料走入建筑领域,瓦出现的意义,(2)高台建筑(或称台榭)的出现——作为诸侯宫室用的,山西侯马晋故都有一夯土台,残高 7m,面积 75m×75m;高台上的木架建筑已不存在。
茅茨土阶——瓦屋——高台建筑,2.人物 公输班(鲁班,祖师爷) 3.建筑装饰与色彩上也更为发展——来自文献 (1)装饰:“山节藻棁” (坐斗上画山,梁上的短柱画藻文) (2)色彩:《左传》中记载鲁庄公 “丹楹”(红柱) “刻桷”(有绘饰的方椽),4.建筑开始了用砖的历史 大块方砖用作铺地,空心砖出现,有半瓦当出土5.陵园不用围墙而用隍壕作防卫 ——城堑有水称为池,无水为隍,图2.4 陕西凤翔春秋时期秦国陵园区平面图,,秦国雍城宗庙遗址 居中为太庙,左右为昭、穆二庙 祭祀坑,识别祭祀性建筑的标志 庙后方亭式建筑 左右对称,布局严整6. 建筑理论 (1)《考工记》周时齐国官书,第一部反映建筑的书,对城市也有记载图2.5 周王城图,“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图2.5 周王城图,(2)《管子》的城市规划思想,“因天材,就地利,城郭不必中规矩,道路不必中准绳,……(道路)不必平以准 “凡士者近宫,不士与耕者近门,工贾近市” ——“因势论” 临淄齐城遗址 燕下都遗址 邯郸赵城遗址,(二)战国时期 (B.C475—B.C221) 秦、楚、齐、燕、赵、魏、韩 生产力进一步发展,促进了封建经济的发展。
手工业商业发达,城市繁荣,规模日益扩大,出现了一个城市建设的高潮,如齐国的临淄、赵国的邯郸、魏国的大梁等都是工商业大都市,又是诸侯统治的据点1.建筑状况 (1)城市建设高潮——大城市 齐临淄、楚鄢郢,图2.6 山东临淄齐都遗址,在今山东临淄城北,城墙残址尚存,有大小二城: 大城范围:4×5KM,周长约12KM,西南角套着小城,为1.23×1.8KM的长方形齐故都临淄城址 城中偏西有一土台,65×72M,残高16M,俗称桓公台; 小城尚有铜币作坊遗址 大城内有里坊和骨、铜、铁作坊遗址; 大城东墙下是淄河图2.6 山东临淄齐都遗址,赵邯郸、魏大梁(开封),图2.7 赵邯郸遗址,(2)高台建筑盛行 —木架结构不发达条件下建造大体量建筑的一种解决方法 具体做法: 采用以夯土台为中心,周围用空间较小的木建筑环抱,上下层迭二三层,形成一组建筑群商、春秋、战国时期掀起一股“高台榭、美宫室”的建筑潮流,秦咸阳宫一号宫殿遗址 一层夯土、绕以回廊 二层中为二层主体建筑,西二室、东南一室、东北转角敞厅;绕以回廊 仅为“西观”,与东观间有飞阁相连a.高台建筑的特点,以土台为核心,其外包上木构建筑 木构本身并不大,结构也简单,但外观效果感觉很大 夯土工作量很大 形体很大,但空间不大 上下层的结构没有关系 层层落地,每层都可走到室外,b.台的发展与意向 “台”——用土堆砌而成的方形高台。
