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海德格尔存在论基础上的技术观.doc
10页1海德格尔存在论基础上的技术观摘要:作为一位活在 20 世纪的现代人,海德格尔与现代技术世界似乎有一种天然的隔膜,他不断的对技术进行追问,并认为造成当今人类生存困境的根源并不是现代技术手段本身的优劣,而是由现代技术的本质一一座架这种解蔽方式所决定的,他对技术的批判是建立在他对“存在”问题的沉思之上的,本文主要从海德格尔存在论视域下来把握其技术批判理论,同时又反过来从技术批判理论着眼去理解海德格尔的存在论思想关键字:海德格尔;座架;现代技术;存在论Heidegger's theory of Technology on the base of OntologyAbstract:As a modern people who are live in the 20th century, Heidegger and modern technology in the world seem to have a natural diaphragm, he will continue to ask, and the causing of the human's existence predicament of root is not modern technology’s pros and cons, but the essence of modern technology is determined by the enframing ,this disclosing of the decision, his criticism of technology is established on his thinking of ontology, this paper mainly from Heidegger's ontology theory to grasp the critical theory of technology, and in turn from the critique of technology theory with an eye to understand Heidegger's ontological thought.Key words:Heidegger;Enframing;Modern technology ;Ontology引言在这个世界图象的时代中,人类的生活被日益强大的现代技术所支配着。
随着技术的发展,人类的生存样态愈来愈丰富,活动的空间愈来愈广阔现代人沉醉于技术进步所带来的各种物质利益中,为技术的每一个成就而欢心鼓舞殊不知,我们已成为技术的傀儡海德格尔对现代性的批判集中体现在他对近现代技术的批判上,他认为现代技术统治着人类的各个方面,已成了现代人面临的最高危险,他洞察到:现代性的根源恰恰存在于近现代世界里最为普遍而根本的技术现象里,他对技术的批判并不是对技术先现象的一种批判,而是针对技术的“本质”进行批判,在对传统的技术观进行追问的基础上,海德格尔发现现代技术的本质已经深深地遮蔽着,这种遮蔽源于人类对“存在”的遗忘终生沉浸于对“存在”问题的沉思之中的的海德格尔,在一种对时代早己遗忘的东西的眷恋之情的激荡下开始了对技术本质的追问21、海德格尔的“存在”之思存在问题是海德格尔基础存在论的核心问题,也是海德格尔耗尽毕生心血的哲学追求,并且贯穿于他的其他思想,他的技术之思则是建立在他对存在问题的思考之上的,因此,我首先探讨了海德格尔的“存在”问题1.1“存在”与“此在”什么是真正的“存在”?什么是作为“存在者”的前提的“存在”?海德格尔回答是“人的存在”或“自我存在”,海德格尔把能够作为研究存在问题出发点的人定义为“此在”。
