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闯关东文化与美国西部开发文化差异性研究.docx
21页闯关东文化与美国西部开发文化差异性研究 徐栋梁+王国平摘要:闯关东与美国西部边疆开发运动均为世界近代史上影响极大的大规模移民和开发以《闯关东》和《与狼共舞》为例,将两部作品中所展现的文化特点加以对比,可以更深入地了解这两种文化本身的特质和差异性对两部作品的分析可见,这两种文化之间的差异性主要体现在原住民文化根源、外来移民文化和文化融合方式等三个方面关键词:文化差异;《闯关东》;美国西部开发;《与狼共舞》影视作品是现实生活的反映,更是精神文化的载体优秀的影视作品不仅能更加直观地反映文化的表层特点,还能从多个侧面体现出文化的深层内涵透过有代表性的影视作品分析其背后的文化寓意,可以更深入地了解文化本身的特点及其深层的细微差别《闯关东》和《与狼共舞》这两部极具地域文化特色的影视剧不仅清晰地再现了中国从清末民初到建国初期的闯关东关于闯关东的时间问题,国内学术界一直有争议本文所言为狭义上的闯关东,指的是从1897年清政府全部开放边禁到解放初期的时间区间内,以山东为主包括河北、河南、山西等地的百姓因政府鼓励或天灾人祸等各种原因而到东北地区闯荡、垦荒和定居的历史现象可参范立君:《民国时期“闯关东”运动的特点探析》,《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1期。
和美国从18世纪末到20世纪初的西部大开发的历史具象,展示出世界近代史上影响极大的两次大规模移民和开发过程中文化融合的共性,更凸显了两种不同背景下的移民浪潮所造成的新型地域文化的出现,透射出两种文化在形成过程中交流、冲突和融合方式的巨大差异今以《闯关东》和《与狼共舞》为例,将两部作品中所展现的文化特点加以对比,以阐明闯关东文化与美国西部开发文化之间的差异性一 原住民文化根源的差异无论何种文化的形成,都与该地区原住民的文化特点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在闯关东和美国西部边疆开发出现之前,中国东北地区和美国西部地区的原住民都创造过特点极其鲜明的文化,不同的原住民文化根源对后来该地区的文化形成有着根本性的影响《闯关东》和《与狼共舞》着力描绘的都是近代大规模移民和开发背景下两种新旧不同文化之间的冲击和碰撞,又同样发生于经济相对落后、文明发展相对缓慢的地区,但不同的文化发生方式和不同的文化类型决定了闯关东文化和美国西部开发文化在原住民的文化根源上便存在较大差异从《闯关东》和《与狼共舞》这两部分别代表各自文化迁移现象的典型影视作品中可以发现,这种差异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民众生活方式的差异自明末女真崛起之后直到闯关东的移民大潮进入东北之前,东北地区的自然生态环境尚未被大规模开发,野生动植物资源极其丰富,关外民众在文化类型方面为游牧、农耕、渔猎三种文化并存,传统的采集和渔猎业是原住民的主要经济生活方式。
郝欣,曾江:《流淌在嫩江流域的渔猎文化》,《中国社会科学报》2013年6月5日第459期剧作《闯关东》描述的是从清末到九一八事变爆发前,一户山东人家为生活所迫离乡背井闯关东的故事剧中“通过叙述朱开山一家闯荡关东的经历,把历史浓缩在一个家庭内,通过家庭内部成员的不同经历,来反映整个时代各个层面的特点王龙阳:《从文化诗学角度阐释电视剧的时代价值——以<闯关东>为例》,《东方艺术》2012年S1期该剧一方面以闯关东的主角朱开山一家人为中心,着重体现中原外来移民的精神文化,另一方面也从诸多侧面展示了当时东北地区原住民文化的多重特点《闯关东》中的大部分故事均集中在外来人与当地原住民的混居区,对于东北地区原住民原有的生活方式描述不多其中鲜儿在寻找传武的路途中因饥寒交迫昏倒,为“红头巾”收留后生活在山场,经历伐木、放排等生活,体现了当地原住民在渔猎之外的又一重要生活方式实际上,在闯关东移民大批进入东北之后,山地和草原因人口的过于密集而不再适合渔猎和放牧,当地原住民原先以游牧和渔猎为主的生活方式开始向农耕生活过渡杜臻:《近代山东移民对东北文化的影响(1860-1911)》,济南: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年。