“积土四方而高曰台”——《吕氏春秋》; “台,观,四方而高者也”——《说文解字》 台在中国有极其悠久的历史,并一度占据中国古典建筑的主流台”的作用 1.最早是用来观天象,通神明,具有浓厚的神秘色彩 2.台还可以登高远眺,观赏风景台”的发展和兴起 1.不仅在于先民的山岳崇拜 2.它本身是一种起源于奴隶社会的产物,因为在这种制度下才便于动员无数的人力去“堆土”自春秋到汉代的六七百年间,台榭是帝王宫殿、宗庙中常用的建筑形式 最早的台榭规模不大,有柱无壁,作眺望、饮宴、行射之用 发展到春秋时期,地方势力竞相追求雄伟的建筑形象,采取倚台逐层建房的方法以取得宏大的外观 ——〈中国大百科全书.建筑卷〉,台榭建筑的盛行原因 在防卫和审美上需要大体量的建筑,但当时的木构技术又难以实现 随着木构技术的进步,高台建筑在汉以后逐渐被淘汰3)防御上 ——七国竞筑长城,因险为塞 (4)水利工程 西门豹引漳水溉邺(《史记》) ——中国古代凿渠引河水灌溉农田的最早记事 郑国开渠三百里( 《史记》)5)木构技术 由于铁制工具的应用,木架建筑施工质量和结构技术大为提高、榫卯制作已很精确,形式也多样5)在战国乃至春秋时期,斗拱就已经出现了雏形。
2.建筑特征 (1)防御性强 (2)礼制——楹,天子丹,诸侯黝,大夫苍,士黈,二、秦朝建筑发展 (B.C221—B.C206),(一)社会政治、经济、文化: 统一 ; 1.加强中央集权制,分天下以为三十六郡 2.车同轨,书同文字,统一货币,统一度量衡,统一政制,统一军队;,3.筑长城,造宫殿,修驰道,建陵墓; 4.焚书坑儒二)阿房宫 政治象征,上扼天功,下压黎庶,大型木构架建筑群图2.8 阿房宫想象的复原透视图,图2.7 阿房宫想象局部,(三)秦始皇修长城、修驰道 战国时,诸候国攻战自卫用,北方的秦、燕、赵为防匈奴而筑北部长城.,图2.9 甘肃临洮秦版筑土墙长城,秦统一后,把它们扩建,连接成3000多公里的防御线; 秦长城现存仅一部分,遗迹有:临洮一带的板筑土城图2.9 甘肃临洮秦版筑土墙长城,(四)骊山陵 由三层土台组成,下层,345×350m自底至顶三层共残高46m 骊山陵有内、外二垣,内垣周长2.5km,外垣周长6.3km 现发掘了附近的秦始皇陵的殉葬之物——兵马俑坑中国最大的人工坟丘,陵体由三层方截锥体构成,最下一级350×345米,三级总高46米图2.11 秦始皇兵马俑一号坑,图2.11 秦始皇兵马俑一号坑,三、汉朝建筑发展 (B.C206—A.D220),(一)历史文化背景 汉代处于封建社会上升时期,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促使建筑生产显著进步,形成我国古代建筑史上繁荣时期。
建筑史上把此时期称为中国建筑发育时期,是因为中国建筑的一些特征在两汉时开始形成,如梁架、斗栱、屋顶形式、砖作方法,是中国建筑发展的第一个高潮二)汉代建筑与城市发展,1.规模巨大的城市 (1)面积 汉长安城36平方公里(相当于公元前4世纪罗马城2.5倍) (2)人口 西汉末年人口发展为6000万,耕地827万顷(顷=100亩),平均13.8 亩/人图2.12 明堂辟雍,2.礼制建筑 明堂辟雍,是古代皇帝明正教、宣教化的场所3.园林发展 长安西郊上林苑——“一池三山”, 汉代受神仙术数的影响很大 4.印度佛教的传播 洛阳白马寺 中国第一座佛教建筑,图2.13 河南洛阳白马寺,图2.14 洛阳白马寺齐云塔,画像砖、明器:在高级墓葬中,为了表示视死如生,用陶、石材等按照比例缩小制作的房屋或绘制的图案图2.16 明器,图2.15 画像砖,(三)木架技术发展,通过出土的画像砖、画像石、明器陶屋等间接资料,得出: 1.抬梁式、穿斗式 两种主要木结构已形成; 2.多层木架建筑已较普遍; 明堂辟雍与宗庙仍为高台建筑 ——当时仍未解决木构架 的大空间建筑的问题; 3.斗栱的形式已形成 其结构较后世简单; 4.中国木建筑五种屋顶形式 在汉代均已出现:庑殿、歇山、悬山、硬山、攒尖,图2.17 汉代斗栱,砖石技术迅速发展。