海德格尔认为要完成追问“存在”的任务,就必须发问: “我们应当在哪种存在者身上破解存在的意义?我们应当把哪种存在者作为出发点,好让存在开展出来?出发点是随意的吗?抑或在拟定存在问题的时候,某种确定的存在者就具有优先地位?这种作为范本的存在者是什么?它在何种意义上具有优先地位?” 1这同时也就决定了“此在”这个特殊的存在者在存在追问中的特殊地位海德格尔说,此在是一个存在者,但并不仅仅是出现在众多存在者中的存在者,“存在”是在此在中澄明出来的人之所以能够作为研究存在问题的出发点,是因为人是一个在其存在过程中领会自己的存在的存在者;同时,这个存在者所领会的又总是自己的存在海德格尔认为“此在”的存在是“在世”,而“在世”的基本结构是“烦”,“烦‘含焦虑、烦恼、关切、担忧、操心等意,只要“此在”是“在世的在”,它就彻头彻尾地被烦所支配烦”使此在的本质被遮蔽,最后此在也被沉沦了摆脱沉沦或者说把此在从沉沦中救拔出来的途径是“畏”“挂念”和“死”在海德格尔看来“畏”和“怕,不同,因为“怕”有确定的对象,“畏”与“怕”不同的是,“畏”无对象而仅仅是一种可能性,正是这种“畏”的情绪迫使此在去开展出在的整个境界,同时也使它有可能不受各种现成事物的制约,依照自己的意愿,处于“在”之中。
畏”的极端表现是“死”,“死”是人生的极限了,海德格尔认为“此在”正是在畏死中才能真正由非真实状态返归于真实的状态这是因为海德格尔心目中的“死”和生理、心理上的死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他认为死虽然是此在的终结,但在没有成为现实之前,它只是此1 海德格尔.《海德格尔选集》[M].孙周兴译,上海:三联书店,1996.34.3在存在的一种可能性;这种可能性完全是此在本己的,与任何人无关,也是任何人无法替代的;死是任何人都无法逃脱也无法避免的;死是不确定的何时而死,因何而死都是难以预料的,海德格尔认为当此在真正领会了死的上述特征后,就能冲破,否决任何形式的羁绊和约束,就能摆脱一切形式的沉沦,直面人生,本真的在,从而处于一种毫无牵挂的自由境界1.2“存在”与“存在者”的区别海德格尔的“存在主义”认为“存在”与“存在者”是不同的,海德格尔突出强调“存在”的本体论意义,他认为,“存在就是存在本身”,而不是任何存在者,同样“存在”离人并不遥远,当人把存在者当作存在者摆出来的时候,他也同时指向了存在本身,“存在”是最近的东西,然而这种近处对人来说仍然是最远的,因为人当下总是而且只执着于存在者了,人们也习惯于从“存在”之思滑落到存在者之思上。
海德格尔认为,自古希腊以来,西方形而上学就把“存在”遗忘,因而把“存在”同存在者混为一谈了,以往哲学家探究的都只是存在者或者是存在者的状况,因为他们已经习惯于从存在者来把握“存在”,把“存在”天然的看做“存在者”,看做存在者的一种存在状态,也可以用海德格尔在《哲学的终结与思的任务》中的一句话来表述就是“从在场者出发去表象其在场状态的在场者”,这样的存在状态或者“在场者”的“在场状态”仍然是某种对象性的东西,在这种表象性思维的支配下,人们醉心于探究表象状态背后的所谓存在者之所以存在、之所以为存在者的“存在”即本质、根据、永恒实体(这实际上被当成由所有存在者所组成的世界的根基),如上帝等而凡是那些被抽象化、普遍化成类的概念也无疑是对象性的东西当人们执着于存在者的这种偏执时,“存在”本身与我们擦肩而过由此,这种传统的形而上学就把存在给遮蔽和遗忘了我认为,在海德格尔那里,“存在者”就是已经存在,或已经显示出存在的东西,“存在”并不是“存在者”,它们是不可混淆的,海德格尔认为“存在”是确定“存在者”的,并且作为“存在者”的依据,是一切“存在者”得以存在的基础和先决的条件存在”较之“存在者”具有逻辑上的优先地位。
