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论语·述而第七》解读-敬业三境界2600字.docx

56页
  • 卖家[上传人]:杨***
  • 文档编号:304912804
  • 上传时间:2022-06-06
  • 文档格式:DOCX
  • 文档大小:76.05KB
  • / 56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论语·述而第七》解读敬业三境界2600字    道德讲堂材料经典诵读20xx年8月27日圣人已远,精神永存!再请孔子上讲坛已是遥不可及的梦了,就让我来为大家诵读一段孔子关于敬业的经典名言,虽然隔腹传音,难免隔靴搔痒权且当做道德讲堂为承传孔子儒家思想作的一丝努力名人名言内容: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子曰:“女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名人名言解释:语出《论语·述而第七》叶公向子路问孔子是个什么样的人,子路不答孔子(对子路)说:“你为什么不样说,他这个人,发愤用功,连吃饭都忘了,快乐得把一切忧虑都忘了,连自己快要老了都不知道,如此而已这个事情发生在公元前489年,当时孔子62周岁,正处于仕途不顺,招人排挤后,周游列国推行儒家思想的第八个年头叶公原名沈诸梁,春秋末期楚国军事家、政治家,因其被楚昭王封到古叶邑(今河南省平顶山市叶县旧县乡)为尹,故史称叶公当时,孔子听说叶公政绩显赫,特意拜访了叶公,孔子主张“父为子隐,子为父隐”,叶公主张“大义灭亲”,这就是史上有名的“叶公论政”子路是孔子的得意门生,以“伉直好勇,敢于批评”闻名,他全程追随孔子周游列国这段话据考据是在孔、叶政见相 1左的情况下,叶公对子路的追问。

      当时,孔子仕途受阻,儒家思想难于推行,周游列国无人问津,可以说颠沛流离,处境相当尴尬因此子路也不好回答:贬低孔子,是让子路违心的,毕竟推行儒家思想是自己坚定的信念;褒扬孔子,又让子路担心(遭人贻笑),毕竟推行儒家思想的效果不尽如人意因此,他,聪明的,回避了这个问题孔子是个比较豁达的人,他与子路同样清楚处境的尴尬,但是他认为回避问题会使儒家思想的推广雪上加霜,因而呢采取了迂回的战术,我不跟你讲成绩,讲成绩你不服,因为当时儒家思想推广确实也没有多少成绩;我就跟你讲态度,态度是内心的,你也没有事实可以反驳我就这样,孔子讲了以上关于敬业精神的一段话,也为儒家经书注入了新的要义,丰富了儒家思想,这就是师傅比徒弟高明的地方讲到敬业,我们首先就要搞清楚孔子的职业是什么,这个问题我先交代一下历史给予孔子很高的评价,叫做中国古代的大思想家和大教育家、政治家,儒家思想的创始人这么多个“家”反而让人搞不清楚孔子到底是干什么事的人了,其实不然只要稍观孔子生平,就可以知道孔子是一个爱国为民的人,在儒家“知行合一”的精神指导下,孔子最想做的事情就是当官治理好国家和社会,但是事与愿违,孔子作官屡遭不顺,虽然在52岁时官至鲁国大司寇,摄相事,但因政敌破坏,为官时间不长,一生中加起来也仅仅是短暂的4年。

      因此,退而求其次,孔子只能为治国理政爱民做些对策研究,也就是后来他首创的儒家思想当然孔子在思想界、教育界、哲学界、史学界、美学界乃至养生方面造诣很深,他修《诗》、《书》,订《礼》《乐》,序《周易》,撰《春 2秋》,等等,被当世称为“天纵之圣”,这些成就的取得都离不开他围绕爱国为民的至高理想所做的努力因此,我认为孔子的职业去掉重叠的部分,核心就是思想家孔子在事后向子路回答叶公的提问时,讲到自己的敬业,用了很简单的三句话,刚才大家听了原文和译文都是很简练而朴实的,其实它饱含了很深的敬业精神要义,我给大家解读一下:一是发愤忘食儒家思想为孔子首创这个创作创新的工作本来就是一块硬骨头,孔子没有上过名牌大学,他的创新完全是来源于生活和政治实践,据说是遇到不懂的地方有求教于老子,可见孔子求知之心之切、求学之举之忙;再加上常年在外周游,生活风餐露宿,因此,从主客观上讲,孔子发愤忘食都是一个确证的事实了我们大家基本上都能够做到爱岗敬业,但是因为岗位的不同,有些同志基本上能八小时内解决工作,有些同志也因为忙或者额外的任务,不得不发愤忘食了;人都有不忙的时候,也都有忙的时候,因此,大家都达到孔子“发愤忘食”的敬业第一境界了,当然永远发愤忘食的人是不存在的,否则就成了不食人间烟火的神了。