出现了砌筑拱券专用的楔形砖,用于墓室、水道中; 砖石拱已从叠涩发展为半圆形拱、并列拱、筒拱与穹隆图2.18 汉代砖墓结构,(四)砖石结构发展,1.石墓(梁板、拱券式) 山东沂南汉代石墓 p30,2. 地面石建筑 用于贵族官僚的墓阙、墓祠、墓表及石兽等,图2.20 北京西郊秦君墓表,图2.19 四川雅安高颐墓阙,实例:1)四川雅安高颐墓阙 2)北京西郊秦君墓表,四、三国、晋、南北朝建筑发展(A.D220—A.D589),(一)社会政治、经济、文化,,(二)建筑状况,1.战争、迁徙、分裂、割据 2.士族大夫厌恶战乱、寻求静谧安定 3.“魏晋玄学”,1.薄葬——道家丧葬观 从东汉末到魏晋南北朝,丧葬风气由厚葬趋向薄葬,由繁琐趋向简朴 2.园林 山水园林的形成 追求自然、寄情山水,有限表达无限,士大夫阶层追求精神解脱,或颓废或隐居3.佛教建筑盛行 佛教建筑兴起、佛教的传入引起了佛教建筑的发展,高层佛塔出现了石窟、佛像、壁画都有了巨大发展 最突出的建筑类型: 佛寺 佛塔 石窟 (1)佛寺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1)早期佛寺布局 与印度相仿,以塔为中心,属于塔院型图2.21 早期佛塔——印度南方,2)实例 北魏佛寺以永宁寺 “舍宅为寺”—— 北魏洛阳许多佛寺是由贵族官僚的宅第改建,前堂改为大殿,后堂改为讲堂,于是佛教进一步中国化,不仅把中国木构架建筑使用于佛寺,而且使原有私家园林也成为佛寺的一部分。
这些佛寺往往也是市民活动的一部分图2.22 北魏洛阳永宁寺塔立面、剖面复原图,(2)佛塔 1)定义 为了埋葬舍利供佛徒饶塔礼拜而作,具有圣墓的性质 2)佛塔的中国化 传到中国以后,把它缩小为塔刹,和东汉已有木构架相结合,形成中国式木塔 佛塔中国化形式: 西域佛教艺术+汉地重楼,图2.23 山西朔州崇福寺原藏北魏石塔,3)遗存最早的佛塔 河南登封嵩岳寺塔,图2.24 河南登封嵩岳寺塔平面,图2.25 河南登封嵩岳寺塔立面,(3)石窟寺——在山崖上开凿的窟洞型佛寺 佛教建筑的一重要类型,其源于印度,随佛教的传入,但中国给予建筑处理;汉崖墓即凿石窟,出现得最早,但两者用途不同 佛窟传入之后,从新疆开始风行到全国各地2)实例 新疆克孜尔——最早的石窟,现有235窟,图2.26 新疆克孜尔石窟,甘肃麦积山 四大石窟: 敦煌莫高窟 大同云岗 洛阳龙门 太原天龙山,图2.27 甘肃麦积山石窟,(三)石刻技术提高,1.北齐石柱 2.南京梁箫景墓表,图2.28 南京梁萧景墓表,3.石辟邪,图2.29 南京梁萧景墓墓前石辟邪,(四)家具的革新,汉族原来是席地而坐的,使用低矮家具的传统 西北少数民族大量移入中原,带来了不同的生活习惯,又增加了垂足而坐的高坐具——凳、椅,为宋以后废弃席地而坐创造了条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