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精编]后金融危机大学生就业走势分析.doc
8页后金融危机大学生就业走势分析一、后金融危机时代我国产业结构的变化特征 后金融危机时代是指2007年全球金融危机发生后,世界各国通过政策的不断调整使经济回升并达到正常发展水平的一段过渡性时期伴随着金融风暴的来袭,我国经济出现需求不足、产能过剩、企业效益下降及经济增速明显放缓的现象尽管如此,中国政府迎难而上采取种种措施对我国经济发展策略作出及时调整,使得国内经济在金融危机发生后也仍然能保持一定的增长速度对于我国的产业发展而言,金融危机在更大程度上是一种机遇而非挑战因此,在全球产业调整的背景之下,必须抓住机遇实现我国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以提升我国在全球产业链中的地位图1反映的是2005年至2012年我国第一、二、三产业占GDP比重的演变示意图,从演变趋势来看,第一产业比重持续下降,由2005年的12.4%下降至2012年的10.1%,减少了2.3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比重自改革开放以来已由42.9%上升至2007年的49.2%受金融危机影响,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趋势开始显现,2008年起,第二产业占GDP比重开始呈现出明显下降的趋势,2012年第二产业比重已减少至45.3%;第三产业占GDP比重在2005年前后一直维持在40%左右,2009年第三产业比重比2008年提高了2.5个百分点,随后呈稳步增长态势。
至2012年,第三产业比重已达到44.6%,仅低于2012年第二产业比重0.7个百分点总之,第一产业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呈逐年降低的走势,第二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由于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开始下降,第三产业贡献率则自金融危机爆发起逐年上升,至2012年已接近第二产业贡献率,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一道成为拉动我国经济增长的主要产业201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明确指出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目标:进一步巩固农业基础,继续优化工业结构并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上取得突破,提高服务业对国家经济的贡献率[1] 以加快现代农业发展步伐、依靠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升级为政策导向,提出要加快发展现代农业,促进转型升级、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和服务业大发展的战略部署具体来看,我国产业内部结构调整主要包括以下内容:首先,在现代农业的发展方面坚持转变农业发展方式1)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鼓励大宗农产品发展,促进设施农业、畜牧业、水产健康养殖及林业的发展2)加快农业科技创新:促进农业生物育种创新和推广应用,开发具有重要应用价值和自主知识产权的生物新品种;加强高效栽培等领域的科技集成创新和推广应用;发展农业信息技术。
3)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发展农产品流通服务其次,通过转型升级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适应市场需求变化,根据科技进步新趋势发挥我国产业在全球经济中的比较优势其中包括:(1)改造提升制造业,重点发展方向包括装备制造、船舶、汽车、钢铁、有色金属、建材、石化、轻工、纺织,并加大淘汰落后产能力度加快应用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新装备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增强产品开发能力,促进信息化改造升级2)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促进新兴科技与新兴产业深度融合,将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发展为先导性、支柱性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包括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等产业3)优化海洋产业结构,积极发展海洋油气、海洋运输、海洋渔业、滨海旅游等产业,培育壮大海洋生物医药、海水综合利用、海洋工程装备制造等新兴产业最后,推动服务业的大发展是我国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战略重点,要求拓宽新领域、发展新业态、培育新热点,加快发展生产业和生活业,生产业包括有序拓展金融服务业;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推动农产品、大宗矿产品和重要工业品等重点领域物流发展;培育壮大高技术服务业,加快发展研发设计业、信息服务业等;规范提升商务服务业,发展管理咨询、市场调查等专业服务、司法鉴定等法律服务、财务顾问等企业管理服务及人才推荐等人力资源服务。
[2]生活业的发展重点在于商贸服务业、特色化旅游业、以社区为重要依托的家庭服务业以及全面发展体育产业 总体看来,后金融危机时代产业内部结构的调整呈现出淘汰性、转型性、科技性、信息性、特色性和前沿性的特点淘汰性表现在产业结构中的落后产能方面2013年7月,按照《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淘汰落后产能工作的通知》和《工业和信息化部关于下达2013年19个工业行业淘汰落后产能目标任务的通知》,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告了2013年包括炼钢、炼铁、铜(含再生铜)冶炼、造纸、制革化纤等在内的19个工业行业淘汰落后产能企业的名单[3]转型性的特征是指产业结构的优化需要通过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来提高内部竞争力产业的转型升级必须以科技化和信息化为手段进行提升改造,即为产业结构调整的科技性和信息性的特点海洋产业结构优化、旅游业特色化等体现出了产业结构调整的特色性,也是产业自身特色的要求战略性新兴产业因建立在重大前沿科技突破的基础上而具备前沿性特点,它代表着未来科技和产业的发展方向并对于整个经济社会发展具有全局带动和重大的引领作用 二、后金融危机时代大学生就业的总体态势 后金融危机时代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对人力资源的需求结构提出了相应的要求,产业结构的调整决定着劳动者的就业结构及变化。