      二是乐以忘忧做学问是很艰苦的,有时候要打圈圈、打转转,却难以绕出原有的理论研究成果在学术上、思想上要提高一个层次,往往要费很大的气力,一路遇到的困难也是可想而知的这个东西就是孔子讲的“忧”,即实实在在的困难但是,大家要注意,孔子要讲的不是忧,而是对待“忧”的态度——“忘忧”讲的是敬业当中如何对待困难的问题,如果“因为忧所以忧”,那么不但很难有新的成就,还会打退堂鼓,使已有的研究成果付诸东流,大家都知道编箩编筐难在收尾,一个尾没收好,前面的 3功夫就白白浪费了孔子正是采取了忘忧的乐观态度,甚至以忧为乐——遇到一个困难,就是找到一个突破口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以积极向上的态度把畏惧困难的情绪抛诸脑后,把遇到困难转化为“踏在困难的肩膀上,结果困难,才能看得更高远”,因此,孔子在儒学研创和推广上最终超越时空,为中国多代帝王所独尊这是敬业的第二个境界尽管有一小部分人比较习惯“遇到问题就躲,躲不过去就绕”,但是,从美丽和谐的现代化绿色瓷都蒸蒸日上的建设成效反推,大家基本上也达到了“乐以忘忧”的敬业境界,这是可喜的三是“不知老之将至”这在孔子的讲话里是敬业的最高境界了但是,人终须一老终须一别,如何能做到“不知老”呢?我觉得很难,近乎不可能。

      从养老产业的兴起,可以窥见人都是怕老的,何况乎“不知老”?我们做不到,但是孔子做到了让我们来看看孔子是怎么做到的呢按照现代的话来说,孔子在为官失意的情况下,他对原来凌乱的职业生涯规划产生了怀疑,于是调整为“以推广儒家思想为毕生的事业”可以说实现了职业生涯规划和人生理想追求的无缝对接,因此,他能够把整个生命融入到推行儒家思想当中去,他又能够从推行儒家思想中获取生命的动力源尽管处处碰壁,鲜为人采用,但是只要帝王愿意采用他的儒学,哪怕是听听他讲儒学,就心情轻松,虽然年老,却也感觉事业的激情使人的生命更年轻这是孔子讲的敬业的第三个境界,也是最高境界!孔子为什么能做到呢?因为他是圣人啊,天纵之圣、天之木铎!我们能否做到呢,我觉得太多的因素在里面了,所谓时势造英雄,或许有待时代的孕育但是时不我待,做不成圣人,我们年长的同志就要做到老骥伏枥、老当益壮,这是退而 4求其次,助自己“不圣也贤”,做一个贤人!我们年轻的同志,也要以年长的同志为榜样,早早立下“贤人”梦,虽然知老,但不服老孔子的敬业精神值得我们学习,我啰啰嗦嗦地把它化成三种境界,希望能对我们理解这段古文,践行孔子敬业精神有所帮助,以此跟同志们共飨共勉。

      5第二篇:论语讲记述而第七 36800字论语讲记述而第七.txt31岩石下的小草教我们坚强,峭壁上的野百合教我们执著,山顶上的松树教我们拼搏风雨,严寒中的腊梅教我们笑迎冰雪述而第七一、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竊比於我老彭吾每次只講二、三章,所以進度慢,每章要說明經文的意義之外,還必須知道經文的用意,所以很難講若只看朱注,那是一家之言,若是看集釋,便能知道眾多的講法例如讀音、句讀古今都有人說,但集釋他的斷句就是依著今日通行的本子,因為自從朱注以後,多數人都用朱熹的說法朱子的功德,是將大學中庸從禮記中提出而成為四書,一般童子學習而不了解其中的意義,所以科舉的小考、大考都不出大學、中庸的題目,因為懂這個的人不多,顧到人情所以不考「述而不作」這一章的「老彭」,有人說是老子、彭咸二人,也有人主張就指老子一人兩種說法都有相當的考據,都是根據經史子集、大戴禮、史記等書籍有人說,彭咸一千多歲不合理,但是為什麼《綱鑑易知錄》裡說三皇等人活了一萬餘年?為什麼彼存而此廢?自己不信,以為人造謠言吾采多數人的說法,老彭為一個人丹鉛錄云,老子五千言是述而不作又焦氏筆乘說,孔子贊十翼,自伏羲的先天八卦,所以孔子就是祖述伏羲。