存在优于存在者,因为任何存在者,必须首先存在,然后才能是既定的存在者,4否则,存在者就不可能呈现在那里我觉得,对于海德格尔“存在”与“存在者”的区别,与马克思对于“物质”与“物质实体”的区别上有某些相似之处,当然这是不能等同的,其实,对于海德格尔,他并不是一般的谈论存在者与存在的关系仅此而已,他是跟严格的限定于深究“存在”本身而现代人正是在对存在的遗忘中,使现代技术走上了一条极端的发展道路2、海德格尔对技术时代的思考2.1 海德格尔对流俗技术观的反思海德格尔像历史上所有杰出的哲学家一样,力图用哲学的方式发现和解决他所在时代的重大现实问题海德格尔敏锐地意识到,现代技术在让人的生活越来越舒适的同时,也对人在地球上的生存构成了巨大的威胁,在他看来,他所处的时代中的最重大的现实问题就是技术问题海德格尔对技术问题的探讨既体现了他对形而上学的存在问题的探索,也体现了他对现实的关怀海德格尔的学生、解释学的创始人伽达默尔认为“海德格尔所不得不追问的存在问题,正是并首先就是向人类的那种生活形式提出的,我们今天把这种生活形式称之为技术时代 2伽达默尔认为在海德格尔那里现代社会最突出的现象是技术,并将技术看作是存在的一种命运。
对此观点,德国另一位哲学家 ——冈特·绍伊博尔德与伽达默尔不谋而合,他指出“在这技术解释那里,没有任何本质性的东西最终不是出自存在者的存在这一哲学的原始问题 3在海德格尔后期著作中支配性的主题乃是他对技术的批判,这与他最初在关于尼采的讲演中精心阐述的现代性批判是一以贯之的斯坦纳认为,一种“技术”就是一种造就这样那样对象的特定知识样式,它是对不同真实目的的再认识,他认为,我们的技术不但没有将存在呈现于光明,反而给它蒙上了一层遮蔽物海德格尔用德文词“Gestell”(座架)来表达这种遮蔽,他将某种虚构枯燥的的含义强加给这个词,如“脚手架”等由于陷入到这种技术“座架”中,存在不但没有是自身放射出光彩,没有找到栖身之所,反而出于一种被荒芜的境地它们使自己的本真存在遮蔽起来,并使人错误的对待自然,从而陷入一种“自我欺骗”的境地2 伽达默尔.邓安庆等译.《伽达默尔?》[M].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2003.439.3冈特·绍伊博尔德.宋祖良译.《海德格尔分析新时代的技术》[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1-2.5海德格尔对技术的揭示是从批判技术的流行观点开始的对技术本质的思考,最流行的观点就是认为技术是合目的工具和认为技术是人的行为,这两种观点是彼此相通的,因为设计、制造与利用合目的的工具,当然就是人的活动。
海德格尔把这些观点称为工具性的技术规定和人类学的技术规定在海德格尔看来,没有人会怀疑这种对技术的工具性和人类学的规定是正确的技术本身包含着制造和利用工具、它所作用的东西以及它所要达到的目的,技术的确是被我们经验为工具技术是工具的观点可以让人们以统一的视野来考察古往今来的技术现象但是在海德格尔看来,正确的东西还不是真实的东西对技术的人类学和工具性的规定还没有达到技术的本真领域海德格尔认为,如果我们囿于关于技术的流行观点,就会对今天压抑着、威胁着我们的此在的那个东西毫无觉察人们通常习惯于把物的有用性等同于它的价值性,一个物如果对人有用,那么它就是有价值的;反之,它就是没有价值的这种评价实际上是基于客体对主体的有用方面可是,任何一个事物在其存在中都有丰富的内涵,而不仅仅限于它作为客体或对象的有用性就物的有用方面而作出的价值评价不管是肯定的还是否定的,都是对该事物丰富存在内涵的限定和遮蔽那么我们要想摆脱这种流行的技术观,依据海德格尔的观点我们就应该采取一种“无用”的态度海德格尔强调要从“无用”的视角来观察事物并不是要极力贬低事物对人的有用方面,而是要反对把人当作其它一切存在者的中心,把物当作供人任意支配的单纯客体。
2.2 技术作为一种解蔽方式 海德格尔从词源学的角度对技术一词进行了还原今天的“技术”一词来源希腊语 technikon,而希腊词语的 technikon 作为生 ——产的形态,作为产出的形态实际上是一种解蔽,因为,海德格尔认为,唯就遮蔽者进入无蔽领域,产出才发生古希腊人所理解的“制造”没有很强的动手操作的意味,其含义是把不在场之物带入到敞开领域之中Technikon 以及来源于它的“技术”的含义都是让存在者开显出来,换言之,就是解蔽海德格尔通过对技术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