在社会化大生产中,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结合的自然形式和就业容量取决于社会各产业所提供的就业岗位总量从全国劳动力总体情况来看,我国三次产业的就业人数与三次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严重失衡图2为近七年来我国就业人口构成比例示意图,其中,第一产业就业人数占总就业人数的比重由2005年的44.8%下降到2012年的33.6%,下降了11.2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就业人口所占比重由23.8%上升至30.3%,上升了6.5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就业人口所占比重由31.4%上升至36.1%,上升了4.7个百分点后金融危机时的社会经济发展状况表明,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第一产业就业容量不断缩小,第二产业就业容量呈曲线变动趋势,第三产业就业容量则逐年扩大然而,与三次产业的产值相比,我国就业人口的产业分布很不合理第一产业的产值比例已经下降到2012年的10.1%,但是就业人口却仍然占33.6%这说明第一产业的剩余劳动力较多,劳动生产率较低形成明显对比的是,第二产业的产值所占比例高达45.3%,高出第一产业产业35.2个百分点,而就业人员比重却低于第一产业就业人员比重,仅占30.3%,可见二者之间存在较大的偏差。
这与这一时期国企改革以及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由劳动力密集型向资本密集型转变有很大的关系第三产业的产值比例为44.6%,虽与就业人口的比例之间的偏差相对较小,但仍存在供需不对称的问题,也可称为就业的结构性矛盾数据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05-2012年度教育统计数据作为全国就业人员的一大主体,我国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一直是困扰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问题近年来,全国大学毕业生规模进一步增大,给毕业生的就业形势也带来了更大的压力中国的高等教育已从精英教育转向大众教育,高校毕业生人数已由2005年的338万迅速增加至2013年的699万人在不到10年的时间里,高校毕业生增加了361万人如图3所示,教育部所统计的数据显示无论是普通本科毕业生、普通硕士毕业生还是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均呈现逐年增加趋势其中,普通本科毕业生人数由2005年146.6万人增长为2012年303.8万人,普通硕士毕业生由16.2万人发展为2012年43.5万人所以,在当前产业结构升级的步调不断加快的背景之下,从高校视角出发促进毕业生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相协调是促进毕业生充分就业的根本途径尽管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成持续上涨趋势,而根据国家相关部门统计,如图4所示,2005至2011年全国高校毕业生初次就业率(截止毕业当年8月31日)并未同人数增长的走势保持一致,而是呈现出V型曲线,即在2007年到达最低点并随后呈现出稳步增长的态势。
在全国高等学校学生信息咨询与就业指导中心与北京大学教育学院联合编著的《全国大学生就业状况》中,编者依据教育部所统计的高校毕业生初次就业统计数据为基础,按照一定计算方法,得出我国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总体状况图5为2005至2010年高校毕业生、本科毕业生以及硕士毕业生的初次就业率演变图与图4所示虽然存在一定出入,却一致显示随着后金融危机时代的到来,大学生就业局势有所好转实际上,具体到不同学历类型的毕业生初次就业率,情况则各异据图5走势图所显示,本科生初次就业率呈曲线微增长的态势,与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率走势基本保持一致硕士生的初次就业率总体上呈下降趋势,且2010年的初次就业率低于2005年初次就业率8.7个百分点以上数据表明,本科毕业生与高校总体毕业生就业形势基本保持一致,而硕士毕业生的就业形势则令人堪忧在后金融危机时代的背景之下,高校毕业生总体的初次就业率有所好转,不过与大幅度增加的毕业生人口基数相比,小幅度提升的初次就业率并不能减缓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势日益严峻的局面随着待就业人数的逐年累积增加,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问题依然是当前社会发展不可忽视的重要问题 三、后金融危机时代大学生分学科就业分析 依据产业结构的升级调整毕业生的就业结构以实现劳动力市场的供需一致是高校改善大学生就业难的关键。
就业供需的结构性矛盾主要是由于产业结构和经济发展方式的变化与毕业生专业知识技能、素质等不相适应且与市场需求不匹配继而引发就业供需矛盾学科专业、素质、分布、区域、性别等均构成就业供需矛盾中的子矛盾其中,学科专业供需矛盾是产业结构调整背景下影响大学生就业的一项重要因素,是指由于高校所供给人才的专业结构及数量与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出现错位或互不匹配而导致不同学科专业毕业生供不应求与供过于求并存的矛盾,在现实中主要体现为不同学科毕业生就业率的差异变化产业结构的调整决定着高校毕业生就业学科结构的变化据相关研究表明,高校毕业生就业学科结构与产业结构的变化具有一定的相关性,二者间存在相互促进、相互制约及联动发展的关系,一方面,产业结构对于高校毕业生就业学科结构具有一定制约性,另一方面高校毕业生就业学科结构的优化可以推动产业结构的升级,而二者互动互联的吻合程度取决于高等教育对市场需求变化反应的灵敏度[4]即假设学科结构跟不上产业结构调整的需求,则会阻碍产业结构的协调发展;相反,若学科结构过度超前,则会导致教育过度无论是前者还是后者的发生均对大学生的就业形势构成的严峻的挑战 (一)本科毕业生分学科就业走势分析 根据全国高等学校学生信息咨询与就业指导中心所统计的数据,图6为2005-2010年不同学科的本科毕业生初次就业率的走势图。
其中,初次就业率上升趋势较明显的学科包括管理学、工学、经济学、文学;教育学、医学、农学和法学呈曲线波动,变化幅度较小;而理学、哲学、历史学和军事学则呈现出初次就业率逐年下降的趋势2010年本科毕业生分学科初次就业率排名依次为军事学、工学、管理学、经济学、农学、文学、理学、教育学、医学、法学、历史学、哲学图7是依据麦克思研究院发布的2009至2013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提取出2007至2012届不同学科的本科毕业生在毕业半年后的就业率,其中,哲学、历史学和军事学三门学科由于样本不足而未能获得数据受金融危机影响,2008届和2009届本科毕业生在毕业半年后的就业率与2007届相比出现整体下滑趋势,2010、2011及2012届本科毕业生毕业半年后的就业率逐渐呈现回升趋势至2012年,本科毕业生半年后就业率最高的学科依次为管理学、工学、经济学、教育学、医学、农学、理学、文学和法学将《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与《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中关于分学科本科毕业生的初次就业率和毕业半年后就业率对比发现,二者在2009年与2010年的学科就业走势方面。