      書經,孔子始於堯典舜典,宗五帝詩,孔子從周代開始,是宗三王,都是述而不作孔子修春秋,自魯隱公開始,始於五霸,春秋雖然是述而勝於作老彭,王輔嗣、楊中立都以為是老聃羿善射,古時候的夏、周都有羿,只要善於射箭的人都名為羿,不是說用羿的名字騙好幾個朝代彭,堯王時代就有彭,所以凡是壽者都名為彭用這個說法就可以了「子曰:述而不作,」孔子一生的學問,都不是自己創作,都是述說古人現今的佛經,吾沒有注解,吾有心得才注解,沒有心得就無可注只要一說出來,發現前人都有說過了,如果用抄的那就是偷盜,做賊,可恥的事,而且不是偷一家,這樣的注解對人有什麼益處?吾都是畫表吾所做的,都不做別人已經作過的孔子述說前人的意思,例如經文有:「傳有之」,「詩云」,「古人有言曰」孔子就怕大家妄作聰明,所以說:「述而不作」,古人作,我們只是述說述說,宣傳而已「信而好古,」孔子是宣傳家,宣傳可信而且是善的部分,因為古時候的人一切質樸,所謂:「先進於禮樂,野人也」,先進的人很直率「後進於禮樂,君子也」過於文飾便失了直率雖然直率有時會傷和氣,但是,如果要用人,孔子說:「吾從先進」要用野人的禮樂,雖然粗野一點,但是實在「竊比於我老彭」吾也不敢說吾對或不對,老彭尚且述而不作,吾學老彭。

      孔子說,學我「老彭」,「我」是親近的意思,例如「佛」,有人說「我佛」孔子形容老子是「其猶龍乎?」孔子謙虛說,我沒有他本事大,只是私下比擬他而已居處現今的世間,若行古代的道,災必及乎身,因為走不通,會遭大麻煩,應當要知道時候例如如今的人行鞠躬禮,除了佛家以外,其餘的人要行跪拜禮就不行中庸說:「素富貴,行乎富貴,素貧賤,行乎貧賤」,有人誤解以為這樣可以同流合污文以載道,要緊在「道」這個字,要志於道一般人得了富貴以後,就會奢侈淫佚,志於道者在富貴之中仍然不能捨道、失道,不能淫在貧賤,貧賤不能移,不能窮斯濫矣遇洋人,威武不能屈,例如寫英文用橫,不能用直,但是寫中文時就不能用橫,應該用豎的寫造次必於是,顛沛必於是,不能改所志的道東坡教人要厚積薄發,孟子說:「君子深造之以道,欲其自得之也自得之則居之安,居之安則資之深,資之深則取之左右逢其原故君子欲其自得之也」得道以後就可以源源不絕,所以李太白落筆千言,倚馬可待現今的人肚中空空如也,一肚子草包,小心火燭,像今人畢業寫的論文從前的三都賦,有人說是做了十年,而今人的論文,數年以後,人家也不要了,因為又酸又臭  舊小說是中國的白話,現今的人不懂,平劇今人也不懂,中國人不懂中國話,你們想想這個問題。

      昔日要滅人的國家,先滅人家的文字二、子曰: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何有於我哉!先說普通大家都懂的講法,先懂經文的意思,再懂文法「何有於我哉」,前面經文也有「何有」,但是與這一章的講法不同「攻」,攻擊,攻伐,有人以為沒有這種講法漢儒把「攻」作「治」講,有人以為不許有兩種說法在此處講不通,所以要有「攻、治」兩種講法其實盡信書不如無書這一章的章法分三段:已學、未學、學成「子曰:默而識之,」孔子說這一章,教人求學的辦法教學和求學不同,教人求學,必得學了「默而識之」默,不必先發表講解,記在你的心中清清楚楚,別忘了「學而不厭,」「學而不厭」,天下的學問太多必須博學多學,沒有學的再學,不能厭所學的多,新舊都要有,有所得以後才「己立立人,己達達人」去教人「誨人不倦,」「誨人不倦」,教人不可厭煩,只要他來學,你就必須教你是聖人,要教到他成為聖人才可罷了,你不能厭倦「何有於我哉!」「何有於我哉」,這三條那一條我有呢?這是謙恭話,有人以為這是虛偽假話又有人說,人若都照這麼辦,還用得著我嗎?我如此,他也能如此有人以為孔子這個說法太自滿了,所以注者加上「若聖與仁」幾個字意思是,以上三條我還能夠做,若是聖與仁那我那裡有呢?這樣說雖然不自大,但是本文沒有這幾個字,如何能虛妄增加?又有人說,「有何難哉」再推行出去,有什麼難?「默而識之」的注解很多,可參考王船山的四書大全。

      這一句實在的重點是「識」字念佛有念佛、憶佛,念佛念茲在茲,心不能往外跑,早晨做功課就要如此憶佛更麻煩卻。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