《闯关东》中朱开山在元宝镇放牛沟定居下来之后,与当地富户韩老海因种地而发生种种纠葛,便显示了当地原先以渔猎为主的文化类型向农耕文化转型的趋向边疆大开发之前,美国西部的原住民以苏族、夏延族等印第安人为主,生活地域为草原和山地,以捕猎、捕鱼和简单的农业为生,主要生活方式是放牧和捕猎电影《与狼共舞》描述的是美国白人军官邓巴在南北战争之后自愿到西部前线驻守,与原野上的狼和当地苏族人成为朋友的故事这部影片以白人的视角重新认识印第安人的信仰与文化,展示了西部原住民的热情、善良,真实再现了美国建国初期西部边疆开发运动中白人文化与印第安文化的碰撞与冲突,谴责了西进时期白人在政府支持下对于苏族人的屠杀和文化殖民,对印第安人文化的被侵蚀和终于消失给予了深切同情《与狼共舞》中的苏族人便是以捕猎野牛和驯养马匹为生,而一旦大量装备精良的白人以及一些利益驱使下的印第安人开始对北美野牛进行大规模的捕杀,原住民的生活便受到很大困扰影片中描述了白人军官邓巴刚到驻地时,发现周围的河里和草丛中都有被猎杀后被抛弃的动物尸体,因为“他们要的只是野牛的皮毛与舌头”虽然同样都是以游牧和渔猎生活为主,但美国西部原住民的渔猎方式与中国东北地区又有所不同。
中国的东北地区地形复杂,因而其渔猎文化又可以细分为大河捕鱼类型、森林骑马狩猎类型、森林徒步狩猎和牧放驯鹿结合类型、草原狩猎类型等唐戈:《东北地区渔猎文化略论》,《黑龙江民族丛刊》2003年第6期这种复杂的地形既能满足原先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不同民族多种生活方式的需求,也保证了后来闯关东移民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依靠原来的生活生产方式安定下来,也能在之后的文化交流中让本地原住民能够有条件接受中原农耕文明,进而促进彼此的文化沟通印第安人生活的区域地形相对简单,主要以山地和草原为主,这决定了他们的生活方式比较接近于中国东北地区的草原狩猎类型,固定单一的生活方式使得他们在西部大开发中难以轻易转型,因而被时代的潮流所淹没 第二,社会组织形式的差异社会组织形式是“由一定数量的社会成员按照一定的社会规范并围绕一定的目标聚合而成的社会群体”王英维:《浅谈古代鄂伦春族的社会组织形式和管理方式》,《黑龙江民族丛刊》2014年第1期是制度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之后的产物,不同的生活环境、不同的生活类型和不同的文明发展程度都决定了中国东北地区和美国西部原住民的社会组织形式有相当大的差异中国东北地区的原住民与中原地区多有文化往来,而且很早就被置于中原政府的管理之下,如唐代设置安东都护府,明代设置奴儿干都指挥使司等。
辽金和满洲女真崛起之后,东北地区还曾作为政权的中心存在,因而当地的居民更富有组织性和纪律性,易于接受政府管理《闯关东》中有这样一段情节:以老烟儿为首的金夫想要逃出金场,结果偷偷带了金子的老烟儿被官兵抓住杀死当时的金矿虽然也存在官府与土匪、金矿把头勾结的情况,但无论从名义上还是事实上金矿还是属于官府管理之下的作品中如此,实际历史事实也相去不远这段故事发生地的原型是远在黑龙江极北之地的黑河老沟金矿,当时即便清朝末年政务荒废之时,在这样的边疆人迹罕至之地,东北地区的原住民还是要服从官府的治理,可见在中原移民大规模的闯关东之前,东北地区的社会组织形式虽然相对自由,但一直未曾脱离过中原政府的管理,与中原文化保持着长期而稳定的联系美国西部未被开发之前却非如此逐水草而居的生活方式赋予了印第安人自由散漫的性格,美国西部的印第安人不仅在政治上完全处于松散自由的无政府状态,甚至连美国政府的存在都一无所知,更遑论遵守和服从政府的法令印第安人虽然是这片土地的最早居民,但他们一直没有形成有效占有和开发土地并确认其主权的制度,这就给具有发达文化的白人社会的进占留下了藉口,同时原先组织性不够严密的部落形式也使得他们难以接受严格、拘束的生活方式,容易与移民文化产生强烈冲突。
在《与狼共舞》中,苏族人遇事公议而决,主要权力集中于酋长“十熊”和巫师“踢鸟”的社会组织方式明显还停留在原始社会时期,而“踢鸟”追问邓巴到底会有多少白人将要到来的对答,也显示出苏族人对于美国政府和白人社会的陌生与政府之间缺乏统辖和沟通使得印第安人从出现在白人视野中一直到之后很多年,都难以让美国政府将其作为自身治理下的成员,并直接影响到相互之间的文化沟通和交流第三,对外来文化接受能力的差异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一种文化能否接纳外来文化,与原住民文化本身的特点如民众生活方式和社会组织形式等有着直接关系,但原住民文化与外来文化是否经历过长时间的接触和交流,从而消弭对于外来文化的敌意,则是对外来文化接受能力中更具决定性的因素中国东北的原住民对来自以山东文化为主的关内文化很容易接受,而美国西部的印第安人对于白人文化却非常排斥,便展示了两种原住民文化对于外来文化接受能力的差异性中国东北地区与中原文化的往来由来已久《史记》《汉书》《三国志》等史书均有商代后裔箕子远走东北,建立箕子朝鲜的记载汉代在东北地区设置辽东、乐浪、玄菟、真番、临屯等郡进行治理,其后历代中原王朝强盛时一直将东北地区纳于控制之下从民族上看,汉代的东北地区就已经是一个多民族聚居区域。
高句丽族源自夫余与古朝鲜族,夫余源自东夷,与秽族、貊族、挹娄等民族也有关的文字记载可上溯至西周时期,而鲜卑、乌桓、东胡的文化传承也有着比较明晰的记载,汉族则毫无疑问的源自中原华夏民族在这种情况下,这些各自相对独立的民族自然就会产生各有其传统的习俗与风气李路:《汉代东北边疆民族文化与汉文化交流研究》,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4年明代为加强东北地区的治理,通过设置卫所、广传宗教、将有文化的读书人作为流人谪戍东北等手段,增进了中原文化与东北原住民文化的交流,并影响到了文学、民俗等多个方面详参徐栋梁:《论长白山文化对明初辽东文人诗歌题材之影响——以<辽东志><全辽志>所收录诗歌为例》,《中北大学学报》2014年第10期正因为彼此之间的文化交流一直存在,东北地区的原住民对于闯关东移民带来的关内文化并不陌生,排斥感也不强烈在汉族人口向东北地区迁移以及东北边疆民族向汉族居地靠近的两大历史潮流影响之下,汉族与东北边疆民族通过频繁的相互接触与交流,彼此认识,相互接受,民族间的隔阂逐渐消融,民族间的居地也不再泾渭分明李路:《汉代东北边疆民族文化与汉文化交流研究》《闯关东》中朱开山一家来到哈尔滨开山东菜馆,传自山东的菜式大受当地人欢迎,就是鲁菜一系早就传至东北,当地人对于中原饮食文化并不陌生的真实写照。
与中国东北地区和中原文化交流频繁不同,西进运动前美国西部完全是印第安人的生活区域,当地以苏族、夏延族为主的印第安人长期与自然为伍,过着与世隔绝的生活逐水草而居的生活方式赋予了他们自由散漫的性格,同时原先组织性不够严密的部落形式也使得他们难以接受严格、拘束的生活方式,容易与移民文化产生强烈冲突更重要的是,当地原住民对白人社会几乎一无所知,与白人文化更是缺乏相互之间的交流《与狼共舞》中苏族人唯一懂得英文的女子“握拳而立”,是一个幼年因为家人被杀而被收留的白人,苏族人与邓巴之间连语言交流都要靠手势完成,正是美国西进运动刚刚开始时外来居民与当地原居民交流困难的真实体现而且,由于彼此之间缺乏语言沟通、对彼此的文化十分陌生,所以原本热情好客的印第安文化对于汹涌而来的白人文化既不了解,也难以接受和接纳,《与狼共舞》中的“风中散发”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当邓巴刚刚走入苏族人的视野时,以“风中散发”为代表的部分苏族人对于他隐隐含有敌意,但经过接触和了解之后,不仅苏族人接纳了邓巴,“风中散发”更是将他当成了最好的朋友因此,只有在沟通了解并尊重信任之后,相互之间的文化沟通才会成为可能就这一点而言,美国西部的原住民因缺乏与外来文化的交流而在接受能力方面比中国东北地区的原住民要差一些。
二 外来文化的差异闯关东和美国西进运动同样是强势文化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